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都,張利鵬
(鎮(zhèn)原縣食品藥品檢驗檢測中心,甘肅鎮(zhèn)原 744500)
隨著社會發(fā)展各領域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信息技術在各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人們也對各類美食的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微生物檢測技術主要針對食品微生物成分進行檢測,作為食物安全標準評判依據,對保障當今人們身體健康有重大意義。
溫度、水分、pH值以及營養(yǎng)條件適宜,微生物的繁殖速度會隨之加劇。食品在食用之前如果未能進行徹底加熱或不加熱,就極易導致微生物污染;生熟食混合堆放也極易導致交叉污染。食品中可能含有大量微生物致病菌與毒素,在消費者食用之后就增加了中毒可能性,嚴重威脅人體健康[1]。食品種類較多,加工條件、貯藏條件各有不同,食品內的微生物變化規(guī)律也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充分掌握食品內微生物的具體變化特點,對于保障食品安全意義重大。就我國目前食品安全現(xiàn)狀來看,社會各界已經對此事做出積極回應,但是食品安全事故依然時有發(fā)生,其中校園作為食品安全事故多發(fā)地,對青少年群體造成了較大的影響。因此,加大食品安全防治工作十分必要,食品微生物防治工作需要對食品進行安全檢測,對食品中有毒有害成分進行篩查,應用微生物檢測技術提升食品生產質量,保障食品安全[2]。
食品污染危害主要包括兩類:①化學物質對食品造成的污染,表現(xiàn)為化學殘留物、重金屬污染物;②病原微生物所致食品污染,此類問題的發(fā)生概率極高。病原微生物污染也被稱作生物性污染,在食品內存在大量細菌經繁殖所致食用者感染型中毒,以及由于細菌繁殖所致細菌毒素型中毒。細菌感染型中毒有較久潛伏期,一般為十多個小時且伴隨發(fā)燒,毒素型中毒時間一般為2~4 h,發(fā)燒癥狀較少[3]。微生物對人體產生危害可能性遠高于其他來源危害,其中有較大危害的微生物包括大腸桿菌、沙門氏菌、融溶血性弧菌、李斯特菌、肉毒梭狀芽孢桿菌和變形桿菌等。
食品微生物在生長過程中,會受到外界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可以運用化學、物理、生物等方法達到改變環(huán)境從而抑制微生物危害的目標。對微生物生長造成影響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3個方面。
(1)原料。許多微生物都來源于原料本身,原材料本身會攜帶部分真菌,在適宜的條件下真菌將會繁殖,因此需要對原材料進行滅菌處理后再進行配料。
(2)生產用水。在食品生產線中,通常的水源都是通過RO反滲透、石英砂、活性炭過濾等方式對水進行處理和滅菌,生產用水殺菌不徹底,在與其他原料進行混合的過程中,會污染其他的原材料,同時可能會產生有害微生物。
(3)由于前期殺菌不夠徹底才會出現(xiàn)酵母菌霉菌微生物超標,在成品內出現(xiàn)絮狀物、懸浮物、沉淀物及漲瓶的現(xiàn)象,這都是前些工藝二次污染的緣故。因此一定要徹底殺滅有害微生物的繁殖途徑,才能有效保障產品品質和穩(wěn)定。
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如何識別微生物危害就顯得愈發(fā)重要。如今理論界關于食品安全微生物危害識別的研究越來越多,對于微生物造成的危害,已確定風險輪廓有關于致病病菌不同菌株的具體風險因子,但還缺少對特殊微生物危害風險的深入研究。
食品安全危害識別可以分析有關食品安全的各類風險問題,可以對食品由原材料至成品的整個過程進行安全風險評估,對于識別食品微生物危害十分重要。識別食品的危害作為一個定性過程,其是在食品行業(yè)、國際組織、政府機構等獲取相關專業(yè)資料,經咨詢專家后所得。對微生物危害風險特征的現(xiàn)有描述尚未統(tǒng)一,但微生物風險評估的主要優(yōu)勢在于將食品安全問題的不同控制措施及風險評估影響模型化。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有關微生物風險預測研究中,國內外多位學者紛紛建立了關于食品安全微生物預測的數學模型,模型對于定量風險評估重要組成部分劑量-反應關系模型的認知描述不夠充分[4]。
暴露評估是對個體暴露微生物危害可能性與可能攝入量的預估,風險評估者可以收集食品數據,將這些數據和食品危害可能性、病原菌數量相結合。暴露評估的過程極為復雜,由于病原菌在不斷生長和死亡,導致風險評估者無法準確預測病原菌在食用之前的數量,需要使用模型才可預測個體攝入病原菌的數量。因此,近年來相關人員對微生物及數學模型的研究更加深入,為微生物定量風險評估提供了重要手段[5]。食品微生物引發(fā)的食品安全問題,已經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熱點,進行微生物風險分析可有效保障人們的身體健康。微生物風險分析通常包括風險評價、風險管理、風險交流3部分,其作為發(fā)展中的科學,不論是評價原則還是評價方法,對于其他類型生物危害都十分適用。微生物風險評價過程要盡可能包含數量信息,目前我國還未形成系統(tǒng)的食品安全風險分析體系,因此應加大對其的研究力度,并將其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使該體系包括確定危害、特征描述、暴露量評估、特征描述以及危險評估期間不確定性描述等內容[6-7]。在食品微生物危險分析過程中,也要盡可能減少微生物危害的不確定性,提升危險分析可靠程度,搜集充足資源提高危險分析質量。
微生物會保持一定量并以浮游狀態(tài)存在于空氣中,甚至部分微生物的存活時間極久,可附著于空氣塵埃內,塵埃的沉降會對食品造成污染。此外,工作人員的唾液、鼻涕等都可能攜帶微生物,在與人交流、打噴嚏、咳嗽等情況下,對食品造成直接或間接的污染。在食品生產中操作中所用機械、容器、管道等,在管道彎頭或傳送帶等衛(wèi)生死角位置,易繁殖大量微生物導致食品污染。因此,要重視對食品廠房與車間的衛(wèi)生清潔,保證通風良好、光線充足,布設防蚊蟲、防鼠、防塵、更衣室和洗手間等設施,盡可能遠離污染[8]。此外,還應在食品加工車間安裝空氣凈化裝置,定期使用紫外線燈進行消毒,保證全部與食品原材料所接觸的工具、管道、容器等均保持一定的清潔度。
工作人員的日常衣帽清洗消毒不夠及時,留長發(fā)與長指甲,佩戴飾品等都會導致微生物污染,尤其是患有疾病的工作人員,應在第一時間脫離崗位,否則極易造成污染細菌超標。因此,相關食品工作人員要提升自身衛(wèi)生意識與安全意識,預防微生物污染。生產人員要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勤洗澡、勤剪指甲、勤洗手以及勤換工作服,工作期間必須佩戴口罩,工作之前與如廁之后要洗手消毒。在食品生產車間嚴禁抽煙吐痰,不應出現(xiàn)掏耳朵、摸頭發(fā)、挖鼻孔等行為。此外,還要定期體檢,并組織生產人員參與衛(wèi)生培訓,杜絕生病人員就崗。
在生產、運輸、儲藏各環(huán)節(jié),食品原材料都存在與微生物接觸的可能性,可能直接或間接接觸,也可能是保存條件不當導致。如果在食品制造工藝中尚未妥善處理,例如出現(xiàn)加工機器清潔度不足,外殼包裝未進行消毒處理,未徹底滅菌封口等,就極有可能導致食品的二次污染。另外,如果儲存條件濕度較高,則會對微生物繁殖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加快食品的變質速度,從而縮減了食品的保質期。因此,必須嚴格檢查食品原材料,保證每類原材料都符合相關衛(wèi)生標準要求,還要對食品原材料采購環(huán)節(jié)進行嚴格把關,向賣方索取檢驗合格證,嚴禁變質腐敗原材料進入儲藏庫。根據食品原材料品種不同,將原材料進行分類存放,同時嚴格控制存放環(huán)境的溫濕度,詳細記錄進出庫信息,定期進行衛(wèi)生檢查。
加強建設食品微生物監(jiān)測系統(tǒng),可以對食源性微生物進行預警,實現(xiàn)高強度監(jiān)測,從而有效降低食用者的疾病發(fā)生概率,還能有效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大面積暴發(fā)流行,迅速控制微生物的擴散途徑。目前一些發(fā)達國家已經針對食品微生物監(jiān)測,采用多套監(jiān)測系統(tǒng),并對整個國家食品微生物加大了監(jiān)測管控力度,以控制食源性疾病的發(fā)生概率。食品微生物監(jiān)測系統(tǒng)的應用優(yōu)勢,在于可以升級傳統(tǒng)的被動監(jiān)測,為食品微生物導致食源性疾病發(fā)生過程與病例為導向的主動監(jiān)測,其可根據監(jiān)測結果準確、迅速圍繞食品微生物檢測出病原菌基因亞型,在保證準確度的前提下,在幾個小時內就可以使食源性疾病的發(fā)生過程能得到有效控制。
總而言之,食品微生物安全防治十分必要。為了保證食品安全,在食品加工、生產、流通的全過程,都應當加強對食品安全的監(jiān)管、監(jiān)測,還要在實際食品安全防治工作中,應用新型微生物檢測技術,建立完善的風險評估預報體系,以保障食品質量安全與人們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