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陽 王樹國
1.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工電部,北京 100844;2.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鐵道建筑研究所,北京 100081
目前國家鐵路鋪設60 kg∕m鋼軌9號道岔約2.2萬組,60 kg∕m鋼軌12號道岔約6.7萬組,約占普速線路60 kg∕m鋼軌系列道岔的90%。這兩個型號道岔的鋪設數量與占比較大[1-3],具體產品圖號與對應用量見表1和表2。
表1 60 kg/m鋼軌9號道岔主型產品鋪設數量
表2 60 kg/m鋼軌12號道岔主型產品鋪設數量
CZ577是根據2002年原鐵道部運輸局組織召開的改進型60 kg∕m鋼軌9號單開道岔設計方案審查會的審查意見設計的。SC390和CZ577均屬于“92改進型”道岔,這兩種圖號的道岔主體結構設計完全相同,僅因生產廠家不同而采用了不同的圖號。在原鐵路總公司印發(fā)的《鐵路道岔使用規(guī)定》中采用了原設計圖號CZ577,該型道岔全長及前、后長均與原92型木枕道岔(專線4115)、其他92改進型9號道岔(專線4194∕專線4204)相同,岔枕間距、轉轍器結構做了優(yōu)化,適用于速度v≤120 km∕h的鐵路,側向通過速度為35 km∕h。SC330是根據2001年原鐵道部運輸局組織召開的92型60 kg∕m鋼軌12號木枕道岔改進設計方案審查會的審查意見設計的。道岔前、后長與原木枕道岔相同,可以滿足現場整組換鋪需要。道岔容許通過速度為旅客列車直向v≤120 km∕h、貨物列車v≤90 km∕h(軸重23 t),所有列車側向v≤50 km∕h。專線4249是根據原鐵道部鐵建函〔1998〕43號文下達的標準設計計劃設計的,適用于直向通過速度160 km∕h旅客列車、軸重25 t貨物列車運行,側向設計通過速度為50 km∕h,道岔前、后長與專線4228、鐵聯線004完全相同。
調研發(fā)現,目前60 kg∕m鋼軌9號、12號道岔鋪設量大,且多用于客貨共線I級鐵路正線、到發(fā)線,重載鐵路到發(fā)線及其他站線,在使用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較為突出,主要表現在道岔幾何尺寸保持能力差、部件使用壽命短、養(yǎng)護維修工作量大等方面[4-6]。因此,提高60 kg∕m鋼軌9號、12號道岔產品性能成為了鐵路工務部門的迫切需要。
對于60 kg∕m鋼軌系列道岔產品,在92型、提速型道岔設計研發(fā)中保證了道岔平面尺寸的一致性,為道岔升級改造設計預留了一定便利性;且60 kg∕m鋼軌道岔主要集中于幾個主型道岔,因而僅需對主型道岔進行優(yōu)化設計,即可滿足絕大部分同型號道岔的改造要求。
基于60 kg∕m鋼軌9號、12號道岔需要改造且具備優(yōu)化可行性的情況,中國國家鐵路集團工電部主持對主型道岔CZ577、SC330、專線4249共計3個圖號的產品進行了改進設計[7-8]。
新型60 kg∕m鋼軌9號、12號道岔擬采用的平面線型與結構尺寸設計分述如下。
道岔尺寸及配軌長度見圖1,新型道岔采用60 kg∕m鋼軌制造基本軌、導軌,采用60AT2鋼軌制造尖軌(為滑床板強化預留空間),轍叉為直線型固定型轍叉,分高錳鋼和合金鋼兩種結構形式,護軌采用33 kg∕m槽型鋼制造。鋼軌采用U75V在線熱處理鋼軌。
圖1 新型60 kg∕m鋼軌9號道岔平面尺寸及配軌(單位:mm)
道岔導曲線為半徑195 m的單圓曲線,采用相離半切線型,相離值為30 mm,半切點位置軌頭寬度為54.9 mm;采用11.85 m彈性可彎尖軌,尖軌尖端為藏尖式,跟端可采用限位器或間隔鐵結構(2種轍跟傳力結構軌件通用),限位器子母塊間隙值為10 mm。
岔區(qū)設1∶40軌底坡或軌頂坡,扣件采用分開式彈條Ⅱ型扣件。
道岔配軌按普通接頭設計,軌縫8 mm,滿足跨區(qū)間無縫線路的鋪設要求,適應年軌溫差100℃。按無縫道岔供貨時,取消相應的鋼軌軌端鉆孔。
道岔絕緣接頭預設置在直股或曲股的連接部分。
道岔軌下基礎采用混凝土岔枕,按垂直于直股方向布置,側股末端設扭轉枕,其后的岔枕按垂直側股工作邊布置。受岔枕長度限制,用于單渡線時,線間距需大于等于5 m;線間距小于5 m時,岔后長岔枕需單獨設計。
道岔按聯動內鎖和分動外鎖兩種方式設計,轉轍器設置2個牽引點,動程分別為160 mm和85 mm。牽引點間距為3 625 mm,內鎖連桿安裝位置在距第一牽引點中心線1 800 mm處。
道岔尺寸及配軌長度見圖2,新型12號道岔采用的鋼軌、轍叉類型與9號道岔相同。鋼軌采用U75V在線熱處理鋼軌。
圖2 新型60 kg∕m鋼軌12號道岔平面尺寸及配軌(單位:mm)
道岔導曲線為半徑360 m的單圓曲線,采用相離半切線型,相離值為36 mm,半切點位置軌頭寬度為65.6 mm;采用14.85 m彈性可彎尖軌,尖軌尖端為藏尖式,跟端可采用限位器或間隔鐵結構(2種轍跟傳力結構軌件通用),限位器子母塊間隙值為10 mm。
岔區(qū)設1∶40軌底坡或軌頂坡,扣件采用分開式彈條Ⅱ型扣件。
道岔配軌按普通接頭設計,軌縫8 mm,滿足跨區(qū)間無縫線路的鋪設要求,適應年軌溫差100℃。按無縫道岔供貨時,取消相應的鋼軌軌端鉆孔。
道岔絕緣接頭預設置在直股或曲股的連接部分。
道岔軌下基礎采用混凝土岔枕,按垂直于直股方向布置,側股末端設扭轉枕,其后的岔枕按垂直側股工作邊布置。受岔枕長度限制,用于單渡線時,線間距需大于等于5 m;線間距小于5 m時,岔后長岔枕需另行設計。
道岔按聯動內鎖和分動外鎖兩種方式設計,轉轍器設置2個牽引點,動程分別為160 mm和80 mm。牽引點間距為4 200 mm,內鎖連桿安裝位置在距第一牽引點中心線1 900 mm處。
適用于預埋鐵座式彈條Ⅱ型分開式扣件系統(tǒng)的普通鐵墊板引用研線1115-107(重載60 kg∕m鋼軌12號、18號道岔用鐵墊板),組裝結構和尺寸見圖3。
圖3 普通墊板的組裝結構和尺寸(單位:mm)
鐵墊板主要結構特征如下:
①鐵墊板設置1∶40軌底坡,厚度25∕29 mm,名義尺寸為27 mm;
②混凝土岔枕上預埋鐵座,在鐵座上用T型螺栓安裝Ⅱ型彈條扣壓鐵墊板;
③鐵墊板上設有鐵座,在鐵座上用T型螺栓安裝Ⅱ型彈條扣壓鋼軌;
④設5 mm軌下墊層,起緩沖作用;板下設10 mm彈性墊層,起彈性作用;
⑤鐵墊板鐵座與鋼軌軌底間設軌距塊,用于鋼軌軌距調整;
⑥岔枕鐵座與鐵墊板之間設絕緣軌距塊,用于絕緣及調整軌距;
⑦接頭處采用B型接頭彈條(HYT-LU-2),軌距塊采用專線4232-10A(11號∕13號)。
鋼軌兩側軌距塊有4種規(guī)格:9、11、13、15 mm。鐵墊板兩側軌距塊有5種規(guī)格:8、10、12、14、16 mm。正常安裝時,鋼軌工作邊和非工作邊側分別安裝13、11 mm軌距塊,鐵墊板兩側安裝12 mm軌距塊,利用其他規(guī)格軌距塊可實現單股鋼軌位置調整。單股鋼軌調距能力見表3。
表3 單股鋼軌軌距調整量 mm
道岔側股鐵墊板偏斜值設置與使用見表4,研線1115-107鐵墊板原有A—G型,在重載道岔研發(fā)初期,為探索預埋鐵座式扣件系統(tǒng)鐵墊板偏斜值適應性,原設計按1 mm偏斜值晉級,在重載18號道岔研發(fā)時,試驗了偏斜值相差5 mm(B型與G型的偏斜值差距)也能滿足拆裝需求。因此本次9號、12號道岔研發(fā)中本著減少部件種類的原則,普通鐵墊板采用引用結構,同時減少墊板種類,方便工廠制造與現場備料。
表4 研線1115-107鐵墊板偏斜值與新型道岔采用位置
直股鐵墊板采用A型。9號道岔側股采用E型鋪設于連接部分前部,F型鋪設于岔后側股長枕位置,新增H型用于連接部分后部,扭轉枕位置采用B型過渡。12號道岔側股采用B型鋪設于連接部分前部,E型鋪設于連接部分后部和岔后側股長枕位置,扭轉枕位置采用G型過渡。
滑床板結構如圖4所示,其中基本軌非工作邊側與普通墊板位置相同,采用彈條扣壓,工作邊一側采用彈性夾扣壓,與60 kg∕m鋼軌重載道岔相比,新型客貨共線道岔采用了60AT2鋼軌,較60AT1鋼軌全高減小了10 mm。該部分高度差可用于補強滑床臺頂面,臺板厚度可加厚至41 mm。
圖4 轉轍器滑床板位置組裝狀態(tài)
在重載道岔應用過程中,發(fā)現滑床臺頂板預留凈空較小,導致彈性夾尾部拆裝不便,如圖5(a)所示,由于該滑床臺受60AT1鋼軌和彈性夾安裝空間限制,臺板的頂板厚度設計如圖5(b)所示。
圖5 重載60 kg∕m鋼軌道岔滑床臺(單位:mm)
新型60 kg∕m鋼軌客貨共線道岔,滑床臺型腔可采用重載60 kg∕m鋼軌道岔用滑床臺,滑床臺加厚至41 mm,頂板尾部凈空可進一步提高,如圖6(a)所示,頂板主體厚度由重載道岔的5.5 mm加厚至12.5 mm,強度大幅提升。頂板尾部厚度取值按照75 kg∕m鋼軌預設的凈空高度修改,如圖6(b)所示,按10.5 mm設計,彈性夾尾部安裝空間增加3 mm。
圖6 道岔滑床臺側剖面(單位:mm)
由于轉轍器側股鋼軌偏斜量較小,因此滑床板偏斜值設置從0~8 mm,每2 mm晉一級。
護軌墊板引用重載60 kg∕m鋼軌道岔的護軌臺板、撐板結構,組裝狀態(tài)如圖7(a)所示,其中護軌為33 kg∕m槽型鋼,頂面高于基本軌頂面12 mm,基本軌非工作邊一側與普通墊板相同采用彈條扣壓,安裝11號軌距塊,工作邊一側采用長380 mm彈性夾扣壓,為方便護軌墊板拆裝,將正常狀態(tài)下不承受荷載的護軌臺板壓舌減短,即由重載道岔采用的25 mm縮減至6 mm。
護軌墊板尺寸如圖7(b)所示,底板長度與重載道岔護軌底板相同(板下膠墊可通用),撐板長度為200 mm,較既有道岔提高了強度。
圖7 新型客貨共線60 kg∕m鋼軌道岔護軌墊板(單位:mm)
承軌槽寬度過去通常按照157 mm設計(鋼軌工作邊軌底與臺板邊緣預留1 mm縫隙),并按0~+1 mm的公差控制制造,在實際組裝中,由于承軌槽寬度正公差和鋼軌軌底負公差的疊加作用,經常出現縫隙過大現象,需調換更大號碼的軌距塊才能保持密貼的情況,因此本次設計承軌槽寬度采用156 mm。
9號、12號道岔側股鋼軌偏斜值較大,為保證側股鋼軌安裝空間,側股護軌墊板承軌槽寬度適量加寬,規(guī)格與尺寸如表5和圖8所示。9號、12號道岔的側股滑床板由于偏斜量較大,臺板邊緣已接近底板邊緣,因此將后端左右兩側做70 mm×10 mm的斜角,方便焊接。
表5 護軌墊板型號
圖8 兩種道岔側股用護軌墊板平面設計(單位:mm)
采用“刨切基本軌加厚尖軌”技術[9-10],如圖9所示,在不增加轉轍始角的情況下,使尖軌軌頭薄弱斷面快速加寬。
圖9 直基本軌刨切和曲線尖軌尖端沖擊角
刨切基本軌會引起直股軌距變化。9號、12號道岔直股軌距變化如圖10所示。
9號道岔直基本軌前端按照1∶150斜度刨切,刨切過渡段長度750 mm,深度5 mm,平直段長度6 000 mm,平直段長度考慮到滿足曲尖軌斥離狀態(tài)時最小輪緣槽要求,做了延長處理,后端過渡段長度1 000 mm。直股軌距在尖軌尖端由1 435 mm加寬至1 445 mm,直尖軌在尖端至軌頭刨切起點(全斷面頂寬72.2 mm)軌距均勻過渡,直尖軌工作邊距線路中心線距離由727.5 mm過渡到717.5 mm,軌距最大構造加寬位置為刨切平直段起點,最大值為1 448.2 mm,其后軌距隨直尖軌軌距過渡而減小,至直尖軌全斷面位置軌距過渡至1 440 mm,至直基本軌刨切終點軌距過渡至1 435 mm。
12號道岔直基本軌前端按照1∶150斜度刨切,刨切過渡段長度750 mm,深度5 mm,平直段長度6 000 mm,平直段長度考慮到滿足曲尖軌縱向伸縮而少量延長,后端過渡段長度2 000 mm。直股軌距在尖軌尖端由1 435 mm加寬至1 440 mm,直尖軌在尖端至軌頭刨切起點(全斷面頂寬72.2 mm)軌距均勻過渡,直尖軌工作邊距線路中心線距離由727.5 mm過渡到717.5 mm,軌距最大位置為刨切平直段起點,最大值為1 444.3 mm,其后軌距隨直尖軌軌距過渡而減小,至直尖軌全斷面位置軌距過渡至1 440 mm,至直基本軌刨切終點軌距過渡至1 435 mm。
尖軌固定端開始需要有扣件扣壓,由于尖軌、基本軌支距較大,無法通過設置更長的彈性夾實現對基本軌的扣壓,因此尖軌固定端選擇如圖11(a)所示的扣壓方式?;拒壏枪ぷ鬟呉粋瓤蹓盒问讲蛔儯ぷ鬟呉粋炔捎脛傂耘_板扣壓,臺板壓舌長度12 mm,臺板上固定60AT2鋼軌,采用彈條扣壓,軌距塊采用客專線-V-44軌距塊,工作邊一側安裝11號軌距塊,非工作邊一側安裝10號軌距塊,另提供9-12號、8-13號兩種規(guī)格的軌距塊作為備件。
在尖軌支距較大的位置,基尖軌之間滿足安裝2個鐵座的空間,可設置為如圖11(b)所示的扣壓形式,實現基本軌兩側彈性扣壓。
圖11 尖軌固定端扣壓形式
基尖軌間頂鐵每間隔1根枕間設置1組,引用研線50 kg∕m鋼軌系列道岔頂鐵。
采用外鎖閉時,牽引點后1根枕設置防跳限位裝置,采用專線4232-66組件。內鎖連桿用接頭鐵采用專線4171,可實現與60AT2鋼軌匹配,如圖12所示。
表5 為依據透明度(SD)、葉綠素 a(Chla)、總磷(TP)、高錳酸鹽指數(CODMn)、總氮(TN)計算得到的綜合營養(yǎng)狀態(tài)指數。
圖12 專線4171接頭鐵與60AT2鋼軌組裝
轉轍器后部支距墊板長度對應重載道岔采用的長度,以減少板下膠墊型號。轉轍器跟端鐵墊板較長,為保持其穩(wěn)定性,在鐵墊板中部增加1根岔枕螺栓,引用研線0405組件,如圖13所示。
圖13 轉轍器跟端長墊板
轍叉采用合金鋼組合轍叉和高錳鋼轍叉兩種結構,兩種轍叉軌下基礎相同。轍叉區(qū)采用槽型護軌結構,直側向等長。轍叉主要尺寸見表6。
表6 轍叉主要尺寸 mm
1)合金鋼組合轍叉結構形式
合金鋼組合轍叉設計四種結構(圖14):鍛制合金鋼心軌組合轍叉、焊接式翼軌加強型合金鋼組合轍叉、合金鋼鋼軌組合轍叉和鑲嵌翼軌式合金鋼組合轍叉。除鑲嵌翼軌式合金鋼組合轍叉外,其余三種轍叉可共用鐵墊板。
鍛制合金鋼心軌組合轍叉:心軌采用合金鋼鋼坯制造,翼軌、叉跟軌采用普通60 kg∕m鋼軌在線淬火軌制造。采用間隔鐵、高強螺栓副將軌件組裝為整體。
焊接式翼軌加強型合金鋼組合轍叉:心軌、叉跟軌結構與鍛制心軌轍叉相同,翼軌輪載轉換區(qū)域采用合金鋼材料,前后用閃光焊與普通鋼軌焊接,前端焊縫設置夾板保護。采用間隔鐵、高強螺栓副將軌件組裝為整體。除心軌尖端間隔鐵外,其余間隔鐵與鍛制心軌轍叉通用。
合金鋼鋼軌組合轍叉:合金鋼鋼軌組合轍叉采用長、短心軌拼裝結構,心軌采用60 kg∕m高型特種斷面鋼軌制造,翼軌采用60 kg∕m在線熱處理鋼軌或合金鋼鋼軌制造。采用間隔鐵、高強螺栓副將軌件組裝為整體。
鑲嵌翼軌式合金鋼組合轍叉:心軌、叉跟軌結構與鍛制心軌轍叉相同,翼軌采用鑲嵌式結構,鑲嵌塊與心軌可鍛制為整體,也可分體組裝,均采用合金鋼材料制造。采用間隔鐵、高強螺栓副將軌件組裝為整體。
2)細部結構設計
轍叉細部結構設計與鐵墊板尺寸相關,采用合金鋼統(tǒng)型轍叉研究成果確定主要結構尺寸。
轍叉咽喉:轍叉咽喉為翼軌第一彎折點,將第一彎折點位置確定為兩翼軌工作邊距離為61 mm處,翼軌彎折點將在彎折點前后各150 mm范圍內形成圓弧,圓弧間最近距離為65 mm。
翼軌平直段起點:為降低翼軌趾端緩沖段沖角,將翼軌輪緣槽平直段起點確定為心軌軌頭寬20 mm斷面位置。
翼軌抬高起點及抬高值:根據合金鋼組合轍叉研究成果,采用擬合車輪確定翼軌抬高起點及抬高值,自咽喉后100 mm開始抬高,至心軌50 mm斷面抬高6 mm。
心軌與叉跟軌聯結:心軌與叉跟軌的聯結在水平方向為燕尾結構,在垂直方向上取消心軌最大截面后的縮頸變截面結構。
新設計的12號高錳鋼轍叉采用整鑄和拼裝兩種結構,如圖15所示。
護軌采用33 kg∕m槽型鋼制造,直側股等長但不能互換,尺寸見表7,其中60-12號道岔護軌為對稱結構,區(qū)別在于直側股釘孔位置。
表7 護軌參數尺寸 mm
護軌采用33 kg∕m槽型鋼制造,頂面高出基本軌12 mm,工作邊進行淬火處理,平直段輪緣槽寬42 mm,緩沖段開口65 mm,開口段輪緣槽寬80 mm。
采用新型客貨共線鐵路道岔用岔枕截面及配筋,前期研發(fā)的50 kg∕m鋼軌系列道岔(50-9、50-12、50-18三種型號)也采用了此結構,如圖16所示。該岔枕與提速道岔岔枕強度相同,與重載鐵路道岔相比質量較輕,使用鋼絲數量較少,在保證強度的同時縮短預應力中心與形心高差,可減緩徐變上拱。該型岔枕適合于普速鐵路運行條件。
圖16 新型客貨共線鐵路道岔用岔枕截面(單位:mm)
本文針對60 kg∕m鋼軌9號、12號道岔,從整體線型、通用件、轉轍器軌件與扣件系統(tǒng)、轍叉護軌與聯結零件四個方面進行了結構優(yōu)化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1)9號道岔前長13.839 m,后長15.730 m,全長29.569 m;道岔采用相離半切線型,導曲線半徑195 m,采用60AT2彈性可彎尖軌,曲線尖軌為直曲組合型,采用直線型轍叉,左右開可通用。
2)12號道岔前長16.592 m,后長21.208 m,全長37.800 m;道岔采用相離半切線型,導曲線半徑350 m,采用60AT2彈性可彎尖軌,曲線尖軌為直曲組合型,采用直線型轍叉,左右開可通用。
3)固定轍叉可選用高錳鋼轍叉和合金鋼組合轍叉,岔枕通用。
4)9號、12號道岔均采用兩點牽引布置,9號道岔采用聯動內鎖轉換方式,12號道岔可采用聯動內鎖或分動外鎖轉換方式。
5)道岔采用預埋鐵座彈性分開式扣件系統(tǒng),岔枕沿用新型客貨共線鐵路道岔用岔枕截面及配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