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鈞
古詩詞里有這樣一對“孿生兄弟”——楊柳, 它們倆經(jīng)常一起出現(xiàn)。 不過詩人們筆下的“楊柳”跟你所想的不太一樣,它并不是指楊樹和柳樹,而是專指柳樹。
不是詩人們“偏心”,要怪就怪楊樹太不“爭氣”了。 楊樹和柳樹雖然都屬楊柳科,“長相” 卻大相徑庭。 柳樹的枝條長且柔軟低垂。 春天里,花初綻,草拔節(jié),碧藍的天空下,到處是新綠,裊裊婷婷的柳絲就在風(fēng)中搖曳生姿。
柳條百尺拂銀塘,且莫深青只淺黃。
未必柳條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長。
——楊萬里《新柳》
一陣微風(fēng)吹來,長長的柳條輕輕劃過清澈明凈的池塘,柳枝的顏色還不是深青的,只是淺淺的黃。 柳條看起來很長,但是它未必真的垂到了水中,是水中的柳影將它拉長了。
“柳”諧音“留”,詩人送別親人或好友時常常喜歡折柳相贈,以此來表達自己的不舍。
楊柳東風(fēng)樹,青青夾御河。
近來攀折苦,應(yīng)為別離多。
——王之渙《送別》
春風(fēng)中,柳樹沿著護城河兩岸整齊地排列開來,放眼望去,滿眼都是綠色。最近攀折柳枝不是那么方便了,應(yīng)該是分別的人太多導(dǎo)致的吧。
大詩人李白看見柳樹不免心生感慨: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fēng)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wù)哿稳瞬黄鸸蕡@情。
——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這是從誰家飄出來的笛聲呢?它清遠動聽,隨著春風(fēng)四處飄揚,傳遍洛陽全城。 深夜里,孤身在外漂泊的人聽到《折楊柳》這首曲子,誰能不生出懷念故鄉(xiāng)的愁情?
柳樹本來就曼妙多姿,加上一代又一代詩人的演繹,愈發(fā)雅致清秀,有的詩人還用它來寄托人們的情思。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劉禹錫《竹枝詞二首·其一》
岸上楊柳青青,江中沒有一點兒風(fēng)浪。忽然,江上的船里傳來一名男子的歌聲。這個人啊,倒是有點像這晴雨不定的天氣。說它是晴天吧,西邊還下著雨;說它是雨天吧,東邊還出著太陽。 這一刻,少女的迷茫和期盼就像那被風(fēng)吹拂著的柳條一樣上下飄蕩。
跟柳樹比起來,楊樹就有些遜色,它不像柳樹那樣柔美,常給人蕭條冷落之感。詩人們寫起柳樹來無不充滿柔情,寫起楊樹來卻滿是“悲情”,尤其是白楊樹:
曠野饒悲風(fēng),颼颼黃蒿草。
系馬倚白楊,誰知我懷抱。
——王昌齡《長歌行(節(jié)選)》
空曠的原野被一陣陣凄涼的風(fēng)聲填滿了, 原野上到處都是枯黃的蒿草。 我用韁繩系住馬,靠在白楊樹上,可我的懷抱是為誰準(zhǔn)備的呢?
楊樹枝葉短,枝干挺拔。春夏時節(jié),楊樹生長稚嫩,不得詩人注意。秋冬時,凄風(fēng)蕭瑟,楊樹葉紛紛枯黃落下,悲涼之感就一下子涌進了詩人的心里:
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
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
四面無人居,高墳正嶣峣(jiāo yáo)。
馬為仰天鳴,風(fēng)為自蕭條。
——陶淵明《擬挽歌辭三首(節(jié)選)》
詩人設(shè)想把自己的葬禮放在嚴霜滿地的九月, 這時候郊外是怎樣的場景呢? 荒草泛白,茫茫一片望不到邊,路旁稀稀疏疏有幾棵楊樹,葉子已經(jīng)枯黃,在北風(fēng)中簌簌飄落,只留下挺拔卻孤獨的枝干?;慕家皫X,連個人影也看不見,墳?zāi)垢吒叩亓⒃诘厣希雌饋砗苁瞧鄾?。馬兒仰天悲鳴,風(fēng)兒自顧自地發(fā)出蕭瑟之聲。秋天的肅殺本身就容易惹人傷感,再加上枯黃的楊樹,更增添了惆悵和凄涼。
無獨有偶,唐代詩人白居易筆下的楊樹也給人一種生離死別的傷感氛圍。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fēng)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烏鴉和喜鵲在昏暗的高大樹木上嘰嘰喳喳地叫著, 發(fā)出的聲音是那么吵鬧。是誰家的人在清明寒食的日子里哭泣呢?風(fēng)吹過曠野,紙錢隨風(fēng)亂飛,古墓重重疊疊,上面已經(jīng)長滿了綠草。棠梨花掩映著白楊樹,眼前全是生離死別的地方。去世的人在地下聽不見家人的哭聲,來掃墓的人在傍晚沙沙的雨聲里回去了。郊外的荒野里,白楊樹沙沙作響,棠梨樹上的白花在風(fēng)中亂舞,詩人的酸楚和悲傷仿佛已經(jīng)到了極限,讀起來讓人心碎。
楊樹和柳樹都是隨處可見的植物,多情的詩人卻把對朋友的不舍、 對故鄉(xiāng)的懷念和對生離死別的感傷寄托在它們身上,真可謂枝枝楊柳總關(guān)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