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報道》記者 陳珂
2021年9月21日,在第七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中,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原來“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fā)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基礎上,為中國新增了“公共產品的提供者”這一定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充分發(fā)揮自身比較優(yōu)勢,向國際社會提供了諸多公共產品。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聯合國與國際組織研究中心主任張貴洪向《中國報道》記者總結了過去10年中國在公共產品供給上的與時俱進:從建設性貢獻到引領性參與,從參加到創(chuàng)設亞投行等國際機構,從貢獻資金技術到貢獻理念議程……
受訪專家均表示,10年來,發(fā)展壯大中的中國已由公共產品的消費者、受益者,逐步轉變?yōu)樘峁┱?、引領者。
“全球公共產品,指國際社會成員國共同享受和從中受益的全球性安排,如議程、倡議、項目、機構、方案等,具有全球性、公共性、普惠性等特點?!睆堎F洪闡釋說。將中國向國際社會提供的公共產品歸類,他總結為理念型、倡議型、資金型、機構型、參與和引領型公共產品,以及婦女、減貧、聯合國會費和維和攤款等貢獻型公共產品。
“回顧過去10年,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全球發(fā)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等,是中國基于自身比較優(yōu)勢向國際社會提供的重要公共產品?!敝袊鐣茖W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室主任徐秀軍向《中國報道》記者表示。
中國為什么會成為全球公共產品的提供者?黨的十八大以來,提供公共產品為何又成為中國與世界互動的鮮明特征之一?
受訪專家總結道,一方面,中國提供公共產品的意愿和能力在上升;另一方面,全球治理赤字日益增加,中國有義務和責任提供全球公共產品,彌補全球治理赤字。與此同時,中國的發(fā)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fā)展需要中國的貢獻。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總量連上6個10萬億元級臺階,2021年達到114.4萬億元。9月20日,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近10年間,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超過30%,居世界第一。
“我國是現有全球治理體系的受益者,我國的發(fā)展是在總體和平穩(wěn)定的國際環(huán)境中實現的。”在徐秀軍看來,中國現階段不僅有能力向全球提供公共產品,而且中國共產黨胸懷天下,也有力所能及“反哺”世界的意愿。同時,作為最大的新興經濟體,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期待也在上升。
從國際上看,公共產品的供給日益失衡。張貴洪進一步闡釋,在地緣政治沖突和大國戰(zhàn)略競爭背景下,美西方缺少意愿、中小國家沒有能力提供全球公共產品;在大量新型全球問題、全球威脅和全球挑戰(zhàn)的背景下,全球公共產品的復雜性增加;在缺少大國合作和協(xié)調的情況下,原有公共產品不能適應需要,新的公共產品難以提供。
“‘東升西降’是當今世界國際力量變化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西方國家認為,新興國家在提供公共產品的過程中,會帶來影響力、話語權的上升,進而挑戰(zhàn)它們既有的地位和作用,出于這樣一種務實理念的支配從而打壓和遏制新興國家,也使得國際公共產品的供需缺口增大?!毙煨丬娧a充說。
2021年10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50周年紀念會議舉行。此前3天,《中國聯合國合作立場文件》發(fā)布。按照文件闡釋,中國將繼續(xù)做公共產品的提供者,繼續(xù)落實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宣布的各項重大倡議和舉措,用實際行動履行大國責任。
“中國的對外開放政策、中國發(fā)展對外部世界的依賴性、發(fā)展中國家對中國的期待,決定了中國向國際社會提供公共產品的必要性?!睆堎F洪向記者指出,今后,中國要加強與國際組織,特別是聯合國專門機構和地區(qū)國際組織的合作,共同提供國際公共產品,以增加合法性、專業(yè)性和透明度?!爸袊砟詈椭袊捳Z要轉化為世界語言和國際共識,中國倡議和中國方案要轉化為國際規(guī)范和國際議程?!彼f。
“我們提供的公共產品,總體來說實現了三個方面平衡?!睂Υ耍煨丬娬f道,一是和自身實力相適應,二是和國際社會賦予的權益相適應,三是與自身的發(fā)展戰(zhàn)略相適應。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但我國仍是發(fā)展中國家,仍需把發(fā)展作為第一要務。“我國聚焦發(fā)展問題,契合發(fā)展優(yōu)勢,提供給全球的公共產品總的來說也屬于發(fā)展導向型?!毙煨丬娭赋觥?/p>
2013年,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先后見證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的提出。從那之后,中國與世界不斷深化“一帶一路”合作,到今年7月底,共與“一帶一路”沿線149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合作文件?!耙粠б宦贰背蔀樽罹叽硇缘娜蚬伯a品之一。
“‘一帶一路’秉承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任何國家和地區(qū)都可以平等參與進來,所有的問題一起商量,為共同的事業(yè)作出貢獻,最后共享發(fā)展成果?!粠б宦贰€始終堅持務實合作,尤其基礎設施建設給沿線各國人民帶來福利,給當地經濟的長期發(fā)展奠定了重要基礎?!碧峒啊耙粠б宦贰苯ㄔO為何具有強大吸引力,徐秀軍闡釋說。
“一帶一路”沿線的63個國家中,按照世界銀行最新收入劃分標準進行分類,有22個國家屬于中高收入國家,18個屬于中低收入國家,5個屬于低收入國家。據世界銀行的研究報告評估,共建“一帶一路”將使相關國家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并將使參與國貿易增長2.8%至9.7%、全球貿易增長1.7%至6.2%、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
商務部數據亦顯示,2013年至2021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累計貨物貿易額近11萬億美元,雙向投資超過2300億美元。截至2021年底,中國在24個沿線國家建設79家境外經貿合作區(qū),累計投資430億美元,為當地創(chuàng)造了34.6萬個就業(yè)崗位。
著眼于發(fā)展,中國提供的公共產品遠不止于此:2014年成立絲路基金,為“一帶一路”框架內的經貿合作和雙邊多邊互聯互通提供投融資平臺;2015年成立首個由中國倡議設立的多邊金融機構亞投行,為亞洲區(qū)域建設互聯互通化和經濟一體化發(fā)展鋪路架橋;2018年起連續(xù)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幫助廣大發(fā)展中國家共享全球化紅利。
張貴洪向《中國報道》記者指出,2015年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xù)發(fā)展議程標志著全球發(fā)展治理的重要轉型,然而受國際格局變化和新冠肺炎疫情沖擊,落實該項議程遭遇嚴峻挑戰(zhàn)?!傲⒆阌谄平獍l(fā)展困局和落實2030年可持續(xù)發(fā)展議程的迫切需求,2021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向世界提出全球發(fā)展倡議。”他說。
“全球發(fā)展倡議聚焦減貧、糧食安全、抗疫和疫苗、發(fā)展籌資、氣候變化和綠色發(fā)展、工業(yè)化、數字經濟、互聯互通八大重點合作領域,將中國對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xù)發(fā)展議程的既有承諾進一步落實為倡議目標,為國際發(fā)展合作搭建了更加宏觀協(xié)調的平臺和框架,展現了中國在全球發(fā)展事業(yè)中應有的大國擔當?!睆堎F洪說。目前,已經有100多個國家對全球發(fā)展倡議表示支持,53國加入“全球發(fā)展倡議之友小組”。
將與各國命運休戚與共的決心轉化為行動,需要先進的理念作支撐。徐秀軍表示,隨著以經濟實力為代表的綜合國力的進一步提升,尤其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中國在國際制度建設和理念貢獻上加快了步伐,物質、制度和理念三種公共產品的協(xié)同性顯著增強。
2月20日晚,在北京冬奧會閉幕式的焰火表演環(huán)節(jié),“天下一家”字樣閃耀著火花升騰在“鳥巢”上空。那一刻,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有了更為具象的表達,也引發(fā)了所有人的共鳴。
2012年,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此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內涵在多個國際場合得到闡釋、獲得認同。面對“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的時代之問,2017年1月,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fā)表演講,深刻、全面、系統(tǒng)闡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次月,該理念首次被寫入聯合國決議,此后又陸續(xù)被寫入聯合國安理會、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等多份決議。
張貴洪向《中國報道》記者梳理道,圍繞“五個世界”建設目標,即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目前已經有了眾多衍生概念,“比如,周邊命運共同體、亞太命運共同體,中非、中拉、中阿命運共同體,以及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海洋命運共同體、地球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等等”。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仍在不斷豐富。2020年,世衛(wèi)組織給新冠肺炎疫情貼上“全球大流行”的標簽。習近平主席在第73屆世界衛(wèi)生大會上呼吁共同構建人類衛(wèi)生健康共同體,并承諾中國疫苗將作為全球公共產品。
數據顯示,迄今,中國已向12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了超過22億劑新冠疫苗,相繼向20多個國家轉讓技術、合作生產疫苗,在海外形成了10億劑的新冠疫苗年產能,為全球抗疫注入中國力量。
“我國給國際社會提供疫苗,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向所有發(fā)展中國家平等地開放提供,這和西方將疫苗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完全不一樣。我們還始終維護世衛(wèi)組織等在抗擊疫情中的主導地位,使得現有的國際機制能夠更好發(fā)揮作用。同時,在金磚合作等現有的一些合作框架下,建立疫苗合作機制,在20國集團框架下推進全球抗疫合作,為發(fā)展中國家提供相應的幫助?!毙煨丬娬f。
今年4月21日,以視頻形式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開幕式時,習近平主席發(fā)表題為《攜手迎接挑戰(zhàn),合作開創(chuàng)未來》的主旨演講。面對全球和平赤字、安全赤字、信任赤字、治理赤字有增無減,人類社會面臨的安全挑戰(zhàn)問題單越來越長,習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安全倡議,為促進世界安危與共貢獻中國方案和智慧。
徐秀軍向《中國報道》記者表示,我國現階段最大的利益除了發(fā)展利益,還有安全利益?!皬倪@個角度可以看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在提供公共產品時不僅關注發(fā)展,還明顯聚焦安全,向國際社會提供既能‘有所為’,也符合自身利益訴求的安全治理公共產品?!彼f。
全球安全倡議呼吁各國通過對話協(xié)商解決分歧和矛盾,摒棄冷戰(zhàn)思維、單邊主義、陣營對抗,倡導堅持平等協(xié)商,著眼各國共同安全利益,推進安全合作,以合作謀和平、以合作促安全?!叭虬踩h是中國在全球安全領域向國際社會提供的重要公共產品,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全球安全領域的生動實踐,為人類社會通往持久和平和普遍安全指明了前行方向和正確路徑?!敝袊鴩H問題研究院院長徐步曾撰文指出。
“當前,人類社會正在經歷新冠肺炎疫情擴散蔓延的嚴峻挑戰(zhàn),世界各國弘揚多邊主義、彰顯國際合作力量由此迎來關鍵時刻?!痹谛煨丬娍磥?,與全球安全倡議意旨相通,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推動構建的新型國際關系,為國際社會交往提供了普遍適用的新規(guī)范新規(guī)則,成為中國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產品。
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是新型國際關系的關鍵詞。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已與109個國家、地區(qū)和組織建立起各種形式的伙伴關系。
“無論從歷史發(fā)展還是現實需求來看,堅持多邊主義,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zhàn),是大勢所趨。為應對層出不窮的各種挑戰(zhàn),世界各國要擺脫東西方劃分的界限和超越南北方的差異,牢固樹立多邊合作理念,共同建立和維護有效的多邊合作框架,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真正做到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著辦?!痹谛煨丬娍磥?,全球安全倡議、全球發(fā)展倡議等中國方案,必將引領并推動新型國際關系建設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