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丁丁
在一個酷熱的下午,我們闖入了一家黑膠唱片店,輕快的音樂讓一無所知的我們整個人變得松弛下來。唱片店的二樓,兩扇窗戶將室外的明媚與綠蔭引入室內(nèi),房間中央有兩把舒服的椅子,像坐在海中央的島嶼上欣賞著唱機里流出的音樂。
當坐在一對上好的音響前聽著莫扎特時,我的同事說,好想發(fā)財。不聽古典樂的人,輕而易舉被那音樂聲俘虜,周遭和內(nèi)心變得輕盈起來,人很愉悅。有音樂的份,也有音響的“鍋”。
我雖然聽不懂純正的昆曲,但手邊有幾首常聽的昆曲新編,湯顯祖、高謙等人的詞,葉堂的曲,沒什么好挑剔的。窗外參天大樹,黑白新中式建筑,夜幕半落時窗內(nèi)橘燈星星點點,看著人影隔著玻璃或映照在玻璃上,似是這邊又那邊,一聽“生生死死”“不在梅邊在柳邊”,就頓時古古今今,忘了時間,短暫地清空大腦,將很多東西擱置一邊。唱腔一轉,再回來已時辰過半。
音樂是一劑迷魂藥,與各種音樂的再次重逢,不免叫人有些喜悅和感動,想要復刻美好的時光和心情,這對于一些人來說是懷舊,或者叫作重回赤子之心,但對于另外一些人,則是嘗鮮、相遇。
不同的視角,體悟果然大不相同。過去采訪做折扇、做戲服等非遺項目的人們,大家選擇待在古城里,看它日常的一笑一顰,生活里的一點一滴,好將古意氣韻記在心里,流于指尖。他們要的就是傳統(tǒng)的韻味。
這次請教與音樂創(chuàng)作、潮玩創(chuàng)意相關的人,仍舊與蘇州文化相關,但他們選擇待在古城外,隔著一點距離,以一種外來的、遠方的、朦朧的視角去看。距離產(chǎn)生美,透過空間方能勾勒出輪廓。
他們說,蘇州不只是一個有溫柔多情慢調(diào)的江南古城,它變得非常廣闊,創(chuàng)作的作品不要太追求細枝末節(jié),不要有過多標簽,更加包容、多元、廣譜的東西或許更對現(xiàn)在人的口味。而不斷地“造”,創(chuàng)意出各種潮玩的年輕人說,傳統(tǒng)文化多酷啊,有待發(fā)掘的很多哇。
他們異想天開地采擷著各種各樣傳統(tǒng)元素,交錯著時空,踏著潮流節(jié)奏,做著我們看得懂、聽不懂的創(chuàng)意產(chǎn)品,園林、桃花塢、蘇州鄉(xiāng)下、蚊香、蘇州的塔……都是他們的素材。但就是有人喜歡,且是年輕人,且是年輕得讓人嫉妒的年輕人。
這事本身就讓人有點嫉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