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瑾
中學階段屬于人生發(fā)展進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處于由不成熟逐漸變?yōu)槌墒斓那啻浩?,其情緒起伏較大。抑郁是困擾中學生的常見心理問題之一[1-2],不僅會引起學業(yè)不良和社會功能損害,還會導致自傷、自殺等高危行為。情緒調(diào)節(jié)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對能否有效調(diào)節(jié)自身情緒狀態(tài)的一種自信程度[3]。有研究顯示,積極情緒、沮喪、生氣3種情緒的調(diào)節(jié)自我效能感與心理健康(問題行為、抑郁和生活滿意度)相互影響[4]。初中生逐漸從家庭走向社會,親子依戀、同伴依戀可以提供安全基地作用。它不僅提供了情感支持,還能夠幫助個體更好地建立自我同一性,促進人際關系和社會適應的發(fā)展。有研究發(fā)現(xiàn)依戀關系良好的青少年的焦慮、抑郁及孤獨感更低[5]。同伴依戀水平低的個體傾向于回避及疏遠的交流方式[6]。本文旨在探討中學生的抑郁情緒與依戀關系、情緒調(diào)節(jié)自我效能感的關系,為提高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上海市某區(qū)2所中學6~9年級的1 119名學生。
1.2.1 抽樣方法
采用分層整群隨機取樣的方法,整群抽取上海某區(qū)2所中學6~9年級的學生。其中,1所中學在城區(qū)4個街道中隨機抽取,另1所在8個鎮(zhèn)隨機抽取。每個年級分別隨機抽取3個班級,共24個班級。共發(fā)放問卷1 210份,回收有效問卷1 119份。其中男生有563人,女生有556人;年齡為11~l7歲,平均年齡為(13.6±1.25)歲。
1.2.2 調(diào)查工具
兒童抑郁障礙自評量表(DSRSC)[7]:該量表共18個條目,采用3級評分法評估過去1周的抑郁狀況,得分0~36分,適用6~19歲的兒童和青少年。該量表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73,半個月后重測信度為0.65,分半信度為0.72。以15分為臨界值判斷是否存在抑郁狀況。
青少年依戀問卷(IPPA)[8]:由包克冰和徐琴美修訂。每個分量表各包含25個題目,包括信任、交流和疏離三個維度。采用Likert 5點計分(從“1=從不”到“5=總是”),總分越高表明個體與父親或母親的依戀程度越高。本研究中三個維度的Cronbach’α系數(shù)為0.86~0.91。
情緒調(diào)節(jié)自我效能感量表(RESE)[9]:由Caprara等編制,王玉潔、竇凱等修訂。該量表包括17個條目,分為表達積極情緒效能感(POS)和管理消極情緒效能感(NEG)兩個維度。采用Likert 5點計分(從“1=非常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總分越高表明個體在情緒調(diào)節(jié)方面的信心程度越高。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90,兩個維度的Cronbach’sα系數(shù)分別為 0.76 和0.89。
1.2.3 測試過程
以班級為單位,由各班班主任組織、心理測量師實施團體測試,完成一份問卷約30 分鐘。
1.2.4 統(tǒng)計學處理
運用SPSS 21.0進行差異性檢驗和相關分析等。
在抑郁問題檢出率方面,有254名(22.7%)學生存在抑郁問題。不同性別、是否獨生子女以及母親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初中生抑郁評分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調(diào)查對象的人口學和社會學特征
不同年級的初中生在依戀關系和情緒調(diào)節(jié)自我效能上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兩兩比較發(fā)現(xiàn),6年級學生在親子依戀、同伴依戀和表達積極情緒管理自我效能感上顯著高于7、8、9年級,而7年級的管理消極情緒自我效能感最低(P<0.05)。見表2。
表2 不同年級初中生的依戀關系與情緒調(diào)節(jié)自我效能比較()
表2 不同年級初中生的依戀關系與情緒調(diào)節(jié)自我效能比較()
因子 6年級(n=320) 7年級(n=250) 8年級(n=268) 9年級(n=281) F P母親依戀 82.51±11.30 78.85±10.55 79.89±11.08 78.99±10.38 7.351 <0.001父親依戀 80.89±12.32 76.50±11.68 78.26±12.34 77.62±10.51 7.404 <0.001同伴依戀 88.42±12.57 84.63±12.98 85.86±13.97 85.36±11.87 4.903 <0.01表達積極情緒自我效能感 26.24±4.47 25.23±4.66 25.29±5.10 25.44±4.37 3.056 <0.05管理消極情緒自我效能感 41.40±10.48 38.39±10.01 40.39±10.78 41.57±9.98 5.296 <0.01
為進一步了解青少年抑郁的影響因素,以兒童抑郁障礙自評量表得分作為因變量,引入性別、年級、依戀關系、情緒調(diào)節(jié)自我效能等因素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jié)果顯示,性別、年級、親子依戀、同伴依戀以及情緒調(diào)節(jié)自我效能是抑郁問題的影響因素。見表3。
表3 初中生抑郁得分相關因素的多元回歸分析
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日益受到社會關注。國內(nèi)流行病學研究顯示,我國中學生抑郁癥狀檢出率為20%~40%[10]。本研究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有22.7%的學生存在抑郁情緒。提示女生比男生的抑郁問題更嚴重,這與國內(nèi)研究結(jié)果并不一致,可能與選取的樣本有關。本研究中的非獨生子女比獨生子女的抑郁問題更嚴重,則與國內(nèi)的一些報告相似[11-12]。這可能是由于獨生子女的家庭條件比較優(yōu)越、父母給予更多的關注有關。母親的文化程度越高,其子女的抑郁分也越低。在家庭教育中,母親往往更多地參與家庭教育,而高教育水平的母親能給予子女更全面客觀的教育信息和正性的養(yǎng)育方式,更好地促進孩子心理健康及良好發(fā)展[13]。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在青春初期,親子依戀和同伴依戀是青少年依戀的兩種重要表現(xiàn)形式。良好的親子依戀能夠給予個體足夠的安全和自信去認識和探索世界[14]。有研究顯示,親子依戀能顯著正向預測情緒健康[15];安全的親子依戀與積極情緒(如主觀幸福感)呈正相關,而不安全的親子依戀則與消極情緒(如抑郁)呈負相關[16-17]。本研究顯示6年級的初中生在親子依戀、同伴依戀上顯著高于7、8、9年級的初中生。作為預初階段的6年級,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上相對穩(wěn)定,還沒有面對很大的升學壓力,處在心理相對放松的時期,加上其親子依戀和同伴依戀的質(zhì)量較高,良好的人際支持也有助于情緒的穩(wěn)定。因此,在情緒調(diào)節(jié)自我效能感上6年級學生的表達積極情緒管理自我效能感顯著高于7、8、9年級的初中生,表現(xiàn)出良好的自我效能。而7年級的中學生在管理消極情緒自我效能感上最低,在對管理生氣、憤怒、沮喪、痛苦、內(nèi)疚、羞恥等負面情緒上的信念不足。初中階段的中學生同時存在著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沖動性、成熟性和幼稚性相互交錯的矛盾,再加上7年級學生從學習、環(huán)境相對熟悉的預初階段進入初一,容易產(chǎn)生一些情境性、狀態(tài)性心理問題,導致學生的種種不適應。在進入8、9年級后,其心理逐漸調(diào)整過來,開始進入初中的學習和生活狀態(tài)。
在logisitic回歸分析的結(jié)果中,不同性別和年齡階段的學生有著不同的心理特點。認知、親子關系、同伴關系模式影響著個體的情緒健康,其中個體與重要他人的依戀狀況會影響個體對他人的心理表征,積極正向的依戀關系會使個體獲得需要的溫暖和支持,與有效的情緒調(diào)節(jié)和良好的適應相聯(lián)系[18]。因此,針對不同特點、時期的中學生應開展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時,親子關系是影響青少年早期成長的重要關系,父母與孩子更多的信任和溝通、給予家庭的溫暖和情感支持才能使初中生提高安全感,從而更好地管理壓力,進一步降低其抑郁和焦慮感。
本研究中被試取樣相對集中,區(qū)域、城鄉(xiāng)等因素可能會影響部分研究結(jié)果。今后將進一步擴大取樣范圍,注意樣本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