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敏洪
我做了幾十年教育,有“職業(yè)病”,到任何地方首先想到的,是了解當?shù)氐慕逃闆r。到了與中國西藏接壤的不丹,我問導游的第一個問題是:不丹的教育是什么體系?學生上學要不要付費?用什么語言教學?國內有多少所大學?結果導游也被我問得暈頭轉向的,沒有說出個所以然來。
住在普那卡(不丹王國的古首都)那夜,我住的賓館坐落在一個村莊的山坡上。早上6 點多起來散步,走到下面的馬路上,我發(fā)現(xiàn)一群穿著校服的學生在馬路邊的草地上坐著。我主動走上去和他們搭訕。不丹的孩子在陌生人面前一點都不扭捏,這可能和不丹這十幾年不斷對世界開放,世界各地的人們紛紛來到不丹旅游有關。更加有意思的是,每個孩子都會講英語,小孩子講英語有點磕巴,但大孩子講英語已經(jīng)很流暢。孩子從一年級到八年級不等,都在同一個學校上學。學校在幾里地之外的旺度波德朗鎮(zhèn)上。學生有校車接送,早上6 點半坐校車去學校。如果趕不上校車,就得自己走到學校去,大概要走半個多小時。我碰上了一些去趕校車的學生,問他們是否喜歡上學,他們齊聲說喜歡;問他們上什么課,他們回答說有數(shù)學課、英語課、本地宗卡語課、六年級開始的科學課等。他們手里拿著書包和帶的飯菜,沒有一個人拿手機。孩子們七嘴八舌地和我聊天,很活潑的感覺。我問能不能和他們照相時,他們就擺出照相的姿態(tài)來,齊齊笑對鏡頭,那種純樸可愛的樣子令人心醉。高年級的孩子等校車的時候,坐在馬路邊上拿出課本來讀,我看了一下他們的練習冊,發(fā)現(xiàn)字寫得十分工整漂亮。孩子們身上有一種天然的開心和放松。
校車走了之后,我穿過村莊走上田埂。田埂兩邊是金黃色的水稻梯田,高低錯落有致。遠處的村落在清晨的陽光中炊煙裊裊,不遠處有三三兩兩的學生從彎彎曲曲的田埂那一頭走來,整個景色就像一幅明媚的水彩畫。這些學生是另一個村莊的孩子,每天要從田埂上穿越稻田才能到學校去上學。這種情景讓我觸動不已。因為我從小學到高中,也一直都是背著書包,穿過農(nóng)田,從田埂上走到學校去上學的。我的童年和少年,與一望無際的稻田和麥田交織在一起,成為彼此密不可分的生命詩篇。孩子們在田埂上走得不急不慢,我問他們,校車都開走了,你們不著急嗎?他們說每天都是走著去上學的,學校9 點上課,時間還綽綽有余。
讓孩子們每天走這么遠的路去上課,上坡下坡,路上還要橫穿好幾次馬路,難道家長不擔心孩子出事?不擔心孩子被拐走?后來我發(fā)現(xiàn),這種擔心是多余的。馬路上汽車開得并不快,因為司機也不著急,似乎整個國家都是慢性子。中國那種火急火燎的司機,在這里基本沒有蹤影。拐賣孩子好像更加不可能。不丹整體治安很好,我到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半夜一個人出去散步,一點不用擔心自己的安全問題。
后來到了不丹西部的帕羅,我向導游提出,能否安排我到一個學校去看一看,不要看城里的好學校,要看農(nóng)村地區(qū)一般的學校。導游很賣力,終于聯(lián)系到了山邊上的杜克耶堡初級中學。我們下午去了這所坐落在緩坡上的學校,校園里自上而下佇立著一排排教學樓和平房教室。盡管叫初級中學,但這實際上是一所從小學到高中的學校。校長叫肯杜,走出來接待我們。我說明了來意,告訴他我在中國也是做教育的。他見我英文講得不錯,又是做教育的,便熱情起來,帶著我們在校園里轉,問我有什么需求。我提出能否進教室看一看,他說剛好學生快要放學了,趁著大家還在上課,可以進教室參觀。我們走進了一個六年級的教室,孩子們正在上自習寫作業(yè),課桌椅擺成一組一組,很像中國MBA(工商管理碩士)班分組討論的形式。我問校長是否一直是這樣分組的,校長說一直是這樣,因為孩子們之間互相學習,和向老師學習同樣重要。
孩子們放學后,在校園里和操場上奔跑嬉戲,一點看不出有學習壓力的樣子。很多學生在學校里一直玩到傍晚,才成群結隊地背著書包沿馬路走回去。校長說他們學校沒有校車,所有孩子都必須步行來上學,再步行回去,最遠的學生家住5 千米之外,需要走一個小時。但孩子們已習慣這樣走來走去,風雨無阻。和中國一些城市里嬌生慣養(yǎng)、車接車送的孩子相比,這里的孩子盡管條件艱苦,但成長上更勝一籌。
不丹人接受現(xiàn)代教育,也就是近幾十年的事情(1961 年不丹才建立了正規(guī)的現(xiàn)代教育制度)。幾十年前的不丹,老百姓如果想要孩子們接受教育,只能把孩子送到廟里去做喇嘛。小喇嘛一邊接受經(jīng)書教育,一邊才逐漸有了文化。今天你到廟里去,依然會看到不少小喇嘛在念經(jīng)或者玩耍。但越來越多的老百姓選擇把孩子送到正式學校去讀書。不丹所有公立學校都是免費的,包括到大學讀書,都是免費的。不丹原來沒有大學,學生要上大學就到印度或其他國家去?,F(xiàn)在不丹有了幾所大學,但還是不夠,很多學生高中畢業(yè)后依然到國外讀書,國家會根據(jù)情況給予獎學金?,F(xiàn)在政府和老百姓已經(jīng)開始深信,有了文化知識才會有真正的好生活,在貧困中安于貧困并不是真正的幸福。
從學生們身上,我看到了不丹未來更加美好的希望。他們不是為了功利性競爭而讀書,因此在讀書時體現(xiàn)出一種主動的吸納和從容。由于不丹對于教育的鼓勵、支持和投入,未來這個國家高水平的人才將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