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喜
(華設設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南京 210014)
該項目為二廣高速公路集寧至阿榮旗聯(lián)絡線安業(yè)至公主埂段,全段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錫林郭勒盟境內,擬將現狀省道S105 一級公路升級改造為高速公路。
項目主線起點位于錫林郭勒盟正鑲白旗安業(yè)村(與烏蘭察布交界處),終點位于正藍旗公主?。ㄅc赤峰交界處)全長178.851km,改造后設計速度120km/h,路基寬度25.5m。全線同步設置一條輔道,總長186.771km,輔道主要采用三級公路標準。
現狀省道S105 一級公路,設計速度為100km/h,路基寬度為25.5m,修建于2005年,設計依據為《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 B01—2003)及相關規(guī)范。
其一,平面:對現狀舊路平面測量后進行擬合分析,舊路平面線形指標較高,基本滿足現行規(guī)范設計要求。
其二,縱斷面:舊路縱斷面線形指標較低,此次升級改造對不滿足最大縱坡、最小凸曲線半徑、最小凹曲線半徑和豎曲線長度的路段進行調整。
“一改高”工程對舊路資源的循環(huán)利用尤為重要,也是新時期交通運輸部關于打造公路水運品質工程的要求,為充分貫徹落實“品質工程、綠色公路”理念,此次升級改造對舊路平面完全利用,僅在緊急停車帶、互通及服務區(qū)等位置對舊路路基進行加寬,其余段落則根據縱斷面指標要求、新增通道及路面加鋪等因素對舊路縱斷面進行調整。
首先,對于僅調整縱斷面的段落,在舊路路基防護、排水工程使用狀況較好的情況下均予以利用。針對縱斷面不同調整區(qū)間,采用不同的路肩邊部改造方案,最大限度利用既有防護設施。具體方案如下:
第一,縱斷面抬升高度△h≤0.4m 時,對既有路肩邊部保留,直接在原土路肩上現澆混凝土調平層以適應縱斷面,維持現狀邊坡及防護設施不變。
第二,縱斷面抬升高度0.4m<△h≤0.73m 時,現澆混凝土調平層已無法滿足路肩邊部的穩(wěn)定性要求,在路肩設置C30 混凝土護肩墻,以避免對路基進行拼寬,減少拆除防護和路基拼寬工程量,減少占地。
第三,縱斷面抬升高度△h>0.73m 時,路肩邊部設置護肩墻方案已不經濟,則對原路基進行開挖臺階拼寬,拼寬部分應滿足壓實機械碾壓寬度,保證壓實效果。
其次,對于舊路局部加寬路段,涉及既有防護、排水圬工的拆除及邊坡表土的剝離,對上述拆除的圬工進行重復利用,將其利用至新建防護和排水工程、構造物的基底換填、線外工程等,對路基換填前的耕植土、邊坡表土、取土場表土等剝離后就近堆放,后期用于路基防護、綠化、臨時工程復墾中,做到100%利用。
首先,對于主線縱斷面不需調整的路段,路面加鋪方案的制定主要以路面病害及結構改善為導向,將路面技術狀況相近、病害類型相似的段落劃分為同一路段,并合理選擇路面改建結構形式、混合料類型及原材料。
該項目路段劃分以舊路面表征結構強度的彎沉值L 及表征破損狀況PCI 作為主控指標,同時結合所在路段歷年養(yǎng)護情況、縱斷面指標調整情況、施工期間路面狀況加劇劣化等其他因素綜合考慮。分別采用以下三種處置方案:
第一,對于舊路面彎沉L 代表≤28(0.01mm)且PCI≥70 的路段,該類路段路面整體承載力較高,基層結構完整性較好,路面雖存在較多的縱橫向裂縫和輕微龜裂等病害,但未出現大面積龜裂、塊裂等嚴重結構性病害。路面改造方案應充分利用既有路面結構強度,將面層銑刨并對下承層病害處治后再加鋪罩面。
震動傳感器是報警系統(tǒng)的核心裝置,該傳感器能夠將車輛的靜止或運動狀態(tài)轉化為相應電信號。設計采用SW-420常閉型震動傳感器,該傳感器是一種單滾軸型全方位感應觸發(fā)開關,可以全方位感受傾斜和震動,它具有高穩(wěn)定性,高靈敏度,適應范圍廣等特點。其內部結構如圖3所示。
該路段采用路面結構Ⅰ型:在既有路面病害妥善處理基礎上,設置一層橡膠瀝青應力吸收層SAMI,再加鋪8cm90#石油瀝青AC-25C 下面層+5cm 改性瀝青AC-20C 中面層+4cm 改性瀝青AC-13C 上面層。
第二,對于舊路面彎沉L 代表≤28(0.01mm)且PCI<70 或28(0.01mm)<L 代表≤40(0.01mm)的路段,該類路段路面整體承載力較高或有一定衰減,路面病害較為嚴重,存在密集的縱橫向裂縫、修補不良或塊裂等病害,基層同樣存在較嚴重病害,應對結構強度進行完善,以提高承載力和恢復路面使用性能。
該路段采用路面結構Ⅱ型:在既有路面病害適當處理的基礎上,加鋪一層20cm 水穩(wěn)碎石基層補強,再加鋪三層面層(同路面結構I 型的面層)。
第三,對于舊路面彎沉L 代表>40(0.01mm)的路段,該類路段路面龜裂、塊裂等結構性病害嚴重,結構承載力已發(fā)生顯著喪失,舊路面基層、底基層病害較多、完整性差、承載力不足,需對既有路面進行深層次處治并進行補強。
該路段采用路面結構Ⅲ型:銑刨舊路面7cm 面層及20cm 基層,加鋪一層20cm 低劑量水穩(wěn)碎石底基層+20cm 水穩(wěn)碎石基層補強,再加鋪三層面層(同路面結構I 型的面層)。
其次,對于主線縱斷面抬高或下挖段,以及互通服務區(qū)變速車道、新增港灣式停車帶的段落,采用新建路面結構:4cm 改性瀝青AC-13C 上面層+5cm 改性瀝青AC-20C 中面層+8cm90#石油瀝青AC-25C 下面層+20cm 水泥穩(wěn)定碎石基層+36cm 低劑量水泥穩(wěn)定碎石底基層。
該項目升級改造為高速公路后,將取消現狀一級公路所有平交口,沿線農牧民橫向的交通出行、放牧等生產、生活將受到較大影響。為滿足沿線橫向通行及放牧需求且不影響原有的出行方式,需在既有平交口附近增設天橋或通道,天橋或通道的選擇應結合縱斷面改造、建設條件及牧戶需求等因素綜合分析。
第二,對于原有平交口位置路基填方高度較低(2m 以下)的段落,采用天橋上跨高速的方案,橋下凈空按5.5m 控制,同時考慮牧區(qū)放牧的需求及牛羊不上天橋的實際情況,天橋附近需同步設置一處小型放牧通道。
第三,對于主線填方高度在2~3m 左右的位置設置天橋或者通道時,需從縱斷面調整對主線影響段落、工程規(guī)模、地形條件等方面對天橋方案與通道方案進行比選分析。通過對全線八個典型路段定性、定量分析比選發(fā)現,采用主線增設通道方案更具優(yōu)勢。
該項目升級改造中,受舊路縱斷面指標不滿足規(guī)范要求、路面加鋪及排水要求等多種因素影響,現狀舊路縱斷面需進行不同程度抬升,而縱斷面調整對沿線既有橋梁改造方案影響較大。針對不同的路段,縱斷面調整在滿足設計指標的前提下,尚需適應既有橋梁的利舊改造方案。對于既有橋梁路段縱斷面指標滿足現行規(guī)范需求的情況下,不宜對舊路縱斷面進行大幅調整,縱斷面的設計需適應路橋銜接過渡。該項目針對路橋銜接過渡段的方案進行比選論證如下(見表1):
表1 路橋銜接過渡段改造方案比選
方案一(橋頭段路基路面下挖過渡):該方案維持原橋梁不動,僅對橋面鋪裝進行銑刨重鋪。橋頭兩側各按0.3%進行高差過渡。過渡方案為挖除原路面結構到路床,對路床處理后,加鋪水穩(wěn)基層及瀝青面層。該方案對既有橋梁影響小,對橋頭過渡段施工要求高,總體工程規(guī)模相對較小。
方案二(頂升橋梁上部結構,加高墊石):將既有橋梁上部板梁頂升至設計標高位置處,加高支座墊石并更換支座。頂升后的橋梁為滿足橋梁抗震要求,需對既有臺帽進行加寬處理。該方案施工技術成熟,總體工程規(guī)模小,適用于單孔橋梁改造及路面加鋪厚度不大的情況。
方案三(既有橋梁更換上部板梁):對既有橋梁上部結構板梁進行更換,下部結構橋臺臺帽、背墻拆除后重新澆筑。通過新建上部結構、支座墊石及臺帽進行調整以滿足橋面標高提升的要求。該方案總體工程規(guī)模較大,適用于兩側橋頭路面加鋪厚度較大的情況。
方案四(既有橋梁解除鉸縫后提升):對既有橋梁上部結構板梁橋面鋪裝層進行拆除,對鉸縫、抗震錨栓解除后,對所有梁體進行單梁提升至設計標高,然后重新澆筑支座墊石,并對抗震錨栓、鉸縫進行植筋施工,最后鋪設橋面現澆層。該方案對既有橋梁結構有一定影響,施工過程中需做好既有橋梁監(jiān)測工作,總體工程規(guī)模一般。
通過施工難度、工程規(guī)模、適用范圍等多方面因素綜合比選分析,該項目對主線既有小橋的改造推薦采用方案二,即對上部板梁進行頂升,并對支座墊石進行加高;對主線既有大、中橋的改造推薦采用方案一,即橋頭段路基路面下挖后進行過渡。
該項目沿線分布既有服務區(qū)3 處,根據項目路前后段落總體分析,升級改造后全線設置4 處服務區(qū),為合理控制服務區(qū)新增占地,新建服務區(qū)優(yōu)先利用既有服務區(qū)進行改造,從而有效控制新增服務區(qū)占地面積及建設規(guī)模。
此次升級改造后,將取消現狀一級公路的平交口,為滿足道路沿線蘇木、嘎查的農牧民東西向短途交通出行及正常的生產、生活需求,在主線單側同步建設一條東西向貫通的輔道。
輔道方案除需考慮自身技術指標及工程規(guī)模外,還需結合主線舊路資源、通道設置、地質條件及沿線牧民意見等因素綜合比選分析。
輔道作為沿線農牧民短途交通出行的基本保障型道路,采用的技術標準不宜過高。過高的技術標準將造成占地面積及總體工程規(guī)模的大幅增加,同時也會對高速公路交通流量及運營效益產生分流。因此,除局部段落與G510 和G207 共線段采用二級公路標準建設外,輔道其余段落均采用三級公路標準建設,設計速度40km/h,路基寬8.5m。
7.2.1 避免切割牧區(qū)草場
草場是牧民的生存之本,該項目大部分段落位于錫林郭勒盟牧區(qū)。早期建成的集通鐵路及S105 一級公路,均為東西走向,對原有部分牧戶的草場已造成兩次切割,極大地影響了牧民的生產、生活。在充分踏勘沿線地形條件、征求沿線牧戶意見后,采用S105一級公路舊路當年施工留下的施工便道進行布線,即將輔道線位與主線高速并行,從而大幅減少主線與輔道之間的夾心地,避免輔道對草場的再次切割。
7.2.2 避讓沿線設施
該項目位于錫林郭勒盟南部高平原風吹雪雪害重度區(qū),且大部分段落位于渾善達克沙地腹地,防雪、防沙要求高。S105 建成后至今,已在道路兩側建成相對完善的防雪、防沙設施。輔道設置應遵循自然地形地貌,不應對既有的防雪、防沙設施造成破壞。故輔道線位的選擇在減少對草場切割的同時,應盡量避讓已成型的固沙植被防護、積雪積沙平臺、防雪網等設施。
7.2.3 預留遠期規(guī)劃條件
對主線、輔道并行路段,需合理分析主線與輔道間距。一是要對沿線各類設施進行避讓,二是要滿足主線及輔道防雪、輸雪平臺要求,三是預留道路遠期改擴建的空間。遠期主線高速存在四車道改六車道需求,而輔道存在三級公路升級為二級公路的需求。通過綜合分析研究后,主線與輔道的間距控制為土路肩間距20m。
作為公路建設者,設計是公路建設的靈魂,設計的優(yōu)劣直接決定著工程實施的難易,尤其“一改高”公路項目,在靈活運用設計指標時,需綜合考慮既有一級公路的資源條件,做到舊路資源不浪費、設計方案合理可行、公路出行安全舒適。通過西部荒漠地區(qū)“一改高”項目的實際設計經驗,研究了一系列關鍵性技術問題,為從事類似公路升級改造的建設者提供可借鑒的工程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