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嚴政,周玉娥,李團,陳雙艷,李斯斯
(1)云南中醫(yī)藥大學護理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4;2)云南省第三人民醫(yī)院兒科,云南 昆明 650011)
三孩政策實施后,我國孕產婦逐年增加,妊娠相關風險也逐漸引起社會的關 注。母體血紅蛋白濃度異常不僅對產婦自身造成不利,如妊娠期貧血、胎膜早破等,還會導致新生兒窒息、早產及低出生體重兒等不良妊娠結局[1-2]。有研究表明[3],孕前、產前體重指數過高及孕期增重過多是產婦妊娠并發(fā)癥及不良妊娠結 局發(fā)生的重要因素。但國內關于孕前體質指數、孕晚期血紅蛋白水平和孕期體重 增長對分娩方式、新生兒體重、發(fā)生巨大兒、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新生兒肺炎、胎兒生長受限等不良妊娠結局的影響研究報道并不太多。因此,本研究旨在通過 回顧性研究方法,分析孕期血紅蛋白水平、孕前體質指數及孕期體重增長對妊娠結局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選取2021 年8 月至2021 年12 月在云南省第三人民醫(yī)院分娩產婦223 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單胎活產;(2)該院規(guī)律產檢;(3)分娩信息完整。排除標準:(1)有地中海貧血;(2)年齡<18 歲;(3)胎兒畸形;(4)合并肝腎功不全、心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礙等疾病。本研究已通過倫理審查,嚴格遵循相應法規(guī)和倫理準則。
1.2.1 按孕晚期血紅蛋白水平根據孕晚期血紅蛋白水平分為3 組:低Hb 組(孕晚期血紅蛋白<110 g/L);中Hb 組(孕晚期血紅蛋白水平為110~130 g/L);高Hb 組(孕晚期血紅蛋白水平≥130 g/L)。將223 例產婦分為低Hb 組23例,中Hb 組105例,高Hb 組95 例。
1.2.2 按孕前體質指數孕前體質指數(BMI)=體重(kg)/身高2(m2)。根據孕前體質指數分為3 組:孕前BMI 過低組(BMI<18.5 kg/m2),孕前BMI 正常組(BMI 為18.5~24.9 kg/m2),孕前BMI 過高組(BMI≥25 kg/m2)[4]。將223 例產婦分為孕前BMI過低組41例,孕前BMI 正常組160例,孕前BMI 過高組22 例。
1.2.3 按孕期體重增長(GWG)根據美國醫(yī)學研究所(institude of medicine,IOM)發(fā)布的基于不同孕前體重指數的孕婦體重增長標準[5],按妊娠期體重增加分為增重不足、增重正常、增重過度3 組。妊娠期體重增加的標準為孕前BMI 過低推薦增加12.5~18.0 kg、孕前BMI 正常為11.5~16.0kg、孕前BMI超重為7.0~11.5kg、孕前BMI 肥胖為5~9 kg。將223 例產婦分為增重不足組43 例、增重正常114 例、增重過度66 例。
收集223 例妊娠孕婦的病例資料:年齡、分娩孕周、分娩方式、母兒的妊娠結局等。本研究定義不良妊娠結局為早產兒、胎兒生長受限、巨大兒、急性胎兒宮內窘迫、胎膜早破、剖宮產、新生兒肺炎、轉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中的一項或幾項。分析孕期血紅蛋白水平、孕前體質指數及孕期體重增長對妊娠結局的影響及出現不良妊娠結局的相關因素。
(1)孕婦相關指標:分娩孕周、分娩方式、早產、胎膜早破、胎兒生長受限及急性胎兒宮內窘迫發(fā)生率;(2)新生兒相關指標:新生兒體重、新生兒科住院率、新生兒肺炎、巨大兒發(fā)生率。
應用SPSS26.0 軟件對數據展開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符合正態(tài)分布且方差齊者,采用方差分析;偏態(tài)分布則用中位數±四分位間距進行描述,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用n(%)描述,采用卡方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檢驗水準α=0.05。
223 例妊娠孕婦的病例中,有178 例不良妊娠結局,其中胎膜早破62例,早產19例,新生兒科治療40例,剖宮產112例,新生兒感染28例,胎兒急性宮內窘迫55例,巨大兒12例,胎兒生長受限8 例。不良妊娠結局組和正常妊娠結局組的孕前BMI、分娩孕周、血紅蛋白水平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良妊娠結局組和正常妊娠結局組年齡、孕期體重增長,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
表1 不良妊娠結局情況Tab.1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s
表2 2 組一般資料比較[( )/ M(P25,P75)]Tab.2 Comparison of the general information of patie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M(P25,P75)]
表2 2 組一般資料比較[( )/ M(P25,P75)]Tab.2 Comparison of the general information of patie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M(P25,P75)]
*P<0.05。
低Hb 組、中Hb 組和高Hb 組相比,3 組新生兒出生體重、分娩孕周、新生兒科住院率、胎膜早破發(fā)生率、剖宮產發(fā)生率、新生兒感染發(fā)生率、急性胎兒宮內窘迫發(fā)生率、巨大兒的發(fā)生率、胎兒生長受限發(fā)生率,差異均無統(tǒng)計意義(P>0.05)。低Hb 組早產發(fā)生率為26.1%(6/23),中Hb 組早產發(fā)生率為5.7%(6/105),高Hb 組早產發(fā)生率為7.4%(7/95),3 組數據總體均數存在著統(tǒng)計差異(χ2=8.012,P=0.015)。低Hb 組與高Hb 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17),中Hb 組與高Hb 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17),低Hb 組與中Hb 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7),見表3。
表3 不同血紅蛋白水平與妊娠結局比較[()/ M(P25,P75)/n(%)]Tab.3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hemoglobin levels with pregnancy outcomes [()/M(P25,P75)/n(%)]
表3 不同血紅蛋白水平與妊娠結局比較[()/ M(P25,P75)/n(%)]Tab.3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hemoglobin levels with pregnancy outcomes [()/M(P25,P75)/n(%)]
*P<0.05;與中Hb組相比,#P<0.017。
孕前BMI 過低組、孕前BMI 正常組、孕前BMI 過高組相比,3 組分娩孕周、新生兒住院率、胎膜早破發(fā)生率、早產發(fā)生率、新生兒感染發(fā)生率、急性胎兒宮內窘迫發(fā)生率,差異均無統(tǒng)計意義(P>0.05)。孕前BMI 過低組新生兒體重為(2 969.27±631.28)g,孕前BMI 正常組新生兒體重為(3 197.67±473.59)g,孕前BMI 過高組新生兒體重(3 161.59±681.28)g,3 組新生兒出生體重總體分布存在著統(tǒng)計差異(F=3.057,P=0.049)。孕前BMI 過低組與孕前BMI 正常組相比,存在著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孕前BMI 過低組與孕前BMI 過高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孕前BMI 正常組與孕前BMI 過高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孕前BMI 過低組剖宮產發(fā)生率為11.2%(13/41),孕前BMI 正常組剖宮產發(fā)生率為74.1%(86/160),孕前BMI 過高組剖宮產發(fā)生率為14.7%(17/22),3 組數據總體均數分布存在著統(tǒng)計學差異(χ2=12.625,P=0.002)。孕前BMI 過低組與孕前BMI 正常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17),孕前BMI 過低組與孕前BMI 過高組相比,存在著統(tǒng)計學差異(P<0.017),孕前BMI 正常組與孕前BMI 過高組相比,存在著統(tǒng)計學差異(P<0.017)。孕前BMI 過低組巨大兒的發(fā)生率為0%(0/41),孕前BMI 正常組巨大兒的發(fā)生率為66.7%(8/160),孕前BMI 過高組巨大兒的發(fā)生率為33.3%(4/22),3 組數據總體均數分布存在著統(tǒng)計差異(χ2=7.569,P=0.014)。孕前BMI 過低組與孕前BMI 正常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17),孕前BMI 過低組與孕前BMI過高組相比,存在著統(tǒng)計學差異(P<0.017),孕前BMI 正常組與孕前BMI 過高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17)。孕前BMI 過低組胎兒生長受限發(fā)生率為12.2%(5/41),孕前BMI 正常組胎兒生長受限發(fā)生率為1.3%(2/160),孕前BMI 過高組胎兒生長受限發(fā)生率為4.5%(1/22),3 組數據總體均數分布存在著統(tǒng)計差異(χ2=9.493,P=0.008)。孕前BMI 過低組與孕前BMI 正常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17),孕前BMI 過低組與孕前BMI 過高組相比,存在著統(tǒng)計學差異(P<0.017),孕前BMI 正常組與孕前BMI 過高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17),見表4。
表4 不同孕前MBI 與妊娠結局比較[()/ M(P25,P75)/n(%)]Tab.4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preconception MBI with pregnancy outcomes [()/ M(P25,P75)/n(%)]
表4 不同孕前MBI 與妊娠結局比較[()/ M(P25,P75)/n(%)]Tab.4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preconception MBI with pregnancy outcomes [()/ M(P25,P75)/n(%)]
*P<0.05;與孕前BMI18.5~24.9組相比,△P<0.05;與孕前BMI<18.5組相比,#P<0.017;與孕前BMI≥25組相比,▲P<0.017。
孕期增重不足組、孕期增重正常組、孕期增重過度組相比,3 組分娩孕周、新生兒住院率、早產發(fā)生率、剖宮產發(fā)生率、新生兒感染發(fā)生率、急性胎兒宮內窘迫發(fā)生率、胎兒生長受限發(fā)生率,差異均無統(tǒng)計意義(P>0.05)。孕期增重不足組新生兒出生體重為(2 952.30±454.61)g,孕期增重正常組新生兒出生體重為(3 138.54±511.69)g,孕期增重過度組新生兒出生體重(3 305.76±575.00)g,3 組新生兒出生體重總體分布存在著統(tǒng)計差異(F=6.067,P=0.003)。孕前BMI 過低組與孕前BMI 正常組相比,存在著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孕前BMI 過低組與孕前BMI 過高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孕前BMI 正常組與孕前BMI 過高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孕期增重不足組胎膜早破發(fā)生率為43.2%(6/43),孕期增重正常組胎膜早破發(fā)生率為27.7%(31/66),孕期增重過度組胎膜早破發(fā)生率為17.9%(12/66),3 組數據總體均數分布存在著統(tǒng)計差異(χ2=8.452,P=0.015)。孕前BMI 過低組與孕前BMI正常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17),孕前BMI 過低組與孕前BMI 過高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7),孕前BMI 正常組與孕前BMI 過高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17)。孕期增重不足組巨大兒的發(fā)生率為8.3%(1/43),孕期增重正常組巨大兒的發(fā)生率為25.0%(3/114),孕期增重過度組巨大兒的發(fā)生率為66.7%(7/66),3 組數據總體均數分布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949,P=0.022)。孕前BMI 過低組與孕前BMI正常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17),孕前BMI 過低組與孕前BMI 過高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7),孕前BMI 正常組與孕前BMI 過高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7),見表5。
表5 不同孕期體重增長與妊娠結局比較[()/ M(P25,P75)/n(%)]Tab.5 Weight gain and pregnancy outcomes during different pregnancies [()/ M(P25,P75)/n(%)]
表5 不同孕期體重增長與妊娠結局比較[()/ M(P25,P75)/n(%)]Tab.5 Weight gain and pregnancy outcomes during different pregnancies [()/ M(P25,P75)/n(%)]
*P<0.05,與孕期增重不足組相比,△P<0.05;與孕期增重不足組相比,#P<0.017,與孕期增重正常組相比,▲P<0.017。
本研究結果顯示孕期血紅蛋白濃度低水平增加早產的風險。這與Scalond等[6]將產婦按血紅蛋白水平分為7 個級別,發(fā)現妊娠期血紅蛋白濃度低的產婦有較高的早產風險的研究結果一致。此外有研究者[7]對192 819 例早產產婦的血紅蛋白水平進行分析,發(fā)現產婦的血紅蛋白濃度與早產風險之間呈U 型關系,血紅蛋白濃度過高或過低均可增加早產的風險。由于孕期是一個階段,血紅蛋白存在波動,而本研究只探討了孕晚期的血紅蛋白濃度,并未對孕中期和孕早期進行探討,期待以后有更多的關于不同孕期血紅蛋白對妊娠結局的影響研究。
本研究結果顯示孕前BMI 對新生兒體重有影響,孕前BMI 過低易造成胎兒生長受限,孕前BMI 過高易增加巨大兒的發(fā)生。Vinturache等[8]研究發(fā)現新生兒出生體重與孕前BMI 成正相關,新生兒體重隨著孕前BMI 的增加而增加。此外另有研究[9]報道,孕前BMI 超重可能會導致過量的葡萄糖及脂肪酸等營養(yǎng)物質通過胎盤轉移至胎兒,導致胎兒生長過快及脂肪增加過度,從而增加了巨大兒的發(fā)生率。巨大兒作為剖宮產的主要指征之一,其發(fā)生率的上升必然增加剖宮產率[10],而本研究發(fā)現易發(fā)生巨大兒的孕前BMI過高組的剖宮產率并未隨巨大兒風險增加而增加,這可能與產婦意愿有關,如不愿忍受分娩痛苦、擔心順產造成會陰部撕裂等問題[11]。此外有研究者[12]研究表明,孕婦孕前BMI 過低,也可導致胎兒生長發(fā)育遲緩、早產等問題,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本研究結果顯示妊娠體重增長對新生兒體重有影響,妊娠增重過度易增加巨大兒的發(fā)生,妊娠增重不足易導致胎膜早破。有研究者[13]研究發(fā)現妊娠體重增長與巨大兒出生體重呈線性正相關,巨大兒出生體重隨妊娠體重增長的上升而上升。此外研究[14]發(fā)現妊娠增重過度也與巨大兒、胎膜早破、剖宮產發(fā)生密切相關。這可能與孕期體重增加過度可能導致脂質代謝異常、胰島素抵抗等不良現象[15]。本研究的數據僅來自昆明市某三甲醫(yī)院,樣本量不多,因此未能討論不良結局的影響因素,并且對巨大兒等不良結局的發(fā)生做出預測。期待以后有更多中心、大樣本量的計算,以期為制定婦幼保健相關指南提供數據支持。
綜上所述,孕期血紅蛋白、孕前BMI 及妊娠體重增長均對妊娠結局產生影響。合理的對孕期血紅蛋白水平、孕前BMI 和妊娠體重增長進行控制,能更好地促進母嬰的健康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