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莎
(廣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解憂雜貨店》故事的開始,便是三個小偷敦也、翔太和幸平不小心闖入浪矢雜貨店。他們闖進來的這天凌晨恰巧是店主浪矢雄治與其兒子約定好的雜貨店窗口復活的日子,于是,他們就誤打誤撞開啟了自己為有煩惱的陌生人回復信件的日子。
三人回復這些信件,遇到的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選擇事業(yè)還是愛情?家庭還是夢想?正義還是金錢?親情還是自由?這些問題放在我們面前,也同樣難以解決。“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痹谶@種問題上,難有兩全其美之法。
在看一個問題時,我們身上常常會帶有自身的烙印。例如,如果因為原生家庭的破裂而對愛情比較渴望的人,在面對北澤靜子的來信時大概率會給她提的意見是選擇愛情;而如果是渴望金錢財富或者事業(yè)優(yōu)先的人,會給出的選擇則是勇于追求自己的夢想。每個人置身的環(huán)境不一樣,所給出的答案就不一樣。小說中三個回信者的身份是小偷,這其實可以理解為他們的身份地位較為低下,缺錢且懶散,觀念也有問題,才會選擇這個營生。如果只是一個小偷,在偷竊的過程中有任何風吹草動以及不順心,便可以隨時離開。那么,這樣的人對待信件的方式是否也是一樣懶散呢?答案是否定的。作為一名回信者,他們同樣想過隨意處置,不過后來為了自己心中的道德感與使命感,仍然選擇了用心給來信者提供意見。
用心提出的意見并不一定就意味著正確與合適。書中有一個觀點:其實我們心里已經有了答案,去咨詢煩惱只是為了尋求與自己相同的意見,想確認自己的決定是對的。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我們都會渴望與別人產生共鳴與聯系。所謂勇往直前,不懼怕任何人的看法也只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人的悲歡并不相同,不愿理解他人與不能理解他人成了交流的一大障礙。即使是親子之間也會產生代溝,我們與陌生人的相處更需要善良的品德。
誤入浪矢雜貨店的三人在收到來信者的感謝信時,充滿了驚奇與驚喜,話語中還認為自己只是垃圾,不配接受別人的感謝。他們不敢承認自己內心深處的善良,只敢用所謂的世俗眼光看待自己。而他們的善良無疑為愛與愛之間的傳遞增加了動力,不僅是來信者能夠得到被理解和被尊重的釋然,他們在回信的過程中也認識到了自身善良的本質與換位思考的共情能力。雖然小說的結尾并沒有續(xù)寫他們的未來,但我們可以猜想到,三人會放棄小偷的身份,自食其力,與生活壓力抗爭。
三人無意識的對陌生人的善良行為所得到的益處是雙向的,也是他們無法預知的結果。而書中所表達的觀點也是如此,對陌生人也要永遠保持內心的善良。
在東野圭吾的《信》這篇小說中,沒有扣人心弦的推理,只有細膩的感情抒發(fā)和關于人性問題的探討。作為盜竊殺人犯的弟弟,在追求愛情、夢想的過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歧視,只能靠撒謊小心翼翼地維持與身邊人的聯系。謊言終會有被發(fā)現的那一天,當人們發(fā)現之后,隨之而來的不自然比完全冷漠更讓人感到命運的不公平。小說中的弟弟在經受多方面打擊之后,曾兩次試圖與哥哥斷絕關系,第一次因為喜歡自己的女生由實子在偷偷幫忙回信,所以沒有成功。第二次即結尾處,文中沒有給出具體后續(xù),給讀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間。
如果哥哥單純因為生活壓力而偷竊,那么弟弟的精神壓力尚不會這么大。但是真正的原因卻是生活壓力的更深一層,哥哥盜竊是為了弟弟的大學學費。當哥哥入獄之后,弟弟所經受的不僅是來自于社會的歧視,還有每一次看到哥哥來信時對于哥哥的負罪感。哥哥也一樣,每次的來信內容并不長,看起來在監(jiān)獄里也很愉快的樣子。但實際的監(jiān)獄生活并不像信中所描述的那么簡單,因為條件限制,哥哥不愿讓弟弟擔心,便把一個月的快樂都寫在紙上,不過也才湊成短短的篇幅。甚至很多時候,可能監(jiān)獄中沒有能夠寫的快樂的事情,哥哥所寫的都是關心弟弟的內容,關心外面的天氣,關心弟弟的工作,偶爾與自己的生活關聯,總不至于露餡。在一月一封的信中,哥哥絞盡腦汁寫的都是對方的事情,總不可避免想到唯一的親人,那么接著想到的便是自己進監(jiān)獄的原因,想到這些的哥哥應該也很痛苦。所以,弟弟想要斷絕關系,不僅僅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同樣也是為哥哥好。
但是,世界上的事物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喜歡弟弟的由實子自然能夠看出弟弟內心的糾結之處,一刀切的方法實在不適合這種情況,于是她便幫忙回信,似乎這樣是更好的方法。后來,這件事情被發(fā)現,弟弟對于回信也有了自己更深的思考。
第一次嘗試拒絕哥哥失敗之后,弟弟和由實子便踏入了婚姻的殿堂,并有了一個可愛的女兒。文中對于這段故事并沒有詳細敘述,但我們可以想到,當弟弟發(fā)現由實子在背后為自己默默付出的一切時,真的被這個女人感動了。如果他真的對自己的哥哥冷漠無情,那么在這件事情發(fā)生以后,就應該與由實子斷絕關系。結果恰恰相反,這就證明了他的內心實際上仍是不愿與哥哥完全失去聯系的。而且,在結婚以后,原本從未主動回信的弟弟開始偶爾給哥哥回信,即使不多,但是這個轉變背后卻有重大的意義。
每個人都有沖動的時間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弟弟的行為并不是僅僅為了自己的前途考慮,也不是厭惡犯罪的哥哥,由實子看到了弟弟自己所沒有看到的這一點,慢慢地把他拉回正軌。對于親情,我們總是詞不達意,不過,我們依然相信內心的美好。
《白夜行》中的亮司和雪穗就像槍蝦與蝦虎魚一樣,存在寄生關系,兩個人互相依靠,彼此支撐著活下來。他們的友情令人羨慕,又令人心痛。
有人說他們之間的感情是愛情,筆者并不這么認為。我們所生活的環(huán)境讓我們習慣性地認為一男一女所構成的組合就應該是愛情,況且小說中兩人之間所產生的一些關于性的聯系也容易讓讀者認為這就是他們無法見天日的愛情。但實際上,兩人在小時候就已經認識,小孩子對于性別意識很淡薄,兩人之間存在的只會是友情。當然,我們不排除長大后這種友情轉換成愛情的可能。不過,經過分析,這個可能性極小。長大后的亮司,已經陷入一種癲狂的狀態(tài),他的心里只有雪穗,可以為了她去做任何事情。他已經不在乎兩人之間究竟是什么樣的關系了,只是盯準了這個人。而雪穗,也在努力填滿自己失去的一切。她的生活是空洞的,是沒有情感的。亮司只是作為一個陪伴者跟隨她,支撐她去做她所想做的事情。兩個人都像是行尸走肉,互相支撐著對方,已經沒有思考情感的能力。他們之間更多的是一種相互纏繞的羈絆,是超越一切的愛,他們對彼此的需要程度已經滲透進了血液中。友情,是兩個人產生聯系的開始,也是結束。
亮司殺死自己的父親,雪穗殺死自己的母親,都是因為他們沒有履行父母的責任,甚至做出令人不齒的事情。血濃于水,即使痛恨,他們的內心也不可能是完全沒有痛苦之情的。負罪感使他們沒有安全感,渴望能夠控制自己的人生,最終才會變成惡魔。沒有人教他們如何用正確的方法去愛這個世界,所以他們越走越遠,最終陷入深淵。小說封面上有一個男孩和女孩手牽著手,但是只有男孩的背后有影子,女孩沒有。小說中后來的雪穗看上去生活得很好,家庭幸福美滿,一切盡在掌控中。其實,她在童年陰影中已經喪失了自我,失去了希望。沒有念想的人是毫無畏懼的,因為對于她來說,黑夜是黑夜,白晝也是黑夜。她在黑夜中不會有影子。亮司則把雪穗看成了他的光,只要雪穗還在,他的存在就有意義,也就有影子。
他們一無所有,除了彼此。如果雪穗沒了亮司,她的成長之路不會如此順利,更不可能有求學、嫁有錢人、創(chuàng)業(yè)的機會,這也是她所要填滿內心的世俗生活的要求。如果亮司沒了雪穗,他根本就活不下去,世界上已經沒有令他留戀的人和事。以至于小說結尾時,雪穗又開了一家分店,基本上已經能夠靠自己活得漂亮的時候,他選擇了離開這個世界,這既是贖罪,也是欣慰。
兩人之間的友情合力對抗了社會的不公與命運的捉弄,方法雖是不正確的,但每個人都無法保證自己在此種情況下能夠做出正確的決定。
善惡就在人的一念之間,但是善與惡之間交錯復雜的關系有時候并沒有準確的判斷與說法。我們還是應該相信這個世界上存在善良與溫暖。不論是對陌生人,親人,抑或是好朋友,我們都應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