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思琪 李 瓊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商學院,湖南婁底 417000
2016年教育部等11個部門印發(fā)《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開啟了中小學生素質教育的新范式。研學旅行是指在教育部門與學校的組織安排下,中小學生走出校園以實地觀摩體驗的形式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過程。研學旅行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結合,是“非遺 + 教育”與“非遺 + 旅游”有機統(tǒng)一的新模式。學生通過旅游、休閑、娛樂等活動參與到文化的深度體驗中去,達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中國是世界著名的茶葉大國,飲茶已經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生活習俗,茶文化內涵豐富、博大精深。作為六大茶類之一的黑茶被世界茶學界、醫(yī)學界公認為21世紀最健康的飲品之一。安化黑茶享有世界十大名茶、中國地理標志產品之稱,其制作技藝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安化黑茶非遺制作技藝(以下簡稱安化黑茶非遺)具有豐富的教育、科研、美學、歷史和旅游等價值,這些非遺價值有必要通過恰當?shù)耐緩奖Wo和傳承下去。文章旨在探討如何通過研學旅行實現(xiàn)非遺價值的轉化,從而促進安化黑茶非遺制作技藝的保護和傳承。
安化黑茶的種類繁多,光品種就有 “三磚”“三尖”“一卷”。“三磚”就有茯磚、黑磚、花磚;“三尖”為生尖、天尖、貢尖;“一卷”即花卷茶又名千兩茶。安化黑茶初步制作工藝主要為采摘、殺青、初揉、渥堆、復揉、最后一步烘焙干燥成黑毛茶。初步制成的黑毛茶分為5級13等,然后再根據不同級別的黑毛茶進行加工、拼配成花卷和磚茶。千兩茶的制作工藝是其中最為復雜的,分為篩分、練梗、拼配、司稱、高溫氣蒸滅菌、灌簍包裝、踩制、日曬夜露緩慢干燥八道工序。茯磚茶則主要由原料處理、蒸氣區(qū)堆、壓制定型、發(fā)花干燥和成品包裝五大工序組成。
安化黑茶在歷史演變中存在多種形態(tài),最初的安化黑茶還只是稍微脫水了的黑毛茶,隨著唐宋時期開始經營茶葉貿易,黑茶的鼻祖“渠江薄片”開始出現(xiàn),渠江薄片,一斤被包裝成八十枚,渠江薄片沖泡后茶底為紅褐色,和如今的安化黑茶非常相似。隨后為了拓寬銷路,安化黑茶早期形態(tài)的蒸青餅茶逐步發(fā)展起來,餅茶則被包裝成十幾斤到二十幾斤不等來應對較長水運與規(guī)模性交易。到了明朝后期,在古絲綢之路中茶貿易越來越密切,西北牧民對黑茶的需求也越發(fā)旺盛,為了順應這一時期市場需求,安化磚茶由此誕生,磚茶是緊壓發(fā)酵而成,能夠很好地防潮且經得起長途運輸,逐漸成為“邊銷茶”。安化黑茶這種制作技藝的出現(xiàn),也使其在中國數(shù)百年的絲綢之路貿易中,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時享譽四方。
安化黑茶漫長制作技藝的演變就像是一本厚重的教科書,含有豐富的歷史、教育、審美、科研、旅游等價值,同時也決定了安化黑茶制作技藝具有多方面的傳承價值。
黑茶文化蘊含著深刻的道德教育價值。中國自古就有以茶會友、以茶待客、以茶悟道、以茶修身等多種習俗,茶不只是簡單的物質載體,更是一種精神寄托,是文人眼中自強不息、優(yōu)雅謙恭的精神代表。安化黑茶制作過程每一步都要歷經千錘百煉方能練就成熟的技藝,實踐的過程是極具匠心的體現(xiàn),是道德精神的傳承。黑茶文化體現(xiàn)了中國“和睦相生、和諧相處”的理念,展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真誠、和睦、純粹的相處之道,是和諧、優(yōu)雅、堅韌的精神象征,學習優(yōu)秀的黑茶文化可以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促進良好道德品質的養(yǎng)成。
安化黑茶的制作具有非常濃烈的區(qū)域性與民族色彩。不同種類的磚茶,形狀、花紋、包裝也各不相同。安化黑茶常見的形態(tài)就有磚狀、餅狀、柱狀,如此獨特的設計體現(xiàn)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天圓地方”的觀念。千兩茶的包裝古樸大氣,分別為棕片、蓼葉、篾簍三層,篾簍是由當?shù)厥a的楠竹編織而成,花紋各式各樣,極具藝術性,這樣獨特的包裝既能夠防水防潮防異味,還能夠保證其通透性。磚茶在外形上則平整且棱角分明、圖案清晰,不同品種之間厚度略微不同,松緊度也存在差異。包裝采用的多為古樸傳統(tǒng)包裝材料,如牛皮紙、麻繩、布袋等,體現(xiàn)了原初之意與素凈之美,與我國宗教文化中的禪宗思想不謀而合。
黑茶作為一種保健品,逐漸成為醫(yī)學界、生物界、化學界等各個領域的研究對象,近年來對于安化黑茶化學成分、藥理性、水溶性等研究層出不窮。安化黑茶具有越陳越珍貴的特性,這是因為安化黑茶在保存過程中仍有微生物不斷進行氧化分解活動。如茯磚茶在發(fā)花過程中產生“金花”,又名冠突散囊菌,不僅能夠促進人體對蛋白質、淀粉的吸收,同時還能夠降低人體內體脂和血糖的含量,營養(yǎng)價值隨時間推移而逐步升高。除此之外,安化黑茶獨特的生長環(huán)境、巧妙的制作技藝以及至今保留的有關歷史文獻資料、制作工具、不同時期黑茶樣品、設施設備等都能為其科研探究提供有力的依據,促進對安化黑茶深度與廣度的研究,同時激發(fā)研學群體對安化黑茶更深層次的思考與學習興趣。
安化黑茶制作技藝歷史悠久,它的形成是安化人民長期生活生產方式、智慧與審美的活態(tài)呈現(xiàn),蓄積了不同時代歷史的精粹,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安化黑茶源于唐,興于宋,貢于明,盛于清。它的由來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渠江薄片”,早期的“渠江薄片”是多民族合作的產物,同時也是民族關系和平穩(wěn)定發(fā)展的體現(xiàn),隨后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漸變成了一種緊壓茶,到如今深受邊疆牧民的青睞。追尋安化黑茶制作技藝獨特的歷史發(fā)展蹤跡,可以欣賞到其世代相傳的文化精粹,對了解黑茶歷史與動態(tài)學習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安化黑茶作為安化的地理標志產品,其歷史悠久,市場影響力大,曾多次榮獲“健康之茶”“最具收藏價值之茶”“中國十大茶葉區(qū)域公用品牌”等榮譽稱號。安化黑茶不斷上升的品牌價值為安化縣旅游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保護是旅游開發(fā)的前提,開發(fā)則是保護的重要體現(xiàn)。安化黑茶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可以帶動周邊環(huán)境與基礎設施的改善,促進研學旅行活動的進行;而旅游活動的開展也為安化黑茶非遺保護活化帶來了資金、技術與管理人才,推動當?shù)剞r業(yè)、茶旅產業(yè)的發(fā)展,為當?shù)貛沓掷m(xù)性的社會關注與文化認知,促進安化黑茶非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能夠幫助我們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心、增強愛國情懷、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2018年實施的《益陽市安化黑茶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中就規(guī)定:要鼓勵中小學校將安化黑茶文化納入素質教育內容,開展因地制宜的教育活動。《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指出:鼓勵建設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特色中小學傳承基地,促進社會實踐與研學活動的開展。在教育部推薦的中小學生實踐活動主題中就有“我是‘非遺’小傳人”“家鄉(xiāng)的傳統(tǒng)文化研究”“帶著課題去旅行”等一系列考察探究活動。
近年來,安化黑茶研學基礎設施建設也在日漸完善中。安化黑茶文化博物館陳列了大批安化黑茶的文獻資料與歷史文物,詳細介紹了千兩茶與茯磚茶制作技藝。該博物館2018 年被列為湖南省中小學生研學教育實踐基地以及湖南省科普教育基地。伴隨著的還有日漸專業(yè)化的安化黑茶農校與技校的設立,為安化黑茶培養(yǎng)了大批本土技術與管理人才,這也為安化黑茶非遺研學的發(fā)展鋪墊了基礎。學生通過研學旅行學習安化黑茶非遺文化,助推安化黑茶非遺文化的傳播,與此同時安化黑茶獨特的文化內涵與極具代表性的品牌效應可以為安化黑茶研學基地建設增強吸引力。
安化除了擁有獨特的安化黑茶資源,還有頗具歷史的安化茶廠早期建筑群、茶馬古道、高城馬幫山寨、梅山文化園等茶產業(yè)文化遺存,實現(xiàn)安化黑茶研學基地與其他文化區(qū)的連接互動,打造空間復合型研學基地,豐富研學旅行線路與內容。此外,現(xiàn)有的安化縣白沙溪黑茶研學基地,雖有一定的規(guī)模,但還需在其基礎設施上進行升級改造,完善基地內標識標牌、景區(qū)美化;加強設施設備的維護;打造方便快捷的交通網絡,以便研學旅行活動的進行。
隨著研學旅行的飛速發(fā)展,不同學生群體對研學側重點與內容的追求逐漸多樣化、個性化,故需對研學產品進行多維度、多層次的針對性設計。目前安化黑茶研學主體主要為普通中小學生及安化黑茶專業(yè)技校生。對于普通中小學生可以通過參觀博物館、田園采茶、學習黑茶文化、走進實驗等方式來滿足對安化黑茶非遺知識科普、實踐體驗等基礎全面性的學習,同時加強對安化人文歷史與民族風情的認知與側重。專業(yè)技校生則重在實踐操作,參與到安化黑茶專業(yè)的制作中去,增加探究性學習,滿足安化黑茶專業(yè)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的學習需求。
基于現(xiàn)有白沙溪博物館研學基地設計“尋黑茶文化、探傳統(tǒng)技藝”的非遺研學產品?;顒觾热葜饕獮椋翰┪镳^—采茶達人—茶戲欣賞—黑茶制作—走進實驗室—美學課堂—知識競賽。
博物館:白沙溪博物館內展示了安化黑茶漫長的發(fā)展史,陳列了大量文獻資料與茶葉樣品,保存有古老的制作工具,涵蓋了安化黑茶由手工制作到機械化的全部過程。學生通過參觀以及講解員的講解進行游覽學習,拓寬有關安化黑茶知識面,強化對安化黑茶的整體認知。
采茶達人:黑茶的采摘標準較為嚴格,分為四個等級,一級鮮葉為一芽二三葉青梗為主;二級以一芽三四葉青梗為主;以此類推。同學們在專業(yè)制茶師的指導下進入茶園進行茶葉采摘,在茶葉采摘過程中體會辛勤勞動之光榮,同時體驗古人采“茶”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超脫世俗般的情懷。
茶戲欣賞:在安化人民漫長的發(fā)展創(chuàng)作中留存下來以安化黑茶為題材的藝術作品數(shù)不勝數(shù)。有著名的花鼓戲《千兩茶傳奇》、影視作品《菊花醉》,還有反映民俗風情的一系列采茶戲,展示了茶農從種茶、采茶、制茶和賣茶的全過程。學生通過在古香古色的茶樓中觀看茶戲、茶劇,學習安化絢爛多彩的黑茶歷史與文化,從視覺、觸覺、聽覺的完美享受感受傳統(tǒng)藝術的魅力。
黑茶制作:安化黑茶制作分為傳統(tǒng)化制作與現(xiàn)代化生產,學生可以直觀白溪茶廠現(xiàn)代化車間黑茶自動化智能化的生產,同時邂逅50年代老廠房中安化黑茶獨有的七星灶烘焙工藝與千兩茶、茯磚茶的制作技藝。此外學生參與到黑茶制作實踐中去,如殺青、揉捻、篩分、踩制等過程,深入千兩茶與茯磚茶的制作工序,了解傳統(tǒng)制作工具與現(xiàn)代化生產的區(qū)別,更全面、更深刻地躬行古人巧奪天工的制作工藝,感受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情感的碰撞。
走進實驗室:設計探究性的研究課題,在專業(yè)人員的指導下,學生結合所學生物與化學知識,利用顯微鏡及微生物培養(yǎng)皿等設備對不同年份安化黑茶中益生菌進行觀察,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探討問題,通過積極思考促進對課程內容的學習和理解。
美學課堂:黑茶的包裝簡潔素雅,與黑茶本身純粹的美結合,充滿了超然的禪意。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磚茶與千兩茶的包裝,如竹篾編織、紙皮包裝。與此同時追溯其包裝淵源,了解其中蘊含的禪宗思想。在實踐過程中發(fā)揮想象,融入自己的創(chuàng)新,提高藝術審美。
知識競賽:有序開展安化黑茶為題材的茶文化知識競賽、古詩吟詠、賦詩填詞等活動,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習熱情,讓學生在風趣活躍的競賽氛圍中增強文化意識、共享知識之美。最后撰寫游后感,對研學之旅進行總結。
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視推動了非遺與研學旅行的發(fā)展,安化黑茶非遺與研學旅行的結合也是順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安化黑茶非遺的傳承不僅是制作技藝的傳承,同時也是安化黑茶非遺文化價值的傳播,研學基地應注重同黑茶文化遺址遺跡、黑茶文化典籍等資源的結合,在研學產品設計上通過豐富活動內容,優(yōu)化活動流程等措施,引導學生學習、探究、體驗安化黑茶非遺的傳承價值,培養(yǎng)對安化黑茶非遺的保護和傳承意識,為安化黑茶非遺傳承培養(yǎng)潛在的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