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祥,劉 波,高玉杰,王 智
(1.中交一公局集團有限公司,北京 100024; 2.中化巖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2600; 3.中交水運規(guī)劃設計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07; 4.中交第一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天津 300222)
強夯置換法是一種常用的地基處理方法,適用于高飽和度的粉土與軟塑-流塑的黏性土地基上對變形要求不嚴格的工程[1]。在工程應用中,起重機械將柱錘提升至一定高度后自由落下,通過柱錘將碎石等擠壓入地基,以形成置換體,并與原地基共同作用,從而形成復合地基。
強夯法適用于碎石土、砂土、低飽和度的粉土與黏性土、濕陷性黃土、素填土和雜填土等地基[1]。近年來,隨著我國機械制造能力的提升,強夯能級有了大幅提高,目前最大能級達到18 000 kN·m(試驗能級達到25 000 kN·m),有效加固深度得到大幅提升。高能級強夯在開山造陸、山區(qū)高填方、大厚度濕陷性黃土等場地得到廣泛應用。
水偉厚[2]提出了強夯置換區(qū)別于強夯的4個條件,并對強夯置換墩長度進行了實測。宜廬峻等[3]進行了強夯置換法與動力固結(jié)排水法的對比試驗,得出了覆蓋層較薄且下部分布軟土層時宜采用動力固結(jié)排水法的結(jié)論。徐玉勝[4]對比了夯擊能、錘徑、墊層厚度等參數(shù)對置換深度的影響程度。馬永峰[5]進行了不同能級強夯置換現(xiàn)場對比試驗。從施工工藝特點來看,強夯置換法存在置換能級低、地基處理深度小、置換墩不能著底、工后沉降大等缺點,導致強夯置換法的應用受到較大限制[6-9]。強夯法采用平錘施工,具有施工能級高、有效加固深度大的優(yōu)點,但在軟土地基中應用效果不佳[10-12]。
綜合分析兩種方法的優(yōu)缺點,在國內(nèi)首次采用了預成孔置換強夯法,該方法采用預先成孔,再在孔內(nèi)填滿石料,最后在地面進行平錘高能級強夯,通過高能級強夯作用將填料擠密。該方法通過預先成孔,有效解決了強夯置換法置換墩不著底、工后沉降大的問題;通過采用平錘高能級強夯,大幅提高了地基處理深度。該方法在青島海業(yè)摩科瑞油品罐區(qū)工程中得到成功應用。
青島海業(yè)摩科瑞油品罐區(qū)工程距離海岸線約500 m,庫區(qū)場地總面積約47萬m2,包括3個20 000 m3儲罐、24個100 000 m3儲罐及相應的輔建配套區(qū)。根據(jù)上部建構(gòu)筑物情況,要求處理后的場地:100 000 m3儲罐區(qū)地基承載力特征值≥280 kPa,變形模量≥25 MPa;20 000 m3儲罐區(qū)地基承載力特征值≥250 kPa,變形模量≥25 MPa。
擬建場地地貌單元屬海岸帶地貌,場地典型區(qū)域為大面積回填海域區(qū),地勢低,地形較平坦,該場地原為海水養(yǎng)殖塘,后進行了人工回填,但局部仍然可見未回填的養(yǎng)殖塘。場地覆蓋層依次為人工回填土,殘積、海相沉積成因的淤泥質(zhì)黏土混砂層。地下水埋深2 m。地層依自上而下順序分層如下。
⑤花崗巖(k1):花崗巖層厚度較大,連續(xù)分部,局部可見風化程度不等的黑云母變粒巖。按花崗巖不同的風化程度可以細分為1、2、3亞層。圖1為典型工程地質(zhì)剖面圖。
圖1 典型地質(zhì)剖面圖Fig.1 Typical geological profile
為對比施工效果,在場地內(nèi)共進行了4組對比試驗,分別為A1試驗區(qū)(柱錘強夯置換試驗區(qū))、A2試驗區(qū)(預成孔填料柱錘強夯置換試驗區(qū))、A3試驗區(qū)(平錘強夯置換試驗區(qū))、A4試驗區(qū)(預成孔填料平錘強夯置換試驗區(qū))。A1、A2試驗區(qū)均采用工程中常用的柱錘進行施工,錘徑為1.2 m;A3、A4試驗區(qū)采用平錘施工,錘徑為2.5 m。試驗區(qū)尺寸均為24 m×24 m。
經(jīng)過強夯試驗發(fā)現(xiàn),A1、A3試驗區(qū)采用柱錘/平錘強夯置換,完全依靠柱錘/平錘下落沖擊填料,使填料逐步向下從而完成松散與軟土層的置換,夯后動力觸探試驗結(jié)果表明置換墩體著底不良。A2、A4試驗區(qū)處理效果較理想,置換墩均與底部巖體良好接觸。受篇幅所限,本文僅對預成孔填料平錘強夯置換試驗區(qū)(A4試驗區(qū))的施工及檢測結(jié)果進行分析。
根據(jù)場地地質(zhì)條件、主夯夯擊能及需達到的有效加固深度,將強夯分5遍進行施工。第1—第4遍均為點夯,第1遍夯點按正方形進行布置,夯點間距8 m,第2遍夯點位于第1遍點正方形中心,第3、第4遍夯點位于第1、第2遍點間,點夯能級為12 000 kN·m。收錘標準:最后兩擊平均夯沉量不應超過25 cm,且擊數(shù)至少25擊。第5遍為滿夯,每點夯2擊,錘印搭接寬度≥1/4錘徑,夯擊能為1 500 kN·m。試驗過程中進行孔隙水壓力監(jiān)測,根據(jù)試驗時孔隙水壓力消散情況確定兩遍點夯之間的間歇時間,一般為7 d。試驗區(qū)的夯點布置見圖2,試驗過程具體施工參數(shù)見表1。
圖2 夯點平面布置Fig.2 Plan arrangement of drop points
表1 試驗參數(shù)
預成孔置換強夯法施工流程如下:場地整平→測放孔位→振動沉管→成孔機械就位→成孔→孔內(nèi)填料→振動拔管→場地整平→測放夯點→點夯施工→滿夯施工→場地整平[13]。
在試驗區(qū)夯點點位預先成孔,成孔深度應達到持力層頂面,本次試驗成孔深度約為8.0 m??變?nèi)填料最大粒徑≤400 mm,且粒徑>300 mm的石料含量不超過30%,含泥量不超過5%,石料級配良好。
根據(jù)《建筑地基處理技術(shù)規(guī)范》(JGJ 79—2012)[1]要求,在強夯置換施工完成28 d后進行夯后檢測。夯后檢測采用平板載荷試驗和重型動力觸探試驗兩種檢測手段,從不同角度對場地夯后效果進行檢驗,對地基加固效果進行綜合分析評價,現(xiàn)分別敘述如下。
平板載荷試驗(Plate Loading Test,PLT)是在一定面積的承壓板上向地基土逐級施加荷載,進而獲得地基土的壓力與變形特性的原位測試方法。它反映承壓板下1.5~2.0倍承壓板直徑或?qū)挾确秶鷥?nèi)地基土的強度、變形的綜合特性[14]。
本次地基承載力檢測分別對置換墩與墩間土進行平板載荷試驗,共3組6個檢測點。置換墩平板載荷試驗承壓板面積應等于置換墩截面積,墩間土平板載荷試驗承壓板面積為2 m2。要求置換墩的承載力特征值應達到500 kPa,墩間土承載力特征值應達到150 kPa,最大試驗荷載應不小于設計承載力特征值的2倍。然后根據(jù)公式,把置換墩、墩間土的承載力特征值轉(zhuǎn)換為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即
fspk=[1+m(n-1)]fsk。
(1)
式中:fspk為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kPa);m為面積置換率;n為復合地基樁土應力比;fsk為處理后樁間土承載力特征值(kPa)。
置換墩及墩間土試驗檢測結(jié)果見圖3。所有平板載荷試驗最終結(jié)果見表2。
圖3 載荷試驗p-s曲線Fig.3 Curves of p-s of static load test
表2 載荷試驗檢測結(jié)果
由圖3可以看出,置換墩、墩間土載荷試驗曲線均為緩變型,承載力滿足設計要求。試驗過程中,置換墩、墩間土的最大加載量雖然達到了設計承載力特征值的兩倍,但尚未達到極限荷載,地基的極限承載力高于或遠高于上述承載力特征值的兩倍。復合地基承載力達到280 kPa。
圓錐動力觸探(Dymamic Penetration Test,DPT)是通過落錘擊打探桿,從而將與探桿相連接的探頭打入土中,根據(jù)探頭貫入土中的難易程度來測求土的工程性質(zhì)的一種試驗方法。
本次試驗在夯前與夯后分別隨機選取了3個點進行重型動力觸探試驗。然后根據(jù)試驗的動探擊數(shù)繪制出動探點夯前及夯后的動探擊數(shù)曲線,圖4為獲得的典型重錘動力觸探試驗曲線。從圖4可以看出:采用預成孔置換強夯法施工的試驗區(qū)石料觸底情況良好,碎石墩體密實,施工區(qū)域有效加固深度范圍內(nèi)夯后動探擊數(shù)較夯前均有顯著提高,土體得到了明顯加強。
圖4 重型動力觸探試驗曲線Fig.4 Curves of heavy dynamic penetration test
統(tǒng)計重型動力觸探試驗擊數(shù)平均值如表3所示,從表中可以看出,在預成孔置換強夯法處理深度范圍內(nèi),試驗區(qū)夯前動探擊數(shù)大部分在4.0~6.0擊之間,夯后動探擊數(shù)均有大幅提高,最小擊數(shù)為17.5擊,大部分在20擊以上,絕大部分較夯前提高了260%以上,并且加固深度達到基巖,證明著底情況良好。
表3 置換強夯前后重型動力觸探結(jié)果
平板載荷試驗、動力觸探試驗結(jié)果表明,采用預成孔置換強夯法進行軟土地基處理是可行的。隨之采用該方法在場地內(nèi)進行了大面積施工,在油罐基礎及罐體安裝完成后對儲油罐進行了充水試驗。
我國常見的原油儲罐通常有10 000、20 000、30 000、50 000、100 000 m3幾種規(guī)格,其對應的罐體直徑分別為28.5、40.0、46.0、60.0、80.0 m。本項目原油儲罐均為100 000 m3浮頂罐,罐體直徑D為80.0 m,罐體高度為21.8 m,充水高度為20.2 m,基礎底面壓力約為250 kPa,罐體對基礎的不均勻沉降敏感。根據(jù)《鋼制儲罐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GB 50473—2008)[15]:在儲罐充水預壓和投產(chǎn)使用期間,應對儲罐技術(shù)的地基變形進行觀測。本儲罐基礎最大沉降量不應>280 mm(0.003 5D),儲罐基礎相鄰測點沉降差允許值ΔS≤0.002 5l(l為儲罐周邊相鄰測點的間距(mm)),即ΔS≤24 mm。沉降觀測點數(shù)量應為26個,沿罐基礎周邊均勻布置。圖5為沉降觀測點平面布置,表4為沉降觀測結(jié)果。
圖5 沉降觀測點平面布置Fig.5 Plan arrangement of settlement observation points
表4 儲罐基礎沉降觀測結(jié)果
從表4可以看出,儲罐基礎沉降觀測點沉降值大部分在70~90 mm,最大值為93 mm,遠小于規(guī)范要求;相鄰測點沉降差最大值為16 mm。通過儲罐基礎沉降觀測結(jié)果可以看出,儲罐基礎沉降符合相關規(guī)范要求,采用預成孔置換強夯法處理的地基達到了預期效果。
通過平板載荷試驗、重型動力觸探試驗及充水試驗可以看出,采用預成孔置換強夯法處理軟土地基是成功的,并得出以下結(jié)論:
(1)采用預成孔置換強夯法進行施工,所形成的置換墩單墩承載力達到500 kPa,墩間土承載力達到150 kPa,復合地基承載力達到280 kPa,滿足上部結(jié)構(gòu)對地基承載力的要求。
(2)采用預成孔置換強夯法進行施工,夯后動探擊數(shù)均有大幅提高,絕大部分提高了260%以上。并且加固深度達到基巖,證明著底情況良好,從而可以保證場地更小的工后沉降。
(3)采用預成孔置換強夯法進行施工,儲罐基礎沉降最大值為93 mm,相鄰測點沉降差最大值為16 mm,遠小于規(guī)范要求。
綜上所述,采用預成孔置換強夯法處理的軟土地基達到了預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