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建,曾繁云,郭伯文,陳功群,鐘紅發(fā),劉長鐵
贛州市人民醫(yī)院急診創(chuàng)傷外科 (江西贛州 341000)
斷指(肢)再植是指將完全或部分失去血液供應的離斷指(肢)體重新接回原來的位置,并恢復血液循環(huán)功能,使離斷指(肢)體成活[1]。臨床治療斷指(肢)離斷患者的方案為進行斷指(肢)再植術,但術后患者易發(fā)生血管危象等并發(fā)癥,可影響斷指(肢)成活率與手術效果,故需第一時間加以預防,并采取有效的處理措施[2]。內皮細胞特異性分子-1(endothelial cell specific molecule-1,ESM-1)是由內皮細胞分泌的一種可溶性硫酸皮膚素蛋白多糖,是一種新型的內皮細胞特異性分子[3]。有研究人員推測,血清ESM-1表達水平與斷指(肢)再植術后血管內皮細胞損傷有關,該指標有望成為血管危象的預警指標[4]?;诖?,本研究探討斷指(肢)再植患者血清ESM-1表達水平及臨床意義,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0年3月至2021年8月在我院行斷指(肢)再植術的80例患者(試驗組)與同期在醫(yī)院進行體檢的80名健康體檢者(對照組)為研究對象,并根據試驗組術后是否發(fā)生血管危象將其分為發(fā)生組(29例)與未發(fā)生組(51例)。試驗組與對照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研究內容。
表1 試驗組與對照組一般資料比較
試驗組納入標準:受傷后6 h內入院進行手術;符合斷指(肢)再植手術指征。排除標準:意識障礙;凝血功能障礙;麻醉藥物過敏史;惡性腫瘤;心血管疾病。
1.2.1斷指(肢)再植手術方法
患者入院后,立即將其斷指(肢)置于2~4 ℃低溫環(huán)境中保存;給予患者局部麻醉,將患側肢體外展,在上臂中段或指根部扎止血帶;用0.9%氯化鈉注射液與過氧化氫溶液反復沖洗創(chuàng)面,徹底清除壞死組織;對斷離面進行修剪,充分暴露動脈、靜脈、神經、肌腱,依次進行修復;術畢,放松止血帶,觀察手指血液循環(huán)30 min,若發(fā)現血液循環(huán)正常,用敷料進行包扎,用石膏外固定手指;術后,對患者進行止痛、解痙、抗感染、改善循環(huán)等對癥治療。
1.2.2血清ESM-1檢測方法
分別抽取試驗組與對照組3 ml晨起空腹外周靜脈血,將血液標本放置在4 ℃冰箱中保存1 h后,以3 000 r/min離心處理15 min,留取血清標本,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檢測兩組血清ESM-1水平。
1.2.3血管危象判斷方法
(1)靜脈危象:患者手指皮膚溫度較低、呈暗紫色,指腹張力較高,指端側方切口出血呈暗紅色,且出血量較大[5]。(2)動脈危象:患者手指皮膚溫度較低、呈蒼白色,指腹張力較低,毛細血管充盈緩慢或無出血,切口無血液滲出或滲出緩慢[6]。
比較試驗組與對照組血清ESM-1表達水平及血液流變學指標(全血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小板黏附率、纖維蛋白原水平、血漿黏度、血細胞比容)水平,同時比較試驗組中發(fā)生組與未發(fā)生組血清ESM-1表達水平及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分析血清ESM-1表達水平與斷指(肢)再植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的相關性。
試驗組血清ESM-1表達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試驗組與對照組血清ESM-1表達水平比較
試驗組全血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小板黏附率、纖維蛋白原水平、血漿黏度及血細胞比容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試驗組與對照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比較
試驗組中發(fā)生組血清ESM-1表達水平高于未發(fā)生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試驗組中發(fā)生組與未發(fā)生組血清ESM-1表達水平比較
試驗組中發(fā)生組全血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小板黏附率、纖維蛋白原水平、血漿黏度及血細胞比容均低于未發(fā)生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試驗組中發(fā)生組與未發(fā)生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比較
相關分析顯示,血清ESM-1表達水平與全血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小板黏附率、纖維蛋白原、血漿黏度、血細胞比容均成負相關(r<0,P<0.01),見表6。
表6 血清ESM-1表達水平與斷指(肢)再植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的相關性
近年來,由外傷所致的斷指(肢)發(fā)生率不斷升高,斷指(肢)再植術隨之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并取得較高的成功率[7]。但術后存在一定的血管危象發(fā)生風險,可嚴重影響患側指(肢)功能的恢復。本研究以血清ESM-1作為觀測指標,探尋血清ESM-1與患者術后發(fā)生血管危象存在關聯性,以期望指標可作為血管危象的預警指標。
在機體處于正常狀態(tài)下時,ESM-1主要由血管內皮細胞產生,包括肺血管內皮細胞及腎小管內皮細胞;很多促炎因子可調控ESM-1的表達。有研究發(fā)現,ESM-1在健康人機體中的表達水平較低,在疾病患者機體中的表達水平較高[8]。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血清ESM-1表達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上述研究結果相似。ESM-1是血管內皮病變標志物,也是血管生成的重要介質,與血管內皮功能障礙密切相關,可在間歇性缺氧條件下,誘導內皮功能障礙,促進內皮細胞和單核細胞的黏附。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試驗組中發(fā)生組血清ESM-1表達水平高于未發(fā)生組,全血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小板黏附率、纖維蛋白原水平、血漿黏度及血細胞比容均低于未發(fā)生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相關分析顯示,血清ESM-1表達水平與全血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小板黏附率、纖維蛋白原、血漿黏度、血細胞比容均成負相關(r<0,P<0.01);表明血清ESM-1在預測斷指(肢)再植患者發(fā)生血管危象中起到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斷指(肢)再植患者血清ESM-1表達水平可作為術后患者發(fā)生血管危象的早期預警指標,有助于提高患者手術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