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君
隨著醫(yī)藥科技與醫(yī)療水平的不斷發(fā)展進步,人類的預期壽命不斷提升,也加速了中國老齡化社會進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截至2020年底,中國60歲以上人口為2.6億人,占全國總人口數的18.7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億人,占比為13.50%。與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例上升了5.44%,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例上升4.63%[1]。截至2020年,城市地區(qū)每千人口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床位數為8.81,農村地區(qū)每千人口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床位數為4.95,同時,農村地區(qū)每千人口衛(wèi)生技術人員、執(zhí)業(yè)(助理醫(yī)師)、注冊護士等醫(yī)療衛(wèi)生資源也均落后于城市地區(qū)[2]。因此,與城市老年人相比,農村老年人更有可能存在健康方面的問題。
健康是一個相對成熟的概念,目前已有大量研究分析老年人健康問題,也有部分學者研究了農村與城市老年人的健康相關問題。馬燕娥等[3]發(fā)現,城鄉(xiāng)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差異顯著,農村老年人健康狀況的各項指標均落后于城市老年人。本研究借助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2018年的調查結果,分析城鄉(xiāng)老年人的健康差異及其影響因素,為改善城鄉(xiāng)老年人健康問題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CGSS是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綜合性、連續(xù)性的大型社會調查項目。從2003年開始,每年對全國各地10 000多戶家庭進行抽樣調查。本次研究從中抽取2018年的調查數據,調研對象為60歲以上老年人。在剔除缺失值、填寫不合理數據后,最終納入4 367個樣本。
本研究采用自評健康作為因變量。自評健康是健康測量中較為普遍的綜合變量,從客觀與主觀兩個方面測量受訪者的健康狀況,采用李克特五級計分法。自變量包括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職業(yè)、社交活動、經濟狀況、幸福感、抑郁、養(yǎng)老觀念、鍛煉情況、基本醫(yī)療保險、商業(yè)保險等13個可能會對城鄉(xiāng)老年人健康產生影響的變量[4-6]。
性別、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職業(yè)、養(yǎng)老觀念、基本醫(yī)療保險、商業(yè)保險均為分類變量。由于是否有伴侶會對老年人的健康狀況產生較大影響,因此,將原問卷中婚姻的7種情況轉換為“有伴侶”、“無伴侶”2種情況。年齡、社交活動、經濟狀況、幸福感、抑郁、鍛煉情況均為連續(xù)變量,采用李克特五級計分法。其中,社交活動包括兩個維度,即“與鄰居進行社交娛樂活動的頻繁程度”、“與其他朋友進行社交娛樂活動的頻繁程度”。抑郁為反向計分法,得分范圍為1~5,得分越高,表明抑郁程度越低。社交活動、經濟狀況、幸福感、鍛煉情況采用正向計分法,得分范圍為1~5,得分越高,表明社交活動頻率越高、經濟狀況越好、幸福感越高,鍛煉頻率越高。
由于城鄉(xiāng)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可能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本文將所有樣本分為“城市”“農村”兩個亞組,對比其健康差異狀況,并使用t檢驗分析亞組間的差異是否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檢驗水準α=0.05。由于健康狀況為連續(xù)變量,本文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城鄉(xiāng)老年人健康狀況的影響因素。
本次研究納入4 367個樣本,其中,城市樣本有2 112個,農村樣本有2 255個。城市老人的平均年齡為(69.67±7.47)歲,農村為(69.40±7.32)歲,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性別、婚姻狀況分布上,均為女性老年人略多于男性;“有伴侶”的人數居多,城市為74.81%,農村為70.42%。但農村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明顯落后于城市老年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農村老年人的婚姻狀況、社交活動、經濟狀況、幸福感、抑郁、鍛煉情況得分均落后于城市老年人(P<0.05)。見表1、表2。
表1 兩組老人的一般情況 [n(%)]
表2 老年人的健康相關因素(
表2 老年人的健康相關因素(
變量 城市 農村 P社交活動 2.90±1.22 3.01±1.24 <0.001經濟狀況 2.48±0.84 2.08±0.89 0.003幸福感 4.04±0.79 3.88±0.87 <0.001抑郁 4.05±0.94 3.63±0.98 <0.001鍛煉情況 3.21±1.71 1.94±1.50 <0.001
城市老年人的健康得分為3.27±0.98,農村老年人為2.98±1.11,城市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優(yōu)于農村老年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本研究分別對城鄉(xiāng)兩組樣本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在城市樣本模型中,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職業(yè)、社交活動、經濟狀況、幸福感、抑郁及鍛煉情況均會對老年人的健康水平產生顯著影響(P<0.05);在農村樣本群體中,社交活動、經濟狀況、幸福感、抑郁、鍛煉情況,以及是否參與基本醫(yī)療保險均會對老年人的健康水平產生顯著影響(P<0.05)。見表3。
表3 城鄉(xiāng)老年人的健康影響因素
本研究發(fā)現,城鄉(xiāng)教育機會分布不均,農村老年人受教育程度落后于城市老年人,這與以往研究一致[7]。農村老年人的經濟狀況、幸福感、抑郁、鍛煉情況得分均落后于城市老年人,這可能與中國城鄉(xiāng)經濟發(fā)展差距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等相關。城市老年人的養(yǎng)老觀念分布較為均衡,其中認為養(yǎng)老應由政府、子女、老年人自己共同承擔的比例較高,但大部分農村老年人認為養(yǎng)老應由子女負責。這與農村家庭式養(yǎng)老的傳統(tǒng)息息相關,很多農村老年人依然信奉“養(yǎng)兒防老”的觀念。
城市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優(yōu)于農村老年人,且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這與部分學者的研究結果一致[3]。這可能是由以下幾方面原因造成:第一,一部分農村老年人從事務農等體力勞動,由于體力勞動的特殊性及環(huán)境的艱苦性,導致很多中老年人存在過度勞累、關節(jié)病等健康受損問題[8]。第二,子女的精神支持會對老年人的健康產生較大影響,但隨著農村勞動力的外流,很多老年人的子女遠離家鄉(xiāng)與父母,陪伴時間減少,能提供的精神支持大大減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老年人的健康[9]。第三,目前中國的醫(y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三甲醫(yī)院均集中于城市,且農村醫(yī)師、護士等醫(yī)療資源落后于城市,農村基層醫(yī)療機構的服務水平還有待提升,這也可能導致農村老年人的健康狀況較差。
性別與年齡對城市老年人健康產生影響,即與男性相比,城市女性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更低;年齡越大,健康水平越低??赡芘c以下原因相關:在老年人生活的年代,中國重男輕女現象較為嚴重,老年女性在年輕時除了承擔就業(yè)壓力外,還需承擔大量的家庭事務,進入老年期后還需照料伴侶,因此身體健康狀況較差[10]。而農村女性人口與男性人口共同承擔務農等事務,在進入老年期后,身體素質均長期處于透支狀態(tài),男女健康差異可能并不顯著,這也可能是農村地區(qū)年齡對健康影響不顯著的原因之一。
在城市模型中,與從未工作過的老年人相比,目前有工作的老年人,健康水平更高。一方面,這意味著老年人的收入水平更高、更穩(wěn)定,其對于自身的生活擁有更多選擇權,不僅有益于心理健康,也能夠保障自身的生理健康。另一方面,健康身體是工作的前提,這也從側面印證了他們身體素質要強于從沒有工作過的老年人。而農村模型中,工作變量對健康狀況的影響并不顯著,這與上文所述性別、年齡對農村老年人的健康影響不顯著原因類似。農村人口大都從事務農或其他體力勞動,對健康損害較大,即使有工作,其帶來的收益也無法消除對身體帶來的健康損失。此外,在農村模型中,參加基本醫(yī)療保險的群體比不參加的群體健康狀況更差,這與以往醫(yī)療保險可促進身體健康的結論不一致[11]。可能的原因是,農村老年人評估自身的健康狀況越差,越有意愿參與基本醫(yī)療保險,而身體素質較好的老年人,出于經濟的考慮,可能不會選擇參加基本醫(yī)療保險。
社交活動、經濟狀況、幸福感、抑郁、鍛煉情況對城鄉(xiāng)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均有正面影響,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這與以往研究結論類似[6,12-13]。首先,良好的社交活動不僅可以延緩衰老,增強心肺功能,同時還能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調解心情,預防心理疾病[5-6]。其次,經濟地位越高,意味著老年人可獲得更好的生活飲食、消費水平及醫(yī)療資源。同時,一般具有良好經濟水平的人群,通常能夠更積極地規(guī)劃自身生活方式,接受新型的健康觀念與方法,保持更好的自我健康管理。再次,幸福感和抑郁作為兩種重要的精神狀態(tài),會對身心健康產生重要影響。幸福感高的老年人,精神狀態(tài)好,積極樂觀,能良好應對老齡化進程,有利于身心健康。反之,幸福感低的老年人,易憂慮成疾,不利于身心健康。最后,體育鍛煉不僅有利于增強老年人的抵抗力,加強身體素質,還有利于其心理健康。中國城市與農村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存在較大差異,農村老年人健康水平較差,可能是由農村老年人從事體力勞動、農村勞動力外流、醫(y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等原因造成。
為改善城鄉(xiāng)老年人的健康差距,提升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本文提出以下建議。第一,提升女性的經濟地位,在保障女性工作機會與受教育機會的同時,還要讓其對自身的健康管理擁有更多選擇權。第二,政府及社區(qū)需要豐富城鄉(xiāng)老年人的生活,宣傳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提升老年人的健康意識。第三,提升老年人幸福感,降低抑郁值。一方面,需要鼓勵老年人增強自身抗壓與自我心理疏導能力;另一方面,也要鼓勵子女在提供經濟支持的同時,能夠在情感上加以慰藉,給予老年人精神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