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寬廣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較為忽視文本的基礎性作用,過度強調閱讀技巧、意象的體驗,使學生過度解讀文本寓意。欲探文本之“意”,必然需要以文本內容為中心,先察文本之“言”,察“言”探“意”,方可深究文本意蘊。閱讀教學中的言意轉換是基于言語內容之上把握文本深意,品“言”是基礎與前提,探“意”是目的與深化。言意轉換下的初中閱讀教學既需要從整體上感知文本內容,又需要從細節(jié)入手品味敘述描寫文字之妙,更需要調動讀者自身知識儲備、生活經驗貼近作者靈魂,于文本字里行間尋覓的藝術靈感與生活美感。為此,教師需要積極探求“言意轉換”的實現(xiàn)路徑,引領學生在閱讀中獲得更豐厚的收益。
綜觀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現(xiàn)狀,因為教師的教不得法,部分學生容易憑感覺經驗,漫無邊際地解讀文本意蘊,曲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這實在是對作者、文本的不尊重。文本內容始終是閱讀理解的著力點,切忌脫離文本過度性、錯誤性、無序性地解讀。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實現(xiàn)“言意轉換”,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圍繞文本建構認知,通過研讀敘述描寫文字,探究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與情感態(tài)度。
例如,在七年級下冊《偉大的悲劇》一課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分段理解文本,要求學生依據(jù)文中具體的敘述與描寫文字作出恰當?shù)母爬?。文章中第三部分著重介紹了斯科特的書信,表現(xiàn)出斯科特對親人、朋友以及祖國的熱愛之情,這是文本之“意”。此“意”是如何由文本之“言”轉換而來的?教師應要求學生找出斯科特書信中情感體現(xiàn)之處,要求學生找出相關的敘述、描寫文字進行品味、探究。諸如兇猛的暴風雪、白雪皚皚的荒漠等環(huán)境描寫,死神來臨之際海軍上校斯科特回想自己的過去等心理描寫,用凍僵的手指寫下書信直至手指完全凍住等動作細節(jié),都需要學生深入研讀。通過對文本中環(huán)境描寫、人物刻畫之“言”的細致解讀,學生可與斯科特產生一定的情感共鳴,并從斯科特死亡之際的寫信之舉中看到斯科特對祖國、親人、友人的熱愛之情,體會到作者的崇敬與悲痛之情,進一步理解標題中“偉大”與“悲”的具體含義。
在閱讀教學中實現(xiàn)“言意轉換”,教師要讓學生深度解讀文本中的敘述、描寫文字,引導學生在文本細枝末節(jié)中發(fā)現(xiàn)作者意圖與情感態(tài)度。
文本是作者情感表達的窗口。對文本意義的理解,不是簡單的文本主旨總結,而是需要融合人物、作者、編者、學生以及教師等不同的視角去建構文本的意義。因此,教師需要從不同的視角下建構閱讀教學內容,啟迪學生層次性、深度性地解讀文本,促使學生能夠在文本意義中發(fā)現(xiàn)生活的本質、獲取人生智慧。以八年級上冊《藤野先生》教學為例,可以從文中人物、作者、學生的多重視角下探究文本的深意。
本文著力刻畫藤野先生。理解藤野先生這一人物形象是理解文本意義的核心點。人物外貌、語言、動作描寫是作者刻畫藤野先生的主要手法。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解讀這些描寫語句,從中感受藤野先生的人格。忘記帶領結、冬天一件舊外套被懷疑是扒手等服飾穿戴的外貌描寫凸顯出藤野先生不拘小節(jié)的形象。“講義從頭至尾用紅筆批改”“血管移位置”與穿著上的不拘小節(jié)形成鮮明的對比,襯托出藤野先生嚴謹治學的工作態(tài)度。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一視同仁的教學態(tài)度、真切希望中國留學生將解剖學應用于治病救人中,與日本學生憎惡中國留學生的態(tài)度形成鮮明的對比,凸顯出藤野先生真誠友善的高尚品格。通過對藤野先生的形象解讀,學生便可理解“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這一句話的深厚含義。藤野先生的偉大之處在于盡管穿衣不拘小節(jié),但治學上保持嚴謹、認真的態(tài)度,正直真誠且不帶有狹隘的民族偏見。
在這篇回憶性散文中,魯迅著重描寫藤野先生這一形象的意義是理解的關鍵點。教師可從文本中的“我”、魯迅先生及當時的文化背景入手,引導學生揣摩魯迅先生真正的寫作意圖。從創(chuàng)作背景看,《藤野先生》主要記敘了1904 年夏末至1906 年初春作者在日本留學時的一段學習與思想經歷,當時的中國因《辛丑條約》的簽訂而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魯迅懷揣救國救民的理想遠赴日本學習解剖學。從魯迅先生本人看,他涉獵小說、散文、雜文等多個領域。在他看來,思想愚昧、精神麻木才是中國落后的根本原因,棄醫(yī)從文的目的是想要通過文藝拯救療治國民的精神。從本中的“我”看,觀看槍斃中國人的電影時,學生的歡呼讓“我”感到異常的刺耳,正是此時的事件讓“我”萌生棄醫(yī)從文的想法。綜合多方位的理解,學生可以感知此文抒發(fā)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尊敬和懷念之情,深刻理解作者濃濃的愛國之情。
在文本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需要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感與文本主旨,還需要引導學生談學習感悟?!短僖跋壬方虒W中,教師可提出問題“通過本文學習,你學習到了什么?”,讓學生暢所欲言,使學生真正內化對文本的理解,有效地凸顯出“言意轉換”的教學價值。學生可從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出發(fā),談學習藤野先生的人格品質,學會在生活中平等對待每一個人,嚴謹認真地對待學習。學生還可從愛國的視角出發(fā),談通過認真學習獲得相關知識來報效國家,或者談愛國對于當代青少年的重要性。
文學作品通常精于選材,精于構思,在敘事、描寫中通過會留下一定的空白。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在文本表意委婉含蓄的地方,在作者有意省略不說的地方,引導學生停下,慢慢琢磨,深入思考,力求探究出這些空白之處的深意。要讓學生能夠恰當填充這些空白,需要引導學生學會聯(lián)想,學會想像,合理補充,恰當揣摩,準確挖掘。
例如,九年級下冊《孔乙己》一文中,留白的地方相對較多。文章中情節(jié)的省略給人許多遐想的空間,學生可以通過對孔乙己這一人物的理解,補足文章中情節(jié)的空白,從而使得孔乙己樸實善良、迂腐頑固這一下層知識分子的形象更加豐滿。其中,最經典的片段之一是中秋過后,孔乙己再次出現(xiàn)的時候是“黑且瘦的模樣”,文中省略了孔乙己為何會變成現(xiàn)在這副樣子的相關情節(jié)。教師便可引導學生對孔乙己變成這副模樣的相關情節(jié)進行擴寫,借助擴寫形式,促進學生以寫促讀,深入理解孔乙己遭遇的不幸,體會作者對孔乙己的悲且恨的復雜情感,從而提高學生文學藝術鑒賞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學生要注意文本中孔乙己這一人物形象的生活邏輯。擴寫的內容不能天馬行空,用喜劇的內核替換文本悲劇的基調,避免脫離人物形象與悲劇主題。學生通過擴寫孔乙己被丁舉人打折腿的情節(jié),在填充文本留白的想像中,能夠深入文本,走進孔乙己的內心,洞察當時社會真想,自然從文本之“言”領悟到文本的深意。
總之,文本是讀者與作者實現(xiàn)心路共通、產生情感共鳴的中介。在閱讀教學中,只有引導學生深刻感知、體驗文學作品內涵,文本之深意才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行為。言意轉換下的初中閱讀教學,要求學生從文本、意義、空白想象中逐層遞進地感知、建構并體驗文學作品內涵。在研讀敘述描寫文字、探究文本多重意義、展開想象填充空白三種路徑的共同作用下,學生能夠探究文本的意義與價值,感悟到不同視角下生命價值的永恒性、獨特性,領略文中人物與作者的心路歷程,有助于學生重塑自我,砥礪意志,健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