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盟淵
內練五臟,吞吐浮沉,頤氣養(yǎng)神。練氣化神是五祖拳的練拳宗旨,倡導氣安于內而神顯于外。氣沉則神明、意寧。神明則眼觀四方、耳聽八方,傳之于心;意寧則心中朗朗,應之萬變,審勢、待時、度距就此而生。若氣浮則神散意亂,神散則反應遲鈍,動作笨拙,意亂則心中無主,敗勢盡露。
武道不外剛、柔二法,剛在他人前,柔承他人后。剛者,先發(fā)制人,動速勢猛。柔者,后發(fā)制人,引化靈巧。剛可克柔,故善剛者,剛其不柔(可以不用柔而以剛取勝)。柔亦可克剛,故善柔者,柔其不剛(可以不用剛而以柔取勝)。全剛易折,全柔易纏,剛柔相濟,勝券在握。
動如風而不停留,謂疾也。靜如水而無常形,莫測也。以靜待動,舍我從人。以動亂靜,舍人從我。
意授于神而主形,以形藏意,用意導形,全神貫注,時隱時現(xiàn),令人莫測,謂之形、意、神三者合一。
二人敵,得勢者勝,失勢者敗。審勢而后立策,方能立于不敗之地。審是審其虛實,度是度其強弱。實則避之,虛則擊之,“逆來順受”,出其不意。剛則化之,以柔克剛;弱則逼之,以剛克柔。
審時不如待時,千古不失之機為進而未穩(wěn)、發(fā)而未至、變而未盡、過而未成之時。
度距立勢需眼明手快,進擊走勢需身靈步快,毫厘之差,得失即現(xiàn)。
拳之精者,返璞歸真,簡也。法之妙者,若有若無,應運而生。
勁者非力也,勁從力中生。蓄勢而后發(fā),力從筋骨發(fā),蓄如弓滿月。發(fā)力不用腰,朽木摧不倒。發(fā)力不助氣,勁不隨人意。
八法步為先,先穩(wěn)固下盤,步穩(wěn)而身后動,則無慢浮之虞。慢必受制,浮則無根??熘星蠓€(wěn),動中求靜,才是步法追求的最高境界。
手法四訣——吞、吐、浮、沉。
吞如洪水卷地,吐如疾箭離弦,浮如風吹羽毛,沉似頑石投江。攻為吐、守為吞,進為吐、退為吞,快為吐、慢為吞,輕為浮、重為沉,化為浮、凝為沉。
技手又稱“橋手”,有單、雙、長、中、短。雙技有四六技(雙臂一長一短),又稱父子相隨。
提百會以挺頭,起牙關而強項;虎眼、獅嘴、龍喉。兩肩墜而心胸守;十趾蹺則腳力生;束襠固腎(提襠吊肚運氣內轉,腳夾尾椎鑷以聚丹田)。要以氣催力(發(fā)力時配以丹田力,聲出肚硬);要欲發(fā)先收(手勢出擊七分,挱入三分,左右互動講究和力);要先柔后剛(剛柔必須相濟);要五肢齊(手腳四為技,身為一技謂五肢,發(fā)力先從后腳起,配以“搖身俊胛”,渾身發(fā)力如電力一般)。
勁力剛猛,以蹬腿(踏足挺膝也叫彈腳),力著以點的“金剛勁”(寸勁發(fā)力)、“搖身俊胛”使力從足底生,帶動腰、肩胛、左右掄動,傳遞到肘、腕,渾身發(fā)出一種彈勁而示勇猛之形。
連消帶打法,以打反打法,以硬擊軟法,左右互換法,迂回游走法,虛實亂敵法,順勢吞化法等。
一膽,二力,三精,四熟,五順,六速,七靈,八穩(wěn),九聲,十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