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鴿 江 斌 程龍飛 林 琳 張世忠 黃 瑜 傅光華
(1.福建省農業(yè)科學院畜牧獸醫(yī)研究所/福建省禽病防治重點實驗室 福州 350013;2.福建農林大學 福州 350002)
鴿沙門氏菌病是由沙門氏菌引起鴿的一種急性或亞急性細菌性疾病,發(fā)病鴿群的主要臨床特征為腹瀉、機體消瘦,精神沉郁、食欲減退、羽毛凌亂、關節(jié)異常腫大、單腿站立[1-2]。根據患鴿的臨床癥狀及剖檢病變,該病可分為神經型、腸型、關節(jié)炎型及內臟型等4種不同病癥[1]。1月齡雛鴿對該病更易感,嚴重者可引起患鴿死亡,且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氣候多變時易發(fā)[1-2]。在我國,肉鴿集約化和規(guī)?;B(yǎng)殖呈現不斷擴大趨勢,然而,由于肉鴿發(fā)病時抗菌藥物使用過多甚至濫用,導致該菌的耐藥性不斷增強,養(yǎng)殖場一旦發(fā)病難以根治,危害極大[3-4]。沙門氏菌為兼性胞內寄生菌,可在宿主細胞內生存繁殖,從而逃避宿主的防御機能,感染沙門氏菌的患鴿治愈后還會長期帶菌,并通過唾液或糞便等持續(xù)排出[5]。沙門氏菌不僅可以通過消化道、呼吸道、皮膚及眼結膜等不同途徑水平傳播,感染包括人在內的多種宿主,也可通過帶菌的種鴿垂直傳播給乳鴿,成為人類感染沙門氏菌的潛在傳染源,開展鴿沙門氏菌病監(jiān)測具有重要的公共衛(wèi)生學意義[1]。2022年3月,福建省閩侯縣某鴿場飼養(yǎng)的4 000羽24日齡乳鴿陸續(xù)出現腹瀉,經實驗室病原分離鑒定及序列比對分析,最終確診為乳鴿副傷寒沙門氏菌病,現將診斷情況報道如下,為預防和控制該病的流行提供參考依據。
福建省閩侯縣某鴿場飼養(yǎng)的4 000羽乳鴿24日齡時陸續(xù)出現不同程度腹瀉,發(fā)病率55%左右,病死率5.7%。就診時患病乳鴿主要表現為精神沉郁,食欲減退,體況明顯消瘦,行動遲緩,呼吸困難,腹瀉,排黏稠深綠或褐色、有惡臭氣味糞便,部分糞便包裹漿狀的未消化飼料。
剖檢患鴿可見肝臟呈古銅色或暗紅色,部分肝臟表面有壞死;心肌與心包黏連;腎臟腫大出血;肺臟出血;小腸脹氣、腸壁變薄,內含綠色或黃綠色或白色帶泡沫的糊狀物。
3.1 細菌分離鑒定 無菌采集病死鴿的腦、肝臟、小腸內容物等組織病料,用滅菌接種環(huán)挑取適量組織劃線接種于麥康凱平板,置37℃恒溫箱培養(yǎng)。24 h后在麥康凱平板上長出圓形半透明的灰白色菌落。挑取單個菌落劃線接種于新的麥康凱平板,37℃溫箱培養(yǎng)24 h,獲得純化菌。取少量菌落涂片、革蘭氏染色,鏡檢可見革蘭氏陰性短桿菌。
3.2 藥敏試驗 從純化菌中挑取3~4個菌落接種于LB液體培養(yǎng)基,37℃、200 r/min振蕩培養(yǎng)18 h,按照藥敏試劑盒說明書進行分離菌的藥敏試驗。取增殖培養(yǎng)的菌液均勻涂布于麥康凱平板上,將19種藥敏紙片按一定間距擺放在平皿上,室溫靜置15~30 min后,將平板倒置于37℃溫箱靜置培養(yǎng)24 h。取出平板,用游標卡尺測量每個藥敏紙片抑菌圈直徑,參照中國藥檢所制定的標準判定細菌對藥物的敏感性。結果詳見表1。
表1 分離菌藥敏試驗結果
3.3 細菌的PCR鑒定 根據沙門氏菌侵襲蛋白A基因序列,設計一對沙門氏菌特異性擴增引物,上游引物:SSTF:5'-CAGGTATGACTCGTAAGC-3';下游引物:SSTR:5'-ATAGTCATTCGCGTGTGG-3',預期擴增片段為910 bp;禽多殺性巴氏桿菌和大腸桿菌參照施少華等[6-7]建立的方法進行檢測,所有引物由尚亞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合成。按照細菌核酸提取試劑盒的說明提取分離菌的核酸,用所設計的特異性引物進行PCR擴增,擴增體系為:2×PCRMasterMix 25 μL,上下游引物(10 μmol)各1 μL,模板1 μL,補充滅菌去離子水至總體積50 μL。PCR反應程序:94℃5 min;94℃40 s,53~55℃30 s,72℃60 s,30個循環(huán);72℃10 min,10℃保存。取PCR產物3 μL進行1%瓊脂糖凝膠(含GoldView)電泳,凝膠成像系統(tǒng)觀察并拍照。結果見圖1,分離菌擴增出單一的PCR片段,大小約為910 bp。
圖1 分離菌PCR產物電泳圖
3.4 序列測定與分析 將PCR陽性擴增產物送鉑尚生物技術(上海)有限公司測序,測序結果使用NCBI blast進行在線比對。序列比對結果顯示,分離菌株與GenBank中登錄的沙門氏菌MDUST305毒株侵襲蛋白A基因同源性高達98.3%,表明分離菌為傷寒沙門氏菌。
根據該病的臨床癥狀、剖檢病變及實驗室檢查結果,診斷為鴿副傷寒沙門氏菌病。
5.1 治療 藥物治療雖然可減少發(fā)病死亡,但治療后鴿子仍將長期帶菌和排菌。治療該病的藥物有很多,如鹽酸環(huán)丙沙星、恩諾沙星、氟苯尼考、硫酸新霉素、磺胺二甲基嘧啶、硫酸慶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硫酸黏菌素等[1,3],但沙門氏菌容易產生耐藥性,臨床上需對分離菌株進行藥敏試驗后選擇敏感藥物進行治療[8-9]。此次藥敏試驗結果顯示,分離菌株對氧氟沙星和壯觀霉素敏感,對阿米卡星、諾氟沙星、卡那霉素中敏,選取藥敏試驗篩選到的敏感藥物對鴿群進行針對性治療,取得了良好效果。
5.2 預防 鴿沙門氏菌病的預防主要還是加強飼養(yǎng)管理,搞好舍內環(huán)境衛(wèi)生,保持鴿舍良好的采光和通風,保證鴿群飲水清潔和飼料的營養(yǎng)均衡,適當補充益生菌和微量元素等,提高機體抵抗力[1-2]。平時制定嚴格人員、物流、飼養(yǎng)舍和環(huán)境的消毒計劃,做好鴿場的檢疫和凈化工作,定期對鴿舍不同區(qū)域內的環(huán)境進行消毒,阻斷疫病傳播途徑,同時,要利用多種檢測手段定期對鴿群進行感染篩查,及時淘汰陽性帶菌鴿。
1)沙門氏菌是鴿的一種常見病原體,肉鴿養(yǎng)殖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鴿沙門氏菌感染仍十分嚴重[4,9]。沙門氏菌還是一種危害較大的人獸共患病原,對人、家畜、家禽及其他動物均有致病性,且各種年齡的動物均可感染,尤其是被污染的動物及其制品,通過食物鏈傳播給人及其他動物[1-2]。因此,應該在肉鴿養(yǎng)殖生產中密切關注鴿沙門氏菌病的流行情況,做到早發(fā)現、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盡最大程度減少損失。
2)抗生素的應用對鴿沙門氏菌病的防控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過量或不規(guī)范的使用抗菌藥物,導致沙門氏菌普遍存在耐藥性[3-4],使該病的防治日益復雜嚴峻。在養(yǎng)殖生產中可采取輪換、交替、聯合等科學的用藥方式,從而避免或減少耐藥菌株產生。抗生素替代品如益生菌、益生元、抗菌肽、植物提取物以及復合添加劑等[8],其在替代抗生素防控鴿沙門氏菌病上也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