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焱亮
摘要作為杜甫后期的代表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詩在各個方面都已成熟,也就為我們多元化解讀這首詩歌提供了可能。遵循教材“雙線組元”的規(guī)則,參考單元導語與課前提示,《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可以從作者生平、詩體韻律、詩歌情境、價值情懷四個視角進行解讀,能夠讓學生真正吃透這首千古名詩。
關鍵詞多元解讀生平韻律情境情懷
一、作者生平分析——情感與價值觀的積淀
1.官宦之家與詩家
杜甫的先人不乏為官者。杜甫為西晉鎮(zhèn)南大將軍杜預之后,祖父杜審言官拜修文館直學士,父親杜閑官拜朝議大夫兗州司馬。杜甫的母親出身名門,他的外祖母為唐太宗的曾孫女。杜甫的岳父是司農少卿楊怡。在這樣的人際關系網當中成長,杜甫確立了儒家傳統(tǒng)的“出仕”的價值取向。
祖父杜審言還名列唐初“文章四友”,是“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在家風熏陶下,杜甫七歲即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边@為杜甫良好的詩歌功底打下基礎。
2.夢碎流離,閱遍炎涼
人的思想、價值觀的塑造是有其軌跡的。出身名門的杜甫,年少難免心高氣傲,《望岳》中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便是最好寫照。
但在杜甫參加科舉時,遭李林甫排擠,遺憾落選,后分配官職時,又被排擠,未能出任一官半職,困守長安十年,回到家中,幼子已卒,其失意一方面轉化為對上層官吏的幽憤,一方面轉化為對身世的悲嘆,《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對長安十年作了總結,也標志著他憂國憂民、蒼涼沉郁的詩風走向成熟。
安史之亂爆發(fā),杜甫顛沛流離,目睹了政治昏庸與內亂給百姓帶來的巨大痛苦,寫下了“三吏三別”等反映民生疾苦之作。也是在這一階段,杜甫從名門走向草野,詩歌中體恤百姓苦難的情感突增,價值取向也更趨向與“平民”站在一起。
3.小我與大我的融合
在黑暗年代,杜甫無法追求仕途,退居草堂,成為一介草民。這樣的轉變使他的生活更加艱難,他親身體會了下層百姓的生活,沒有像許多詩人一樣一味自傷,而是由自己的饑寒推己及人,為掙扎在生存線上的黎民百姓發(fā)聲,前期人生失意的“小我”與胸懷天下蒼生的“大我”得以融合。這不僅是情感的融合,更是“出仕為官”到“舍己為天下”的價值取向的轉變,這也是《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誕生的契機。
二、音律分析——詩歌情思的載體
1.歌行體的運用
自宋以來,杜詩的七律經典化,成了杜詩的代表。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卻采用了“歌行體”這種古體,這其中也是有原因的。徐師曾有言:“放情長言,雜而無方者曰歌;步驟馳騁,疏而不滯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备栊畜w句式、聲韻都比較自由,比格律詩更揮灑自如,本詩的情感非常激烈,用格律體,情感不能流暢、充分地表達。歌行體還保留了古樂府“敘事”的傳統(tǒng),此詩敘事內容較多,歌行體更為合適。當然,本詩仍以七言為主,全詩有三分之二均是七言句,保留了杜詩“長于七言”的特點。
2.音韻跌宕
詩歌前五句押“ao”韻,這是一個開口度較大的韻,開口度大,發(fā)音較長,音量也更大,與“八月風號”的詩歌內容契合。
自“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到“長夜沾濕何由徹”,除“自經喪亂少睡眠”的“眠”字外,基本上押入聲字的仄聲韻,所謂“入聲短促急收藏”,仄聲也較為急促。無論是被頑童奪了屋上的稻草還是家中每況愈下都令人心焦,連用仄聲韻的入聲字,急上加急,更能表情達意。
自“安得廣廈千萬間”到“風雨不動安如山”,連用三個 an 韻抒發(fā)情感,相較于開頭的ao韻,an 韻的開口度更大,因為ao韻尾的 o 是圓唇音,有一個收的動程,情感抒發(fā)更為強烈,在前面急促低沉的鋪墊之后,陡然轉韻,在聲韻上將悲憤之情推向高潮。
最后的“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再度轉韻,由 an 韻轉為 u 韻,給人一種痛呼哀鳴的感覺,悲痛至極,而詩也在這樣的聲韻中收尾,有余音繞梁、回味無窮之感。
三、文本情境分析——情志合,虛實生
1.由實況引發(fā)的哀情
本詩前三節(jié)都在敘事、描寫。首先是“八月秋高風怒號”這樣肅殺的環(huán)境描寫,“怒號”二字,極寫生存環(huán)境的惡劣(社會環(huán)境亦如此),而后是茅草被狂風卷走的場景,“三重”二字從側面寫出了風勢之大和生存環(huán)境之惡劣?!懊╋w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運用兩個視角形象地寫出茅草飛散的畫面。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至“歸來倚杖自嘆息”描繪出年老體衰的杜甫好不容易等到風停,想拿回茅草,卻被頑童戲耍,拄著拐杖追不上孩童,只得做罷歸來,滿心憤懣,空留嘆息的場景。此處,杜甫將其“錘煉”的功底再度發(fā)揮,“忍能”“公然”二詞將群童頑劣張狂的模樣寫得活靈活現,“倚”和“自”二字,又使詩人心力交瘁的模樣躍然紙上。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二句,“俄頃”二字更見環(huán)境詭譎(與社會環(huán)境契合)。“布衾多年冷似鐵”,用極簡單的比喻寫出了被褥破舊不堪,“嬌兒惡臥踏里裂”寫出了孩子在惡劣環(huán)境中睡覺的凄慘模樣,也道盡了一個父親的內疚?!按差^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仍是用比喻寫出居室的凄慘景象,“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則寫出詩人被戰(zhàn)亂折磨,徹夜難眠的痛苦情狀。
在敘事當中,我們可以看見杜甫在草堂忍辱負重、艱難求生的悲苦場景,字里行間滿溢自年少以來積攢的沉郁、悲哀。
2.由情志生發(fā)的烏托邦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边@句是全詩的核心,也是千古佳句。汪灝曰:“陡然出一奇想,如怪峰突起,是萬物一體心胸,二十三字作一氣讀?!痹趩蕘y中,杜甫親歷了下層百姓的悲苦生活,他的志向轉變?yōu)樾南瞪n生的“為天下”之志,即“萬物一體心胸”。正是這樣的情志使其“陡然出一奇想”,幻化出一個“廣廈千萬間”的烏托邦。與音韻保持一致,全詩并沒有戛然而止,而以“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幻想進一步表達杜甫舍己為人的高尚理想,將難以按捺的情志推向又一個高潮。
四、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式的突破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當中體現的現實主義傳統(tǒng)和仁愛思想都可以說是前有古人,后有來者的。但杜甫作了巨大的突破:他破除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傳統(tǒng),有“一心為蒼生,而不問己身”的博大胸懷。
在杜甫之前,也是名家輩出。官場不順、慘遭埋沒的詩人不少,可他們基本上不是自傷,便是逃避。曹植的“苦辛何慮思,天命信可疑”,阮籍的“但恨處非位,愴悢使心傷”皆是自傷之作。屈子的“哀民生之多艱”雖有體恤百姓的意味,但最終還是選擇了“回朕車以復路兮”的潔身自好。陶淵明的“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又何嘗不是一種逃避?
在杜甫之后,仕途不順者,也逃不開自傷、隱逸的路子。白居易的“江州司馬青衫濕”,歐陽修的“不及林間自在啼”,蘇軾的“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皆是如此。有著平民意識、天下意識的文人也有,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白居易的“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但他們都是上位者,達不到杜甫那種“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境界。
像杜甫這般情愿犧牲小家為大家,有著堅定的、舍己為蒼生的價值取向,在數千年封建歷史長河中,實是鳳毛麟角,這樣獨特的價值取向就是杜工部留給后人最寶貴的情懷。
[作者通聯:浙江衢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