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4日,我到江西省九江市彭澤縣浩山鄉(xiāng)嵐陵村參加縣關工委聯(lián)合有關部門舉辦的“開筆禮”民俗文化活動。老師和鄉(xiāng)賢們?yōu)榧磳⒉饺胄W的50 多名孩子點朱砂“開蒙”,緊握孩子的手,一起寫下一個大寫的“人”字。
建村750 多年的嵐陵村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和關工委也有著不解之緣。九江市關工委主任史之漢,20世紀80年代擔任過浩山鄉(xiāng)黨委書記,年紀稍大的村民都清晰地記得史書記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也是在那個年代,我作為《九江日報》的一名年輕記者,曾到嵐陵村采訪。那時的條件可艱苦了,深處大山中的嵐陵村,有著“三十六條河,七十二道彎”,“生不做嵐陵人,死不做嵐陵鬼”就是當初的說法。
現(xiàn)在的嵐陵村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說起變化,村里人都夸贊一位年輕人,他就是彭澤縣委老干局副局長、縣關工委辦公室主任計小青。2017年,畢業(yè)于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40 歲出頭的計小青被派到嵐陵村擔任扶貧第一書記。他牢記自己作為一名關工人,在“精準扶貧”中,一定要把真抓實干、脫貧攻堅和關心下一代工作結(jié)合起來,才能真正實現(xiàn)美麗鄉(xiāng)村的蛻變。
在5年多的時間里,他和村黨支部村委會一道,帶領村民在海拔580 米的山上辦起高山茶場,開發(fā)食用菌種植;集資在村里建了1 個村級圖書館、3 個文化廣場、3 座公廁、3 座新橋梁、4 條硬化路;修了3000 余米排水溝,整治河壩1620 米。每逢清明等節(jié)日,計小青都組織學生到嵐陵村七縣中心縣委舊址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為學生講黨史、革命史;把村里的祠堂改造成為留守兒童之家,節(jié)假日他都會到這里給學生上課;洪水期間,他還到河塘邊值守,宣傳防溺水知識并訂制防溺水牌;他籌集3 萬元資金,改建優(yōu)化了村關工委辦公場所,為開展關心下一代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在他的努力下,嵐陵村作為縣關工委“樹家風、育新人”活動的示范點,全村179 戶,家家戶戶懸掛了家規(guī)家訓牌,村頭有“立家規(guī)、傳家訓”的宣傳欄和多處關心下一代標語。村里12 名貧困家庭的學生,都得到了相應的幫扶。
我退休10年了,在市關工委干了8年。我深深體會到,關工委不僅是“五老”發(fā)揮余熱的舞臺,同時也是年輕人大顯身手的陣地。市、縣關工委的辦公室工作都是年輕人干的,他們不僅虛心向老同志學習,還能做到嘴勤、手勤、腳勤,不懼工作細碎龐雜,起草工作計劃,撰寫匯報、經(jīng)驗總結(jié),教老同志們使用電腦、智能手機。他們是與“五老”共同奮斗的同路人。
看到這些年輕人,我感覺到自己不老,青春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