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培源
周文與民間文藝的關系,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和民間文學學術史上都是一個鮮有提及的課題。一方面因為周文的成就主要在于小說創(chuàng)作,另一方面,延安時期的周文轉(zhuǎn)向了報刊創(chuàng)辦,負責報社工作、政府工作和黨務工作。周文與民間文學的關系雖然相對隱匿,但依然值得深入探討與研究。第一,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周文是受魯迅照拂成長起來的作家,他響應魯迅的號召,搜集民間故事、民間傳說、民歌民謠等。第二,周文的文學創(chuàng)作主要方向并非民間文藝,但是他對民歌民謠的改編、編輯,創(chuàng)造性地開拓了民間文藝的政治動員和文化教育功能。第三,周文關于歌謠改編的民間文學觀,在豐富歌謠理論的同時,也體現(xiàn)出對文藝大眾化理論的接受和運用。正因如此,有必要澄清和思考周文與民間文學之間的關系,已有學者對此進行了梳理考訂①有關周文民間文學的專門研究主要從兩個方向展開:一是側(cè)重于探究周文對民間文學搜集、整理、改編以及研究,可參見陳青生:《抗日戰(zhàn)爭初期周文對四川民間文學的搜集整理》,上海魯迅紀念館編:《周文研究論文集》,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3年;姚楓:《民間文學開拓者的足跡——現(xiàn)代作家周文》,上海魯迅紀念館編:《周文研究論文集》;王穎超:《左翼作家語境下的民間文學研究——以周文為例》,《北京師范大學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中國語言文學)論文集·文學卷》(下),內(nèi)部資料,2007年。一是從革命史的角度,對周文在陜甘寧邊區(qū)的民間文學活動展開研究,以劉錫誠為代表,參見劉錫誠:《周文與20世紀中國民間文藝學運動——紀念周文百年誕辰》,上海魯迅紀念館編:《周文研究論文集》。。目前學界主要對周文的文學創(chuàng)作展開探討,而民間文學研究方面有待深入。這一課題將為現(xiàn)代文學和民間文學的互動研究提供新的實證,更為重要的是,對于理解20世紀上半葉現(xiàn)代作家與民間文藝的關系具有借鑒意義。
中國學界對20世紀三四十年代從事民間文藝研究的周文了解很有限。周文,原名何開榮,字何稻玉,筆名何谷天,1932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在上海以“左聯(lián)”作家的身份開始寫作和新的生活。1933年由丁玲和葉以群介紹入黨,并于當年與同在上海工作的“左聯(lián)”成員鄭玉墀結(jié)婚。②詳見上海師大中文系魯迅著作注釋組:《訪問鄭育之同志——關于周文同志和三十年代左聯(lián)活動的一些情況》,《新文學史料》,1978年第1期。周文除處理左聯(lián)事務以外,還在各大刊物上發(fā)表作品,在上海文藝界頗有名氣,與魯迅保持著良好的師生關系。1933年在《文學》上發(fā)表成名作《雪地》,1934年任左聯(lián)組織部長,與時任左聯(lián)黨團書記周揚,宣傳部長胡風三人組成左聯(lián)黨組。1937年在成都領導和開展文藝界統(tǒng)戰(zhàn)工作。1940年到延安工作,先后擔任大眾讀物社、《晉綏日報》社、《晉綏大眾報》社社長。
上海時期,周文先后將蘇聯(lián)法捷耶夫的《鐵流》和綏拉菲莫維奇的《毀滅》改編,縮寫成二三萬字的通俗本小說,借鑒民間故事的形式表達原著的思想內(nèi)容,在當時受到了人民大眾的喜愛。周文在魯迅的照拂下逐漸成長為優(yōu)秀的左翼作家,1933年,左聯(lián)常駐莫斯科無產(chǎn)階級革命作家聯(lián)盟代表蕭三經(jīng)曹靖華介紹與魯迅通信,魯迅在給蕭三的信中寫道:“其中的森堡,端先,沙汀,金丁,天翼,起應,伯奇,何谷天,白薇,東方未明=茅盾,彭家煌(已病故),是我們這邊的……《文藝》幾乎都是有希望的青年作家。”①魯迅:《致蕭三》,《魯迅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503頁??梢钥吹?,魯迅對當時青年學者周文的關注,并在周文日后的文學創(chuàng)作道路上予以切中肯綮的指導。不僅如此,魯迅還將周文的小說介紹到國外。1935年,周文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父子之間》,在魯迅的支持下出版,此外,周文的兩部短篇小說《雪地》《父子之間》分別在美國和日本發(fā)表。周文的處女作也是其成名作——短篇小說《雪地》,原名《冰天雪地》,以他在川康邊地的軍旅生活為題材,主要講述了舊式軍人不滿上層軍閥的欺壓,拿起武器勇敢抗爭的故事。②參見陳紅旗:《現(xiàn)代性的風度:周文與川康邊地憶敘》,《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8期。1933年,魯迅收到周文的小說《雪地》,他肯定了小說的內(nèi)容,然后將其轉(zhuǎn)給茅盾,作品得以在《文學》第1卷第3號上發(fā)表,茅盾還寫了評論文章《雪地的尾巴》。周文的文學創(chuàng)作以濃郁的鄉(xiāng)土色彩、樸實細致的筆調(diào)、深刻的揭露、樸質(zhì)的文風引起了當時文藝界的重視,魯迅先后將《雪地》和《父子之間》分別選入了英譯本《草鞋腳》以及日本《改造》月刊“中國杰作小說”。1934年茅盾和魯迅在給伊羅生的書信中,熱情地推薦了周文等人,“由一九三〇至今的左翼文學作品,我們也以為應該多介紹些新進作家;如何谷天的《雪地》……”③《茅盾、魯迅致伊羅生的書信(七封)》,魯迅、茅盾:《草鞋腳》,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583頁。1936年6月,日本的山本實彥希望可以發(fā)表中國青年作家作品,為此魯迅選出十篇中國青年作家的短篇小說發(fā)表在《改造》月刊第9期上,其中就有周文的作品《父子之間》。由此開始,周文進入了中國20世紀30年代文學史。
還有在當時影響較大的“盤腸大戰(zhàn)”事件④參見劉東方、解文靜:《魯迅與“盤腸大戰(zhàn)”——兼及魯迅對周文創(chuàng)作的影響》,《魯迅研究月刊》,2012年第12期;廖久明:《“盤腸大戰(zhàn)”論爭中茅盾與郭沫若》,《新文學史料》,2017年第4期;廖久明:《從“盤腸大戰(zhàn)”論爭看編排問題》,《現(xiàn)代中國文化與文學》,2018年第3期;。1935年,當時《文學》雜志社編輯傅東華認為《山坡上》寫得并不真實,未征得周文同意,擅自刪掉和修改了小說中相關的情節(jié)內(nèi)容,引發(fā)了周文的抗議;由此引起一場文藝界關于刪文事件即所謂“盤腸大戰(zhàn)”的爭論。魯迅親自過問了此事,邀請胡風、周文二人共同探討了“盤腸大戰(zhàn)”的合理性,肯定了周文的創(chuàng)作。可見,魯迅十分注重對青年學者的培養(yǎng),關心后輩作家的成長,他誠懇地勸勉周文。他認為文學創(chuàng)作是艱苦的,不斷的,堅韌做去的工作,鼓勵周文立刻拿起筆來繼續(xù)戰(zhàn)斗。⑤參見周文:《魯迅先生是并沒有死的》,《周文文集》第3卷,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年,第119頁。周文深受觸動,“盤腸大戰(zhàn)”至此打住。1936年春,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采訪魯迅時,提到“包括詩人和戲劇作家在內(nèi),最優(yōu)秀的左翼作家有哪些?”⑥安危譯:《埃德加·斯諾采訪魯迅的問題單》,《新文學史料》,1987年第3期。當時,魯迅提到了茅盾、葉紫、艾蕪、沙汀、周文、柔石、郭沫若等人。①參見《周文年表》,《周文文集》第4卷,第371頁。由此可見,魯迅對周文文學作品的青睞和認可,周文的文學創(chuàng)作更是在1936年進入了一個高潮期,同年出版了小說集《多產(chǎn)集》。
在魯迅的教育和引導之下,周文一步步成長為一名優(yōu)秀的作家,也正因為如此,他十分敬重和崇拜魯迅。從上海到成都,從延安到晉綏邊區(qū),在魯迅的每一個紀念日里,周文都寫有紀念文章。1930年3月,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在上海成立,正式提出了“文藝大眾化”,知識分子在文學上找到了調(diào)整自己與民眾關系的方向,當時的左翼作家呼吁新文學的發(fā)展應該向“大眾化”的方向發(fā)展,與當時的知識分子一樣,魯迅倡導“文藝大眾化”的目的在于對民眾進行階級意識的思想啟蒙,賦予民眾文化的權力。②參見張霖:《趙樹理與通俗文藝改造運動:1930—1955》,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第19—20頁。周文以魯迅提出的“文藝大眾化”作為一生的志業(yè),在工作中繼承并發(fā)揚“文藝大眾化”,為日后新中國的文藝事業(yè)做出了貢獻。在一定意義上,周文踐行了魯迅的文藝大眾化主張,同時也是當時魯迅指導的學生中最為執(zhí)著的一位。在周文最重要的三個歷史時期,他始終堅持著人生導師的教誨,為實現(xiàn)文藝大眾化而不懈努力,從左聯(lián)時期在上海改編《毀滅》到成都搜集民間文學,再到延安創(chuàng)辦陜甘寧邊區(qū)《邊區(qū)群眾報》,文藝大眾化的文學觀念一直貫穿于他在各歷史時期的文學活動和社會活動。更為重要的是,魯迅從根本上影響了周文的文學觀念的形成和發(fā)展,在周文紀念魯迅的文章中,可以感受到他對導師的眷念之情。
魯迅與周文都是民間文藝的積極倡導者和實踐者。1913年,魯迅在《教育部編纂處月刊》第一卷第一冊上發(fā)表了《儗播布美術意見書》寫道:“當立國民文術研究會,以理各地歌謠,俚諺,傳說,童話等;詳其意誼,辨其特性,又發(fā)揮而光大之,并以輔翼教育”③魯迅:《儗播布美術意見書》,《魯迅全集》第8卷,第54頁。,之后的歌謠學運動亦沿著這一方向發(fā)展。周文與魯迅相識三年,交往甚密,受到魯迅民間文藝觀念的影響亦在情理之中??谷諔?zhàn)爭時期,周文一直秉承著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文化的文藝大眾化思想,自覺地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搜集和整理民間文藝。事實上,魯迅對民間文藝的重視和研究,確實對周文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也間接影響了周文創(chuàng)辦報刊的理念。尤其是周文在主辦《邊區(qū)群眾報》時期,他將文藝大眾化思想融入其中,主張充分利用黃土高原上多姿多彩的民間文藝形式來豐富報紙的內(nèi)容。邊區(qū)群眾愛看報紙上的民間文藝內(nèi)容,他就在通訊員運動中,鼓勵和積極組織通訊員搜集民歌民謠、民間故事,補充和完善有關民間文藝的內(nèi)容。④參見周文:《開展通訊員運動》,《周文文集》第3卷,第389頁。
周文搜集民間文藝的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魯迅的啟發(fā)和引導,他試圖通過研究民間文藝激發(fā)民眾的愛國熱情,同時兼顧民間文學的藝術價值。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周文回到四川,領導成都文藝界的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成都時期,他四處搜集四川的歌、謠、諺、謎語、拗口語(繞口令)、結(jié)口聯(lián)、江湖言子(行幫語)和民間傳說。周文的研究對象主要是以民歌民謠為主的民間文藝形式。1938年,周文從《四川民間文學》輯錄整理出《四川民歌》,并為之作序。在序文中,周文認為“歌謠是民間的心聲的自然流露,是不消說的。因為它是來得非常自然,所以每首歌詞都無拘束地形成一種自然的格調(diào)。它是以內(nèi)容為主,在形式上是比較隨便的。”⑤周文:《改編民歌的一點意見——〈四川民歌〉序二》,《周文文集》第2卷,第431頁。
魯迅認為民間文學中有著鮮明的階級屬性,他在《偽自由書》里的一篇題為《“人話”》的文章中,以浙西一則民間笑話為例,深刻地剖析出當時隱藏在民間文藝中的階級性。“是大熱天的正午,一個農(nóng)婦做事做得正苦,忽而嘆道:‘皇后娘娘真不知道多么快活。這時還不是在床上睡午覺,醒過來的時候,就叫道:太監(jiān),拿個柿餅來!’”①魯迅:《“人話”》,《魯迅全集》第5卷,第80頁。魯迅認為在人民大眾中是不會有這樣的笑話,因為勞動人民不會這樣說,即使這么說,也不會當作笑話來說。魯迅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上,分析這則“笑話”并非來自民間的人民大眾,恰恰相反,它是統(tǒng)治者在嘲諷勞動人民。無獨有偶,周文在整理研究四川民間故事的過程中,搜集到一些關于張官甫的民間故事,同樣具有一定的階級性。張官甫故事的主題分化為兩大類,一是真正出自民間的張官甫故事,主要內(nèi)容是反抗等級制度,揭露上流社會的虛偽,甚至于表現(xiàn)出對統(tǒng)治階級的仇恨。一是被統(tǒng)治階級篡改過的張官甫故事,這類故事里的張官甫已不具有反抗精神,反而成為統(tǒng)治階級的幫兇。周文通過對張官甫民間故事的研究,隱約地覺察到民間文學中隱藏著的階級斗爭內(nèi)容。周文既發(fā)現(xiàn)了民間文學的文化功能,也意識到民間文學隱藏的階級斗爭功能。當統(tǒng)治者利用民間文藝來壓制民眾的反抗意識時,民眾也會運用民間文藝這個犀利的武器,和統(tǒng)治者或受統(tǒng)治階級教養(yǎng)的人進行斗爭。他們對現(xiàn)行時政高度關注,非常敏感,彰善癉惡,持之如秤,毫厘不爽。在一定意義上,周文揭示出了民間文學所隱藏的階級對立關系。
抗戰(zhàn)時期,是周文革命生涯的最后一個高峰。1940年,周文到達了中國革命的圣地——延安,見到了毛澤東。毛澤東希望周文可以辦一個出版社,為基層干部和廣大群眾辦報紙,以提高邊區(qū)干部和群眾的政治文化水平。1940年3月初,在毛澤東的建議下,中共陜甘寧邊區(qū)委員會抽調(diào)周文創(chuàng)辦大眾讀物社,任命周文為社長,3月12日大眾讀物社正式成立。3月25日,在陜甘寧邊區(qū)《邊區(qū)群眾報》正式創(chuàng)刊。由此開始,周文進入中國現(xiàn)代革命史。
周文是陜甘寧邊區(qū)文化界倡導民間文學的主要領導者和組織者之一。②劉錫誠:《周文與20世紀中國民間文藝學運動——紀念周文百年誕辰》,上海魯迅紀念館編:《周文研究論文集》,第247頁。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有力支持下,周文將畢生所學廣泛實踐應用,在延安、晉綏地區(qū)創(chuàng)辦《邊區(qū)群眾報》《大眾文藝》《大眾習作》時開辟民間文藝專欄,利用民間文學對民眾進行思想啟蒙,以調(diào)動他們參加革命的積極性。周文自覺地繼承和實踐魯迅文藝大眾化思想,并將其貫徹到《邊區(qū)群眾報》創(chuàng)辦過程。與此同時,他在文學創(chuàng)作和動員民眾時,十分擅長利用民間文藝的長處,積極推進文藝大眾化的實踐。周文利用陜北地區(qū)的說書、快板等民間文藝形式充實新聞評論形式。當時的知識分子也十分看重民間說書,胡績偉曾創(chuàng)作《英雄會》,其中的唱詞經(jīng)過民間說書藝人和群眾的傳唱,使英雄大會的情況和精神迅速而廣泛地傳遍邊區(qū),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柯藍運用陜北民間藝術形式創(chuàng)作的《烏鴉告狀》和《抗日英雄洋鐵桶》,在報紙上進行長篇連載后,經(jīng)由民間說書藝人的傳唱成為邊區(qū)家喻戶曉的故事,受到了廣泛的好評,達到改造民間社會的目的。正是由于知識分子與民間藝人的合作,有力地推動了文藝大眾化運動,當時的作家文學創(chuàng)作也會采用具有陜北說書體形式的標題,如《反對內(nèi)戰(zhàn)三字經(jīng)》《英雄要干英雄事 好時機要立好功勞》等作品在組織和鼓動人民大眾積極抗戰(zhàn)的同時,提高了人民大眾的文化水平,充分展現(xiàn)了民間文藝和作家文學之間的互動。
民歌民謠在表現(xiàn)群眾的思想情感時,體現(xiàn)出一定的豐富性和深刻性。周文在重視民歌民謠內(nèi)容的同時,注重利用民歌民謠短小精悍的形式和易于流傳的特點。周文鼓勵通訊員大量搜集并學取其中精彩的語言,和最富有人情味的美妙的表現(xiàn)法,加以適當?shù)母脑?,以此達到滿足老百姓文化需求的目的。①參見周文:《大眾化的寫作問題》,《周文文集》第3卷,第378—379頁。周文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人民群眾所喜愛的民歌、信天游、諺語等民間文藝形式,提高了人民群眾的文化政治水平,推動了文藝大眾化運動??箲?zhàn)時期民眾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具有復雜性,一只腳踏在舊文化,另一只腳還未邁進新文化,所以采用“舊瓶裝新酒”的形式宣傳革命,并經(jīng)過民間文藝的再加工和創(chuàng)造,間接推動了民間文藝朝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周文從《大眾習作》創(chuàng)刊號起,每期都會寫具有指導性的文章,如《談談民歌》,主要內(nèi)容就是關于如何展開民間文學的搜集工作。在征稿內(nèi)容方面,設有民間文學的專欄,對于陜北民歌、地方戲、民間故事、小調(diào),無論新編的,舊有的,都一律歡迎。陜甘寧地區(qū)特有的文化形態(tài),信天游、民歌、秧歌、腰鼓、陜北說書、小曲等民間文藝形式,豐富了《邊區(qū)群眾報》的版面,尤其是“大眾文藝”欄目,刊載了大量的民歌民謠、民間故事、謎語、木刻等民間文藝作品,受到了基層群眾的喜愛和邊區(qū)領導的肯定。1946年,《邊區(qū)群眾報》成立六周年之際,中國共產(chǎn)黨西北局書記習仲勛撰寫了《慶賀〈邊區(qū)群眾報〉六周年》:“它不但容易讀容易懂,并且說出了邊區(qū)群眾要說的話,講出了邊區(qū)群眾要知道的事情,這就是為群眾服務,當?shù)闷稹罕妶蟆@個光榮的稱號?!雹谥泄仓醒朦h史研究室編:《習仲勛文集》上卷,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3年,第45頁。
周文的文學創(chuàng)作主要集中在20世紀30年代。他自覺地搜集整理和改編研究民間文學,體現(xiàn)出強烈的民間立場和民間精神。魯迅變革歌謠形式,將其納入到詩歌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言詞爭執(zhí)歌》《南京民謠》《好東西歌》《公民科歌》等,體現(xiàn)了魯迅試圖打破舊形式,創(chuàng)造出新風格的努力,消弭作家文學與民間文學的界限,更好地為文藝大眾化服務。不同于魯迅從民間歌謠中汲取養(yǎng)料、創(chuàng)新歌謠詩體的形式,周文并非是為了利用歌謠揶揄、調(diào)侃、戲謔的功用,而是通過民歌民謠了解民眾思想的同時,改編民歌民謠鼓舞人心和喚醒民眾的抗爭意識?!棒斞赶壬⒉灰驗楫敃r政治的壓迫便取消了大眾化工作,而是最積極的提倡和實踐大眾化工作?!雹壑芪模骸遏斞赶壬c文藝大眾化》,《周文文集》第3卷,第363頁。在魯迅的影響下,周文與民間文學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在上海、成都、延安等地致力于民間文學的搜集整理。他認為,進行關于民歌的工作,為了急切的需要,民歌改編也是辦法之一。就如農(nóng)民改編自己的歌謠那樣,把原有的歌詞留著有用的部分,加進自己想加的部分。④參見周文:《改編民歌的一點意見——〈四川民歌〉序二》,《周文文集》第2卷,第431頁。一言以蔽之,周文改編民歌的深層用意是讓改編后的民歌再次回到民間去,以民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文藝形式,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民眾的積極性。
周文在成都搜集民間文學,一是為實現(xiàn)文藝大眾化;二是利用民間文藝為抗戰(zhàn)服務。這與歌謠的實用價值有關,他十分了解民歌、民謠、民間故事等民間文藝形式上的特點。在對四川民間文學搜集整理過程中側(cè)重于歌謠,這是因為歌謠短小精悍,便于傳唱,傳播范圍廣,流變性強,易于改編,可以滿足抗日戰(zhàn)爭的需要,突出表現(xiàn)民族矛盾與抗戰(zhàn)現(xiàn)實。民歌具有簡明樸實,平易近人,生動靈活的特點,周文選取內(nèi)容積極向上的民歌加以改編。以1928年9月20日刊載于《文藝后防》第8期上的秧歌為例:
在對民間文學功能與價值的理解和認識上,周文認為民間文學是人民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1938年,周文發(fā)現(xiàn)成都流行的有些唱本內(nèi)容有思想問題,及時揭露了漢奸文化侵蝕大眾文藝的行徑,并撰文展開批判,引起人們的警惕,如《唱本·地方文學的革新》《舊形式的藝術創(chuàng)造》《改編民歌的一點意見》《搜集民間故事》《再談搜集民間故事》等。周文在搜集整理四川民間文學的同時,融入抗日救亡的思想內(nèi)容,最有影響的就是蓮花落詞《打鬼子》。1930年代初,由于民族救亡形式的日益緊迫,用“舊形式”制作的抗戰(zhàn)文藝對民眾的影響力和宣傳的有效性取得了直線上升的勢頭。②張霖:《趙樹理與通俗文藝改造運動:1930—1955》,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第32頁。周文順應戰(zhàn)時文藝的需要,借鑒民間文藝的形式和內(nèi)容,改編創(chuàng)作了一些民間文學作品,開展抗日救國的文化宣傳工作。事實上,在1930年至1932年間,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關于文藝大眾化論爭中,知識分子早已經(jīng)開始思考對“舊形式”的利用。魯迅在《論“舊形式的采用”》一文中,主張新形式必須以舊形式為基礎,對其增加、刪除。周文承繼了這一主張并有所發(fā)展,提出了更為辯證的觀點,“形式內(nèi)容都兼顧,應該提出‘地方文學的革新’這口號來代替。因為它使我們一眼就看得出來,它不僅包含形式問題,同時也包含了內(nèi)容的問題的。”③周文:《唱本·地方文學的革新》,《周文文集》第3卷,第228—229頁。周文的闡釋兼顧民間文藝形式和內(nèi)容,并需對其進行長期的改造。誠如姚楓所言,“三四十年代的革命作家周文,開拓了我國民間文學工作……在我國民間文學研究史上留下了一筆財富?!雹軈⒁娨鳎骸睹耖g文學開拓者的足跡——現(xiàn)代作家周文》,上海魯迅紀念館編:《周文研究論文集》,第246頁。
周文是20世30年代作家中較早開始民間文學研究的作家之一?!拔乃嚧蟊娀暮诵膯栴}就是要解決知識分子與民眾在文化取向上的矛盾”①張霖:《趙樹理與通俗文藝改造運動:1930—1955》,第27頁。,周文對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的深層關系有著獨到的理解。在改編民歌民謠方面,周文表現(xiàn)出超越前人的文學觀,他認為作家在研究民歌民謠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文學理論改編民歌,這樣不僅可以提高民歌的質(zhì)地,而且能夠豐富作家的文學創(chuàng)作。作家扎根于民間文藝,深受民間血液的滋養(yǎng),可以利用民間文藝創(chuàng)造出新的文學藝術形式。更為重要的是,他認為對民間文藝利用不是一時的簡單改編,而是借此以深化作家文學與民間文學的互動。
首先,對于民間文學基本特征的理解。周文在搜集民間文學的過程中,十分重視對民歌民謠的整理和研究。在四川成都開展的民歌搜集活動,使得周文對民間文學的認識更加深入,尤其是對民間文學基本特征的理解。1938年9月,他首次按照民歌、民謠、秧歌、情歌、兒歌的分類,將搜集到的當?shù)孛窀杈庉嫵闪恕端拇窀琛凡⒓慕o了茅盾。在《改編民歌的一點意見——〈四川民歌〉序二》中對民間歌謠的變異性作出較為深刻的闡釋。歌謠在不同地域流傳的過程中,會被糅入不同的地域文化因子,即使在同一地域傳播也會發(fā)生變化。周文將民間文學的變異性生動形象地理解為“民眾對于自己的歌謠,是也有時不免要‘利用’一下,或者‘改革’一下的”②周文:《改編民歌的一點意見——〈四川民歌〉序二》,《周文文集》第2卷,第431頁。,這為其民歌改編提供了理論依據(jù),民歌民謠的改編是民間文學變異性的具體實踐。這時的周文對民間文學基本特征的認識還較為片面,只關注到了民間文學的變異性。延安時期,周文對民間文學基本特征的理解和研究更加深入。在1940年先后發(fā)表了一系列關于民間故事的文章,如《搜集民間故事》《再談搜集民間故事》《談談民歌》等,值得一提的是,周文在《談談民歌》中概括出了民間文學集體性、口頭性、變異性和傳承性。民歌在口口相傳的過程中會發(fā)生一定的變化,一首好的民歌必然是經(jīng)過多次的修改才趨于成熟的。③周文:《談談民歌》,《周文文集》第3卷,第361頁。
其次,對于民間文藝的形式挪用。周文借鑒并繼承民間文藝的形式服務于現(xiàn)實需要,他認為“真正的剛健,新鮮的文藝,只有從這蛻化中才能健全的生長起來。它將來所蛻化出來的,已經(jīng)不是原來的舊的,而是新的另一種東西了。”④周文:《談目前通俗文學的重要》,《周文文集》第3卷,第197頁。周文在這里所說的“舊的”形式,指的是民歌、民謠、民間故事、唱詞(包括大鼓、金錢板、道情、唱本)等。在強調(diào)作家對民間文藝形式借鑒和挪用的同時,周文也注意到作家文學與民間文學之間的互動。1938年,他在《搜集民間故事》一文中指出:“一個從事文藝工作的人,要真正寫出一部偉大作品,搜集民間故事,是一條重要的道路?!雹葜芪模骸端鸭耖g故事》,《周文文集》第3卷,第344頁。可見,周文已經(jīng)意識到,一個成熟的作家不能切斷與民間文藝的聯(lián)系。他在《搜集民間故事》一文中表達了民間故事對作家文學的啟發(fā)?!端疂G傳》是由明代施耐庵搜集、整理民間流傳的故事寫定而成的。⑥同上。1942年周文參加晉西北的文化教育工作,《晉綏日報》報道了作家周文同志由延安到晉西北⑦《抗戰(zhàn)日報》1942年9月15日,第2版。,他先后擔任《晉綏大眾報》《抗戰(zhàn)日報》等主要報刊的負責人,在領導晉西北的新聞工作期間,他主張借鑒挪用民間文藝進行新聞寫作。無論是《邊區(qū)群眾報》,還是《晉綏大眾報》《抗戰(zhàn)日報》,他要求所刊發(fā)文章須充分借鑒民歌民謠、民間故事、民間傳說來組織群眾開展對敵斗爭。當時,解放區(qū)借鑒民間文學的形式最成功的就是《呂梁英雄傳》。1946年6月28日,周文在《晉綏日報》上發(fā)表的《呂梁英雄傳序》一文中寫道:“作者并不是寫的哪一個分區(qū)的,而是把各個地區(qū)的故事和人物加以綜合。因此它對邊區(qū)的每一個讀者都顯得很親切?!雹僦芪模骸秴瘟河⑿蹅餍颉罚犊箲?zhàn)日報》1946年6月28日,第4版。在晉綏邊區(qū)工作期間,周文像當年魯迅培養(yǎng)自己那樣,培養(yǎng)了一大批大眾化文藝新兵,尤其是馬烽和西戎兩位作家創(chuàng)作的《呂梁英雄傳》,就是在周文的指導下一舉成名的。對此,馬烽和西戎在相關資料中亦有所回憶,《晉綏大眾報》上要介紹民兵英雄們對敵斗爭的事跡,編委會決定由我倆排選一些比較典型的材料,編成連載故事。②參見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的寫作經(jīng)過》,《晉陽學刊》,1980年第1期。
最后,對于民間文藝生成機制的探索。周文的民間文藝思想中,既重視民間文藝的形式,也強調(diào)民間文藝的人民性,認為文藝形式與思想內(nèi)容并重。在搜集民間流傳的故事時,要用批判的眼光,辨別出真正在民間流傳的故事、傳說,以滿足廣大老百姓的文化需求。③參見周文:《再談搜集民間故事》,《周文文集》第3卷,第346頁。周文站在民眾立場上深入研究民間文藝,強調(diào)民間文藝的真實性和人民性。更為重要的是,周文意識到了民間文藝背后的隱形權利,認為民間文藝的人民性必須服務于現(xiàn)實的需要?!霸谂f形式當中,散文的形式,我們覺得民間故事的優(yōu)點要比較的多些,因為它沒有呆板的句法和韻腳的限制,用語單純、明快,多有精煉、警辟、剛健、清新的作品。”④周文:《大眾化的寫作問題》,《周文文集》第3卷,第379頁。在韻文形式當中,民歌民謠和群眾關系最密切,民歌民謠,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亦可以觀風俗,知厚薄,“要了解民眾當中有些甚么情況,要了解民眾在想些甚么,搜集民歌來研究,是一個頂重要的辦法?!雹葜芪模骸墩務劽窀琛罚吨芪奈募返?卷,第362頁。當時政治革命的發(fā)展迫切需要廣大民眾的參與,因此動員和組織民眾參與革命,必須使用他們所熟悉的民間文藝來表達啟蒙思想。
周文的民間文藝研究是其文學思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不僅表現(xiàn)在周文一個人身上,而且也是當時中國現(xiàn)代作家的普遍特征。⑥參見高有鵬:《中國現(xiàn)代民間文學史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13頁。中國民間文學為現(xiàn)代知識分子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資源,他們對民間文藝的研究和文藝大眾化的追求,說到底是其民眾立場在文學上的反映。周文的學術歷程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作家文學與民間文學互動發(fā)展的一個縮影,從自由知識分子向革命黨人轉(zhuǎn)換,是五四以后許多知識分子的選擇。梳理和總結(jié)周文在現(xiàn)代文學史和革命史中的歷史定位,不僅完善了現(xiàn)代民間文藝學史的內(nèi)容,而且對中國民間文學未來的發(fā)展具有現(xiàn)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