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斌恒
在網絡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和互聯網媒體的作用下,網絡正以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改變人們的生存方式,同時孕育出了一個和世界緊密相連的虛擬領域,使愛國主義的表達空間和平臺得到了拓展,形成了新的理論樣態(tài)。當前,在網絡上各種不同的信息和思想發(fā)生了交流和碰撞,但是由于網絡的低門檻、互動性和便捷性的特點,使得愛國事件的風波不斷,人們對愛國主義的理解、情感和認知也存在了一定程度上的偏差?;谶@種狀況,對愛國主義在網絡空間內的演進歷程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究,不僅是對愛國主義的繼承和發(fā)揚,也是立足于實踐創(chuàng)新理論的必然。
在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和推廣相當普遍的狀況下,人類構建出了一個和現實物理空間同時存在的虛擬生存空間。由此,就形成了社會網絡空間和人類虛擬生存域之間的同構局面,這兩者相互制約、相互平衡。
在現實的物理空間當中,傳統的愛國主義邏輯經歷了愛國情懷到愛國行為的轉變,愛國意志到愛國實踐的形成。但是隨著網絡信息時代的沖擊,不僅使愛國主義有了全新的時代支撐和信息平臺,還對培養(yǎng)和宣傳愛國主義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當前,在網絡社會人的空間性生存深刻的影響著國家和社會在互聯網公共空間邊界性的同時,組織化的利益集團進行了自由和開放的興趣凝聚和分散。人們越是推動網絡技術的發(fā)展進步,對人類生活范圍的觸及程度就越深,人類對網絡存在的意義更加警醒。網絡社會的發(fā)展越是成熟,對人類生活的影響程度就會越深,人類就會更加強烈的思考自身生存的邏輯。
在當前的歷史條件影響下,信息時代的虛擬性對愛國主義邏輯的影響也不能回避。一方面,發(fā)揮信息技術對各種信息傳播的優(yōu)勢,保證愛國主義傳統的繼承是與時俱進的,能夠將愛國主義精神的凝聚力量和動員人民群眾的作用發(fā)揮出來;另一方面,對網絡空間多元價值的風險時刻警醒,保證對愛國主義的宣傳教育占據整個網絡陣地。基于這種狀況,必須要深入互聯網技術,考究愛國主義邏輯,致力于探索互聯網在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當中發(fā)揮的作用。
在人類科技史上,網絡信息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可謂是一次偉大的變革,將人類的文明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人類依托技術的優(yōu)勢,對人類的生存場域進行了極大的拓展。依托技術化的生存方式,人們能夠在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中實現很好的結合和轉換,并且為人類的發(fā)展開創(chuàng)了一個全新的數字化網絡生存時代。在這種狀況下,依托技術的程序化運行,網絡空間的愛國主義產生。隨著信息網絡移動終端的廣泛性和多樣化,信息傳播的深度和廣度得到了有效的拓展。同時,在社會化媒體的高效和先進性的作用下,不僅使信息傳播的速度更加迅猛,還使得愛國主義的意志和行為選擇以及愛國精神的養(yǎng)成都有了高效的技術支撐。
新媒體時代的推進勢頭相當強勢,在傳統媒體時代傳播效果受到影響和傳播內容更加多元化的影響下,不僅使各種輿論的傳播更加復雜,也使傳播的形式得到了轉型。伴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演進,實現了從局域網到廣域網的跨越,還使得海量的信息數據得到了很好的儲存,對更為復雜的人類社會交往做了承載。在網絡空間生態(tài)復雜的局面下,愛國主義邏輯的空間也進行了積極的轉化,不僅是現代化網絡信息技術造成的,還是人民群眾信息產生危機的必然?;谶@種狀況,網絡空間下的愛國主義邏輯必然要進行調整,保護要對傳統的邏輯進行改變,還要將傳統和現代的傳播模式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從而將中國精神更好的展現出來。
伴隨著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傳播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人類的生存實踐也實現了開拓性的進展,不僅深刻的影響著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狀況,還將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之間的界限大大淡化。網絡技術在引發(fā)人類生存方式和實踐方式變革的同時,還對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具體要求進行了積極的對接。將技術變革作為前進和發(fā)展的基礎,堅持和愛國之情和報國之行相貫通,從而對新時期的愛國主義邏輯進行規(guī)約。
在科技進步的狀況下,人們對自身的生存圖景做了一系列的變革,作為時代發(fā)展產物的網絡空間,使人們的社會關系得到延伸的狀況下,還使人的主體性被徹底激活。在網絡空間下的愛國主義情懷表達并不是指抽象和被動的字碼輸入,而是指鮮活的生命個體的結合。
其一,加大對網絡空間愛國主義情懷感性自知的力度。必須要發(fā)揮中國精神的作用,從具體的實踐當中踐行中國夢。由于網絡空間情懷的技術性生成,會和信息平臺的多元價值和多樣文化之間形成矛盾和沖突,因此必須要對各種復雜的信息流進行全面和深入的接收,這樣才能夠更加客觀和準確的獲取感性的信息資源,并且通過對其進行科學的分析,從而對愛國認識形成更好的心理認知和價值判斷。
其二,加強網絡空間愛國主義情懷的知性自覺。從網絡空間改變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方式上來講,網絡信息技術對現代社會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使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得到了轉變,并且對社會的運行機制和個人的存在方式有了很大的制約作用。同時,這種改變也對愛國主義情懷的生成路徑進行了改變和重構。作為中華文明傳統的愛國主義是中國數千年歷史傳承下來的,其中蘊含著穩(wěn)定的民族品格和文化模式,對于個體的生存和社會的變遷有著重要的影響。但是,在網絡信息技術對社會產生影響的狀況下,社會群體的心理認同被分散,對愛國主義的時代意義產生了威脅和挑戰(zhàn)。因此,在面對網絡信息技術引起人類生存方式空間性變革的狀況,人民群眾必須要對愛國主義情懷保持清晰的認知和高度的自覺,這是對虛擬實踐下理論創(chuàng)新的呼吁。
其三,增強網絡空間愛國主義情懷的理性自信。在我國的不斷發(fā)展過程中,中國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被當前復雜的矛盾和問題所威脅,對中國人民的愛國、愛黨和愛社會主義的情感認同進行了挑戰(zhàn)。經過大量的實踐證明,目前國民自信心不足的原因是信息的缺失,并不是指信息的空白,而是指信息資源的數量和人們對世界的認識程度。信息缺失不僅會給民眾帶來茫然和恐慌的心理狀態(tài),使民眾對世界產生畏懼和逃離的心理,進而引起自我認同的危機,還會使民眾盲目的向往外在世界,對各種信息資源的比較不夠理性,進而產生自我否定和盲目崇拜的現象。但是,在網絡信息時代的背景下,網絡空間中的各種信息都能夠進行互相連通和交流,民眾能夠在網絡的作用下獲取更加豐富的資源,能夠對世界形成更加完整對的認知。同時,通過對各種信息的比較和分析,還能夠提升民族的認同和文化自信,有助于在網絡空間凝聚愛國力量。
在中華民族的心目中,愛國主義精神深深根植,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還將各個民族緊緊的維系在了一起,對中華兒女起到了重要的激勵作用,能夠推動中國繁榮和發(fā)展。但是,在生存境域變遷的狀況下,人們的生存方式發(fā)生了轉變,引起了價值原則的碰撞,使得網絡空間下不同行為主體的行為趨向也存在不同。因此,網絡空間下的愛國主義邏輯應當明確社會個體的角色需要,果敢、理性的做好角色擔當。
一方面,從網絡空間愛國主義的行為趨向角度來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踐行愛國主義精神行為的時候,應當堅持結合中國情懷和世界眼光,這是凝聚中國力量和彰顯中國氣派的必然舉動。在逐步深入的人類社會實踐和不斷變遷的生存境遇的影響下,愛國主義被呼喚著要求其作出積極的時代性回應。根據對網絡空間個人行為選擇的角度來看,網絡空間愛國行為不僅具有實時性的顯著特征,還具有開放性的時代特性。當前,在信息的獲取狀況下,大多數不確定的聲音都能夠被消除,通常網絡空間信息的共享和交流,人們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包容被極大的增強,使得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中國人們能夠走向世界。
另外一方面,從網絡空間愛國主義角色擔當的角度來講,角色擔當是爭做愛國主義精神傳承者的表現形式。愛國主義精神的網絡化傳承不僅能夠使民族精神的繼承和發(fā)揚成為現代化的選擇,還能夠使網絡空間精神文化的意義得到培養(yǎng)和塑造。愛國主義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特性,是對社會中各種愛國現象的高度概括,不僅具備完整的理論,還有科學學理論的支撐。但是愛國主義并不是抽象的,能夠通過每一個具體人得到體現。角色擔當更多是對愛國主義行為踐行者的一種表現,是將網絡空間愛國主義的情感外化更為生動的意志行為的過程。依托信息技術開展的愛國實踐,不論是在組織規(guī)模,還是在參與程度以及活動效果等方面都是相當樂觀的。對精神和情感的符號化輸出,本質上也是一種愛國行為的形式,通過網絡空間進行信息的共享,能夠使愛國行為的踐行方式轉變成選擇性的接收和主動的傳播。
在我國欣然崛起的狀況下,不僅代表中華文明的復興,還象征著中華文化的繁榮發(fā)展。在歷史的發(fā)展中,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了人類文明的變遷,但是其也用強大的力量對人們已經形成的生存方式產生了挑戰(zhàn),也對人類未來的發(fā)展模式進行了制約。在人類生存境域技術性變遷的過程中,人類的精神文化內涵也得到了重構,使得網絡空間的虛擬實踐對愛國主義的意義秩序進行了不斷的推演。
首先,融合傳統性和現代性。在中國的現代化社會轉型中,網絡信息技術為其提供了科技的支撐,在中華民族的復興中其承擔著智力保障的作用。在網絡空間傳承和弘揚愛國主義傳統的時候,也引起了網絡社會主體對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的現代化培育。對傳統和現代的超越之間形成了相互的對立,要想擺脫西方式現代化異化和人的異化的艱難局面,必須要抓住技術賦予時代的重要歷史機遇,在網絡空間中將愛國主義邏輯的融合性表達出來,即要堅持傳統性“特質”、現代性“資源”和發(fā)展性“方向”的有機融合。其次,結合內發(fā)性和組織性。在網絡空間中社會主體踐行愛國主義的行為方式,必須要結合網絡社會主體的內在愛國情感和技術組織方式,既要對中華民族的內發(fā)性聚合加以重視,又要對現實世界發(fā)起的組織性邀約進行回應。再次,嵌合開放性和民族性。中華民族在時代的發(fā)展當中,要對嶄新的社會實踐進行踐行,不僅要抵御西方文化的價值沖擊和文化霸權主義的威脅,又要警惕文化相對主義帶來的風險。網絡空間的愛國主義邏輯打通了文化之間的壁壘,對開放性和民族性相結合的現代文明創(chuàng)新之路進行了探索,能夠使自身民族的生存和發(fā)展與多元文明進行融合發(fā)展。
當下,對網絡空間愛國主義的意義構建重點在于對事實價值的超越和對愛國主義邏輯的合法建構。第一,注重對網絡良好生態(tài)時代要求的營造。要想建構愛國主義邏輯的空間程序,必須要對網絡的精神陰霾進行積極的遏制,盡可能消除現代生存的深層次焦慮,從而保證符合網絡良好生態(tài)的時代要求;第二,對網絡精神文明的現實呼喚進行創(chuàng)建。在網絡信息技術的支撐下,人民將技術作為重要的媒介,不斷的創(chuàng)造歷史,并且會承創(chuàng)造的職責。網絡空間下的愛國主義精神不僅能夠使人民超越現實和建構自我的行為得到鼓舞,還能夠使網絡精神文明的整體協調性被愛國主義的空間邏輯制。其三,積極進行網絡強國戰(zhàn)略的實踐。
面對網絡生態(tài)空間的復雜性和多元化影響,我國必須要構建主流意識形態(tài),對技術變遷引起的社會轉型給予正面的關注。在網絡信息技術對現代社會人的生存環(huán)境建構的狀況下,必須要把文化自信的精神品格轉化成為更加持久和更加深沉的力量,從而確保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發(fā)展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