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小婉,沈小衛(wèi),尚鵬,盧勇
1 安康市中心醫(yī)院檢驗科,陜西 安康 725000
2 安康市中醫(yī)院檢驗科,陜西 安康 725000
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是血液系統(tǒng)惡性腫瘤,但目前臨床研究發(fā)現,HL是可以通過積極化療等治療達到治愈的腫瘤之一[1]。HL好發(fā)于10~30歲的青少年和青壯年,患者常伴有腹部腫塊、發(fā)熱、淋巴結腫大等癥狀,需及時進行淋巴結、組織活檢以明確診斷[2]。多數學者認為,HL患者的預后與臨床分期密切相關,臨床分期越早預后越好。因此,早期診治HL對患者的預后有重要意義。目前,隨著分子檢測技術的不斷進步發(fā)展,腫瘤相關基因成為腫瘤領域研究的熱點。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主要由淋巴結產生,且與腫瘤負荷相關,尤其以代謝活躍的惡性腫瘤細胞為主。白細胞介素-21(interleukin-21,IL-21)是一種Ⅰ型細胞因子,已有研究證實,IL-21可抑制淋巴瘤細胞增殖、生長,誘導其凋亡[3]。血清白蛋白主要由肝細胞實質合成,相關研究指出,HL、肺癌等惡性腫瘤常伴有漿膜腔積液導致蛋白丟失,同時惡性腫瘤細胞大量增殖與宿主競爭營養(yǎng)物質可導致蛋白消耗,故推測血清白蛋白可能參與了HL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4]。但目前關于IL-21、β2-MG、血清白蛋白與HL患者臨床特征、預后關系的報道較少見。因此,本研究探討血清IL-21、β2-MG、白蛋白與HL患者臨床特征及預后的關系,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安康市中心醫(yī)院收治的HL患者。納入標準:①符合HL的診斷標準[5];②無肝腎功能障礙;③病歷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腫瘤及全身疾??;②精神障礙及無法正常交流;③治療依從性差。依據納入和排除標準,本研究共納入105例HL患者作為觀察組,其中男60例,女45例;年齡18~52歲,平均(45.23±6.69)歲,臨床分期:Ⅰ期10例,Ⅱ期45例,Ⅲ期42例,Ⅳ期8例。另選取82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50例,女32例;年齡18~53歲,平均(45.89±7.20)歲。兩組受試者性別、年齡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抽取兩組受檢者空腹外周靜脈血5 ml,置于無菌真空且含有促凝劑的采血管中,混勻后3000 r/min離心15 min,離心半徑為10 cm,分離血清,立即送檢或-20℃低溫保存待檢。運用雙抗體夾心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血清IL-21水平,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β2-MG水平。血清白蛋白測定:用生理鹽水按1∶10的比例稀釋血清,取稀釋后的溶液0.02 ml,加入溴甲酚綠(bromocresol green,BCG)試劑5.0 ml,混勻后立即比色,讀取吸光度,并從標準曲線上查出相應的白蛋白濃度。以IL-21<300 ng/L判定為降低,β2-MG>0.2 mg/L判定為升高,白蛋白<35 g/L判定為降低。
通過電話、微信、回院復查等方式對所有患者進行隨訪,隨訪時間截至2021年10月30日,以患者死亡為隨訪終點,記錄患者的3年總生存情況。
采用SPSS 22.0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HL患者預后的影響因素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血清IL-21、白蛋白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β2-MG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表1)
表1 兩組受試者血清IL-21、β2-MG、白蛋白水平的比較(±s)
表1 兩組受試者血清IL-21、β2-MG、白蛋白水平的比較(±s)
組別觀察組(n=105)對照組(n=82)t值P值IL-21(ng/L)210.23±17.26 400.23±36.26 47.293 0.000 β2-MG(mg/L)0.56±0.11 0.18±0.08 26.310 0.000白蛋白(g/L)20.15±3.48 42.16±5.78 32.251 0.000
不同性別、年齡HL患者血清IL-21、β2-MG、白蛋白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淋巴結轉移、臨床分期為Ⅲ~Ⅳ期HL患者血清IL-21、白蛋白水平分別低于無淋巴結轉移和臨床分期為Ⅰ~Ⅱ期患者,β2-MG水平分別高于無淋巴結轉移和臨床分期為Ⅰ~Ⅱ期患者(t=16.606、19.001,7.962、9.103,7.917、6.315;P<0.05)。(表2)
表2 不同臨床特征HL患者的IL-21、β2-MG、白蛋白水平
隨訪3年,105例HL患者生存75例,死亡30例,病死率為28.57%(30/105)。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IL-21水平降低、β2-MG水平升高、白蛋白水平降低、臨床分期為Ⅲ~Ⅳ期、淋巴結轉移均是HL患者預后生存的獨立危險因素(P<0.01)。(表3)
表3 HL患者預后生存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HL主要采用以化療為主、放療為輔的聯合治療,晚期HL患者一般采用聯合化療,多數患者治療后癥狀明顯改善,但由于此病侵襲性強、進展速度快,治療過程中可能會侵襲其他器官,導致患者發(fā)生較多嚴重并發(fā)癥,近、遠期不良反應明顯。淋巴結腫大可壓迫鄰近組織,導致功能障礙,可表現為少尿、肢體水腫等。細胞因子是調節(jié)各種免疫反應的重要因素,在疾病誘導、發(fā)生發(fā)展中發(fā)揮關鍵作用[6]。
IL-21是一種四螺旋束的細胞因子,對淋巴細胞和骨髓細胞具有多種生物學效應,是主要的免疫調節(jié)劑之一,通過影響多種免疫細胞來調節(jié)各種免疫應答。IL-21能增強免疫細胞的抗原特異性反應,促進T細胞和自然殺傷(natural killer,NK)細胞的抗腫瘤活性,在B細胞分化和生發(fā)細胞發(fā)育中發(fā)揮關鍵作用。研究顯示,IL-21具有抗腫瘤作用,還可促進B淋巴細胞產生腫瘤特異性抗體,從而增強機體體液免疫反應[7]。β2-MG作為人體白細胞抗原分子的β輕鏈,主要作用包括識別淋巴細胞和殺傷細胞受體,測定血液、尿液或腦脊液中的β2-MG水平對診斷多種腫瘤有重要意義[8-10]。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IL-21、白蛋白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β2-MG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β2-MG是一種小分子蛋白質,除成熟紅細胞和胎盤滋養(yǎng)層細胞外,所有的有核細胞均能夠產生β2-MG,特別是淋巴細胞和腫瘤細胞的合成能力最強。血清白蛋白由肝臟合成,機體出現惡性貧血、腫瘤時,會引起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11-13],具有較高的靈敏度,而β2-MG水平升高,提示腎小球濾過功能下降,該指標的靈敏度高于血肌酐,能夠早期的發(fā)現各種疾病[14-15]。本研究結果顯示,有淋巴結轉移、臨床分期為Ⅲ~Ⅳ期HL患者血清IL-21、白蛋白水平分別低于無淋巴結轉移和臨床分期為Ⅰ~Ⅱ期患者,β2-MG水平分別高于無淋巴結轉移和臨床分期為Ⅰ~Ⅱ期患者,提示三者可能與HL病情發(fā)生、發(fā)展有一定關系。本研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IL-21水平降低、β2-MG水平升高、白蛋白水平降低、臨床分期為Ⅲ~Ⅳ期、淋巴結轉移均是HL患者預后生存的獨立危險因素(P<0.01),可作為評估HL患者預后的潛在指標。
綜上所述,IL-21、β2-MG及白蛋白水平變化均可能與HL的發(fā)生、發(fā)展有關,可作為HL患者預后評估的輔助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