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亞奇 夏天然
當代中國,江山壯麗,人民豪邁,新時代為我國文藝繁榮發(fā)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舞臺。在剛剛閉幕的黨的二十大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十年砥礪奮進,十年光影銘刻,廣大紀錄片工作者胸懷“國之大者”,無論是回望傳統(tǒng)與歷史,還是立足新時代偉大實踐,他們用心、用情、用“第三只眼”真實記錄新時代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fā)生的歷史性變革,用高質量影像見證時代新變、山河新景、人民新貌,創(chuàng)造了“國家相冊”和“時代之鏡”的新形態(tài)與新生態(tài)。
精品生產新格局:
重大事件“在場”,傳統(tǒng)文化“出彩”
紀錄片具有回溯歷史、反映生活、傳播知識、觀照社會的多重價值。十年來,國產紀錄片既在內容題材上持續(xù)深耕,也在形式種類上拓展創(chuàng)新,涌現出《舌尖上的中國》《航拍中國》《超級工程》等大批精品紀錄片。紀錄片工作者緊跟時代步伐,運用新理念、新技術,用鏡頭忠實記錄黨和國家的重要時刻,生動展現傳統(tǒng)文化的精彩紛呈,凝聚中國精神,彰顯中國力量,激發(fā)文化自信。
主題主線紀錄片取得重大成就,獻禮黨和國家的重大時刻。十年來,我們經歷了對黨和人民事業(yè)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三件大事:一是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三是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圍繞三大重要歷史事件,紀錄片工作者留下無悔于時代的重要影像檔案。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敢教日月換新天》《山河歲月》《百煉成鋼:中國共產黨的100年》等紀錄片全面展現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不懈奮斗的偉大歷程、輝煌成就和寶貴經驗。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節(jié)點上,《征程》《必由之路》《我們一起走過——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回顧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呈現了一幅幅中國人民新實踐的生動畫卷。在中國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偉大時刻,《擺脫貧困》《無窮之路》《中國減貧密碼》《追光者:脫貧攻堅人物志》等紀錄片見證了國家脫貧奇跡,講述了黨帶領人民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偉大歷程。
傳統(tǒng)文化題材紀錄片精雕細琢,用充滿煙火氣的鏡頭,讓歷史“活”起來,讓傳統(tǒng)“潮”起來?!段以诠蕦m修文物》呈現文物修復工作者的內心世界和日常生活,梳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本草中國》講述中醫(yī)藥傳承人的故事,解密中醫(yī)藥文化的精髓奧妙?!读瞬黄鸬慕橙恕酚涗浗橙说氖炙嚬适拢忈屩袊に噷徝篮彤敶橙司??!度绻麌鴮殨f話》《漢字五千年》等帶領觀眾讀懂中華文明歷史長卷?!队涀∴l(xiāng)愁》等強化鄉(xiāng)村傳統(tǒng)的厚重與傳承,傳播傳統(tǒng)鄉(xiāng)土文化價值。《中國》營造了中華文明的詩意空間,大小兼具,動靜皆宜,表現中華民族文化特有的審美情趣?!逗游髯呃取贰段宕蟮馈贰冻情T幾丈高》等地域文化紀錄片大放異彩,成為地方文化傳播名片。
社會現實紀錄片將視角延展到廣闊城市鄉(xiāng)村的每一個角落,摹畫下不同職業(yè)、萬千面孔,定格無數令人感動的瞬間?!栋?!少年》《三礦》《人間世》《高考》《生門》《希望的田野》《鄉(xiāng)村里的中國》《零零后》等多方位描摹中國社會現實。除題材內容不斷拓寬,國產紀錄片在形式、種類、創(chuàng)作方法等方面也更加豐富多樣,新技術的運用帶給觀眾極致視聽盛宴?!冻壒こ獭贰逗脚闹袊贰洞髧仄鳌返燃o錄片,聚焦當代中國工程、建設、制造等方面的成就,成為國家前進步伐的有力注腳。
產業(yè)升級新生態(tài):
供給側多點發(fā)力,分發(fā)端矩陣并立
紀錄片是公眾喜聞樂見的精神文化產品,其高品質內容與藝術水準也代表著視聽藝術的標桿,越來越得到政府和商業(yè)機構的重視。2011年1月1日, CCTV-9紀錄頻道開播,對整個紀錄片產業(yè)起到了引擎式的帶動作用。2012年11月,國家廣電總局出臺《關于加快紀錄片產業(yè)發(fā)展的若干意見》,此后相關扶持政策、措施的密集推行,促進了紀錄片生產規(guī)模與質量提升,產業(yè)參與主體多元化,傳播平臺不斷拓展。
供給側改革成效顯著,多元主體參與既有效整合資源,又為市場貢獻了更多更優(yōu)質的作品,紀錄片生產能力進一步提升。據《中國紀錄片發(fā)展研究報告》,紀錄片年生產投入和生產總值均逐年增長。2012年中國紀錄片產業(yè)投入為13億元,這一數字在2019年達到50.36億元,增長了287%。受疫情影響,2020年、2021年生產總值有小幅下滑。整體看,2015年以后,紀錄片生產投入與生產總值增長率有所放緩,生產轉入相對精細化階段:紀錄片創(chuàng)作更加注重質量,紀錄片產業(yè)實現更自由、更靈活的市場化運作。制作主體越來越多元分散,包括廣播電視臺、網絡視聽平臺、紀錄片制作機構、導演工作室或獨立制作人。電視臺依然是國產紀錄片最重要的制作和出品機構,網絡視聽平臺成長為紀錄片生產的中堅力量。2020年,愛奇藝上線約30部紀錄片,優(yōu)酷上線23部,嗶哩嗶哩上線24部,騰訊視頻上線13部。《中國醫(yī)生》《微觀中國》《守護解放西》等紀錄片贏得大批年輕觀眾喜愛。
分發(fā)端平臺形成矩陣,網絡視聽平臺和社交媒體成為紀錄片傳播新興力量。在市場化與媒體深度融合的雙向驅動下,電視臺、新媒體平臺、電影院線形成三足鼎立之勢。線上與線下互動傳播,資源在臺網院之間多向流動,涵蓋了更廣泛的用戶群體。各大主流電視媒體仍是紀錄片播出的主陣地,CCTV-9紀錄頻道、上海紀實頻道、北京紀實頻道、湖南金鷹紀實頻道為紀錄片生存發(fā)展搭建了穩(wěn)定平臺,也為地方衛(wèi)視挖掘地域特色題材、提升制作能力提供了保障。2020年中國紀錄片作品收視率前30榜單中,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占20席,上海東方衛(wèi)視、湖北衛(wèi)視、北京衛(wèi)視、浙江衛(wèi)視、湖南衛(wèi)視、云南衛(wèi)視、深圳衛(wèi)視均在前列。
值得關注的是,2015年以來,新媒體紀錄片投入規(guī)??焖倮?,4年間從2億元上漲至11億元。2015年,鳳凰視頻與CCTV-10科教頻道同步播出《河西走廊》,上線7天流量即突破2000萬。《地球脈動》《了不起的匠人》等網絡平臺引進、自制紀錄片點擊量在當年突破6億。此外,各大視頻網站從單純的播出平臺向創(chuàng)作、播出、運營一體化綜合平臺發(fā)展,2020年上線網絡紀錄片259部,同比增長70%。在全網融媒傳播指數前30中,互聯網平臺出品占13席?!讹L味人間》《人生一串》《宵夜江湖》《浮生一日》《潮city》等紀錄片,從美食夜宵、潮流衣著、科技產品等角度,深入挖掘當下年輕人的興趣點,斬獲一大批年輕的紀錄片觀眾。
此外,紀錄電影仍不失為有待深度開發(fā)的藍海。盡管電影院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較大,但《二十二》《我的詩篇》《零零后》《掬水月在手》《生活萬歲》《棒,少年!》《九零后》《一直游到海水變藍》等作品的影響力不容小覷。紀錄電影在新媒體平臺的擴散,使線上與線下平臺聯動互通,讓紀錄電影的未來充滿新的想象。
傳播效能新態(tài)勢:
全民參與紀實表達,中國故事走向世界
紀錄片是一種兼顧文化表達和意義傳播的影像文本,是人民群眾獲取知識信息、感悟時代變遷的重要載體,更是推動跨文化交流與傳播的重要窗口。伴隨互聯網與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紀實影像使公共文化場域形成全民參與、內容豐富、形態(tài)多樣的文化景觀,全民創(chuàng)作、全民觀賞時代悄然開啟,無界的互聯網將中國故事傳播到全世界。
2020年全國制作紀錄片8.7萬小時,播出時間同比增長超兩成,多元化傳播渠道觸達更多受眾。同時,紀錄片網絡點擊量同步攀升,成為無時無處不在的視聽產品。除了專業(yè)生產,自媒體時代“人人創(chuàng)造共享”已成為常態(tài),普通人拿起手機隨時記錄日常生活,視頻博主拍攝的紀實視頻也不斷縮小與專業(yè)作品的差距。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之初,在傳統(tǒng)劇組無法外出拍攝的情況下,大象紀錄和優(yōu)酷聯合發(fā)起了線上“全民紀錄計劃”,“不求專業(yè),但求真實”的理念引發(fā)空前熱烈的反響,誕生了一部5000人共創(chuàng)的抗疫“全民紀錄片”——《一日冬春》,展現了疫情時期普通人的真實生活狀態(tài),成為重要的時代影像志。隨著移動互聯時代到來,抖音、快手等強社交屬性平臺成為大眾參與度最活躍的新空間,個體化信息生產推動紀實性短視頻全面開花,展現了大眾千姿百態(tài)的日常生活。網絡視聽空間海量多元、風格各異的紀實內容,正成為書寫大眾生活美學的前沿載體,是時刻發(fā)生、隨時發(fā)聲,也最動人的“中國人的故事”。
把中國故事講給世界聽,是紀錄片的重要職責與使命。2022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印發(fā)《關于推動新時代紀錄片高質量發(fā)展的意見》,繼續(xù)“深入實施中國紀錄片對外傳播推優(yōu)扶持項目,支持優(yōu)秀國產紀錄片走出去”。中國紀錄片一直積極尋求國際合作,不斷提升國際傳播力。自然地理、美食民俗等依然是國際合作紀錄片的重要題材類型。五洲傳播中心與美國國家地理頻道聯合拍攝的《鳥瞰中國》縱覽中國大江南北,向世界展現壯麗多姿的中國?!吨袊汗?jié):全球最大的盛會》零距離觀察講述中國傳統(tǒng)的春節(jié)故事和豐富多彩的春節(jié)民俗。央視紀錄國際傳媒與英國廣播公司世界新聞頻道、英國野馬制作公司聯合制作《中國的寶藏》,探尋中國的歷史文物,追溯中華文化之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出品的《國家公園:野生動物王國》全球發(fā)行區(qū)域已覆蓋104個國家和地區(qū)。
傳播可信、可愛、可敬的國家形象,中國紀錄片在題材上正逐步向歷史文化、社會現實遷移。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與英國廣播公司合作的《偉大詩人杜甫》,向西方公眾講述了中國“詩圣”跌宕起伏的一生?!恫衩子望}之上》《成長進行時》等中外合拍紀錄片,以中外視角記錄中國當下生活場景。國務院扶貧辦、中國國際電視臺、庫恩基金會和美國公共電視網聯合制作的《中國脫貧攻堅》,帶領觀眾跟隨美國主持人庫恩博士尋訪貧困鄉(xiāng)村,近距離觀察扶貧工作,講述真實扶貧故事。越來越多嚴肅社會議題進入中外合作項目,紀錄片傳遞出中華文化的內在力量和中國的民族精神,向世界展示了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十年光影,只此精彩。中國紀錄片工作者牢牢把握民族復興的時代主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見證并記錄下無數重要時刻與難忘瞬間,抒寫祖國山川的雄偉秀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時代發(fā)展的蓬勃朝氣,留下新時代美好中國的影像檔案。精品生產邁上新臺階,產業(yè)發(fā)展呈現新態(tài)勢,傳播效能彰顯新力量,這是中國紀錄片人向時代、向人民交出的答卷,也是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繼續(xù)講好中國故事的底氣所在、使命所在。
(作者顧亞奇系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教授、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視聽藝術委員會委員;夏天然系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