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廷華
人生任何的第一次都是新穎的,讓人記憶深刻,如第一天去上班、第一次與戀人約會、第一趟去遠足旅游……對我來說,收到第一筆稿費的情景,雖已過去四十多年,卻依舊是那么清晰。
那是1978年1月的一天,全國各大報紙都在頭版顯要位置發(fā)表毛主席給陳毅同志談詩的一封信及其手稿影印件。
奉讀這封信,我感慨頗多。尤其是,毛主席在信中說的“……詩要用形象思維,不能如散文那樣直說。所以比、興兩法是不能不用的”,十分明確地提出了寫詩要用形象思維的科學論斷。這無疑是對“文革”中盛行的“幫八股”詩風一個有力的抨擊。我連夜趕寫了一篇文藝隨筆,洋洋灑灑,兩千多字,投寄給《新華日報》副刊部。
稿件寄出后,我有點后悔。像這樣的文章,不該我這樣的無名之輩來寫,省市文學界,有名望的學者、作家、評論家有的是,他們寫才有代表性。然那時年輕氣盛,初生牛犢不怕虎,沒想那么多,權(quán)當練練筆,反正也不指望發(fā)表。
一天,我正在編計劃,車間主任來叫我,說廠門口有個人找你,叫我趕快去。
我一到廠門口,看見一位50 歲左右的中年人坐在傳達室,斯斯文文的,個子挺高。他見我進來,看我那神色分明是在找人,便主動迎上前問我姓名。我回答姓徐。他握住我的手說:“小徐同志,你有篇稿子,我們看了,覺得還可以?!?/p>
說著,他拆開信封,取出我寫的那篇稿子。我看見那稿件上,滿是紅筆劃的橫杠和斜杠,有的整頁都刪去了。
接著,他指著稿子對我說:“這篇文章寫得很及時,但所引用的例證一部分比較陳舊,也多了些。例子不在多,而要結(jié)合主席這封信,把觀點闡述透、分析透就行了。我們對稿子做了調(diào)整修改,刪除了一些,請你重新謄抄一遍盡快給我們,也可以直接送到報社給我,我姓趙?!?/p>
還沒待我說幾句感激的話,他已經(jīng)和我握握手,騎上自行車走了。
那天夜里,我將稿子抄寫了一遍。原先兩千多字的文章,只剩下九百來字,然文章卻顯得緊湊,沒有水分,邏輯性強。我對照原稿,品味著趙老師的修改稿,一比一看,漸漸悟出寫文章的一些奧妙。
第二天,我將重抄的稿子徑直送到新華日報社。趙老師不在,鄰桌的一位編輯將我的稿件放在了他的桌上。
這年2月19日,我寫的那篇名為《讀民歌有感》的文藝隨筆,在《新華日報》鐘山副刊發(fā)表。
一個月后,我收到報社寄來的匯款單,正面寫著“六元”,旁邊還有附頁,標注著發(fā)表日期。這是我收到的第一筆稿費,欣喜之情不可言說。這之前,我雖發(fā)表過一兩首小詩,但都沒有稿費,報社寄樣報時附寄兩本稿紙或筆記本,作為物質(zhì)獎勵。
六元錢,在當時可是個不小的數(shù)目,那可是我六分之一的月工資。這么一篇文章能有這等價值,是我沒想到的。那天我撕下了匯款單的附頁,將它裝在一個信封里,去郵局領(lǐng)稿費。我用這筆稿費,買了一斤糖果給同事吃,感謝大家的祝賀;后又去新華書店買了一本《新華字典》和幾本書。
此后,我與《新華日報》結(jié)了緣,常有習作發(fā)表。每領(lǐng)一次稿費,我都把匯款單的附頁撕下來,放進信封留作紀念,不想幾年下來,附頁就將信封撐得飽鼓鼓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