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翁思再
創(chuàng)立了梅派藝術(shù)的梅蘭芳,何以成為梨園行的泰山北斗,進一步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符號?文藝界歷來重視德行,必須德藝雙馨才可能眾望所歸。梅蘭芳的德行可從梅門家風說起。
梅蘭芳的祖父叫梅巧玲,是京劇草創(chuàng)時期京城“四大徽班”之一的掌門人。當時有一位外地的舉人來京參加科舉考試失敗,留在北京繼續(xù)攻讀。他是個戲迷,文學功底好,往往在看完戲后幫助梅巧玲分析、評點,還經(jīng)常為之修正臺詞。然而他在京城住久了,家里帶來的錢漸漸不夠用了,于是就把隨身的貴重物品和衣服等拿去典當。被梅巧玲發(fā)現(xiàn)后,就悄悄去把被典當?shù)奈锲汾H出來物歸原主。這位舉人后來客死京城,其治喪、買棺材費用也是梅巧玲出的。
先人仗義疏財?shù)氖论E被梅蘭芳寫進了《舞臺生活四十年》,他說“我立志要學我祖父的樣子,要長進向上,不敢胡來”。
當年在私有體制下,梅劇團里的演職員報酬主要靠梅蘭芳的演出。即使外界人才濟濟,梅蘭芳卻盡量起用梅劇團里合作多年的老人,有時即使舞臺上用不上,他也照樣“養(yǎng)”著。
1949 年,梅蘭芳聽到老生搭檔王琴生講,上海一位老藝人逝世了,家里很困難,馬上掏出五百萬元,讓王琴生交給這位非親非故老藝人的家屬。諸如此類為他人雪中送炭的事例,在梅蘭芳身上舉不勝舉。
梅蘭芳愛好收藏,梅家的字畫除了家傳的古代名家如仇英等人的作品外,還有友人如翁綬祺、齊白石、徐悲鴻、黃賓虹等人的贈品。1959 年梅蘭芳入黨時向組織表示要把所有藏品捐獻給國家。1961年梅蘭芳逝世后,梅夫人福芝芳表示要實現(xiàn)上述遺愿。1966 年,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肖望東同志來到梅家。親自主持轉(zhuǎn)移這些文物,整整裝了五卡車,遷藏到部里的一個地下倉庫,終于使它們免遭浩劫。改革開放以后,文化部將北京護國寺梅蘭芳舊居改建為紀念館,把這些文物進行陳列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