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芹玉,潘小佳,林愛玉
(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yī)院,福建 福州 350003)
產后缺乳是指產后哺乳期內乳汁分泌過少或全無,不能滿足喂養(yǎng)嬰兒所需的情況[1]。肝郁氣滯型缺乳是臨床較常見類型,以肝氣不舒、氣機阻滯,致經脈澀滯,乳汁運行受阻[2]。因此在臨床治療措施中,應以疏肝解郁、通絡下乳為主要手段。運用乳房穴位雷火灸聯(lián)合下乳涌泉散治療肝郁氣滯型產后缺乳,能夠達到達到促使催乳素增生、疏肝理氣、調節(jié)沖任、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的作用,有利于提高肝郁氣滯型產后缺乳產婦的臨床治療療效[3]。目前對于雷火灸聯(lián)合下乳涌泉散治療肝郁氣滯型產后缺乳的療效分析,文獻報道罕見?;诖?本課題旨在觀察乳房穴位雷火灸聯(lián)合下乳涌泉散,對比單純下乳涌泉散的應用效果,具體如下。
選取2020年7月-2020年12月在我院住院產科分娩的產婦作為研究對象,將產后24~48h內并經中醫(yī)醫(yī)師確診為肝郁氣滯型產后缺乳的80例患者,按照隨機分配原則,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參照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十二五”規(guī)劃第二版《中醫(yī)婦科學》產后缺乳章節(jié)診斷標準。對照組中患者年齡19~34歲,平均年齡(23.5±3.2)歲,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8.2±1.5)周,自然分娩25例,剖宮產15例;實驗組中患者年齡18~35歲,平均年齡(24.0±2.8)歲,孕周38~42周,平均孕周(39.0±1.0)周,自然分娩24例,剖宮產16例。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審查委員會批準并簽訂臨床研究知情同意書,一般資料兩組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性(P>0.05),可用于臨床。
根據《中醫(yī)婦科學》[4]中產后缺乳章節(jié)制定診斷標準:主證:產后乳汁分泌量少或無,乳房脹痛、硬度大、乳汁濃稠。次證:胸脅脹滿,情志不疏,食欲不振。舌質暗紅或正常,苔薄黃,脈弦或弦滑者。主證聯(lián)合任1項次證結合舌脈診斷。
符合《中醫(yī)婦科學》[4]中相關診斷標準;符合肝郁氣滯型產后缺乳的患者;年齡18~35歲,孕周為37~42周;產婦生產后新生兒體重>2500g,且為單胎,性別不限,Apgar評分>7分;對治療藥物無過敏史;產婦及家屬均知情并自愿加入。
乳腺組織嚴重破壞者;有服用激素者;合并甲狀腺疾病者;乳房假體植入手術者;不配合臨床研究者;不配合隨訪調查者。
1.5.1 對照組
產婦給予下乳涌泉散加減治療,方劑的組成為:當歸9g,川穹9g,白芍藥9g,生地黃9g,天花粉15g,柴胡9g,青皮9g,漏蘆9g,桔梗6g,白芷6g,通草9g,王不留行15g,甘草3g。隨證加減方劑及用量,如失眠產婦方劑中加酸棗仁10g;腰痛產婦方劑中加桑寄生20g;痰多產婦方劑中加砂仁6g,陳皮10g;乳房熱痛、乳房腫塊產婦方劑中加蒲公英10g,上述諸藥混合后加水靜置4h后,而后煎煮至沸騰后,持續(xù)加熱0.5h,過濾藥液后,重復煮沸、加熱,操作兩次,將三次藥液混合,而后濃縮,待藥液剩余200mL后取用,早晚各服用100mL,共服用3d,且3d為一個療程。
1.5.2 實驗組
采用雷火灸配合口服下乳涌泉散加減治療。雷火灸的操作步驟為:以恒溫灸法為主,產婦取側臥位。將雷火灸艾條一端點燃,朝下放入單孔雷火灸盒,使用別針固定,雷火灸距離穴位高度以產婦熱度感受及耐受性為宜。而后以毛巾包裹灸盒,觀察產婦皮膚顏色,待局部皮膚潮紅后停止。灸法穴位為中脘至氣海豎擺1個雙孔灸盒、雙乳中部(膻中穴)放1個單孔灸盒,溫灸30分鐘;小回旋法灸足三里(在距離穴位皮膚3cm處,8次/壯,8壯/穴),1 次/天,下乳涌泉散加減的服用方式同對照組產婦,3d為一個療程。
1.6.1 療效判定標準
療效標準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判定:痊愈:乳汁正常分泌,無脹痛感,乳汁量完全可以滿足嬰兒的需要,不需要人工進行喂養(yǎng);顯效:乳汁基本可以滿足嬰兒日常的需求;有效:產婦治療后乳汁分泌量明顯增多或乳汁分泌正常,但無法滿足新生兒日常營養(yǎng)需求,但需要人工喂養(yǎng)進行補充;無效:產婦治療后缺乳癥狀無改變,乳房松軟或者硬結,乳汁分泌量無法滿足嬰兒需求,需人工進行喂養(yǎng)??傆行?(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6.2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兩組產婦24h泌乳量 分別在治療前和1個療程結束后記錄24 h 泌乳量。哺乳前進行數據采集,利用吸奶器排空雙側乳房,記錄采集乳汁量。
對比兩組治療前后乳汁淤積情況:無乳汁淤積為0分、乳房有脹奶感,哺乳后脹奶感未消失計2分、乳房觸之如鼻尖,觸痛計4分、乳房有泌乳感,無乳汁分泌,疼痛持續(xù)計6分。分值與乳汁淤積情況成反比。
對比兩組乳房疼痛程度:0分為乳房無疼痛;1~3分為乳房輕微疼痛,可忍受;4~6分為乳房出現疼痛,睡眠質量降低,可忍;7~10分為乳房疼痛感強烈,影響睡眠與飲食,無法忍受。
對比兩組中醫(yī)癥候積分:包含情志抑郁、胸脅脹悶、食欲不振、乳房脹硬度、神疲食少等維度,各維度為4個計分量度,各計0~3分,分值與癥狀緩解程度成反比。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對兩組數據進行處理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內和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的t檢驗,計數資料以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的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實驗組與對照組的臨床總有效率分別為92.50%、77.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
用藥治療前24h,兩組24h泌乳量比較并無統(tǒng)計學差異性(P>0.05),治療后(1個療程結束后),兩組產婦的24h泌乳量均有增加,但實驗組產婦的乳汁增加量明顯多于對照組產婦(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24h泌乳量比較(mL)
治療前,兩組乳汁淤積積分對比無差異(P>0.05);治療后3 d、7 d,觀察組乳汁淤積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乳汁淤積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乳房疼痛程度對比無差異(P>0.05);治療后3 d、7 d,觀察組乳房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乳房疼痛程度比較(分)
治療前,兩組中醫(yī)癥候積分對比無差異(P>0.05);治療后3 d、7 d,觀察組中醫(yī)癥候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
研究資料顯示,我國產后30 d純母乳喂養(yǎng)率為47%~62%,4個月后降至34%,乳量不足是造成純母乳喂養(yǎng)率降低的主要原因。產后缺乳受多種因素影響,如產婦情緒緊張、產后抑郁、產后營養(yǎng)不均衡、產后開奶過遲等,產后缺乳不僅影響哺乳期嬰兒喂養(yǎng)需求,也可能引發(fā)產婦產后抑郁等多種并發(fā)癥[6]。所以,對缺乳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療方法至關重要,臨床治療主要以恢復乳汁正常分泌,改善缺乳癥狀,緩解乳房脹痛為主。本文主要從中醫(yī)學方面給予治療,分析其療效。
祖國醫(yī)學在婦產科中發(fā)揮了臨床優(yōu)勢,具有較多的臨床經驗,對產婦產后缺乳上的治療有較多研究[7]。本次研究中采用的下乳涌泉散方出自《清太醫(yī)院配方》,其中的青皮和柴胡有疏肝解郁的功效,當歸、川穹、生地黃、白芍藥具有養(yǎng)血滋陰的效果,漏蘆具有通下乳汁的功效,桔梗具有宣絡通乳,甘草可以調和諸藥,方劑中的藥材組成共同起到了疏肝解郁、通絡下乳的效果[8]。雷火灸是以中藥粉末、艾絨制作而成的艾條,使用方法與艾灸相同,雷火灸以經絡學為指導,以現代醫(yī)學為依據,采用純中藥配方,在古代“雷火神針”基礎上,對其用法及配方進行創(chuàng)新發(fā)展,艾條點燃時產生熱量,通過懸灸方法對相關穴位進行刺激,能夠促進局部皮膚開放,藥物到達對應穴位,可在促進神經肌肉興奮的同時,同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供應。有報道稱,在艾條燃燒后產生的熱量作用刺激下,可進一步強化配方藥物作用,深入病灶以獲取更佳的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之功效[9]。溫灸時也促使催乳素增生,藥物的芳香氣息,有調節(jié)產婦的情緒,振奮精神的作用。中氣充足后能增加抗體,提升產后下降的體質,增加食欲,同時注意按時喂乳及姿勢正確,產婦情緒愉快,營養(yǎng)充足,肝舒脾健,乳汁自然充足[10]。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以雷火灸和下乳涌泉散聯(lián)合用于治療肝郁氣滯型產后缺乳產婦中,臨床總有效率達到了92.50%,另外加用雷火灸治療后產婦的24h泌乳量大大增多。這是由于在雷火灸治療下,能夠以溫針灸刺激經絡,使得經絡疏通,通乳下行,相較于單純給予下乳涌泉散治療,在催乳效果上更好,見效更快,也能夠保持產婦較好的情緒狀態(tài),減少由于產婦情緒過度緊張、抑郁等精神因素導致肝氣不舒、氣機阻滯,保持較好的泌乳狀態(tài)。本研究發(fā)現,觀察組乳汁淤積積分、乳房疼痛評分更低,表明雷火灸聯(lián)合下乳涌泉散治療,可改善缺乳情況,可能是下乳涌泉散方中王不留行具有活絡下乳之功效,漏蘆可通下乳汁,避免乳汁淤積,促使乳汁正常分泌,進而可緩解乳汁淤積導致的疼痛感。雷火灸療法與艾灸療法相似,在穴位刺激前通過點燃艾條產生一定熱效應,達到刺激經絡的目的,以此可加快血流,促進血液循環(huán),提升神經肌肉興奮度,具有活血化瘀、疏肝理氣、調節(jié)沖任等功效,從而可加快乳房正常分泌。本研究還發(fā)現,觀察組中醫(yī)癥候積分低于對照組,可能與外源性穴位刺激,內源性中藥調節(jié)可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機制相關。
綜合可知,雷火灸聯(lián)合下乳涌泉散用于肝郁氣滯型產后缺乳患者中,與單純采用下乳涌泉散比較,產婦獲得了更加有效的臨床效果,乳汁分泌增加,促進了催乳素的釋放,減輕了產婦因缺乳的緊張情緒,使得嬰兒母乳喂養(yǎng)成功,對母嬰具有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