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元強 董青藝 胡勁濤 李雯 王濤 楊勇暉 龔曉云 賀曉日 陳平洋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yī)院兒童醫(yī)學中心新生兒???,湖南長沙 410011)
敗血癥是新生兒致病和致死的重要因素,在新生兒期的病原菌培養(yǎng)陽性率和病死率顯著高于其他人群[1]。在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甚至同一地區(qū)不同的新生兒中心,新生兒敗血癥的發(fā)生及病原菌種類的分布因經濟發(fā)展狀況、年份、新生兒胎齡或出生體重分布的差異均有一定區(qū)別[2]。了解和掌握新生兒敗血癥的病原菌分布特點及其變化規(guī)律對總結和指導經驗性抗生素的合理用藥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分析了2010~2019年中南大學湘雅二醫(yī)院新生兒專科確診的敗血癥的發(fā)生情況、病原菌分布及其變化規(guī)律和病原菌的抗生素耐藥特點,為更好地認識我國中南地區(qū)新生兒敗血癥的特點提供臨床依據(jù)。
回 顧性分析2010 年1 月1 日至2019 年12 月31 日10 年間中南大學湘雅二醫(yī)院新生兒??剖罩蔚拇_診的新生兒敗血癥的臨床資料。新生兒主要來源為本院產科出生、社區(qū)來源或外院轉入。發(fā)病時間為出現(xiàn)臨床表現(xiàn),懷疑敗血癥時收集第1份血培養(yǎng)標本的日期。納入標準:(1)出生后0~28 d新生兒或校正胎齡44 周內;(2)有感染相關臨床表現(xiàn),單次及以上血標本或其他無菌腔液標本(如腦脊液)培養(yǎng)陽性,且致病菌為細菌或真菌。排除標準:標本污染或敏感抗生素治療<5 d。該研究已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2020)倫審(臨研)第(119)號]。
設計病例報告表,收集確診敗血癥新生兒的住院病歷信息,包括性別、胎齡、出生體重、是否為小于胎齡兒、住院時間等基本資料以及標本類型、病原菌種類、病原菌耐藥情況等。
新生兒敗血癥診斷標準參考《新生兒敗血癥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2019版)》[3]。早發(fā)型敗血癥(early-onset sepsis,EOS)定義為出生后72 h 內發(fā)病,發(fā)病時間>72 h 為晚發(fā)型敗血癥(late-onset sepsis,LOS)。早產定義為胎齡<37 周,極低出生體重定義為出生體重<1 500 g。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CoNS) 感 染納入敗血癥確診病例需同時滿足:(1)有感染相關臨床表現(xiàn);(2)48 h內雙份培養(yǎng)標本陽性或單份標本陽性伴血液非特異性檢查(白細胞計數(shù)、C-反應蛋白和降鈣素原)結果異常;(3)敏感抗生素治療≥5 d[4]。相同病原菌的2次培養(yǎng)標本陽性間隔時間大于21 d時,定義為新發(fā)敗血癥[5]。
應用SPSS 26.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構成比或百分率(%)表示,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或中位數(shù)(四分位數(shù)間距)[P50(P25,P75)]表示。
2010 年1 月1 日至2019 年12 月31 日,共收治新生兒11 111例,其中確診敗血癥患兒447例,新生兒敗血癥發(fā)生率為4.02%。其中EOS 患兒158例,發(fā)生率為1.42%;LOS患兒289例,發(fā)生率為2.60%。
10 年間敗血癥發(fā)生率呈上下波動狀態(tài),無明顯增多或減少趨勢。2015 年敗血癥發(fā)生率最低,為2.29%(27/1 178);2016 年敗血癥發(fā)生率最高,為5.57%(61/1 095)。EOS方面,2018年發(fā)生率最低,為0.89%(10/1 123);2016年發(fā)生率最高,為2.28%(25/1 095)。而LOS 方面,發(fā)生率最低在2015年,為1.27%(15/1 178);發(fā)生率最高在2016年,為3.29%(36/1 095)。
確診的447 例敗血癥患兒中,男266 例(59.5%),女181 例(40.5%)。平均胎齡為(36±4)周,平均出生體重為(2 538±930)g,中位住院時間為20(14,33)d。所有患兒在住院期間均僅發(fā)生1 次敗血癥。其中20 例(4.5%)患兒發(fā)生多重感染,合并2種病原菌感染者18例,合并3種病原菌感染者2例。
447例確診的敗血癥患兒中,死亡16例,病死率為3.6%。EOS 患兒死亡8 例,病死率為5.1%(8/158),其中CoNS 感染2 例、大腸埃希菌感染3 例、肺炎克雷伯菌感染2 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1例。LOS患兒死亡8例,病死率為2.8%(8/289),其中CoNS 感染2 例、大腸埃希菌感染1 例、肺炎克雷伯菌感染2例、銅綠假單胞菌感染1例、合并CoNS 及鮑曼不動桿菌感染1 例、熱帶念珠菌感染1例。
447 例敗血癥患兒中共檢出469 株菌株,其中CoNS、肺炎克雷伯菌、大腸埃希菌、念珠菌屬為最常見菌株。158例EOS患兒中共檢出164株菌株,其中CoNS、肺炎克雷伯菌、大腸埃希菌檢出占比較高;289 例LOS 患兒中共檢出305 株菌株,其中CoNS、肺炎克雷伯菌、念珠菌屬檢出占比較高。見表1。
表1 新生兒敗血癥病原菌分布情況 [n(%)]
10年間,CoNS、肺炎克雷伯菌、大腸埃希菌、念珠菌屬在每年檢出菌株中的占比分布無明顯變化趨勢。CoNS 的占比波動在39.6%~63.0%,肺炎克雷伯菌的占比波動在9.8%~34.0%,大腸埃希菌的占比波動在0~17.1%,念珠菌屬的占比波動在1.9%~18.3%。EOS 和LOS 患兒的病原菌檢出占比的變化趨勢情況見圖1。
表1(續(xù))
圖1 病原菌隨時間變化分布趨勢圖
CoNS 在足月兒組中檢出比例最高,達63.9%;而肺炎克雷伯菌在早產兒組(33.9%)、極低出生體重兒組(29.5%)、小于胎齡兒組(42.5%)中檢出比例高。EOS 方面,大腸埃希菌在早產兒組(18.8%)和極低出生體重兒組(21.7%)中檢出比例較高。LOS方面,肺炎克雷伯菌在小于胎齡兒組(57.7%)、早產兒組(40.9%)、極低出生體重兒組(35.4%)中檢出比例高;念珠菌屬在極低出生體重兒組(26.2%)、小于胎齡兒組(23.1%)、早產兒組(14.9%)中也有較高檢出比例。見圖2。
圖2 病原菌在不同患兒類型的分布
469 株病原菌中,革蘭陽性菌255 株,革蘭陰性菌176 株,真菌38 株。革蘭陽性菌主要是CoNS和 無 乳 鏈 球 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CoNS對青霉素類、青霉素類+酶抑制劑和第三代頭孢菌素的耐藥率均較高,對利奈唑胺、萬古霉素、替考拉寧均敏感。GBS對青霉素、頭孢噻肟、利奈唑胺和萬古霉素均敏感。見表2。
表2 敗血癥主要革蘭陽性菌的耐藥分析 [n/N(%)]
表2(續(xù))
革蘭陰性菌以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腸埃希菌為主。肺炎克雷伯菌對青霉素類、青霉素類+酶抑制劑及第三代頭孢菌素的耐藥率均較高,對碳青霉烯類抗生素也存在一定比例的耐藥率。大腸埃希菌對青霉素類和第三代頭孢菌素的耐藥率較高,對青霉素類+酶抑制劑、第三代頭孢+酶抑制劑和碳青霉烯類抗生素的耐藥率較低。見表3。
表3 敗血癥主要革蘭陰性菌的耐藥分析 [n/N(%)]
早在2012 年一項研究統(tǒng)計了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不同地區(qū)新生兒敗血癥的發(fā)生情況,結果顯示新生兒敗血癥的發(fā)生率為2.61%,EOS發(fā)生率為0.49%,而LOS 的發(fā)生率為2.12%,EOS 和LOS 的病死率分別為7.0%和16.0%[6]。近年來,以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yī)院牽頭的來自國內19省份25家三級醫(yī)院組成的研究組分析了我國<34周早產兒敗血癥的發(fā)病情況[7],EOS的發(fā)生率為1.17%,病死率為19.0%[4]。LOS 的 發(fā)生率為4.4%,病死率 為15.4%[8]。
本研究納入了我院2010~2019 年447 例確診的敗血癥新生兒的病原學數(shù)據(jù),結果顯示新生兒敗血癥發(fā)生率為4.02%,其中EOS 發(fā)生率為1.42%,LOS 發(fā)生率為2.60%,EOS 和LOS 的發(fā)生率均在較高水平,表明在新生兒感染防控方面仍有較大進步空間。
西方發(fā)達國家的新生兒感染病原譜以GBS、大腸埃希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CoNS 為主[9]。我國CoNS、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是新生兒敗血癥常見致病菌,EOS中GBS占比較高,而LOS中以CoNS 為主[10]。本研究新生兒中主要致病菌株為CoNS、肺炎克雷伯菌、大腸埃希菌和念珠菌屬,GBS不是主要致病菌,考慮可能與產科較積極的產時抗生素應用有關。
Lu 等[11]總結了我國西南地區(qū)1990~2014 年新生兒敗血癥發(fā)生率和病原菌分布變化情況,結果顯示EOS 的發(fā)生率明顯下降,其中CoNS 敗血癥顯著減少,而LOS發(fā)生率和病原譜無明顯變化趨勢。圍生期的感染防控是其EOS發(fā)生減少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新生兒敗血癥發(fā)生率和病原譜近10 年的變化趨勢不明顯,而分布情況并不穩(wěn)定,上下波動較大,考慮可能與感染防控不到位有關,可通過規(guī)范和加強質量改進,針對性地減少優(yōu)勢病原菌的感染。國內外近年來均開展了基于出生人口的新生兒敗血癥發(fā)生率和病原譜分布趨勢統(tǒng)計,可更精確地描述新生兒敗血癥的發(fā)生情況,有必要在國內進一步推廣[5,12]。
Gao等[5]描述了華南地區(qū)新生兒敗血癥在不同患兒類型中的分布情況,GBS 在足月兒中占比較高,而肺炎克雷伯菌在早產兒中占比較高。程琳等[13]證實在早產兒中,無論在EOS 還是LOS 中,肺炎克雷伯菌均為主要致病菌,本研究結果與之類似。因而,在不同患兒類型中經驗性抗生素用藥方案可能更需要有針對性。
新生兒中的抗生素耐藥問題在國內外均日趨嚴峻[14-15]。Zhang等[16]對2000~2016年中國新生兒血流感染病原菌耐藥譜相關文獻進行了Meta分析,革蘭陽性菌對青霉素類抗生素耐藥率較高,革蘭陰性菌對第三代頭孢菌素的耐藥率較高。相較而言,我院新生兒敗血癥病原菌的耐藥情況亦不甚樂觀。王銘杰等[17]詳細調查了單一省份各醫(yī)院新生兒科抗生素使用情況,顯示第三代頭孢菌素和碳青霉烯類抗生素使用比例較高。近年來,青霉素類、頭孢類和碳青霉烯類等多種類型抗生素耐藥率均有所增加[11,18]。新生兒科內抗生素的規(guī)范和合理應用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綜上所述,新生兒敗血癥是新生兒科的重要議題,我院新生兒科的主要致病菌包括CoNS、肺炎克雷伯菌、大腸埃希菌、念珠菌屬。青霉素類和頭孢類抗生素耐藥問題較為嚴重。有必要進一步開展基于出生人口敗血癥發(fā)生情況統(tǒng)計,加強新生兒科內病原譜和抗生素耐藥性的實時監(jiān)測,以指導和規(guī)范抗生素的合理應用,減少新生兒敗血癥的發(fā)生。
利益沖突聲明: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