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宇 曹春梅
清華大學體育部,北京 100084
認知科學是研究人類心智奧秘的綜合性學科,是哲學、心理學、神經科學、計算科學、語言學、人類學等學科的高度交叉。人類對心智的探索自古希臘文明時期便從未間斷,而1979年認知科學學會在美國成立標志著認知科學的正式誕生,使得認知相關的研究機構、研究方法、技術手段等都得到了爆發(fā)式的成長,“人類腦計劃”已經成為與人類基因組計劃所并列的國際性合作項目。隨著認知科學的興起,人們逐漸意識到腦的重要性,意識和心智的關鍵并非位于“心臟”,而是位于腦。然而這樣的共識也容易把人們帶到一個誤區(qū),那就是把身體和心智區(qū)分開來理解,似乎是腦在驅使身體,腦負責思維,而身體的主要工作就是負責移動,在這種觀點下很難把體育運動與認知聯想到一起。而從“現象學”的角度來看,身體也負責感知、負責語言的產生和理解,因此身體也是認知的主體。在這樣的觀點下,傳統(tǒng)武術的精髓和內涵實際上就是在從身體的角度來認知世界。傳統(tǒng)武術中的許多概念實際上與認知科學的概念是相吻合的。例如,傳統(tǒng)武術中的“聽勁”和“懂勁”分別就對應了認知科學中的感知覺和信息加工能力。聽勁中的“聽”字透露著古人的智慧,聽勁與認知科學中的聽覺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在聽覺領域有一個非常著名的“雞尾酒會”問題,即在一個有復雜噪聲的雞尾酒會環(huán)境下,即使有多個人同時說話,人們也能選擇性的注意和理解某個目標說話人的語音。雞尾酒會問題是聽覺領域的核心問題,同樣也是認知科學的基本問題之一,人不僅能在眾多輸入信號中隨意切換目標信號,還能主動排除無關信號的干擾進而便利對目標信號的識別。聽勁也是這樣一個過程,人的身體時刻受到多個力的復雜作用,經過訓練的習武者可以選擇性的識別一個目標的勁力,進而更好的做出回應。聽覺與聽勁的另一點相似性就是對于信號快速變化的感知。聲波本身就是快速波動的信號,無論是通過人耳還是骨傳聲,聽覺系統(tǒng)很擅長對快速波動的信號進行加工和理解,而聽勁同樣也是如此,在時間維度上有很強的精準性。
認知科學的一個重要應用就是心理疾病與精神疾病的預防和干預,而這正是傳統(tǒng)武術的一個機遇。隨著醫(yī)療水平的提高,身體方面的疾病正逐漸被攻克,而心理與精神方面的疾病則凸顯了出來,高壓力的生活使得精神疾病成為困擾社會的重要問題。如上所述,身體也是認知的主體,因此身體的一些行為可以改善認知功能,進而預防精神疾病。目前已經有許多研究發(fā)現運動可以使腦產生可塑性的改變,進而促進精神健康,而在眾多運動中,傳統(tǒng)武術是非常適合的干預手段。從改善認知功能的角度來看,傳統(tǒng)武術與其他有氧運動或者阻力訓練有何不同呢?顯而易見的原因之一是武術動作的復雜性。相比于其他運動,武術的動作更加復雜,對于復雜動作的學習、演練過程中,對腦和認知功能的鍛煉更加全面和有效,尤其對于運動控制皮層、學習和記憶功能等。區(qū)別于體操等其他動作復雜的運動,傳統(tǒng)武術的復雜性并不局限于武術動作的復雜性,而是延伸到動作中的攻防含義、對假想敵的控制、勁力的感受、不同的發(fā)力位點和發(fā)力方式、步伐和重心的調整,甚至武術動作的哲學含義等等。多樣化的復雜性對腦的開發(fā)和激活也同樣是多樣化的,了解這些可以更好地推廣武術和指導武術的教學工作,甚至有針對性的設計武術運動處方。然而,這也要求相關的研究者需要對武術有深刻的理解,否則武術將與體操無異,武術的優(yōu)勢也無法得到體現和發(fā)揚。另一點傳統(tǒng)武術區(qū)別于其他運動形式的關鍵在于對于思想與心境的訓練。絕大部分的傳統(tǒng)武術都包含對心智和注意的訓練,高水平的習武者不僅可以更有效的募集肌肉從而產生快速的力量爆發(fā),也能夠有效的募集神經加工能力,使得注意力在需要的瞬間提高。在認知科學中可以用腦網絡的激活來驗證這種訓練的效果。例如一項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研究發(fā)現習武者在靜息狀態(tài)下腦的功能連接是減弱的,而在注意狀態(tài)下功能連接則更強。傳統(tǒng)武術對于注意的訓練也是其改善認知功能的基礎之一,因此許多研究聚焦在太極拳或者八段錦改善認知功能衰退,并且都取得了不錯的研究成果。傳統(tǒng)武術對精神疾病的預防和干預效果并非是幾個獨立因素的疊加效果,而是從身心多角度多方面的增強了認知能力,即便如此,對其機理的研究仍可以促進習武者更好的訓練,加深我們對傳統(tǒng)武術和精神疾病本質的理解。
近期,在《brain science》上一篇2021年的綜述研究中討論了武術對認知能力的增強及其神經機制,其中包括多篇空手道研究,劍道研究以及跆拳道研究。遺憾的是,我國傳統(tǒng)武術有著豐富的內涵和待挖掘的價值,但是傳統(tǒng)武術研究的國際化仍是一項挑戰(zhàn),而與認知科學的結合則是一個機遇。首先,傳統(tǒng)武術中的許多指標難以量化,甚至難以給出清晰的定義。傳統(tǒng)武術中的許多概念以一種朦朧的形式存在,并需要習武者在師承的基礎上主觀感受和頓悟從而產生理解,而這種理解又難以用文字表述,因此國內有一批研究者專門負責這部分的“翻譯”工作,這是非常有價值的。但是在科學研究中,指標的量化非常重要,尤其是在運動科學中,對于運動負荷、心率等指標的量化是科學研究的基礎。而認知科學為傳統(tǒng)武術的研究提供了多維度的量化指標。目前,認知科學已經發(fā)展出了腦電圖、腦磁圖、功能磁共振成像、近紅外成像等多種觀測手段,以及經顱直流電刺激、經顱磁刺激等干預手段。其中腦電圖和腦磁圖具有良好的時間分辨率,可以用于研究聽勁、注意等快速變化的行為;而功能磁共振成像和近紅外成像則具有更好的空間分辨率,可以用于建立不同腦區(qū)與習武者不同行為之間的關系,亦或是觀測長期習武對靜息狀態(tài)下腦結構和功能的改變。目前國內已經有學者將腦電圖應用于傳統(tǒng)武術研究,而功能磁共振成像方面的研究仍較為缺乏,這也是國外綜述較少引用國內研究的原因之一。因此,結合認知科學,將新的技術手段應用于傳統(tǒng)武術的研究是國際化的一個機遇。
傳統(tǒng)武術研究的另一個瓶頸在于內部研究與外部研究的割裂。這里所謂的內部研究是指能夠深刻理解傳統(tǒng)武術的研究者對傳統(tǒng)武術內的技術、功法、攻防手段、哲學含義、歷史起源等的研究,而外部研究是指傳統(tǒng)武術對身體狀況的改善、對認知能力的增強、對精神疾病的預防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兩部分的研究是明顯割裂的,是兩撥人在做兩件事。如前所述,對于內部的研究,往往缺乏量化的指標。而對于外部的研究,通常無法觸及到傳統(tǒng)武術的本質。例如目前有大量的太極拳改善認知能力方面的研究,在這些研究中,受試者被要求進行一段時間的太極拳練習,最終通過一些外部指標來評估練習的效果,例如認知功能中某些指標的增強等。這些研究通常難以界定受試者是否理解了太極拳的攻防含義,是否掌握了太極拳的發(fā)力要求,是否進行了足夠的樁功練習或者心智和意識方面的訓練,是否學習了纏絲勁、是否能夠聽勁、懂勁等等,這些傳統(tǒng)武術內部的細節(jié)恰恰是影響其外部效用,如改善認知功能的本質所在。為了克服內部研究與外部研究的割裂,需要傳統(tǒng)武術與認知科學領域的專家深度融合,交叉通融,各自發(fā)揮所長。
我國各個地區(qū)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孕育出了南北方各具特色的拳種。由于環(huán)境和歷史的不同,每個拳種有其訓練的特色,而與認知科學結合的科研應當挖掘和利用這些特色,而不是試圖規(guī)避這些變量。目前國內與認知科學結合的研究絕大多數來自太極拳和八段錦,很少見到其他拳種的出現。實際上,八極拳的十字勁、形意拳的三體式、詠春拳的聽橋、八卦掌的步伐等不僅有其豐富的文化內涵,也對認知科學的發(fā)展有很大的啟發(fā)意義。因此傳統(tǒng)武術與認知科學的結合不應當畏懼這些復雜的概念,而是應該深入的去探索和理解這些傳統(tǒng)的訓練方法背后的認知科學內涵。
如今,除了已經特化成規(guī)范性比賽的項目以外,已經很少需要強調武術的防身技擊能力了,人們開始格外重視起武術的養(yǎng)身功效。但這并不意味著傳統(tǒng)的訓練方法失去了價值。除了對身體的健康有諸多益處之外,傳統(tǒng)武術的諸多訓練手段對心理狀態(tài)和認知功能的改善也格外有效。為了更好的將傳統(tǒng)武術研究與世界接軌,需要借助功能磁共振成像等先進的科研設備以及采用一些定量的手段,在此基礎上,量化傳統(tǒng)武術重要概念。傳統(tǒng)武術豐富的內涵也將為認知科學的研究注入大量新鮮的血液,并實現有效的國際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