綜合整理/ 本刊主筆 魯瑾
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 年),晉、楚兩國在衛(wèi)國城濮地區(qū)展開了一場爭奪中原霸權(quán)的大戰(zhàn),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戰(zhàn)。
跳出既有思維框架,避開人情與諾言的“兩難”,晉文公因此留下了一段佳話。
晉文公重耳做了國君后,以超人的胸懷廣納賢士,國力日盛。一天,宋國大司馬公孫固送來告急文書:宋城被楚兵包圍,請晉國速速出兵解圍。
看到告急文書,晉文公卻犯了難。當年,他在逃難時,宋楚兩國都給予了很大的幫助。如今宋國被圍,正是報答的時候,而圍攻宋國的又恰恰是楚國,這可怎么辦呢?
晉文公召集眾臣商議對策。一名大臣說:“晉國如今大業(yè)初成,正是需要在諸侯中樹立威信的時候,所以一定要幫助宋國解圍。” 一個叫狐偃的大臣了解文公的難處,獻上一計:“曹、衛(wèi)兩國都已歸附楚國,衛(wèi)國還與楚國聯(lián)姻,且當年逃難時,曹、衛(wèi)兩國的國君都對主上很無禮。晉國可以此為由討伐兩國,兩國被圍,楚國必然出兵相助,宋國的圍也就解了?!?/p>
晉文公認為此計甚好,便立即派大軍討伐曹、衛(wèi)。
此時,楚將成得臣攻打宋都睢陽勝利在望,突然接到了楚成王命令:速帶一部分兵力解曹、衛(wèi)之圍。不肯放棄眼前馬上要到手的城池,成得臣讓信使給楚成王回話:“攻下宋城,再發(fā)兵支援曹、衛(wèi)兩國?!?/p>
結(jié)果不久,曹、衛(wèi)兩國都城便被晉國攻破。
這時,成得臣又接到楚成王的一道命令:“與晉軍能和則和,不可輕易作戰(zhàn)?!比欢?,倔脾氣的成得臣心里并不服氣,便違背命令出兵,要與晉軍一較高下。
見楚軍壓境,晉軍眾將領(lǐng)紛紛摩拳擦掌,準備迎戰(zhàn)。誰料晉文公卻下令:“大軍后退90 里!”
眾將嘩然。狐偃解釋道:“成得臣雖然無理,但當年楚王于我們主公有恩,我們不能忘了楚王的好處?!?/p>
原來,當年晉文公逃難到楚國后,經(jīng)常與楚王結(jié)伴外出打獵,賽箭法、比武藝,相處得非常融洽。一次宴會中,楚成王開玩笑似地問晉文公:“假如有一天你當了晉國國君,怎么報答我呀?”重耳回答:“假如我能當國君,會努力讓晉楚兩國友好相處。如果兩國發(fā)生戰(zhàn)爭不得不刀槍相見,我當退避三舍(1 舍是30 里),以報答楚君的大恩。”
于是,晉軍后退三舍之地,在城濮駐扎下來。
晉軍后退,成得臣面上有光,本可見好就收,既不勞民傷財,又不擔什么違君的罪名。但是一心要戰(zhàn)的他不僅率軍追到城濮,還向晉文公下了戰(zhàn)書,大意是:您就站在戰(zhàn)車的橫木上看我怎樣逗您的武士們玩吧!
晉文公回了一封不卑不亢的信,打發(fā)走楚國使臣后,便開始認真?zhèn)鋺?zhàn)。他大膽起用年輕將領(lǐng)先軫作主帥。
成得臣此次出兵聯(lián)合了陳、蔡、申、息等國,他見晉國只有宋國相助,便認為他們不堪一擊,所以并未作什么部署,只等著看晉軍怎樣全軍覆沒。
兩軍開戰(zhàn)不久,晉軍佯敗逃跑,誘敵深入,擊退楚軍右?guī)?。而后又佯裝敵軍,請君入甕,打得楚軍全線潰敗。
當成得臣被圍得走投無路,準備拼死掙扎之時,晉文公又派人傳令:“放楚軍回國,以報楚王當年之恩?!?/p>
于是,晉文公在城濮之戰(zhàn)中不但大獲全勝,還在諸侯之間樹立了極高的威信。
啟示:面對兩難的選擇,第一次,晉文公另辟蹊徑,第二次則正面迎戰(zhàn)。兩次都可謂解決問題的絕佳嘗試。
對于企業(yè)管理者來說,生產(chǎn)經(jīng)營中面臨的很多問題,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題,而是必答題。跳出既有思維框架,往往就能避開所謂的“兩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