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931年水災為例"/>
宋金鑫 韋愛群 王 琪
(江蘇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鹽城分局,江蘇鹽城,224051)
鹽城水災難民收容所
在2021年6月3日召開的江蘇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全體會議上,鹽城市被納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體系,一同被納入的還有另一座城市連云港。從地緣的角度來看,鹽城并不與京杭大運河相接,但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鹽城與大運河淵源頗深。
鹽城地處里下河地區(qū),里下河地區(qū)囊括了西起里運河,東至黃海,北抵蘇北灌溉總渠,南達新通揚運河的廣袤區(qū)域。京杭大運河中的里運河,北端自淮陰水利樞紐起,南至六圩入長江,全長168千米,連接長江與淮河,古稱邗溝。
里下河平原整體地勢四周高、中間低,地面高層從4米多逐步下降到中間1米左右,狀如鍋底。根據相關研究,這種地勢形成于約7000年前,當時的里下河平原還是介于淮河和長江之間的大海灣,在這兩條大河不斷攜帶大量泥沙入海以及沿岸阻力的影響下,里下河平原東部形成了沙堤,里下河平原最終變成潟湖,與海水完全阻斷開,水質也逐漸淡化,最終形成了四周高中間低的鍋底型地貌。里運河位于里下河平原西部,從地勢上來說對里運河平原是居高臨下。
在公元1194年以前里下河平原尚無太多水災,但這一切都在公元1194年黃河奪淮入海后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黃河奪淮入海給淮河下游的水系造成了嚴重破壞,由于“黃強淮弱”,淮河失去入海水道后被迫經由洪澤湖、高郵湖匯入長江,高郵、寶應地區(qū)的水位抬高,而高郵湖的東面即里運河,淮河水漲則里運河的安全就會受到威脅。自元以降的三個王朝首都設在北京,東南沿海逐漸演變?yōu)槲覈慕洕行?,大運河的漕運成為維系元明清三朝統(tǒng)治的重要根基。在這樣的背景下,統(tǒng)治者在里運河東堤上設立了南關壩、新壩、中壩、車邏壩、昭關壩這五座歸海壩,每當淮河水患危及運河安全,就會掘開這五座水壩,從而保障漕運的通暢。里運河傾瀉而下的洪水直接進入里下河平原,而里下河平原呈四周高、中間低的態(tài)勢,洪水很難順利入海,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滯留在里下河平原。每次開放歸海五壩,里下河平原都會成為澤國,身處里下河平原的百姓就無可避免地陷入災難的深淵。
里運河的歷史就是里下河平原人民的苦難史,身處里下河平原的鹽城與大運河自然也是有著密切聯(lián)系。
1931年水災可稱百年難遇的特大水災,災情遍布全國,而這場水災尤以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為甚。從當年7月初開始,“近十日來,霪雨連綿,淮沂并漲,淮水為里運之源,沂水為中運之源,均與運河有密切之關系。故江蘇水利局于蚌埠淮水、窯灣沂水早設有水文測站,從事觀測,并逐日電報水勢。近據報稱,蚌埠水位已達十九公尺七一,窯灣水位已達二十一公尺二三,超過民十大水記錄。……如水勢仍逐漲不已,歸海壩有岌岌難保之勢?!保?]當年的7月24日(農歷六月初十)有詩為證:“累日滂沱雨未休,伏中天氣比殘秋。不鶱也泛通天棹,非奡都牽坐地舟。矮屋搖搖風裹旆,行人點點浪中鷗?!保?]
在這輪降雨中,鹽城也未能幸免,7月17日鹽城方面的電報稱:“旬日以來,大雨連綿,西鄉(xiāng)六區(qū)及十二區(qū)農田,低洼之處,遍地皆水,居民大都逃住高阜以避水?!瑫r運河水利局馬委員,亦有電稱,水急堤危,速開閘壩?!保?]
7月28日,江蘇省政府第420次會議做出開啟歸海壩的決議。但在隨后的幾天里,由于里下河地區(qū)民眾的阻攔,政府幾次開壩未成。歸海壩一開則里下河地區(qū)便成澤國,當時的早稻(早稻的畝產量較低,但是由于歸海壩經常在立秋后不久便開啟,所以里下河地區(qū)的民眾被迫改種早稻)收割在即,開壩就會導致糧食顆粒無收,所以里下河地區(qū)的民眾拼了命地趕來保壩。這種情況僵持了數日。8月2日里運河御碼頭水位達到9.15米,下午4時官員帶著軍警鳴槍示警,不顧民眾阻攔,強行開啟了車邏壩。隨后的8月4日晚開啟新壩,而南關壩被大水沖破,至此歸海壩全部打開(昭關壩和中壩在清朝道光咸豐年間先后停廢),滾滾的洪水沖向包括鹽城在內的里下河平原各地。
開壩后,里運河的水位開始有所回落。8月20日《中央日報》報道:“運河水勢,連日均有減退,前后已退去四五尺,人心稍安,災象減輕。”[4]但是在8月25日這一天,逐漸好轉的情況又突然惡化。當日下午3時左右,里運河附近突然刮起西風,日降雨量超過100毫米。26日凌晨又刮起西北風,風力達到6.3級。這直接引發(fā)了高郵湖湖嘯,湖水向東漫過里運河西堤,繼而又沖破里運河東堤,直奔運堤東岸的高郵城。至此,運堤決口,里下河平原各地陷入一片汪洋。
運堤決口后,里運河的水位有所下降,但是隨后沂水南侵入運和長江水倒灌頂托,運河的水位又開始上漲,并源源不斷地從運堤決口處沖向里下河平原。 9月6日《新聞報》報道:“此間運水,前后共落五尺,但從三日晚開始,沂水南侵,彼已陡漲一尺,勢仍有增無止。又聞鹽城方面水已瀕城,各處紛派船只,前往救生?!保?]9月17日《時報》報道:“因長江水位高于運河,連日潮汛大至,倒灌逆流數十里,達于歸江各壩。上游來源既受頂托,不獨不能歸江,且挾江潮由運河決口及諸支流,灌入下河被災各縣,致鹽(城)興(化) 東(臺)等縣雖已略啟鹽墾堤圩,引水入海,而水迄今未退,時日延長,災害愈烈?!保?]
滾滾而下的洪水在運河決堤后數日傾瀉至鹽城,9月4日鹽城方面的告急電報稱:“水陡漲兩尺,平地水深丈許,全縣數百里幾無陸地,乞匯賑款五萬元?!保?]鹽城在1928年、1929年連續(xù)兩年遭遇旱災,1930年又遭遇了匪災,土匪在鹽城境內燒殺搶掠,弄得民不聊生。連續(xù)幾年的天災人禍,使得社會元氣大傷,民眾生計尚未得到恢復,又遭到水災的侵襲,可謂雪上加霜。歸海壩開啟后運河之水向東涌注,鹽城西南部分地區(qū)地勢最低,早早沒入水中,境內其他地區(qū)民眾仍然奮力防堵,在樁木麻袋蒲包各項搶險物資上花費巨大,以求免遭水災之苦。然而事與愿違,運堤決口后,從運河沖向東部里下河平原的水勢更加洶涌,鹽城境內河流短時間內水位暴漲,堤防先后全部潰決,除了縣城以外其他地區(qū)全部沒入水中。
在當時的鹽城縣城南15千米處有一地叫伍佑,《新聞報》9月19日報道了伍佑的災情:“在夏歷七月二十日以前,豐收有望,突于二十二日,即國歷八月三號,西岸各圩同日而破,九月一號東岸各圩亦相繼潰決,一片汪洋,廬舍固在水中,牲畜漂歿殆盡,禾稼入水三四尺五六尺七八尺不等,哭聲震地?!衲晁?,誠百年之所罕見也?!保?]這里有兩個時間節(jié)點,8月3日是歸海壩開啟后不久,9月1日是里運河潰堤后不久,歸海壩的開啟對鹽城的影響已然不小,里運河的決堤則帶來了更大的災難。當時的鹽城水災救濟委員會向外界發(fā)出的求賑電報寫道:“各報館轉各義賑會鈞鑒:鹽城不幸,連荒四載,今夏三壩齊開,田禾淹盡,猶力保殘堤,冀全民命。詎(高)郵邵(伯)堤決,駭浪驚濤,一霎那間,浮尸逐浪,急流吞舟,逃命須臾,求屋脊樹巔而不得。近日水仍續(xù)漲,港口淤墊,平地水深丈許,城以外均成海洋,設所收容,城狹人滿,輪少款竭,全境待援,迫乞海內外同胞,輸粟解囊,早拯饑溺,無任哀呼?!保?]
江北水災臨時義賑會是由當時江蘇省政府委托各地方人士成立的辦理長江以北江蘇各縣水災賑濟事宜的臨時機構,成立該機構旨在集中賑濟力量,統(tǒng)籌辦理江北各縣災后賑濟收容運輸購買等事宜。9月6日南通方面的電報稱:“江北水災義賑會電縣府,鹽城水漲災重,急待救濟,請趕速派輪往援。張縣長當電各區(qū),封雇小輪民船,星夜開城,轉送鹽城?!保?0]在江北水災臨時義賑會的調度下,鹽城得到了附近其他地區(qū)政務部門的援助。
除了政府的援助之外,鹽城也得到了一些慈善機構的救濟?!稌r報》9月24日報道:“時報館籌賑處放賑員,中國紅十字合組救濟隊,除將面粉四千袋餅干三萬五千磅計一百四十箱運赴揚中災區(qū)切實施放外,尚有餅干四萬磅,計一百六十箱……二十三日由鹽城分處主任陳斯白君押運餅干六十箱,及面粉等,乘輪赴鹽城設立辦事分處,會同該縣賑務分會等赴各鄉(xiāng)災區(qū)實地散放,取得散放地點及災民收到證據?!保?1]
鹽城水災遍及全境,只有縣城未曾入水,所以收容所設在縣城內。當時的報道記載:“截至九月十二日止,收容所已設二十四處,人數約五千八百余人,皆系五十歲以上之老者,十五歲以下之幼童及婦女?!保?2]但是縣城的面積畢竟有限,受災的民眾又有數十萬之眾,且被救災民每日的口糧也是不小的花費,長此以往鹽城也是難以維持?!安榈谝淮吴x廳發(fā)給賑款四千元,由縣責令各區(qū)辦理急賑,第二次賑款五千元,完全作為收容經費?,F在收容所難民口糧,每人一日約需銀八分至一角,以三個月計算,不敷甚巨?!保?3]9月4日鹽城的告急電報申請賑款五萬元,但是當時撥給的款項截至九月底只有九千元,導致鹽城賑災資金缺口巨大,賑災工作的開展困難重重。
國民政府和民間慈善機構的救災活動,因為受災范圍太廣和災害程度太重而顯得杯水車薪?!熬乓话耸伦儭焙螅腥彰褡迕苎杆偌せ?,社會輿論關注的重點也由救災轉變?yōu)榫葒転牡貐^(qū)得到的關注和救濟進一步減少。當時的鹽城縣長杜煒在本縣救災工作難以為繼的情況下,將本縣災民部分轉移到沒有受災或是受災情況較輕的地區(qū)。鹽城方面10月30日電報:“江北各縣遭水災,因水高橋低,輪船不能通過,以致停駛??桃愿撸ㄠ])寶(應)一帶,大部決口仍未閉塞,長此以往,水患無已。除電請建設廳,從速督工堵壩,以救民命外,并因輪船不開,交通斷絕,災民既不能在家,又不能逃走。杜縣長有鑒于斯,以用移民政策,非恢復交通不可,特商同各小輪公司,先行開班,乘客有急賑會發(fā)給之符號者,一概免費。并電咨沿途各機關,一體保護,既利商旅,又救難民,誠一舉而兩得也?!保?4]
運往外地的難民的求生之路并不順暢,被排擠、驅逐的事情屢有發(fā)生。當年《申報》12月10日就報道了一起發(fā)生在江陰的事件:“六日下午五時,到鹽城縣艒船五百余只,內載男女逃荒難民二千余人,由蘆埠港進口,至西石橋河中十余里,盡系難民船只,區(qū)團全體團員出為彈壓,該鎮(zhèn)戒嚴。省保安團四營十連,七日亦往西石橋駐防,難民向武進鄭渡橋方而開去。”[15]出現這種情況,也有水災波及范圍廣,到處不景氣的緣故,這無疑使外出逃難之人的謀生之路更為艱難。
1931年這場水災浩劫給鹽城帶來的損失難以估量。首先,大水將民眾已收之早稻沖毀,未收之稻亦是全部沉入水底毀于一旦,受災民眾的糧食和飲用水一直處于短缺狀態(tài),大水還導致了瘟疫,許多人在饑餓和疾病的折磨中喪生。再者,運堤決口處一直到當年年底才基本堵合完畢,大水滯留于包括鹽城在內的里下河地區(qū)相當長一段時間,水稻收成無望的情況下,冬小麥又無法播種,耕牛種子一應全無,加劇了來年的春荒。水災過后的第二年,1932年6月9日《中央日報》報道稱:“鹽(城)阜(寧)高(郵)寶(應)興(化)等縣,去年水災奇重,前只辦冬賑,本年未辦春賑,以致災區(qū)各縣,災民嗷嗷待哺。”[16]由此可見,1931年這場水災給鹽城帶來的影響曠日持久。
災后的調查顯示,此次運河大堤決口既有天災的不可抗力因素,也不乏國民政府水利部門的貪污瀆職。1931年的運河春修水利工程準備很不充分,用于治理運河的經費被層層盤扣,以致防汛儲備物資也沒有配備,這就使得運河大堤在遭遇洪水時變得不堪一擊。而災后運河堤壩決口的堵合和修復,也是一位來自美國的傳教士托馬斯·漢斯伯格向上海華洋義賑會所提議,他的提議得到了上海華洋義賑會的支持,上海華洋義賑會撥款并授命漢斯伯格監(jiān)管運堤修復工程。漢斯伯格確保華洋義賑會撥給的每一分錢都用在了工程上,整個工程不僅在預算內完成,漢斯伯格還在工程結束后將余款歸還給了華洋義賑會。時至今日,運堤仍然完好。
新中國成立以后,黨和政府對里下河人民的疾苦十分關心,通過科學嚴謹的規(guī)劃,在加固里運河堤防的同時,擴大淮河入長江通道,同時開挖蘇北灌溉總渠和淮河入海水道,使積于里運河西部的淮水增加了排泄量,也保障了里下河平原地區(qū)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里下河地區(qū)頻繁受災的情況已經得到了根本扭轉。1949年以來,運河的水位也曾數度超過1931年最高水位,但是運堤始終巋然不動,成為包括鹽城在內的里下河平原地區(qū)的可靠屏障,像1931年水災那樣的慘劇再也沒有發(fā)生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