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科,劉儼后,秦繼鵬,王一,麻娟,李陽
1山東理工大學(xué)機械工程學(xué)院;2山東省精密制造與特種加工重點實驗室
拋光可以提高工件表面精度且能增強材料的耐磨性和耐腐蝕性,延長使用壽命[1]。目前拋光方法主要有機械拋光、化學(xué)拋光、電解拋光、超聲波拋光和磁性研磨拋光等[2]。其中大多拋光方法都是基于人工操作的減材工藝,成本高,對工件材料的特性也有所限制。隨著激光技術(shù)的發(fā)展,激光拋光方法越來越完善,進而成為一種新型材料表面拋光技術(shù)。
激光拋光主要通過激光束照射工件表面,熔化表面材料,進而實現(xiàn)表面材料的再分配,使其表面曲率趨于一致,進而獲得光滑平整的表面[3]。此方法不僅可以加工平面、曲面,而且可以實現(xiàn)局部拋光,靈活性高、精度高且對環(huán)境污染小,具有良好的發(fā)展前景[4]。
Brinksmeier E.等[5]通過激光拋光實驗得到了X40Cr13模具鋼的光滑平整表面。Mai T.A.等[6]研究了激光拋光不銹鋼,拋光后其表面粗糙度下降了60%,并且工件表面的裂紋得到了有效控制。Hafiz A.M.K.等[7]采用AISI H13模具鋼進行激光拋光實驗,有效改善了其表面質(zhì)量。
通過采用波長為1080nm的光纖激光器對9CrWMn模具鋼進行單道掃描實驗,分析其離焦量、掃描速度和功率對單道寬度的影響,在選擇合適的參數(shù)后確定搭接率,以研究激光拋光中掃描間距及掃描次數(shù)對拋光效果的影響。
激光拋光分為熱拋光和冷拋光,在工業(yè)生產(chǎn)中加工手段以熱拋光為主。激光熱拋光是通過熱效應(yīng)熔化和蒸發(fā)表層材料來實現(xiàn)表層材料的處理,其機理主要為表面淺熔(SSM)機理和表面過熔(SOM)機理[8]。
SSM機理如圖1所示,激光以較快速度或較小能量密度掃過工件表面,由于作用在工件材料的時間較短或能量密度較小,所以只能熔化工件表面材料凸出來的高峰部分,使其在重力作用和表面張力作用下向曲率低的方向流動,最終達到各處曲率的趨于相同,從而使工件表面變得光滑平整[9]。
圖1 SSM作用原理
SOM機理如圖2所示,激光以較慢速度或較大能量密度掃過工件表面,使得工件表面材料長時間熔融出現(xiàn)過熱情況,導(dǎo)致工件的表面形貌和機械性能隨著熔融區(qū)域向深處延伸而變差。同時,隨著激光熱源的移動,熔池會因為與凝固區(qū)產(chǎn)生溫差從而在重力作用下流動,而熔池的表面張力與溫度成反比,隨著溫度降低熔池表面張力增大,因此會將熔融金屬從激光光斑的中心向凝固區(qū)推動[10],所以作用在熔池表面的力的持續(xù)時間大于熔池本身的凝固時間,其表面粗糙度值因此增加。
圖2 SOM作用原理
實驗選取9CrWMn模具鋼作為加工對象,9CrWMn模具鋼材為低合金冷作模具鋼。該模具鋼具有一定的淬透性和耐磨性,淬火變形較小,碳化物分布均勻且顆粒細小[11]。其化學(xué)成分如表1所示,實驗前先通過磨床將工件表面明顯的起伏、結(jié)塊和加工痕跡去除,磨平表面,確保工件各處受力均勻,以減小誤差。
表1 9CrWMn模具鋼化學(xué)成分 (wt.%)
用于進行激光拋光實驗的裝置如圖3所示。使用波長為1080nm的連續(xù)光纖激光器進行實驗,最大功率為500W,型號為CW- 500C-W- 42。
圖3 實驗裝置
影響拋光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功率、離焦量和掃描速度。離焦量指激光焦點位置與樣品表面的距離(見圖4),當(dāng)焦點在工件表面時,離焦量為零;當(dāng)焦點在工件表面以上時,離焦量為正;當(dāng)焦點在工件表面以下時,離焦量為負。本實驗使用的激光為高斯激光,離焦量與光斑直徑之間的關(guān)系為[12]
(1)
(2)
式中,D為光斑直徑;D0為腰斑直徑;z為離焦量;zR為瑞利長度;λ為激光波長。
連續(xù)激光光束平均能量密度ED為
(3)
式中,P為激光功率;t為激光光斑在樣品表面停留的時間,在連續(xù)激光中t=D/vf;A為光斑面積(在高斯激光中,光斑面積為A=πD2/4);vf為掃描速度。
圖4 不同離焦量作用在工件表面
實驗中,噴嘴高度為2mm,上抬高度10mm,采用氮氣作為保護氣體,所用氣壓0.5MPa。對影響激光拋光效果的三個主要因素(掃描速度、功率和離焦量)進行25組單道掃描的正交實驗,控制參量水平數(shù)據(jù)見表2,分析其對單道寬度的影響。
通過金相顯微鏡觀測25組正交實驗結(jié)果,記錄的每組實驗單道寬度見表3和圖5。
表2 正交試驗控制參量水平
表3 激光單道拋光寬度
通過分析單道拋光實驗發(fā)現(xiàn),在低速、高功率和正離焦量條件下會出現(xiàn)過熔(SOM)現(xiàn)象(見圖6a)。過熔現(xiàn)象會使加工表面顏色發(fā)黑或發(fā)暗,甚至造成表面燒傷,使材料失去本身的強度和可塑性;高速、低功率和負離焦的單道拋光試驗如圖6b所示,此時拋光機理為SSM,材料表面基本得到拋光,但依然存在一些凹坑劃痕且單道寬度較窄,不適合做面拋光,因此可以適當(dāng)提高拋光速度、功率加寬單道寬度,以改善拋光后的表面平整程度。
圖5 單道拋光間距
圖6 金相顯微
通過Minitab軟件分析三組因素對寬度影響能力的大小及規(guī)律,得到均值響應(yīng)表(見表4)和均值主效應(yīng)圖(見圖7)。由表4中的Delta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對寬度影響能力由大到小依次為功率、離焦量和掃描速度。
表4 均值響應(yīng)
由圖7可以看出,隨著掃描速度的增加,單道寬度呈遞減的趨勢,但影響能力不是很大,因此可以選擇較高的速度用于實驗;隨著功率、離焦量的增加,寬度變寬,得出寬度最寬的實驗參數(shù)組合為掃描速度2.5m/min、功率130W和離焦量2mm;寬度最窄的實驗參數(shù)組合為掃描速4.5m/min、功率50W和離焦量-2mm。
圖7 均值主效應(yīng)對比
通過正交試驗分析,選擇提高掃描速度、增大功率和較小離焦量來進行單道掃描實驗。選其中一組拋光效果較好的參數(shù)(單道掃描寬度為220μm)來設(shè)計多道掃描實驗。如表5所示,實驗1掃描一次,實驗2掃描兩次,掃描間距取其單道寬度的50%(即激光束有搭接),實驗3激光掃描一次,掃描間距取其單道寬度(激光束無搭接)。
表5 多道掃描實驗
通過激光加工平臺對工件進行面拋光,共進行3組實驗,每次實驗的區(qū)域為10mm×10mm。觀測其表面形貌及三維形貌,測量表面粗糙度。
采用超景深顯微鏡觀測模具鋼拋光前后的表面形貌。圖8a為未拋光前的表面形貌,可明顯看出有明顯的劃痕及裂紋;圖8b和圖8c為激光光束有搭接且掃描間距為單道寬度50%時的表面形貌,其中圖8b是采用掃描兩次的加工策略,其表面劃痕及凹坑基本去除,但存在一定的表面燒傷現(xiàn)象;圖8d為激光光束無搭接,其加工痕跡明顯,劃痕及凹坑很難去除,拋光效果不如前2組實驗。
(a) 未拋光
(b)激光光束有搭接(掃描兩次)
(c)激光光束有搭接(掃描一次)
(d)激光光束無搭接
圖9為通過光學(xué)輪廓儀觀測到的三維形貌。圖9a為初始形貌,可以明顯看出有大量劃痕及凹坑,經(jīng)測量其垂直拋光方向的線粗糙度Ra=0.754μm;圖9b為激光光束50%搭接且掃描一次的形貌,測量其垂直拋光方向的線粗糙度Ra=0.168μm,粗糙度降低了78%;圖9c為激光光束50%搭接且掃描兩次的形貌,其表面光滑平整,粗糙度Ra=0.139μm,降低了82%,拋光效果較好,可明顯提高工件表面光整程度;圖9d為激光光束無搭接且激光掃描一次的形貌,表面存在明顯的加工痕跡,并存在一定的劃痕及凹坑,垂直拋光方向的線粗糙度Ra=0.595μm,僅降低了21%,拋光效果較差。
(a)初始形貌
(b)激光光束有搭接(掃描一次)
(c)激光光束有搭接(掃描兩次)
(d)激光光束無搭接
通過單道掃描實驗確定工藝參數(shù)得到單道掃描寬度,根據(jù)單道掃描寬度設(shè)定激光掃描間距進行拋光區(qū)域?qū)嶒?。?dāng)掃描間距是單道寬度50%時,掃描一次使粗糙度降低至0.168μm,降低了78%;掃描兩次使粗糙度降低至0.139μm,降低了82%;掃描間距是單道寬度時,粗糙度降低至0.595μm,僅降低21%,拋光效果較差。
實驗結(jié)果表明,掃描間距及掃描次數(shù)可以影響拋光效果,掃描一次不能完全去除表面劃痕,掃描兩次可以去除表面劃痕但會有一定的表面燒傷,因此合理控制掃描間距與掃描次數(shù)對激光拋光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