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玥
中國戲曲是一種地域性極強,具有鮮明藝術性、民俗性和綜合性的藝術樣式。戲曲在數(shù)量上就達到了三百六十多種,因為其多種藝術形式相互捏合的性質,所以在中國戲曲中可以看到各種藝術形式的特點,其中以京劇、評劇、豫劇、黃梅戲、越劇最具代表性。其無論是從藝術風格、美術風格,還是音樂風格上,都在融入了民族特色的基礎上,形成了帶有濃烈地域色彩的獨特風格。中國戲曲在形式上分為民間歌舞、滑稽戲和說唱,戲曲追根溯源是由原始歌舞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發(fā)展而來的。自漢朝起,經歷了唐、宋等歷朝歷代的發(fā)展,才形成了現(xiàn)在比較完整的藝術形式。
中國戲曲誕生于民間,所以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不同地方的地方戲劇,多和當?shù)氐姆窖杂兄Ыz萬縷的聯(lián)系,它來源于群眾的智慧,是通過時間沉淀出來的藝術陳釀。戲曲的傳播路徑,不是通過筆墨紙硯,而是通過人與人口口相傳,其中自然有著不同的方言、不同的腔調、不同的聲音條件,所以形成了同一種戲曲門類里不同的唱腔,各有千秋,百花爭艷。中國戲曲的作曲過程,不是停留在文苑深巷之中,每一個作曲人,同時也是戲劇表演的參與者,有的是演唱者,有的是演奏者,所以戲曲的創(chuàng)作與實踐過程是相輔相成,二者合二為一,缺一不可。戲曲的演奏分為唱、做、念、打,每一種樂器都是為了戲曲中展開戲劇矛盾,刻畫人物性格,增加舞臺氣氛而設計的。中國傳統(tǒng)戲曲中每個劇種都有自己獨特的一套器樂伴奏,但總的來說,大體上分為文場和武場。文場主要是弦管樂器,武場是打擊樂器。在戲曲中,文場演奏主要是為了表現(xiàn)劇目的場景音樂,烘托氣氛,武場多用作配合劇中演員的念白、延長、動作身段,使得演唱或動作更具節(jié)奏感。雖說戲曲音樂有清唱一說,但保有完整演奏的演出顯然更具節(jié)奏感,相比于其他藝術門類的聲樂,也有著自己獨特的長處。
作為一門傳承至今的藝術形式,京劇在誕生至今的200多年中,隨著國力日增,逐漸成了中國文化的一張名片,而戲曲誕生于市井,發(fā)展于民間,一切戲曲皆可以看作是現(xiàn)代史的一部分,貼近民間生活與情感,與國情民情,甚至大時代下個人的感情息息相關。例如被廣為傳唱的京劇的傳統(tǒng)劇目《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等三國戲,其中《空城計》“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整個唱段疏散飄逸,宛轉悠揚,且不乏月琴替代琴音的獨奏,完美融合了月琴掄、挑、跳等技巧,將諸葛先生臨危不亂,掌定乾坤的一代奇人風采展露無遺,這同時也是傳統(tǒng)劇目中月琴最為著名的獨奏,京劇前輩們的作品一直傳唱至今,歷經滄桑,仍有著難以磨滅的魅力。
近年來隨著新編現(xiàn)代京劇的蓬勃發(fā)展,月琴、三弦以至于彈撥樂在京劇伴奏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彈撥樂從昔日輔助京胡的“下手活”逐步發(fā)展為與京胡相輔相成,成為領奏樂器,肩負著重要的使命。彈撥樂的崛起,能更加細膩的展示戲劇人物豐富的內心感受和音樂效果,為觀眾呈現(xiàn)出更好地試聽感受和沉浸式體驗。隨著各種各樣的新編現(xiàn)代戲的發(fā)展,現(xiàn)代戲中又以《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杜鵑山》等最具代表性,它們在中國傳統(tǒng)藝術形式和外國藝術形式的結合方面為后續(xù)的新編現(xiàn)代戲做出了杰出的引導作用,除了在藝術上強調精雕細琢之外,對于音樂伴奏的重視也達到了前無古人的程度,極大地發(fā)展了戲曲伴奏門類,突破了戲曲伴奏在戲曲表演中的上限,開辟了中國戲曲程式改革的道路,在實際應用和藝術再創(chuàng)造上取得了非常杰出的成就。以南京市京劇團近年來出品的三臺新編京劇《花好月圓》《鑒證》和《梅園往事》為例,這三部劇的情節(jié)氛圍全然不同,但作曲風格皆是運用大篇幅的月琴領奏來塑造更為立體的人物形象、場景氛圍,把對月琴在京劇伴奏中的運用發(fā)揮到了極致。
現(xiàn)編現(xiàn)代京劇《花好月圓》在立意上是一部合家歡題材的輕喜劇,彈撥樂的比重罕有地超過了主奏京胡,而作為彈撥領奏的月琴,更是肩負起了節(jié)奏把控的重擔。晨曦出府的輕松歡快,演員之間的插科打諢、詼諧幽默,月琴用點、跳、挑、搓,強而不炫,弱而不虛,演繹起來讓人身臨其境。隨著劇情的發(fā)展,男主人公回憶自己的一生,青年喪妻、中年喪子,落得孤單一人,卻也并未沉淪。《鑒證》前半段的唱腔,光緒與慈禧短暫的喜樂融融,由月琴彈奏起來輕松詼諧,卻也為日后的殺機四伏埋下了伏筆。劇中人物光緒的重點唱段,讓我們感受到那個意氣風發(fā)的少年被拔去羽翼的囚鳥心境,月琴的一段獨奏,將光緒皇帝家國破碎、生不逢時的心緒展現(xiàn)在觀眾眼前,讓人見證了那份憤懣和悲涼。月琴的“長掄”由淺到深、由輕到重,伴著演員的清唱,與其他彈撥樂的合奏把劇情推向高潮。幕間曲的配樂更是把劇情的起承轉合、節(jié)奏過渡,把握得絲絲入扣,著重體現(xiàn)出了月琴的特點?!睹穲@往事》劇目的開場由月琴領奏,一群小學生去參觀梅園新村,偶遇當年周恩來總理的機要秘書李彩鳳老婆婆,歡快的旋律烘托出小朋友們的陽光朝氣,隨著李彩鳳老婆婆的回憶走進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1946 年5 月,周恩來同志來到南京會見各方記者,面對中央日報記者的質疑挑釁、故意抹黑,周恩來同志機智應對,彈撥樂在其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為這場“智斗”營造出了緊張的氣氛。隨著劇情的推進,民主黨派的聞一多、李公樸先生等知名人士,被國民黨暗殺犧牲,劇情隨之來到高潮,周恩來先生來到雨花臺吊唁烈士,慷慨激昂的情緒由月琴抑揚頓挫的演奏,如泣如訴地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故事的結尾,蔣介石在周恩來先生的強烈要求下,勉強與中共代表團會面。最后一段快板對唱把二人針鋒相對的情緒展現(xiàn)出來,月琴強有力的彈挑和快速的搓弦,完美地塑造出周恩來先生臨危不懼、底氣十足的心境。讓這場激烈的對決,不再流于表面,更加立體鮮活地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該劇在主題上是一場事關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的大抉擇。談判進程長達六個月之久,周恩來先生作為代表團的訣策人,帶領著革命先輩們以大無畏的精神與巧妙的策略,與國民黨展開了驚心動魄的博弈。先輩們臨危不懼,與敵方巧妙周旋,靠著堅定的信念與不怕犧牲的精神,使我黨、我軍解開被動局面,化險為夷,做到了中原停戰(zhàn)、東北休戰(zhàn),并讓受到國民黨蒙蔽的各個民主黨派,重新與共產黨站在一起,一舉粉碎“偽國大”的陰謀,令全國人民看清國民黨挑起內戰(zhàn)的丑惡目的和共產黨的巨大誠意。在民心道義上戰(zhàn)勝了國民黨,為當時貧窮積弱的中國爭取到了停止內戰(zhàn)的喘息時間,為和平民主贏得了時間。
翻開沉甸甸的中華戲曲史,不難看出,凡是能夠流芳的作品,大多關注真實的人物內心,多宣揚向善向上的積極力量。這其實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永恒主題”,而作為京劇藝術的繼承者,無外乎站在當下,做好繼承與價值譜系的工作,確保那些有價值的事物、有價值的思想,不被所謂時尚遮蔽,把幾千年的文明積淀持續(xù)地打撈提煉,從中萃取營養(yǎng),讓它們在我們的生活中重放光芒。相較于傳統(tǒng)京劇更加側重內心的描寫,而月琴和所代表的彈撥樂,在其中承載了更多在內在的工作,配合磅礴的弦樂與武場,使戲曲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飽滿,立意得到了突出與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