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倩
慢性萎縮性胃炎(CAG)常見于脾胃病科,《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1]提出CAG和Hp感染存在緊密聯(lián)系,同時隨著年齡增長,其發(fā)病率不斷升高,且與胃癌的發(fā)病率呈正相關(guān)。其診斷主要依靠內(nèi)鏡結(jié)合組織病理學檢查,目前西醫(yī)治療以抑酸、保護胃黏膜、促進胃動力等對癥治療為主,其療效不是很理想,中醫(yī)學則從該疾病的基本病機入手治療,具有較好的療效,被眾多學者重視?,F(xiàn)將本研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次研究的所有病例均為2019年10月—2021年3月菏澤市中醫(yī)醫(yī)院門診或病房收治的慢性萎縮性胃炎且符合脾胃濕熱型的患者共78例,經(jīng)隨機數(shù)字表法,把這些患者均等歸入對照組、治療組。對照組男性20例,女性19例;年齡平均(45.91±9.55)歲;Hp+患者為33例。治療組男性18例,女性21例;年齡平均(46.3±9.46)歲;Hp+患者為32例。2組基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分會于2017年上海提出的《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1]中CAG 的診斷標準。
1.2.2 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以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于2017年提出的《慢性胃炎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為參照,主癥:①脘腹疼痛或痞滿;②大便溏滯或黏滯;③身體困重。次癥:①精神困倦;②食少納呆;③口苦口臭。舌脈:①脈滑或數(shù);②舌質(zhì)紅,苔黃膩。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
1.3.1 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中、西醫(yī)診斷標準;②皆簽署知情同意書;③年齡20~70歲。
1.3.2 排除標準①妊娠女性或者哺乳女性;②伴其他器質(zhì)性病變;③依從性差。
1.4 研究方法
1.4.1 治療方法囑所有患者均規(guī)律飲食、戒煙、戒酒,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幽門螺桿菌陽性患者給予奧美拉唑腸溶膠囊(上海美優(yōu)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20054031) 20 mg,2次/d;阿莫西林膠囊(山東魯抗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3034)1.0 g,2次/d;克拉霉素膠囊(江蘇亞邦愛普森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20010655) 0.5 g,2次/d;枸櫞酸鉍鉀顆粒(麗珠集團麗珠制藥廠,國藥準字 H10900086)2袋, 2次/d;治療時間皆為14 d。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西醫(yī)療法,包括促胃動力、保護胃黏膜、抑酸等。治療組在以上西醫(yī)療法的基礎上,同時口服半夏瀉心湯(姜半夏、黨參、黃芩各12 g,甘草、大棗各9 g,黃連、干姜各6 g,白花蛇舌草30 g,半枝蓮15 g)治療,水煎400 ml,早、晚2次口服。若存在明顯的上腹痛疼痛,加延胡索、五靈脂各9 g;若腹脹嚴重,加木香、厚樸各9 g;若泛酸、燒心明顯,加海螵蛸、瓦楞子各30 g。
1.4.2 觀察指標癥狀積分:以《慢性胃炎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3]為根據(jù)。主癥:①脘腹痞滿;②疼痛;③大便黏滯或溏滯。(重、中、輕、無依次記6、4、2、0分)。次癥:①精神困倦;②口苦口臭;③食少納呆。(重、中、輕、無依次記3、2、1、0分)。組織病理積分:將慢性炎性、活動性、萎縮、腸化生、異型增生以0、+、++、+++表示,分別記為0、2、4、6分。Hp清除率:通過13C尿素呼氣試驗,對2組Hp清除率展開比較。胃功能檢測:治療前后各抽取患者晨起空腹時靜脈血5 ml,進行G-17、PGⅠ、PGⅡ檢測。安全性評價:涉及指標含心電圖(ECG)、大便常規(guī)、血常規(guī)、肝功能、腎功能與尿常規(guī),并對不良反應(AR)進行記錄。
2.1 單個臨床癥狀積分2組治療前積分比較,P>0.05;治療后組內(nèi)比較,P<0.05;2組間治療后比較,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單個臨床癥狀治療前后積分比較 (分,
2.2 臨床癥狀總積分2組治療前總積分比較,P>0.05;治療后組內(nèi)比較,P<0.05;2組間治療后比較,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臨床癥狀總積分比較 (分,
2.3 病理積分2組治療前積分比較,P>0.05;治療后組內(nèi)比較,P<0.05;2組間治療后比較,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病理積分比較 (分,
2.4 幽門螺桿菌清除率2組治療后幽門螺桿菌清除率比較,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幽門螺桿菌清除率比較 (例,%)
2.5 胃功能水平2組治療前積分比較,P>0.05;治療后組內(nèi)比較,P<0.05;2組治療后比較,P<0.05。見表5。
表5 2組患者胃功能水平比較
2.6 安全性評價2組患者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臨床上常見病,病程較長,有研究發(fā)現(xiàn)幽門螺桿菌感染、自身免疫平衡的破壞等是較為明確的發(fā)病原因[4,5]。慢性萎縮性胃炎是胃癌發(fā)生的中間階段[6],因此如何延緩慢性萎縮性胃炎的進展,減輕黏膜腺體的萎縮,是臨床治療的難點。
中醫(yī)學已建立起完善的理論體系,提出此病在中醫(yī)學領(lǐng)域?qū)佟拔钙Α薄拔鸽渫础狈懂牐蝻嬍巢还?jié),情志不暢、外邪侵害等因素導致脾胃虛弱,使脾胃運化失司、升降失常、水谷難化,中焦氣機不暢,而發(fā)生濕阻中焦、郁而生熱。中醫(yī)諸家認為此病的病位在胃,與肝、脾關(guān)系密切。半夏瀉心湯出自《傷寒雜病論》,是治療寒熱互結(jié)之痞證的經(jīng)典方劑[7]。全方由半夏、黃連、黃芩、干姜、黨參、大棗、甘草7味藥物組成,具有寒熱平調(diào),降逆消痞的功效,方中半夏為君,并以之為名,可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現(xiàn)代醫(yī)學表明,半夏有鎮(zhèn)吐及抑制癌細胞的作用[8,9]。黃連、黃芩苦寒,可清熱和胃;干姜辛溫,可溫中散寒;大棗、甘草與黨參甘溫,可調(diào)補脾胃。方中加半枝蓮及白花蛇舌草,二者皆具備清熱解毒散結(jié)之效,兩藥配伍,相須為用,且研究表明二者皆具有廣泛的抗腫瘤、抗炎、抗氧化作用[10]。諸藥合用,使脾胃升降平衡,三焦氣機得利,共奏清熱燥濕,消痞散結(jié),寒熱平調(diào)的作用。
本研究表明,半夏瀉心湯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減輕內(nèi)鏡下胃黏膜萎縮,提高G-17、PGⅠ、PGⅡ水平及Hp清除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結(jié)果表明半夏瀉心湯可通過改善胃黏膜分泌水平,進而加快胃功能的恢復,顯著提升治療效果。
總之,在對脾胃濕熱型CAG進行治療方面,半夏瀉心湯可獲得顯著療效,能有效改善胃黏膜萎縮,改善胃功能,從而降低胃癌的發(fā)病率,值得臨床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