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勇
(山西新村煤業(yè)有限公司,山西 長治 046300)
煤礦連采連充技術是在傳統(tǒng)的巷式充填開采技術基礎上發(fā)展成熟起來的一種煤炭開采技術,工藝流程是將長壁工作面劃分為等寬的條帶,采用綜掘機間隔開采條帶,再間隔充填膏體材料[1]。
作為一種新型的充填開采技術,本文以司馬煤業(yè)1116工作面作為工程背景,探究其采充順序、開采工藝和充填工藝等。
司馬煤業(yè)為解決地表建筑壓煤問題,決定采用煤礦連采連充技術,首個連采連充工作面命名為1116.1116工作面巷道采用“W”型布置,即南、北兩側布置工作面運輸巷,中部布置工作面回風巷,3條巷道平行布置。在3條巷道的東部末端布置工作面聯巷,將3條巷道溝通。工作面的4條巷道(北運輸巷、南運輸巷、回風巷、聯巷)均沿煤層底板布置,如圖1所示。
圖1 充填工作面雙翼采充順序示意
1116工作面南、北兩翼各布置1組采充循環(huán),設計每組采充循環(huán)中劃分3個階段,每個階段規(guī)劃4個采充條帶,每個充填條帶寬5 m,1組采充循環(huán)寬60 m.一組循環(huán)全部采充結束,再進入下一組循環(huán)。如圖1所示。
南翼采充循環(huán)用英文大寫字母表示,A1、C1、B1、D1為南翼第一階段,A2、C2、B2、D2為南翼第二階段,A3、C3、B3、D3為南翼第三階段。
北翼采充循環(huán)用英文小寫字母表示,a1、c1、b1、d1為北翼第一階段,a2、c2、b2、d2為北翼第二階段,a3、c3、b3、d3為北翼第三階段。
簡述為“A2采+A1充—A3采+A2充—B1采+A3充—B2采+B1充—B3采+B2充—C1采+B3充—C2采+C1充—C3采+C2充—D1采+C3充—D2采+D1充—D3采+D2充”。
每個循環(huán)為12條巷,首先在距離聯巷15 m位置施工完第1條巷(A1巷),作為首充巷;再在距離A1巷20 m位置掘進第2條巷(A2巷),同時,對A1巷進行充填;A2巷施工完畢和A1巷充填完畢后,在距離A1巷40 m位置掘進第3條巷(A3巷),同時,對A2巷進行充填;A3巷施工完畢和A2巷充填完畢后,在距離A1巷10 m位置掘進第4條巷(B1巷),同時,對A3巷進行充填;……;依此類推,直至最后一條(第12條巷、D3巷)施工完畢,同時D2巷充填完畢。再進行下一循環(huán)12條巷道的充填開采,直至南翼全部可采區(qū)域煤炭資源充填開采完畢。
簡述為“a1采—a2采+a1充—a3采+a2充—b1采+a3充—b2采+b1充—b3采+b2充—c1采+b3充—c2采+c1充—c3采+c2充—d1采+c3充—d2采+d1充—d3采+d2充”。
每個循環(huán)為12條巷,首先在距離聯巷15 m位置掘進第1條巷(a1巷);a1巷施工完畢后,在距離a1巷20 m位置掘進第2條巷(a2巷),同時,對a1巷進行充填;a2巷施工完畢和a1巷充填完畢后,在距離a1巷40 m位置掘進第3條巷(a3巷),同時,對a2巷進行充填;a3巷施工完畢和a2巷充填完畢后,在距離a1巷10 m位置掘進第4條巷(b1巷),同時,對a3巷進行充填;……;依此類推,直至最后一條(第12條巷、d3巷)施工完畢,同時d2巷充填完畢。再進行下一循環(huán)12條巷道的充填開采,直至北翼全部可采區(qū)域煤炭資源充填開采完畢。
如前所述,充填工作面內南、北兩翼分別布置一個開采條帶工作面。目前,司馬煤業(yè)初次使用條帶膏體充填開采技術,作業(yè)人員施工管理經驗不足,投資風險大。本次設計本著減少投資原則,1116工作面落煤方式采用礦方現有的綜合機械化掘進機組,即綜掘機割煤、落煤,刮板輸送機和可伸縮帶式輸送機運煤,錨桿鉆機支護,局部通風機通風等。
條帶開采時分為切眼和挖底兩步工藝,如圖2所示。
圖2 開采條帶工作面切眼和挖底示意(m)
開采條帶時,先沿煤層頂板進行切眼,切眼高度3.5 m.
切眼工藝流程:準備工作—割煤、出煤、運料—敲幫問頂—支護、驗收—進入下一循環(huán)[2]。
在已形成的切眼內,先在回風側端設置一道調節(jié)風門,再使用綜掘機開展挖底作業(yè),挖底至煤層底板。設計開采條帶運輸巷端部留設5 m平段,再設16°坡過渡段;回風巷端部留設3 m平段(確保調節(jié)風窗位置不受影響);中部段進行全煤層挖底施工。
挖底工藝流程:割底煤—護幫—下一循環(huán)[2]。
待充條帶實施充填前,在待充條帶兩端(工作面運輸巷側和回風巷側)設置隔離擋板。充填條帶兩端隔離擋板的設置是否得當,對于條帶膏體充填極其重要。若隔離擋板選擇不當,就不能將充填膏體有效地擋在充填條帶內,不利于膏體充填物的凝固成型,并且會給工作面巷道帶來大量的膏體清理工作。目前,條帶膏體充填所用的隔離擋板普遍需要足夠的斜杠來支撐,以抵消充填膏體初凝前的壓力。通常情況下僅靠斜杠支撐時,若一次性充填高度過大,在充填膏體的強大壓力下,隔離擋板的穩(wěn)定性無法保證,有發(fā)生隔離擋板垮塌、膏體外溢等隱患[3]。
借鑒國內礦井的實踐經驗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推薦采用具有自拉功能的隔離擋板。該隔離擋板主要包括擋板主體、鋼板立柱、鐵鏈、螺柱、斜杠、承拉板,能夠在充填膏體初凝后即產生一個向充填膏體方向內拉的力,從而有效減輕斜杠的支撐力,增強擋板的穩(wěn)定性,提升條帶充填的效果。隔離擋板逐層安裝主視和側視示意如圖3、圖4所示。
圖3 隔離擋板的逐層安裝主視示意
圖4 隔離擋板的逐層安裝側視示意
條帶充填為保證充填接頂率,需采用分步充填,充填工藝如圖5所示。
1) 首充:在充填條帶的兩端各設置一個充填隔墻,進入首充階段,首充必須控制充填料漿在兩端隔墻處的上升高度不大于1.75 m,如圖5(a)所示。
2) 待首充料漿凝固后再進入二充階段,先在充填上層的工作面運輸巷端30 m位置設置子隔墻,再進行充填,如圖5(b)所示。
3) 待二充料漿凝固后進入分段充階段,將余下未充的充填條帶上層,每隔30~40 m設置一個子隔墻,依次逐段進行充填,如圖5(c)所示,直至完成整個充填條帶的充填工作。
圖5 條帶充填工藝
針對充填條帶的充填工藝特點,充填條帶的頂板形態(tài)對充填接頂影響較大。水平頂板和頂板局部拱起兩種形態(tài)的接頂措施如下:
1) 充填條帶頂板近乎水平時,容易造成接頂時整個充填體和頂板之間留有孔隙,為保證接頂效果,在充填條帶頂板開設凹槽(深300 mm)用于吊掛充填管路和排氣管路,且凹槽沿煤層頂板具有10%的坡度[4]。凹槽布置示意如圖6所示。
圖6 條帶頂板凹槽布置示意
2) 近水平充填條帶頂板局部拱起時,保證每個頂板拱起部分布置一組充填管路和排氣管路,充填時,膏體首先流平,而后分別充填各個拱起部分,從而達到完全充實。充填接頂布管示意如圖7所示。
3) 接頂充填時,應適當降低充填料漿濃度,加大粉煤灰添加量,降低充填料漿輸送流量,從而提高充填料漿流動性和流平性,降低其靜止角,確保充填的可靠度和接頂率[5]。
圖7 充填接頂布管示意
針對近水平充填條帶的充填工藝特點,對充填條帶上層實施二充時,充填條帶已形成獨頭巷道,應采用局部通風機進行局部通風,確保通風安全。
1) 1116工作面南、北兩翼各布置1個采充循環(huán),每組采充循環(huán)中劃分3個階段,每個階段規(guī)劃4個采充條帶,12個采充條帶分階段依次進行采充作業(yè);
2) 明確了條帶的開采工藝,即先開切眼再挖底;
3) 為確保充填膏體不外溢,設計采用具有自拉功能的隔離擋板;
4) 明確了條帶的充填流程,即分為首充、二充和分段充;
5) 為了確保充填體的接頂效果,設計了凹槽和拱起部分吊掛充填管路和排氣管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