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韶關市廣東北江中學 袁細清
廣東省廣州市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賀竹梅
進入21世紀以來,生命科學技術以其巨大的力量和人們無法想象的速度影響著人類的文明進程,并且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給人類的健康增進、生命改善、生活質量提高、疾病預防和治療等帶來了諸多好處。但是,現代生物技術也給人類生活帶來了一系列的倫理問題與挑戰(zhàn)。
通過生物學教學開展生命倫理學教育具有天然的學科優(yōu)勢,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健全人格,使其更深刻地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和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意識。本文以2022年高考生物廣東卷中一道與生命倫理學直接相關的試題為例,闡述生命倫理學教育的意義以及其對中學生物教學的啟示,為今后加強高中階段學生的生命倫理教育,使其成為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而拋磚引玉,以期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思考與共鳴。
生命倫理學是運用倫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在跨學科跨文化的情境中,對生命科學和醫(yī)療保健的倫理學方面,包括決定、行動、政策、法律,進行的系統研究。《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在中學教學中引導學生基于生命觀念和社會責任形成科學的自然觀和世界觀,積極參與社會事務的討論,做出理性解釋和判斷,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形成生態(tài)意識,參與環(huán)境保護實踐;主動向他人宣傳關愛生命的觀念和知識,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為健康中國的促進者和實踐者。課程標準的上述要求與生命倫理教育的要求高度吻合。過去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背景下,學校教育以升學結果為導向,弱化、忽視了對學生生命倫理的教育,導致部分學生出現精神和心理問題,表現出自殺,傷害同學、家人等漠視生命、踐踏生命等行為,因此對高中生開展生命倫理教育顯得至關重要。
在日常教學中,將生命倫理教育融入中學生物學教學,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倫理觀念,發(fā)展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guī)律的學科。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以及生物體自身各部分之間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聯系,特別是人與其他生物之間存在著主動與被動的關系,正確看待和把握人在自然中的地位,理解地球上的生命為什么需要和諧共處的內涵,生命倫理學教育顯得尤為重要。生物學是基礎性和應用性都非常強的學科,在培養(yǎng)學生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能力的過程中,滲透生命倫理教育,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生物學現象并從生命倫理的視角樹立生命觀念,促進學生生物學學科素養(yǎng)的達成。
其次,幫助學生樹立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觀念。生物學與人類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生物科學與技術的應用日益廣泛,對解決日益嚴峻的全球性的能源危機、環(huán)境污染、人口膨脹、醫(yī)療衛(wèi)生、糧食危機等重大問題發(fā)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在利用和改造生物的過程中,也涌現出了大量的生命倫理學問題,而這些問題與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是相關的。因此,在中學階段滲透生命倫理學教育,幫助學生養(yǎng)成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觀念,當他們在面對生命倫理學問題時才會理性思考以及做出理性的決策,社會才會朝著更加符合人類所追求的生態(tài)文明的目標前行。
最后,對學生個人未來生活和未來社會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生命倫理學基本原則(尊重、不傷害、行善、公平)是每位公民應具備的品質,它不但是指導人們思考生命倫理問題的指南,而且是指導人們日常生活的法寶,對提升個人道德修養(yǎng)具有重要作用。這對由于缺乏對生命倫理問題思考和生命倫理學原則指導,而導致的部分學生出現的諸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與心態(tài)、不健康的人際關系和人與自然的關系等,是一種有效的教育補充。當我們的下一代都具有生命倫理理念和較高道德修養(yǎng)時,未來社會發(fā)展才是可期且令人向往的。
雖然在中學生物學教材中已大量滲透由于生命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所帶來的生命倫理問題的討論與思考,如人教版必修1中關于在人工合成生命以及探究生命質量和生命潛力問題中涉及的科技倫理問題;必修2中關于馬和驢雜交、人類輔助生殖技術、轉基因動物所帶來的生命倫理問題等。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從教師講授到學生學習,都對這些生命倫理學教育的內容沒有足夠的重視。
在2022年廣東省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選擇性考試生物學的考試中,生命倫理學內容首次出現在試題中,這是一個重要的信號,將對生物學乃至科學教育中的倫理意識引導和人文關懷精神培養(yǎng)起到積極的引領作用,對中學乃至大學的科技倫理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
【試題信息】2022年的高考試題(廣東生物卷)關于遺傳病檢測一題中,在題干中提到“為了解后代的發(fā)病風險,該家庭成員自愿進行了相應的基因檢測”。同時,在設問中,除了對發(fā)病風險和致病基因概率的計算外,還設置了“該家庭的基因檢測信息應受到保護,避免基因歧視”的選項。
該題中有兩處明顯體現生命倫理學知識:一是在題干中指出基因檢測是在基于自愿的基礎上進行的,這強調了生命倫理學四原則之尊重原則的重要內涵;二是基于生命倫理學理念教育而設置的選項,直接考查了學生對生命倫理學知識的了解,讓學生明白,如果在基因檢測信息沒有受到有效保護的情況下,就有可能對當事人造成基因歧視的困擾,如升學、就業(yè)、保險的歧視等。
這次在高考題目中能直接考查生命倫理學知識,應該得益于2022年3月20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中明確要求重視科技倫理教育,教育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科技倫理意識,遵守科技倫理要求。
生命倫理是在生命經過數十億年演化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生命秩序,其實我們可以說,生命倫理無處不在。從圖1可以看出,從基因表達、個體發(fā)育直到生態(tài)圈的所有生命現象無不體現這種有序性。
圖1 反映所有生命現象中“生命倫理無處不在”的例解
縱觀2022年高考試題,其實反映“生命倫理無處不在”現象的題目還是很多的,如廣東生物卷第1題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第6題生態(tài)系統食物網和第20題荔枝園生態(tài)均映射出了生態(tài)倫理,第2題映射出人類在長期農業(yè)生產實踐中所形成的農業(yè)倫理,第9題所映射的是基因、蛋白、亞細胞結構間的生命秩序等。理科綜合全國乙卷第5題群落中的動植物因資源、棲所、取食差異因而在不同空間“各安其位”所體現出來的生態(tài)秩序;第31題通過改進調查方法,減少對野生動物的不良影響映射出愛護野生動物,保障動物福利的理念;第30題以家兔為實驗對象所進行的相關實驗研究和理綜全國甲卷第38題對家畜(羊)進行良種繁育的一系列操作流程,無不滲透出科研人員在對動物進行科學研究或良種繁育過程中,應嚴格遵守相關的科技倫理,均體現了高中生物學教學中有著豐富的生命倫理教育素材。
2022年廣東生物卷中對生命倫理學考點設置的嘗試,將對中學生物學教師更多的生命倫理學教育思考和教學活動起到一種重要的推動作用,對培養(yǎng)學生的生命倫理學理念將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在此,就如何在中學生物學教學中加強生命倫理學教育,提出幾點我們的思考,算是拋磚引玉,期待廣大中學教師的參與和討論。
融入生命倫理學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具體實施。目前,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由于過于強調專業(yè)知識的重要性和主觀的文化倫理意識,使得生命倫理學教育非常薄弱?,F有的中學教師生命倫理學意識淡薄,相關知識較為薄弱,導致課堂上生命倫理教育缺位。只有提升教師自身的生命倫理學意識,開展生命倫理學教育才會成為自覺的教學行為,才可能潤物無聲般地滲透生命倫理學理念教育。為此,我們認為加強教師自身的專業(yè)學科知識和生命倫理學相關知識的學習同樣重要,建議相關部門通過舉辦相關的線上、線下培訓、跟崗學習、專題講座等,提升中學教師的生命倫理學修養(yǎng)和水平。
生物學所涉及的生命科學、衛(wèi)生保健、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基因工程等內容,為生命倫理教育的開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如在“細胞生命歷程”的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細胞的生命歷程可延伸至個體的生老病死,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生命價值觀念,從而形成珍惜和尊重生命的人生態(tài)度。又如,教師在《人類遺傳病》這一節(jié)的教學過程中,在呈現不同年齡婦女生育21三體綜合征患兒的風險時,提問學生35歲以上孕婦必須進行產前診斷的理由、社會意義等,讓學生基于數據和遺傳學原理進行分析與思考,在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同時,引導學生思考遺傳病給家庭和社會帶來的負擔,幫助學生樹立優(yōu)生優(yōu)育意識和關愛遺傳病患者的意識。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的“問題探討”“思考與討論”“與社會的聯系”等欄目的內容涉及健康生活、疾病預防、轉基因食品安全性、遺傳育種、胚胎干細胞與治療性克隆、生態(tài)倫理道德等,它們在承擔不同教學功能的同時,也蘊含著豐富的生命倫理教育價值。
例如,在開展《免疫失調》的教學活動時,充分利用欄目“HIV與艾滋病”這一社會議題,引導學生探討國家是否有義務向艾滋病患者提供治療,個人是否有義務改變自己不安全的性行為,我們是否有義務援助而不歧視艾滋病患者等熱點問題,通過深入的討論和交流,幫助學生樹立起尊重和關愛艾滋病患者、尊重個人隱私等理念。又如,在講述《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這一節(jié)內容時,通過投影青藏鐵路路基上專供野生動物行走的涵洞圖片,引導學生探討國家為什么要不惜增加建設成本去大量搭建此類涵洞,人類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同時是否也是在保護人類自己,人類為什么要樹立與動植物平等相處的生命理念等。通過此類問題的探討,學生認識到人類應該拋棄狹隘的人類中心論,避免單純從人類自身利益和需要出發(fā)來認識和改造自然,培養(yǎng)學生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理念。
生命倫理教育更多的是一種意識培養(yǎng),它有別于單純的生物學知識教育,因此傳統的講授課型并不能讓學生解決真實情境下的各種生命倫理問題。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對生命倫理教育的體驗,教師應將社會熱點議題與教材內容相結合,實現各種資源的整合,并且通過小組討論、角色扮演、辯論會等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模式,增強學生對生命倫理的觸摸感和體驗感,從而讓學生關注生命、理解生命、正確對待生命。例如,在《特異性免疫》這一節(jié)的教學中,把新冠肺炎防治這一社會議題引入課堂,在真實的情境中幫助學生構建體液免疫、細胞免疫概念模型,滲透穩(wěn)態(tài)與平衡觀,利用角色扮演讓不同的學習小組代表不同的“國家”分別闡述各自的抗疫理念、措施和策略,通過對比,讓學生深刻感受到我國所采用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疫理念中滲透出來的眾生平等這一重要的生命倫理思想。又如,在講授“關注生殖性克隆人”這一社會性議題的過程中,采取辯論的形式,圍繞人倫關系、克隆人對現有婚姻、家庭和兩性關系的沖擊、人類的尊嚴、生物的生殖方式進化等議題展開辯論,對生殖性克隆人面臨的倫理問題和安全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并在此基礎上領會在合規(guī)前提下開展治療性克隆研究的現實意義。通過辯論與交鋒,幫助學生在了解國家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同時,認同并理解我國政府的“四不原則”(不贊成、不允許、不支持、不接受任何生殖性克隆人實驗),引導學生在面對社會性議題時,理性、負責任地參加討論,增強他們對生命倫理教育的體驗感。
實踐活動是提高學生生命倫理素養(yǎng)的有效舉措,利用寒、暑假的時間,鼓勵學生到養(yǎng)老院、長者公寓、社會救助中心等機構做志愿者,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學會如何平等、善意地對待他人,尊重他人,這樣既可讓學生直觀感受如何善待生命,落實生命倫理教育的內涵,還可以發(fā)掘更深層次的生命倫理知識,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生命倫理觀。同時注意引導學生用生命倫理學的思想去思考現實生活和網絡中的事件。這樣,我們的教育就真正達到了培養(yǎng)人的目的,這樣的人才會是未來社會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