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北京/全岳
戰(zhàn)國時期,韓、趙、魏、楚、燕、齊六國被秦國消滅后,秦王嬴政建立的秦朝,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稱帝后,在中央實行集權制,在地方推行郡縣制,并統(tǒng)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修筑了萬里長城。就鞋履而言,鞋款鞋名更創(chuàng)時代之新風。
在秦朝,《周禮》早已“禮崩樂壞”,就“舃屨”而言也蕩然不存,不但秦始皇不再像周王那樣足蹬赤舃,就連“屨”字也改稱為“履”,真的是改朝換代,氣象一新了。從此,秦始皇為了像神仙那樣長生不老永世為皇,不僅自己常穿“望仙履”,秦宮嬪妃也改穿鳳頭履、飛頭履、蒲履等與“仙”有關的鞋子。
望仙履,求仙之履。雄才大略的封建君主秦始皇,為了自己萬壽無疆,千載萬世統(tǒng)治天下,在盧生、徐福等方士們鼓吹下,行氣吐納、祠灶煉金、足蹬望仙履,渴望成仙。
秦始皇一向剛愎自用,卻因渴望成仙而對方士之言深信不疑。秦始皇渴望成仙的故事,在《中華古今注》及古籍中記載說,“秦始皇好神仙,常令宮人梳仙髻?!?/p>
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秦始皇令三妃九嬪……靸鳳頭履”。飛頭履,婦女所穿的靸履(托鞋),又稱“金泥”“玉華”等。
蒲履,用蒲草編織而成?!秾嶄洝贰办冺P,舃,三代皆為皮為之……自始皇二年,遂以蒲為之,名曰靸鞵。自二世開始加鳳首,沿以蒲為之。西晉永嘉元年,始為黃草為之,宮內(nèi)妃御皆著之?!?/p>
號稱“威武之師”的秦軍中,將士的足下之軍履,更是突出嚴格的等級。軍士俑,足蹬方頭方口平頭履;騎兵俑,足蹬圓頭高靿單梁靴;武士俑,足蹬圓頭短靿單梁靴;立射俑與跪射俑足蹬方頭方口平頭履;高級軍吏俑,足蹬方頭方口翹尖履。
如此軍履,被秦始皇陵兵馬俑詮釋得淋漓盡致。更令人驚嘆的是,細觀跪射俑足下的鞋底,呈垂直朝外狀,密密麻麻的針腳納痕清晰可見。兩千多年前塑造跪射俑的工匠,之所以沒有令射箭兵俑“站”起來,或許就是為了展示納底鞋的發(fā)明。鞋底上的針腳不僅橫豎成行、斜看成趟、密密麻麻,更重要的是前后密實而中部稀疏,這完全符合鞋底的力學特點。特別是軍履,必須更結(jié)實、更耐磨、質(zhì)量更好,而納制底的“密碼”更具備這種特點。這與現(xiàn)代布鞋的納制底,如出一轍。
在此之后的秦軍之履,已成為華夏民族百姓們足下的尋常之履,其不同之處在于鞋材料的變化,由葛麻發(fā)展為棉布,其舒適性更勝一籌。
到了漢代,漢元帝的近臣史游奉命編寫的《急就篇》,對有關鞋名有精彩描述:“履舃鞜裒絨縀紃,靸鞮卬角褐襪巾。裳韋不借為牧人,完堅耐事愈比倫。屐屩鞤粗羸窶貧……”
“履、舃、鞜、靸、鞮、卬角、屐、屩、鞤”等字詞,不僅傳承了漢之前的鞋字鞋名,更是承上啟下地開創(chuàng)了“履”字鞋名的新時代。
“履”字,本蘊含吉祥之意,可通“祿”,如“福履綏之”;可通“履新”,如“履新之慶”;可通“履戴”,如“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等。將如此寓意深長的“履”字用作鞋子的泛稱,可謂吉祥如意。
首先,史游說“履”,款款有解?!办熧隹E紃”,是鞋的形態(tài)、材料和飾物;“卬角”,是高翹的鞋;“裳韋不借為牧人”,是說皮子做的裳韋和俗稱“不借”的草鞋,都是貧賤者所穿;“完堅耐事愈比倫”,是說無論什么樣的鞋子,都要結(jié)實耐用。史游,堪稱史上第一個倡導鞋履要有“完堅耐事愈比倫”那樣高質(zhì)量的先賢。
其次,史游說“卬角”,又稱大麤(音粗)。①木屐的一種。漢楊雄《方言》“今漆履有齒者為‘卬角’”,即木屐的一種。②草鞋的一種,《駢雅·釋服食》“不借,薄借,卬角,草履也”。
再其次,史游說“不借”,傳承民俗?!夺屆め屢路贰褒R人謂草屨曰屝,或曰不借,言賤易有,宜各自蓄之,不假借人也。漢文帝曾履不借視朝?!辈唤?,也稱“薄借”。
除《急就篇》外,秦漢還有漢履、東郭履、屣履、文履、勾履、絲履、麻履、革履、漆履、圓履、漆畫履、鴛鴦履、岐頭履(分梢履、兩岐履)、青絲履(編織履)、織成履(組履)、香訓履、顙推履等鞋款鞋名。
漢履,泛指漢代的鞋字。其材為皮、絲、麻、草等;其形體寬大,質(zhì)地粗糙而堅挺,為方便出行,必須系帶。
東郭履,就字面而言就是“東郭先生的鞋”,實際上并不那么簡單?!妒酚洝せ袀鳌罚骸皷|郭先生久待詔公車,貧困饑寒,衣敝,履不完。”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漢武帝時代有個東郭先生,在公車府候差,等待詔旨得到一份養(yǎng)家糊口的工作。東郭先生很窮,衣服破舊,鞋不完整。然而,東郭先生很有才,漢武帝就破格提拔他為郡都尉,高官厚祿,頃刻升遷。東郭先生名氣大增,他貧窮時穿的“履不完”也被稱之“東郭履”。李白說“自笑東郭履,側(cè)慚狐白溫”;李商隱說“雪中東郭履,堂上老萊衣”;黃庭堅說“寧穿東郭履,不遺子公書”;司馬光說“笑談東郭履,歌誦買臣樵”??梢姈|郭履名氣之大。
屣履,婦女穿的一種舞鞋。以皮革為之,平底無跟;
文履,又稱“花文履”,有彩飾的鞋子;
勾履,一種尖頭略向上彎似鉤的鞋子;
絲履,裝飾有繶、絇、純的鞋子。其制為青帛為面,絳帛為里,底為麻線編織;
麻履,亦稱“枲(音喜)履”,以麻制之履,或作厚底,或作薄底,或為圓頭,或為岐頭,種類繁多,形制各異;
革履,亦稱“革鞜”,有“雄躬服節(jié)儉,徬衣不敝,革鞜不穿”的記載;
漆履,髹(音休)漆之履。涂有赤黑色漆的鞋子;
圓履,亦稱“圓頭履”,東漢以后,多用于婦女,以示順從;
漆畫履,飾以漆畫的彩色木屐,有“婦女始嫁,至作漆畫,五彩為系”的記載;
鴛鴦履,一種做工精細而繡有鴛鴦的鞋子,用于婦女,漢唐皆盛;
岐頭履,是一種鞋頭上翹而又分叉的鞋子,有遮擋長袍下部的作用;
青絲履,亦稱“編織履”,履面用絲縷編織,平紋織法,緯線較粗,織紋方向明顯,色彩綠;履底用麻線編織,平紋,淺絳色,;襯里絳紫色;履前端昂起兩小尖角,雙岐履形制。
織成履,亦稱“組履”。以彩絲、棕麻為材料,按事先確定的式樣直接編成的鞋子??季空咄诼拿嫔峡椧苑睆偷膱D紋。秦漢時期已有專事其業(yè)的工匠藝人。
香訓履,顧名思義就是用香薰過的鞋子,穿此履可散發(fā)香氣,多指婦女的睡履。
顙推履,泛指粗履、賤履。顙(音桑),《說文》“顙推之履者,履之前額突出而者也?!彼?,顙推履也稱“突頭履”。
縱觀秦漢之履,最真實的形象鞋履形象,莫過于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內(nèi)將士足下的方頭方口翹尖履、方頭方口平頭履、圓頭高靿單梁靴、圓頭短靿單梁靴、方頭方口平頭履等鞋款鞋名;最高級別的鞋履形象莫過于軍吏足下的方頭方口翹尖履。一個“翹”字,把周王諸侯“諸履中以舃為貴”的“翹頭舃”聯(lián)系在了一起。
雖“禮崩樂壞”,雖“舃”字被棄用,雖“屨”字被“履”替代,但“翹”的創(chuàng)意仍在軍吏足下“大放異彩”,那就是方頭方口翹尖履?;蛟S因秦始皇死得太早,還沒有來得及穿上至尊至貴的“翹頭舃”就駕崩西去。如果說軍吏足下的方頭方口翹尖履級別最高,那么秦始皇足下獨一無二的“望仙履”級別也為最高,其形制必以“翹頭”當先,因為“秦始皇令三妃九嬪……靸鳳頭履”已有史料記載?!傍P頭履”,其“翹”駭然在目。
秦始皇足下無“翹頭舃”,漢劉邦足下無“翹頭舃”,但并不影響秦漢時代民間對“翹頭鞋”的崇拜,勾履、岐頭履、突頭履等翹頭履的流行。
勾履,一種尖頭略向上彎似鉤的鞋子。據(jù)漢代出土的漢代大型空心磚模印畫上,畫著三個侍衛(wèi)門卒,持戟配長劍,衣服寬博著曲裾袍,穿勾履。
岐頭履,亦稱“分梢履”“兩岐履”,是一種鞋頭上翹而又分叉的鞋子,又遮擋長袍下部的作用。湖北長沙馬王漢墓?jié)h墓和江陵鳳凰山漢墓均出土有岐頭履。
突頭履,又稱“顙推履”,《說文》“顙推之履者,履之前額突出而者也?!彼裕嬐坡囊卜Q“突頭履”。
古代鞋履為何以“翹”為貴?一是實用性,可遮擋衣袍的下部邊緣;二是裝飾性,鞋頭是鞋的臉面,鞋的臉面是萬萬不可以忽視的;三是是象征性。中國古建筑的頂角大都做成上翹狀,寓意對上蒼的尊崇。更重要的是,不同的鞋款和鞋名成為穿者地位、等級的象征。即使秦漢以后,東晉的女性時興五朵履,形似云朵高翹而翻卷;南北朝笏頭履的流行,因翹似笏板而得名;唐朝的卷云錦履和如意翹履,似朵朵云團;宋朝,女性上翹的弓鞋,更久負盛名。
(下期刊載《魏晉隋之鞋款鞋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