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保瑋 王 飛
(江蘇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南通,226007)
張謇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實業(yè)家、教育家。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兩次給予張謇高度評價,全社會興起學習張謇事跡、傳承張謇企業(yè)家精神的熱潮。張謇留下了豐富的精神財富、生動的實踐范例和崇高的人格風范,其中,勤儉品德尤為可貴,其社會意義不僅在于引導個體勤儉生活和持家,而且指引企業(yè)家艱苦創(chuàng)業(yè)、熱心教育和慈善,彰顯了勤儉的社會價值,為嚴謹做人、科學治理、擔責盡職樹立了崇高的榜樣。弘揚張謇的勤儉品德,使之浸潤于人們的思想和行動之中,對于增進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形塑現代公民的健康人格、創(chuàng)業(yè)精神和社會新風尚,推動人生健康成長和事業(yè)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勤儉,根據《說文》所述,“勤,勞也;儉,約也”,通俗地說即勤勞簡樸,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主流價值觀中是一種公認的美德,關乎個人的進退、家庭的安危和國家的興衰。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熏陶的張謇十分看重勤儉的價值,認為:“天下之美德,以勤儉為基?!保?]張謇對勤儉有獨特、深刻的理解,“夫勤者,乾德也;乾之德在健,健則自強不息。儉者,坤道也;坤之德在嗇,嗇則儉之本”。[2]他把自強不息視為“勤”的核心含義,站在大局、大勢、長遠、進取、奮斗的高度崇勤反惰。他賦予“勤”廣泛的內涵,“凡致力學問,致力公益,致力品行,皆勤之事也”。[3]在張謇看來,勤與苦緊密相連,但是,勤不盡苦,干自己追求的高尚事業(yè)則會樂在其中;勤于奮斗的人必定歷經千辛萬苦。他把愛惜、節(jié)省視為“儉”的核心含義,站在自律、尊重、責任、信用、生態(tài)的高度崇儉反奢。他賦予“儉”廣泛的內涵,“省錢去侈,慎事養(yǎng)譽,知足惜福,皆儉之事也”[4]。在張謇看來,儉與樸緊密相連,但是,儉不盡樸,干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會的事情則會毫不吝嗇;樸必定從簡,只有恪守本來才能走向未來。
張謇一生都是踐行勤儉的典范。他從小聰慧好學,被家人寄予厚望,培養(yǎng)他讀書趕考。張謇4歲開始讀書識字,16歲參加科舉考試,蹉跎科場27年,留下不少勤學苦讀的感人故事。童年的張謇,“好學向上的念頭,不要父母師長的督責,總是天天自己加鞭,努力奮發(fā)”[5]。張謇在州試取得一百以外名次,被先生苛責:“假使有一千人去考,要取九百九十九人,只有一個人不取,就是你!”張謇對此刻骨銘心,在窗格上、帳頂上處處寫上“九百九十九”,以此勵志。睡覺時用兩根竹子夾在辮子上,轉身一驚醒就起床讀書。夏天,為了躲避蚊蟲叮咬,用兩只空壇子放在桌下,腳伸進壇子里。張謇家教嚴格,在上書塾之余,被要求下田鋤草耕作,家中建房時做木瓦雜工,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張謇在生活上十分節(jié)儉,“他穿的衣衫,有幾件差不多穿了三四十年之久,平常穿的大概都有十年八年。如果襪子、襖子破了,總是加補丁,要補到無可再補,方才換一件新的。每天飯菜,不過一葷一素一湯,沒有待客,向來不殺雞鴨”[6]。所用的信封都是將別人的來信翻過來中間加貼裁剪的紅紙或請柬。他將廢紙當草稿紙、便條用,將空酒瓶當湯婆子用。他平常走路,看見一個釘、一塊板,都撿起來留著用。參加考試,“我父夏天只有一件舊沉香繭袍,羽毛青套;冬天只有一件棉套,也不覺得難為情”[7]。張謇十分自律,早上六時必起床,晚上十一時必上床,一向不賭博,沒有染上壞習慣。張謇不喜歡無謂的迎送和客套,減少不必要的時間和錢財的消耗。他輕車簡從,不搞排場和特殊化,能步行則步行,坐小車而不坐轎子,在北京別人坐汽車唯獨他坐馬車。[8]勤儉品德一直伴隨張謇的一生,在千辛萬苦辦廠過程中“最著重勤勞耐苦”,在千方百計辦學過程中將“艱苦耐勞”作為教學方針和校訓,在千言萬語做慈善過程中將“踴躍從公”作為人生動力。張謇曾經說:“若以為勞,則下走之為世牛馬,終歲無停趾?!保?]確實如此,在臨終前20多天,他還抱恙察勘江堤,緊急修建石楗。文如其人,張謇取“謇”為名,取“季直”為字,取“處默”為號,表明了他仿效南齊人陶季直不尚浮華的心跡,50歲以后以“嗇”為號,或稱“嗇庵”“嗇翁”“嗇夫”,正是他一生崇尚勤儉的寫照。
早期大生紗廠
張謇作為開明紳士的杰出代表,較快地轉入新興民族資產階級行列,樹立寬廣的國際視野和強烈的危機意識,將西方先進的近代企業(yè)制度、創(chuàng)新技術、治理方式、競爭模式等引入實踐,為推進南通乃至中國的近代化發(fā)展提供了新的物質條件、精神動力和文化環(huán)境。
中國傳統的勤儉品德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內蘊祖祖輩輩勤勞節(jié)儉的優(yōu)良傳統;另一方面,由于自給自足生產方式的局限性,多數人對勤儉的認識狹隘,貧窮百姓偏向于盡可能少地消費錢財物,以維持生存的需要,富有之人偏向于守住錢財物,以實現財富的積累。這種勤儉反映了落后生產方式的生存邏輯,是一種非理性的、低水平的勤儉,不能適應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需要。資本本身也具有兩面性:一方面通過市場運行、平等競爭、法律治理、成本核算,構建不斷發(fā)展的市場秩序,促進生產力發(fā)展;另一方面,個體追求利益最大化,追求生活享受。在社會轉型發(fā)展過程中,有的人為了省錢,消費質劣價廉的商品,有的人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忽視社會效益,有的人有了錢熱衷于個人享樂,等等。
張謇跳出小農經濟的藩籬,走上了實業(yè)救國、發(fā)展資本主義經濟的快車道,由守舊的思想品德上升為開放、競爭、發(fā)展的新思想,并且在體制、機制和制度上實現大膽創(chuàng)新。張謇作為一介貧窮書生,不再受貧困的制約,利用資本主義股份制度,集聚龐大的資本力量進行投資興業(yè)。張謇處于落后的江北小城南通,不再墨守成規(guī),以大生企業(yè)系統為主軸,構建龐大的企業(yè)系統和產業(yè)群。張謇身為一位民間紳士,不再局限于追求個人利益,在生產經營外投入大量人力、財力、物力,開展金融、交通、航運、通訊、電力、展覽、文化、教育、慈善、公益等近代經濟和社會體系建設。張謇依舊恪守中國傳統的勤儉美德,“吾觀于此,乃知勤勉節(jié)儉任勞耐苦諸美德,為成功之不二法門”[10]。張謇在創(chuàng)業(yè)、興業(yè)之中,始終保持百折不撓、艱苦創(chuàng)業(yè)、勤勉進取的寶貴品質,精打細算、降低成本、保證質量、積累信用的職業(yè)操守,推進自治、造福鄉(xiāng)梓的宏闊志向。張謇不僅身體力行地勤儉,更把勤儉體制化、制度化。在創(chuàng)辦大生紗廠過程中,他通過制定廠約、章程,“糾人工之勤惰精粗”[11],嚴謹管理、開源節(jié)流,連伙食標準都有明確規(guī)定,在章程里明確要求將花袋回收利用,督促工人撿拾飛花上色留用,真正把勤儉精神貫徹到制度之中,并且嚴格執(zhí)行。在其他事業(yè)中,張謇也是一貫勤儉。隨著事業(yè)擴大,團隊執(zhí)行力會有所減弱,為了強化勤儉治理,張謇建立總管理處加強統領,委派代表到各辦事處加強管理,架設電話加強上下層之間的相互聯系。[12]張謇把中國傳統的勤儉品德與資本理性的勤儉倫理較好地結合起來。
張謇提出了區(qū)分“眾仆”與“公仆”的有意義的命題:“故如直受大眾資本家之委托,專為大眾資本家私計生財者,眾仆之義也。因路受資本家之委托,須有國權,乃能有商利者,公仆之義也?!保?3]張謇不僅做“眾仆”,恪盡職守為股東生財取利,更要做“公仆”,為國家和民眾的公義盡心出力,展現了強烈的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擔當。
張謇洞察大勢,不顧人到中年,不顧勢單力薄,時不我待,“舍身喂虎”,投身到救國救民的洪流之中。張謇所踐行的勤儉精神,已經超脫了國人傳統的勤儉持家的人生志向,轉變了資本家生財取利的價值取向,走向了勤儉創(chuàng)業(yè),推行自治,實現國家自強、民生富足、社會發(fā)達的恢宏道路。張謇創(chuàng)業(yè)的動機,首要因素已經不是個體的利益得失,而是國家和民眾的內在需要?!八徽J定,凡自治先進國應有的事,南通地方應該有,他就應該辦。他不問困難不困難,只問應有不應有。”[14]張謇沒有局限于經濟效益、眼前利益,而是著眼于國家發(fā)展的根本、整體和長遠需要進行勤儉創(chuàng)業(yè)。他在創(chuàng)辦的第一個企業(yè)大生紗廠艱難開工出紗,取得盈利后,隨即著手規(guī)劃創(chuàng)辦通海墾牧公司等一系列企業(yè)、通州師范學校等一系列教育文化事業(yè)、南通博物苑等一系列社會公益事業(yè)、育嬰堂等一系列慈善事業(yè),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這樣誕生了眾多新型種植業(yè)、制造業(yè)和貨物貿易,直接間接成就了幾十萬農工商人的生活,為地方每年獲利近千萬,教育從幼稚園到大學,慈善從育嬰堂到養(yǎng)老院,形成完備的體系,殘廢院、盲啞學校、道路、水利等建設也不斷完備。他還不滿足于已經取得的成績,生前為大電廠、全縣民兵制度沒有辦成而遺憾。[15]“我父經營地方,視同家事一樣,愛護地方,比他自己的生命還重?!保?6]張謇不求功名利祿,但是為了實現建廠、辦學、保坍等目標,都不遺余力與政府據理力爭。
張謇對自己的勤儉與對地方事業(yè)的慷慨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他常說:“應該用的,為人用的,一千一萬都得不眨眼順手就用;自用的,消耗的,連一個錢都得想想,都得節(jié)省?!保?7]張謇嚴格區(qū)分公私利益,從不假公濟私,但是,面對公共利益的需要,他毫無保留地獻出自己的家產。在開拓大量社會事業(yè)過程中,張謇除借助于大生紗廠的力量實施自己的理想,也把大量個人的財產投入到地方事業(yè)之中,“每年收入之數,大半用之于不能生產之公共事業(yè)”[18]?!拔腋敢簧皇罏榈胤绞聵I(yè)抱莫大犧牲的決心,所以他所有的錢財都用掉了。”[19]張謇鬻字辦廠、辦學、辦慈善的事不知道發(fā)生了多少次,人家要祝賀他的生日,他讓人造紀念林、養(yǎng)老院,他祝賀親人生日就在公園造樓、辦學校,想方設法讓大眾共同受益。[20]他把自己的和別人送的古董全部捐贈給博物苑,把家藏的書多數捐贈給圖書館,“他總覺得傳給自家子孫,總有一天不能保存,與其給子孫三文不值二文的零頭,不如供給地方多數人去享受”[21]。“二十六年以來,謇之得于實業(yè)而用于教育、慈善及地方公益者,凡二百五十七八萬,仍負債六十萬有奇。叔兄所出亦八九十萬,不與焉?!保?2]張謇兄弟先后投入社會事業(yè)近四百萬銀兩,可謂傾囊而出。
境界決定人生。張謇說:“天之生人也,與草木無異。若遺留一二有用事業(yè),與草木同生,即不與草木同腐。故踴躍從公者,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鄙人之辦事,亦本此意?!保?3]張謇從盡力為地方和國家謀有用事業(yè)出發(fā),把勤儉置于恰當的社會關系和利益調整中,修身、齊家、治國,充分釋放了勤儉內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