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jié)前的某天,接到三年級語文老師的電話,想了解一下孩子們有沒有開始學練中文打字,因為她希望學生把自己的小作文輸入電腦,以便于將來在多個線上平臺作展示。(PS:在區(qū)域智慧教育平臺,每個孩子從一年級入學便擁有一個賬號,可以傳送自己的各種文本、視頻、圖片等作業(yè),且父母還各有一個家長的賬號與之關聯(lián))
我的回復卻有些令人失望,開學已近一個月,學生只是簡單地認識了一下鍵盤鼠標,短時間想讓孩子自己錄入作文的可能性不大。但,不用鍵盤,不等于不能達成語文老師的要求。
新課標給義務教育階段信息科技一、二年級的學習提出了要求,也規(guī)定了內(nèi)容,卻沒落實課時。因此,一、二年級的信息科技到底在哪里上、由誰去上以及該怎么上,雖一度成為大家研討和議論的重點,卻并未找到令人滿意的解決方案?,F(xiàn)在,圍繞中低年段語文老師的這個基本需求,從實際出發(fā)去設計一個不需要鍵盤就能錄入文字的現(xiàn)有教材內(nèi)容的“平替款”(也有可能是個升級版),或許會為信息科技的跨學科協(xié)同提供一種思路。
三年級的孩子,必須認識鍵盤并學會正確使用鍵盤,但是不是非得指法正確才能打字呢?(腦補一下自己手機聊天的畫面)二、三年級的孩子,一分鐘能輸幾個漢字才算勉強合格呢?現(xiàn)實的尷尬就是低了沒啥用,高了又達不到。因此,無論是從實用主義出發(fā),還是從技術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非鍵盤文字輸入的嘗試都有其必要性,也是一種必然性。
若是一個有主題且跨學科的項目化學習設計,那么需要考慮的方方面面有很多,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項目主題、結構、內(nèi)容及實施方法和最終的評價等都需要統(tǒng)整考慮,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必須從大概念出發(fā)整體設計,從小任務著手具體實施,并由此來啟發(fā)我們未來信息科技教與學的設計和實施。
那么,適合三年級孩子的,有哪些設備和平臺可供選擇呢?例如,WPS里有語音轉文字功能,常用的搜狗輸入法里有語音輸入和手寫輸入功能,比較適合機房環(huán)境下文字的錄入和排版的教學;又如,手機的“便簽”里,有語音轉文字功能,微信語音也可以轉化為文字,我很想“誘惑”孩子們,有沒有興趣試試“口述作文”?(長假玩瘋可能忘寫作文了吧)若是孩子的字跡工整堪比印刷體,還可以試一試直接掃描識別轉化,換一個角度看,甚至可以將文字轉化的正確率作為判斷學生字跡工整度的一個標準。當然,我們還要考慮教學環(huán)境對錄入設備的要求,人手一個耳麥(語音干擾問題)未必就優(yōu)于分組。當然,這都需要真正嘗試后才能做出更優(yōu)選擇。
若從開拓學生視野的角度出發(fā),還有更多人機對話的實例會用到語音處理技術,雖然孩子們未必能明白其背后的技術原理,但沒關系,講不明白的,我們完全可以少講或不講,但不能直接回避;得不出結論的,我們不必急著下結論,給孩子們留下一些問題和困惑以待將來,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數(shù)字化設備里的信息交換和互動,語音、文本及語種(包括方言)之間的自由切換是一種必然,我們的學習無論內(nèi)容和形式,都應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實驗性,很想多做一些類似的嘗試,且不必計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