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燕,王振鳳,劉婷
贛南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 (江西贛南 341600)
卒中是臨床上常見的急性腦血管疾病,多發(fā)于50歲以上群體,患者常伴有頭痛、昏迷、意識障礙、偏癱等臨床癥狀。偏癱是卒中患者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有數(shù)據(jù)顯示,80%的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缺失,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能力[1]。有研究表明,卒中后偏癱患者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有很強的可塑性,及時的康復訓練干預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和平衡能力,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2]??祻陀柧毻ㄟ^指導患者進行適量的針對性運動,可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患者恢復正常身體機能,但單一應用受患者依從性影響,臨床效果欠佳。低頻脈沖治療儀是一種利用脈沖電流刺激肌肉被動收縮的物理干預方法,能有效促進患者肌力的恢復,提高患者偏癱肢體的活動能力。本研究旨在探討針對卒中后偏癱患者開展低頻脈沖治療儀聯(lián)合康復訓練護理模式干預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卒中后偏癱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jù)護理模式的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54例)和觀察組(46例)。對照組男24例,女30例;年齡45~66歲,平均(57.66±2.54)歲;病程14~45 d,平均(35.23±2.28)d;癱瘓側別,右側22例,左側32例。觀察組男22例,女24例;年齡46~65歲,平均(57.96±2.35)歲;病程13~46 d,平均(35.13±2.08)d;癱瘓側別,右側20例,左側26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經(jīng)B超、CT、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等檢查確診為卒中后偏癱,并伴有頭痛、嘔吐、昏迷等臨床癥狀;年齡>45歲;生命體征穩(wěn)定。排除標準:肝、腎、肺功能不全;伴有精神障礙;合并帕金森病、惡性腫瘤;存在顱腦外傷引發(fā)的運動功能障礙。
對照組予以康復訓練護理干預,具體內(nèi)容如下。(1)心理干預:護理人員積極主動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交流,耐心講解卒中的發(fā)病機制,介紹康復效果較好的病例,讓患者以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病情,提高治療依從性;引導患者家屬多與患者親近,給予其更多的關愛和信心。(2)肢體功能鍛煉:引導家屬為患者按摩四肢肌肉,活動身體各關節(jié);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上肢肘部及手腕關節(jié)屈伸訓練,引導其將前臂緩慢向后旋轉,手部各關節(jié)做對掌、抓拳動作,5 min/次,重復3次;下肢行屈膝、屈髖及內(nèi)收外展踝關節(jié)等訓練,15 min/次,重復3次。(3)生活能力訓練: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洗漱、穿衣、進餐和如廁等日常生活能力訓練;教會患者利用助步器、手杖等輔助工具進行行走訓練,并指導其適時進行搭積木、撥算盤等精細活動訓練;在訓練過程中,根據(jù)患者的身體情況增加訓練的強度和頻率,以患者能耐受為宜。(4)按摩護理:對患者癱瘓部位進行上下按摩,運用點、拿、揉、推等手法按摩患者雙上肢的合谷、曲池、臂臑、尺澤等穴位以及雙下肢的足三里、委中、承山、上巨虛等穴位,以由淺入深、由慢至快、由輕到重的原則進行按摩,20 min/次,1次/d。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低頻脈沖治療儀(上海醫(yī)療器械高技術有限公司,型號G6805-3)干預: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將電極板消毒后固定于癱瘓側的上下肢肌群,其中上肢選取曲池、臂臑、尺澤等穴位,下肢選取足三里、上巨虛、豐隆、委中、承山等穴位,用固定帶將上下肢固定,調整頻率為0.5~5.0 Hz,波形為雙向不對稱方波,根據(jù)患者的可耐受度來調整治療儀的輸出強度,持續(xù)時間為20 min,2次/d。
對比兩組干預前后的Fugl-Meyer肢體功能評估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xiàn)MA)、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F(xiàn)AC)評分、Barthel指數(shù)以及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外周血腦源性神經(jīng)營養(yǎng)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基質細胞衍生因子-1α(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α,SDF-1α)、骨髓內(nèi)皮祖細胞(bone marrow-derived endothelial progenitor,EPCs)水平,其中FMA主要針對患者的上下肢體運動的情況來評定,共50道題目,以0~2分評定,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的肢體功能越強[3];Barthel指數(shù)主要針對患者的穿衣、洗漱、行走、如廁等日?;顒舆M行評估,每題為0~15分,滿分為110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強[4];BBS共有14項內(nèi)容,涉及患者由坐到站、由站到坐、雙足站立、單足站立等平衡能力的判斷,采用0~4分計分,總分56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的平衡能力越好[5];FAC總分為5分,共5個等級,1分為需1人連續(xù)攙扶行走,2分為需1人間斷攙扶行走,3分為無需他人直接身體扶持而是在他人監(jiān)督下行走,4分為能在平地上行走但在上下樓梯或不平路面需要他人幫助,5分為能獨立行走,分數(shù)越高表明步行功能恢復越好[6];血液學指標測定方法:抽取患者清晨空腹外周靜脈血10 ml,放入抗凝管中搖勻保存,于2 h內(nèi)送檢,利用流式細胞儀(深圳邁瑞生物醫(y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型號BriCyte E6)獲取患者的EPCs數(shù)值,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檢測患者的VEGF、BDNF、SDF-1α水平。
干預前,兩組FMA、BB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的FMA、BBS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FMA、BBS評分對比(分,
干預前,兩組Barthel指數(shù)、FAC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的Barthel指數(shù)、FAC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Barthel指數(shù)、FAC評分比較(分,
干預前,兩組的VEGF、BDNF、SDF-1α、EPCs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的VEGF、BDNF、SDF-1α、EPCs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液學指標比較
卒中是臨床上常見的神經(jīng)內(nèi)科疾病,該病的發(fā)生是由于機體腦部供血的血管發(fā)生破裂而引起的腦部組織損傷,致死率極高。多數(shù)卒中后偏癱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肌力下降或不能進行正常自由活動,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7]。因此,尋找一種合理、有效且安全的護理模式顯得極為關鍵。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前,兩組FMA、BB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的FMA、BBS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將低頻脈沖治療儀聯(lián)合康復訓練應用于卒中后偏癱患者的護理中能顯著提升患者的平衡能力,有效改善其步行功能和上下肢體運動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其原因為,低頻脈沖治療儀利用不同強度的脈沖電流來刺激患者的肌肉,通過神經(jīng)傳導至大腦的運動神經(jīng)中樞,可幫助患者恢復和重建正常的反射弧,促使中樞系統(tǒng)至肢體運動傳導通路的形成,進而使患者肢體肌肉正常收縮,促進患者的上下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祻陀柧歔8]主要包含心理干預、肢體功能鍛煉、生活能力訓練、按摩護理等內(nèi)容,在進行早期康復訓練時予以患者心理干預,能適當?shù)鼐徑馄浣箲]、煩躁等負面情緒,從而提高其治療依從性,利于病情恢復;予以患者肢體功能鍛煉,能提高患者的關節(jié)靈活度,增強肌力,防止肌肉萎縮,從而改善肢體的協(xié)調運動功能;通過指導患者開展力所能及的活動,如簡單的家務、學習、娛樂及社交等,可增加患者步行的機會,使肌肉得到有效鍛煉,并逐漸改善其平衡力;此外,通過按摩患者的偏癱側肢體,可促進其血液循環(huán),提升周圍神經(jīng)系統(tǒng)興奮性,有利于患肢的快速康復[9]。將康復訓練與低頻脈沖治療儀干預聯(lián)合運用,可對卒中后偏癱患者產(chǎn)生協(xié)同作用,在改善其患肢血液循環(huán)的同時,調節(jié)其神經(jīng)興奮性、抑制性,從而確保機體的整體康復效果。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VEGF、BDNF、SDF-1α、EPCs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低頻脈沖治療儀聯(lián)合康復訓練能改善卒中后偏癱患者的血液學指標,促使其代謝和血氧循環(huán)的恢復。VEGF是一種能有效激活血管生成因子的物質,具有特異性,可刺激血管內(nèi)皮細胞不斷增殖、分裂,促使機體恢復原有的血氧循環(huán)[10]。BDNF是一種神經(jīng)營養(yǎng)因子,可促進神經(jīng)再生和保護腦神經(jīng)。人體一旦出現(xiàn)缺氧、缺血現(xiàn)象,SDF-1α會快速與EPCs結合,轉移內(nèi)皮祖細胞到缺血、缺氧區(qū)域,發(fā)揮修復受損功能的作用。EPCs屬于一種自體修復的干細胞,既能夠有效清除炎性因子,又可以及時穩(wěn)定大腦各細胞,恢復大腦屏障,是腦保護機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1]。通過低頻脈沖治療儀聯(lián)合康復訓練,能有效刺激卒中患者機體神經(jīng)元修復程序,讓細胞、組織、血氧循環(huán)恢復正常功能和代謝,不斷提升VEGF、BDNF、SDF-1α、EPCs水平,重建、修復受損神經(jīng),進一步改善卒中患者的偏癱狀況,有利于患者平衡能力、肢體活動功能的恢復。
綜上所述,將低頻脈沖治療儀聯(lián)合康復訓練應用于卒中后偏癱患者的護理中能顯著提升患者的平衡能力,有效改善其步行功能和上下肢體運動功能,恢復其機體血氧循環(huán),提升其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