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莉莉,孫忠梅
(1.深圳大學圖書館,廣東 深圳 518060;2.深圳大學 在線教育研究中心,廣東 深圳 518060)
大規(guī)模在線開放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是近年來開放教育領域出現(xiàn)的一種新課程模式,具有開放學習過程、大規(guī)模參與等特性。MOOC 這一術語最早由加拿大學者于2008年提出,后在美國迅速發(fā)展,并于2013年引入我國。經(jīng)過十多年發(fā)展,目前MOOC 研究已經(jīng)形成規(guī)模,研究成果也大量涌現(xiàn)。因此,有必要全面厘清國際MOOC 領域的發(fā)展脈絡和研究現(xiàn)狀,及時展現(xiàn)國際領域的研究熱點與前沿,以期能夠為國內MOOC 領域發(fā)展提供借鑒與參考。
本文以Web of Science 數(shù)據(jù)庫(SCI-EXPANDED、SSCI、A&HCI、CPCI-S)中的文獻為數(shù)據(jù)來源,以TS=(“MOOC” or “MOOCs” or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or “Massively Open Online Courses” or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or “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為檢索式進行高級檢索,檢索時間設置為2008—2021年,文獻類型選取“Article、Proceedings、Editorial Material”,共檢索得到3 621 篇相關文獻,數(shù)據(jù)更新時間為2021年5月25日。
分析工具選用的是由陳超美教授開發(fā)的可視化軟件CiteSpace,通過CiteSpace 繪制知識圖譜,從年代及期刊分布、國家或地區(qū)分布、機構及作者合作、重要文獻、研究熱點及前沿等方面對國際MOOC 研究文獻進行分析,從而展示MOOC 研究的發(fā)展狀態(tài)。
文獻的年份分布情況是了解這一研究領域發(fā)展狀況的重要指標。MOOC 領域研究論文的年份分布如圖1所示。
由圖1可知,MOOC 領域的研究大致可以劃分為3 個階段:2008—2012年為起步階段,這一階段的發(fā)文數(shù)量較少,且增長緩慢,表明這一領域的研究剛剛興起,開始有學者關注到MOOC 研究。從2013年開始,這一領域論文成果不斷涌現(xiàn),發(fā)文數(shù)量快速增加,并在2017年達到最高641 篇,表明該領域已成為學者們關注的熱點領域,對MOOC 的相關研究發(fā)展到了一個新階段。從2018年開始,MOOC 領域的論文數(shù)量逐步減少,可以看出研究熱度有所下降,相關研究逐步趨于穩(wěn)定。
圖1 MOOC 研究的年度發(fā)文量分布
2.2.1 機構分布
不同機構在MOOC 領域的研究水平是有所差異的。將檢索到的樣本數(shù)據(jù)導入CiteSpace,節(jié)點類型依次選取“Institution”,設置相應的時間切片和閾值,運行軟件得到節(jié)點259 個、連線163 條、網(wǎng)絡密度為0.004 9 的MOOC 領域機構共現(xiàn)網(wǎng)絡圖譜,如圖2所示。在圖2中,節(jié)點代表發(fā)文機構,節(jié)點的大小與機構發(fā)文量正相關,節(jié)點間的連線反映合作關系強度。
圖2 2008—2021年MOOC 領域機構共現(xiàn)網(wǎng)絡圖譜
從網(wǎng)絡的整體分布來看,MOOC 領域研究機構眾多,機構類型以高校為主。從發(fā)文量來看,排名靠前的機構依次 有MIT、Univ Carlos III Madrid、Stanford Univ、Open Univ Netherlands、Open Univ 等。其中在我國研究機構中,清華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大學、以及香港科技大學等發(fā)文較多,表明這些高校在這一領域具有較強的研究實力。
2.2.2 作者分布
分析MOOC 領域的作者分布及其合作關系,可在一定程度上洞察該領域作者的科研實力及合作現(xiàn)狀。節(jié)點類型選取為“Author”,設置合適的時間切片和閾值,運行CiteSpace 生成MOOC 領域作者共現(xiàn)網(wǎng)絡圖譜,如圖3所示。
圖3 2008—2021年MOOC 領域作者合作網(wǎng)絡圖譜
在圖3中,共生成317 個節(jié)點,412 條連線,網(wǎng)絡密度為0.008 2。從合作角度看,該領域的作者合作并不十分緊密,其中作者合作的最大子網(wǎng)絡是由Carlos Delgado Kloos、Carlos Alariohoyos、Mar Perezsanagustin、Pedro J Munozmerino 等組成的,這些研究人員主要來自Univ Carlos III Madrid、Pontificia Univ Catolica Chile、Univ Cuenca等機構。
從發(fā)文量來看,MOOC 領域發(fā)文量排名位居前列的作者是Christoph Meinel,Carlos Delgado Kloos、Mar Perezsanagustin、Carlos Alariohoyos、Pedro J Munozmerino 等。
期刊是學術成果的主要載體,分析某一領域文獻所引用的期刊,能夠更為全面地識別該領域的高質量期刊。選擇“Cited Journal”為研究對象,繪制MOOC 領域期刊共被引圖譜,如圖4所示。表1展示的是MOOC 領域排名前十的高被引期刊,這些期刊主要分布于教育學和教育研究、計算機科學、心理學及多學科等領域。
圖4 2008—2021年MOOC 領域期刊共被引網(wǎng)絡圖譜
表1 MOOC 領域高被引期刊(TOP10)
中介中心性是測度節(jié)點在網(wǎng)絡中重要性的一個指標。具有較高的中介中心性的節(jié)點通常在網(wǎng)絡圖譜中占據(jù)著樞紐位置。據(jù)統(tǒng)計,10 種高被引期刊中有4 種期刊的中心性大于0.1,依次為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ributed Learning(0.48)、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0.26)、Computers &Education(0.21)、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0.11),這些期刊既有高的被引頻次,又有著高中心性,其刊載的論文被MOOC 領域的研究人員關注并引用,是該領域的重要期刊。
文獻共被引分析能夠展現(xiàn)某一研究領域的高被引文獻。圖5是MOOC 領域文獻共被引網(wǎng)絡圖譜,圖5中的節(jié)點代表所引用的文獻,節(jié)點大小與該文獻的被引次數(shù)正相關,選取被引次數(shù)高于100 次的文獻作為MOOC 領域的高被引文獻,共有7 篇高被引文獻。
圖5 2008—2021年MOOC 領域文獻共被引網(wǎng)絡圖譜
被引頻次排在首位的是Breslow L 等在2013年發(fā)表的文獻“Studying Learning in the Worldwide Classroom Research into edX’s First MOOC”,高達172 次。這篇論文主要對edX 首個MOOC 課程“Circuits and Electronics”的用戶數(shù)據(jù)進行調查與評估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學生訪問論壇時,超過90%的活動是僅查看已存在的主題內容,并不發(fā)布問題、答案或評論;194 個國家的注冊用戶中美國人數(shù)最多,有26 333 人,而中國注冊用戶僅有622 人,遠不及預期等。
Jordan K 于2014年在期刊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上發(fā)表的論文“Initial Trends in Enrolment and Completion of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排在高被引文獻的第二位,被引166 次。該文試圖通過收集公開數(shù)據(jù)來探討影響MOOC 課程注冊人數(shù)和完成人數(shù)的因素,結果發(fā)現(xiàn):注冊數(shù)隨著課程開始時間的推移而減少,且與課程長度呈正相關關系;完成率則與課程開始時間、大學排名、總注冊人數(shù)相一致的,但和課程長度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等。
被引頻次排在第三的是Liyanagunawardena TR 等在2013年 發(fā)表的名為 “MOOCs:A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Published Literature 2008—2012”的論文,其被引頻次為154次。此文主要是對2008—2012 這5年間發(fā)表的45 篇MOOC領域相關文獻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其中定量分析根據(jù)文獻類型、出版時間來進行,定性分析則使用開放編碼內容分析對文獻進行分類研究。
位列高被引文獻第四、第五位的依次是Kizilcec RF 等發(fā)表于2013年的文獻“Deconstructing Disengagement:Analyzing Learner Subpopulationsin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和Margaryan A等在2015年發(fā)表的名為“Instructional quality of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論文,其被引頻次依次為139 次、138 次。前一篇文獻針對MOOC課程完成率低的問題,以三門計算機領域MOOC 課程為例,采用了一種分類機制來描述用戶的課程參與行為,為后續(xù)MOOC 課程設計提供參考;后一篇文獻主要對隨機抽取的76 門MOOC 課程的教學設計質量進行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MOOC 課程在材料的組織和呈現(xiàn)方面表現(xiàn)較好,但教學設計質量較低。
Hew KF 等在2014年發(fā)表的 “Students’ and instructors’ use of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Motivations andChallenges”一文以及Littlejohn A 等發(fā)表于2016年的論文“Learning in MOOCs: Motivations andselfregulated learningin MOOCs”分別排在高被引文獻的第六、第七位,被引頻次分別為132 次、118 次。前者通過文獻綜述來總結用戶使用MOOC 的動機,還總結了學生輟學的原因和MOOC 教學所面臨的挑戰(zhàn);后者主要通過用戶定量調查和跟蹤訪談的方式來研究MOOC 學習者的使用動機與自主學習策略的關系。
總體而言,MOOC 領域高被引文獻的研究內容以用戶分析和課程實踐為主,包括用戶行為分析、使用動機及挑戰(zhàn)、課程教學質量、課程完成率等方面,也少量涉及自主學習策略和綜述研究。
關鍵詞是一篇文獻主要內容的結晶,如果在若干篇文獻中含有某個關鍵詞的頻次越多,說明這個關鍵詞是這些文獻的研究熱點。在CiteSpace 中,選取“keyword”為研究對象,運行軟件繪制MOOC 領域關鍵詞共現(xiàn)圖譜,如圖6所示。圖中節(jié)點代表相應的關鍵詞,節(jié)點大小與關鍵詞頻次正相關。
圖6 2008—2021年MOOC 領域關鍵詞共現(xiàn)圖譜
在圖6展示的MOOC 領域關鍵詞共現(xiàn)圖譜中,頻次最高的關鍵詞是mooc,高達2 042 次。高頻關鍵詞反映的MOOC 領域研究熱點還包括education、e-learning、higher education、student、online learning、motivation、learning analytics、online、performance、engagement、model、blended learning、open online course、technology、online education、open education、pattern、flipped classroom、connectivism 等。
對這些高頻關鍵詞進行歸納總結,MOOC 領域研究熱點大致可以分為3 類:
一是理論分析,既包括MOOC 領域相關概念及發(fā)展歷程,也涉及MOOC 對高等教育、在線教育的影響與關系研究,代表性關鍵詞有mooc、education、higher education、online learning、online education、open education、connectivism。如學者Daniel John 在研究中提到,MOOC 在發(fā)展過程中逐漸演變?yōu)閮深?,即基于?lián)通主義的cMOOC 和基于行為主義的xMOOC;如FreitasSI de 等認為MOOC 的產(chǎn)生有可能會改變當前高等教育的課程交付和收入模式。
二是技術關聯(lián),主要涉及學習分析、機器學習等新興技術在MOOC 領域的運用,高頻關鍵詞有l(wèi)earning analytics、technology 等。如YANG T Y 等收集學生觀看課程視頻點擊流的數(shù)據(jù)并合并到機器學習特征集中,采用訓練時間序列神經(jīng)網(wǎng)絡方法來預測MOOC 課程學生成績的演變。
三是應用實踐,又可以分為用戶研究、教學與課程實踐兩個方面,涉及關鍵詞有student、motivation、performance、engagement、open online course、model、blended learning、pattern、flipped classroom 等。
MOOC 用戶研究,既包括學習者,也包括教學者,主要涉及使用動機、效果評估、表現(xiàn)、環(huán)境影響、教學挑戰(zhàn)等內容。如ZHENG S J 等人研究發(fā)現(xiàn)學習者使用MOOC 學習的動機包括滿足當前需求、為未來做準備、滿足好奇心、與人溝通這四個方面。如DOO M Y 等人對142 名MOOC教學者的動機和職業(yè)發(fā)展進行調研,結果發(fā)現(xiàn)教學者使用MOOC 的動機主要與內在動機相關,而教學最大的挑戰(zhàn)是缺乏互動,在教學情境中嚴重依賴異步交流。教學與課程實踐,主要涉及教學改革、教學方法、課程模式設計、盈利方式、課程完成率等方面。如LINDSEY T B 等基于教學認識論和社會維度的教學方法框架,通過多案例分析法來研究24 門MOOC 課程的教學工具和教學方法,結果發(fā)現(xiàn)MOOC課程趨向于使用客觀主義—個體教學法,而構建主義—小組教學法不太常見。
在CiteSpace 中,關鍵詞的突變分析是把握相關主題研究前沿的一個重要指標,突變的關鍵詞代表這一領域研究新的動態(tài)方向。圖7是MOOC 領域突變性位列TOP15 的關鍵詞圖譜。
由圖7可知,2011—2013年突變性較高的關鍵詞為Connectivism、e-learning、online education,這表明聯(lián)通主義、在線學習及在線教育是這一時期的前沿領域,可以看出這一階段主要側重于基礎理論研究。
圖7 2008—2021年國際MOOC 領域突變性關鍵詞
2014年的突變性關鍵詞為oer、spoc,即開放教育資源、小規(guī)模限制性在線課程,可知這一時期的MOOC 研究主要是對現(xiàn)有理論和形式的新探索,反映出MOOC 領域研究在不斷探索新發(fā)展新形式。2015—2016年的突變詞是big data、innovation、evaluation,可以歸為新興技術關聯(lián)、領域創(chuàng)新與價值等方面的主題。
2018—2019 年的突變詞比較多,包括engagement、behavior、performance、quality、achievement、strategy、participation,可以歸納為用戶行為與表現(xiàn)、課程質量與成績、學習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可知這一時期的前沿主題更多關注的是用戶和課程的實踐研究。
整體來看,隨著MOOC 研究的不斷深入,突變性關鍵詞也發(fā)生著明顯的變化,即從基礎理論研究到理論探索再到技術、應用實踐研究,反映出近些年MOOC 領域的研究前沿在從理論研究逐步過渡到應用與實踐研究。
本文基于計量學理論和方法,借助CiteSpace 軟件對國際MOOC 領域相關文獻進行多維度分析,結果表明:(1)國際MOOC 研究經(jīng)歷了萌芽、發(fā)展和穩(wěn)定的階段,研究機構以高校為主,作者合作并不十分緊密;(2)高被引期刊主要分布于教育學、計算機科學及心理學、多學科等領域,高被引文獻內容以用戶分析和課程實踐為主;(3)研究熱點集中在理論分析、技術關聯(lián)、應用實踐這三方面。
可以看到,國際MOOC 領域的研究已逐步進入穩(wěn)定階段,領域前沿在不斷從理論擴展到技術、應用實踐研究,正在進一步探索MOOC 用戶行為和教學實踐效果。在未來研究中,技術創(chuàng)新、教學質量與效果、用戶使用體驗等方面可能會成為研究者們所關注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