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稿_楊玉賢 編輯_劉煜 設計_劉仕悅
時間一晃,來韓國兩年了。出發(fā)前那個夜晚父母的叮嚀如今依然縈繞耳旁,清晰且真切,仿佛就發(fā)生在昨天。母親爭著要幫我整理行李箱,嘴邊叮嚀著需要帶上的各類物品。我了解母親,她的愛很簡單。兒子孤身在外,吃好穿暖她才能安心。而父親卻不同平日,一言不發(fā),只是站在墻邊,像一位嚴謹?shù)陌矙z員??粗赣H將一件又一件行李塞進我的行李箱,直到那個“永遠不夠裝”的行李箱嚴嚴實實地合上。合上這沉甸甸的行李箱,似乎真的意味著要出發(fā)遠行了。到這,父親才開口,送給我“八字箴言”:“勿忘初心,牢記使命。”我理解他的心意,我們父子向來有默契。于是,繼續(xù)揣摩著這八個字的含義,我奔赴了韓國這片陌生的土地。
來韓國的第一年是最難熬的。語言不通是個首要問題。從零開始學習韓語讓生活中即便最簡單的一件小事都變得生澀,不易。點餐、租房、繳費、坐車……都只能硬著頭皮用翻譯器翻譯,或用那奇怪的口音吞吐出幾個新學的單詞,艱難地與旁人溝通。我本是靦腆的南方人,但為了生存,不得不多開口,學會“厚著臉皮”。
其次就是需要面臨漫長且孤獨的生活。雖然我從小比較獨立,也獨自在北京“漂”過兩年。但在那些歲月里,總會幸運地遇到相互扶持的朋友們。而這次,茫茫人海中,在人潮涌動的大街上,我失去了歸屬感。很長一段時間里,我都覺得自己是個透明人,與這個城市毫不相干。我想這就是留學的第一節(jié)必修課吧,我得學會面對孤獨。
再談談生活的成本。雖然用父母的話講,這不是我該操心的事情,我只需用心念書就好。我又何嘗不懂父母呢,他們不會在孩子面前表露難處,即使生意受到了疫情的重創(chuàng)。父母只會在孩子面前給足底氣,讓孩子堅信父母是我們堅實的后盾,卻轉(zhuǎn)身獨自咽下現(xiàn)實的辛酸苦楚。
首爾的物價比我想象中還要高,特別是吃飯買菜。用“花錢如流水”形容也不為過。從前,我不愛吃蔬菜,偶爾愿意吃的蔬菜也就那么幾樣。而來到韓國,在“論棵賣”的蔬菜面前,由不得我挑選。只好看看當天有沒有什么實惠的時蔬可以果腹,以此補充身體必要的營養(yǎng)物質(zhì)。也時常在“百元西瓜”面前吞咽口水,懷念國內(nèi)的“西瓜自由”。偶爾和朋友一起吃頓自助餐必定會大塊吃肉,大口吃菜,吃得快要撐破肚皮才罷休。
終于在來韓國的第九個月我順利地從成均館大學韓國語學堂畢業(yè),申請上了滿意的學校。我在學習語言的期間,結(jié)識了一些有趣的中外朋友,我們常常結(jié)伴出行,探索這個國家。我開始有了自己的小圈子,同時加深了對這個國家的理解,一切都變得親切起來,從“韓國求生”過渡到了真正的韓國留學生活。
兼職想必也是大部分韓國留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也不例外。在語學堂畢業(yè)后迎來了暑假,有了基礎的語言能力,我想出去磨煉磨煉。一方面可以檢驗我的語言學習,另一方面也可以減輕生活開支帶來的壓力。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貿(mào)易公司,因為公司不大,所以承擔的工作比較雜。雖然報酬只是基本時薪,但工作氛圍不錯。和形形色色的同事們閑聊中體悟著韓國的社會百態(tài),每天有說有笑,倒也有趣。
之后,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我接觸到了直播行業(yè)。在韓國東大門這樣龐大的產(chǎn)業(yè)下,直播賣衣服的方式并不新奇。介紹的朋友覺得我外在形象不差,對時尚也還算有自己的看法,極力催促我去試試。雖然心里沒底,但這份工作的待遇不錯,便決定試試。于是在上課之余,我穿梭在各個服裝市場,學著和店員溝通,為客人介紹衣服,展示衣服。上課學習專業(yè)知識,課余時間通過兼職練習韓語。雖然很忙碌,但也覺得每天都很積極。慢慢地融入這個社會,好像一切也正朝著好的方向發(fā)展。
上個學期結(jié)束,終于在這次暑假有了片刻喘息的機會。通過一學期的努力,得到了教授的認可,拿到了獎學金,也靠課余兼職攢下了不少積蓄。但現(xiàn)實與理想似乎還有很遠的距離,父親與我分別前所提到的“初心”“使命”也再一次在我的耳畔響起。
從小,父親對我的期盼很高,他深知自己那輩因為文化水平受限,難以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于是更多的是致力于我的成長和對我的教育上。從我五歲終日癡迷地拿著毛筆涂鴉時,他就細心地察覺到他的兒子可能自己選了一條特別的人生,那便是“書畫”。藝術的種子在普通家庭里,是很難存活的??晌业母赣H很偏執(zhí),在這條道路上陪我一走就是近二十年。這期間,為我求學拜師,為我鋪路,可謂是散盡家蓄。我慶幸出生在這樣的家庭,父母總會無條件支持我自己的選擇。被愛包裹之下的我也并不軟弱,變得像父親一樣偏執(zhí),堅毅。在藝考的千軍萬馬之中,取得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專業(yè)全國第21名的成績,書法單科是那年的高分卷。速寫作品入選了中央美術學院編寫的《培養(yǎng)優(yōu)秀美術人才的鮮明導向》?,F(xiàn)如今,為了更好地發(fā)展,父母再一次堅定地支持我留學,我自然應該心懷感恩,更不該忘了“初心”和“使命”。
我想我已經(jīng)度過了留學適應期,應當調(diào)整狀態(tài),在有限的留學時間里做些更有意義的事了。正當我思考接下來應該做些什么的時候,曾在社交平臺上發(fā)布的書畫練習作品得到了一位在韓華人的注意。原來這位陌生人,對傳統(tǒng)書畫有著濃厚的興趣,但苦于在韓國沒有良好的學習機會,便表達了想跟我學習的意愿。我猛然驚醒,我何不學以致用,在韓國繼續(xù)堅持我熱愛的書畫,做一個書畫小老師呢。這既能鞏固發(fā)展自己的所學,又能為在韓華人同胞們提供書畫交流學習的機會,這不正是我的“初心”嘛。
想到這,我興奮地開始著手計劃。首先,我用兩周時間恢復自己的能力,這樣才有信心付諸教學。與此同時,我大量地查閱資料,分析成年人和孩童學習書畫的訴求,學習能力的特點和差異性,并羅列以往恩師們對我的指導以及我在學習過程中領悟的種種經(jīng)驗,加以結(jié)合,制定我的教學方案。此外,就需要在實際的教學案例中不斷反思,完善教學體系了。喜人的是,暑假兩個月時間,竟有十幾位學員陸續(xù)前來學習,其中包括小朋友、寶媽、職場人、上本科的大學生,甚至研究生。咨詢的人絡繹不絕,在韓國竟有這么多書畫愛好者,這是我始料未及的。這振奮了我,我應當堅定地、全力以赴地投入熱情。
教學之余,我不敢懈怠。課后大量地臨習傳統(tǒng)碑帖。在虔誠地臨習過程中,仿佛穿梭時光,回到童年,看到從前那個在書桌前每日練字七八個小時,不知疲倦的我。感受到這些年傳統(tǒng)書畫對我潛移默化的滋養(yǎng),不僅影響了我的志趣,也重塑了我的生命。在中國國力日益強大和文化復興的大背景下,中國孩子傳統(tǒng)書畫的學習和繼承顯得尤為重要。一筆一畫,鄉(xiāng)愁鄉(xiāng)思,溢于紙上。中華兒女,一顆中國心,無論身在何處,都應該繼承、輸出優(yōu)秀的中國文化,提高對本國文化的認同和自信。
而將目光投向海外的華人子女,這種學習的資源卻非常匱乏。我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為我們?nèi)A人孩子做點什么。老天眷顧,在我苦于不知如何開展時,中韓子女教育協(xié)會的高潔會長向我提出了合作的想法。這個囊括了六百多個中韓家庭及在韓華人家庭的協(xié)會,一直本著弘揚中華文化,服務華人華僑的宗旨,致力于中韓子女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與中國駐韓大使館、首爾中國文化中心合作開展了很多公益性的活動和傳統(tǒng)文化的課程。我們的初心高度一致,我想或許這就是我的“使命”吧。我欣喜地接受了合作,開始為在韓華人孩子上書畫課、協(xié)同籌劃各種傳統(tǒng)文化體驗活動。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彪m然眼下這條路任重道遠,但希望以這樣的方式喚醒更多海外華人的響應和號召,為中國文化輸出,為中韓文化交流獻上綿薄之力,也為我的留學經(jīng)歷留下難忘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