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申心靈
絕大多數(shù)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優(yōu)秀、成材,為培養(yǎng)孩子付出了無數(shù)心力。不論父母們想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有一點一定要注意:打壓式教育不可取。讓孩子過早接受語言暴力、承受壓力,不僅不能提高孩子的素質,還會讓孩子變得過于謹慎、膽怯,甚至產生暴力傾向。而且,這樣的影響對于孩子未來成長會造成長期損害。
01
綜藝《少年說》中,有一幕讓我十分痛心。一個女孩哭著大聲控訴自己的媽媽:“你怎么總是拿我跟其他同學比較,為什么我的努力,你從來都看不到?”結果,她媽媽冷冷地回應說:“其實我一直在不斷打擊你,以你的性格,不打擊會飄。”
這段對話登上了微博熱搜,許多網(wǎng)友紛紛表示:“在這個女孩身上,看到了當年的自己?!倍嗌俸⒆樱褪沁@樣,被父母從小打擊到大。著名心理專家馬歇爾·盧森堡說:“也許我們并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語言,確實常常引發(fā)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不少父母總是忽略了這點,他們肆無忌憚地對孩子打擊、嘲諷甚至謾罵。卻不曾想:語言暴力雖然不攻身,但攻心,傷害指數(shù)還特別驚人。
02
根據(jù)美國愛荷華大學一項研究顯示,父母每天對孩子說的話中,只有不到20%的表述是積極和充滿鼓勵的。
“你怎么這么笨?”“這點小事都做不好!”“為什么別人能做到你就做不到!”“你腦袋里裝的是什么?”“這么簡單的題目都不會!”“別哭了,再哭就不要你了?!边@些,都是父母責罵孩子的常規(guī)用語。
有些父母不是不知道這些話會傷到孩子,也不是控制不住情緒要發(fā)泄。只是想當然地認為,不能對孩子說太多好話,要是說幾句就承受不住,以后出來社會還怎么生活?
以下兩項研究,可能會讓父母們對語言暴力的傷害有新的認知。
1.情緒傷痛和身體傷痛的腦回路是相同的。根據(jù)密歇根大學的伊森·克羅斯博士的一項實驗:當一個人受到語言暴力攻擊,他的情緒疼痛在大腦區(qū)域反應,和身體疼痛極為相似,神經(jīng)系統(tǒng)能體驗到幾乎相同級別的疼痛。也就是說,當父母辱罵自己孩子的時候,孩子情緒上遭受到的創(chuàng)傷,和身體受到傷害的疼痛程度不相上下!
2.語言暴力能改變大腦結構。哈佛大學醫(yī)學院馬丁泰徹博士發(fā)現(xiàn):言語暴力最容易影響的大腦區(qū)域是胼胝體(主要負責兩個大腦半球間傳遞動機、感覺和認知信息的區(qū)域),海馬回(負責管理情緒的大腦區(qū)域),和前額葉(負責思考和決策的大腦區(qū)域)。
孩子的大腦尚在發(fā)育中,若他們總生活在苛責、匱乏的環(huán)境中,他們的大腦為了適應環(huán)境會發(fā)育成“求存模式”的結構,形成懦弱自卑型人格。所以我們能看到很多童年貧窮、家庭不幸的人,即便成年后生活環(huán)境出現(xiàn)了極大的改善,還是很難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
03
美國著名兒童學家阿黛爾·法伯說過:“永遠都不要低估你的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力?!币溃⒆犹幱诓恢碌哪昙o,父母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他們的話就是真理。家長的一言一行,乃至一個表情,都會對孩子的性格塑造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心理學的暗示效應告訴我們,父母的否定、打擊、批判,會給孩子消極的心理暗示,并轉化為孩子“內在的批判聲音”,形成強大的“反自我”意識。
他們會習慣性地自我批評和否定,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即便成年后批判他的那個人已經(jīng)不存在了,這種批判態(tài)度還會保留在心里。正如蘇珊·福沃德教授在《中毒的父母》一書中說:“小孩總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并將其變?yōu)樽约旱挠^念?!?/p>
所以,父母隨意的幾句話,卻可能是孩子心目中最扎心的評價。
04
孩子的生活態(tài)度積極還是負面,全在父母一念之間。
“知乎”平臺上有一個問題:被父母罵得想自殺是種什么體驗?其中高贊回答讓人痛心且絕望?!霸谖覀碾y過得哭到虛脫的時候,我媽看著我一臉嫌棄地說:發(fā)什么神經(jīng)?那一刻我感覺,這輩子都不會原諒她了。”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語言暴力有可能會變成一把兇器?!背松鲜鎏岬降呐橙踝员靶腿烁?,語言暴力還有可能把孩子推向另一個極端。就是把情緒轉化為強烈的攻擊性,殺自己,或者殺別人。
2014年,謝勇導演的戛納國際創(chuàng)意節(jié)銀獎作品《語言暴力》,就講述了語言暴力和暴力傷害的關系。創(chuàng)作前,他采訪了沈陽市少管所的幾位少年犯。他們從小被父母語言暴力對待:“豬腦子”“廢物”“丟人”“你怎么不去死”。在多年的謾罵和埋怨中,這些孩子受盡了心理上的折磨,長大后變得暴戾、心狠手辣,有持刀搶劫的,有用斧子砍人的……
有調查顯示,40%以上的青少年罪犯,都遭受過父母語言上的傷害。這些孩子的父母用一句句暴力語言將孩子的未來斷送,也給其他人、其他家庭帶來不可逆轉的傷害。
05
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肯定、認可,特別是來自父母的。當父母懂得考慮孩子的感受,多一些接納和愛的時候,孩子必然能夠更加積極面對生活。著名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就提到了幾種和諧的親子溝通方式:
*觀察
觀察,是非暴力溝通的第一步。做好觀察,首先要求不要對孩子的行為輕易下定義。比如當老師告訴父母孩子沒交作業(yè),不要對孩子說:“你怎么又不寫作業(yè)了?”只要父母對孩子的行為有評判,就會引起孩子心中的逆反情緒。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你為什么不寫作業(yè)?”這是客觀的疑問,孩子就會說出,因為作業(yè)太難、太多,或者不喜歡老師等原因,父母就可以進行下一步的教育引導。
*感受
不少父母急于求成,卻忽略了孩子的心情。比如,父母叫孩子打掃房間,孩子有情緒,灑了一地的水,就會對孩子說:“你怎么這么笨,這點小事都做不好?”這對孩子的感受是極大的傷害,也許孩子只是想偷懶,卻被冠以“笨”“無能”的標簽。這個時候,父母和孩子都應該說出各自的感受,不要胡亂指責。
*了解感受產生的原因
大部分父母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會有三種反應:
比如,當孩子對媽媽說:“媽,你做的飯不好吃。”媽媽的第一種反應是憤怒:“辛辛苦苦給你做飯,還敢嫌棄飯難吃?!钡诙N是推脫,指責對方:“那我不做了,你們自己做吧?!钡谌N是用心體會和了解孩子的需要,看看孩子是不是不舒服,如果一切正常,就要考慮提高一下自己的烹飪技術了。
所以父母不要總是意氣用事,多通過溝通來發(fā)現(xiàn)孩子的真正需求。
*提出具體的要求
清楚地告訴孩子,希望他們做什么。比如,孩子出門磨蹭,媽媽通常對孩子說:“你能不能快點呀,每次都得催你,讓人等你?!边@不是具體的要求,而是一種變相批評,也是一種利用孩子內疚心理的道德綁架。孩子一般聽到這些,會有很強的逆反心理,繼續(xù)慢慢悠悠。在這種情況下,媽媽應該對孩子說:“我們快要遲到了,五分鐘后出門吧。”這才是對孩子提出具體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