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永巨
《黨員干部之友》創(chuàng)刊三十年了!人到三十是而立之年,雜志三十年正是盛年。輯文千萬篇,果實沉甸甸,思想集散地,助力強黨建。三十年來,《之友》已真正地成長為黨員干部的好朋友,組工干部思想交流的大平臺,實實在在地贏得了從上到下方方面面的贊譽。我與《之友》的情誼有三段。
我出生在農村,小時村里很窮,但村里特敬慕文化人。上小學時,我一個本家的哥在新疆建設兵團宣傳部,據說在兵團編雜志,后來他還寫了一部有關“文革”的長篇小說《披荊斬棘》,他回鄉(xiāng)探親,一時成為村里隆重的大事。我和一幫小伙伴跟在他身后,就是現在的粉絲吧,對他崇拜有加。他能把自己寫的字印成書讓人讀,多么高大!我至今還記得他神情莊重地給我一個養(yǎng)牛的哥說:“我不能像頭牛一樣死了就死了,我要給世界留點東西。”那堅毅的目光現在想來清晰如昨。我母親沒上過學,年輕時只上過幾天“識字班”,她自己打趣說“斗大的字識不了一筐”。但她在強調她的話極為重要時,總是用不容置疑的口氣說:“這是上了簡書的!”小時候不明白,長大才知,那上了竹簡書的,不都是傳統(tǒng)文化瑰寶嗎?誰能上簡書,誰拿什么上簡書,那是天上的星星,遙不可及的。
我1983 年參加工作就直接分配到一個市直部門調研科任辦事員,先是抄材料、寫簡報和電話紀要,然后慢慢寫大點的材料,其間陸續(xù)給上級主管部門刊物寫一些小通訊、小報道,有的就是“豆腐塊”,但我每次都剪下來,貼到一個自認為比較精美其實是個財務賬簿的大本子上,不好意思給人看,自己有時偷偷拿出來看看,還在扉頁上寫了一句話:“希望在生活的蜂巢里,有我自己親手釀制的一滴蜜?!?989 年4 月,我踏入組織部的門,還是從事調研文字工作,俗稱搞材料的。三年后,《之友》創(chuàng)立,那是轟動全省的事。那時,省委有三大刊:《支部生活》《三不月刊》《黨員干部之友》。那年,我是市委組織部調研科副科長,作為基層一個寫材料的,朝思暮想能在《之友》發(fā)表一篇文章,但一直到1994 年調入省委組織部,我只在《三不月刊》發(fā)了篇論文,愣是沒能在《之友》發(fā)個只言片語。因為思想文字水平有限,進省委組織部10 年間,只在《之友》發(fā)了兩篇小文。那時心里的《之友》,確實是高水平、高層次的良師益友,是謂高友。
2009 年,我受命擔任省干部學院院長。第二年,部領導找我談話,部里決定把《之友》交干部學院來管,一名副院長兼任《之友》社長。我心里感到是接受了一個十分重大的任務?!吨选樊敃r在全國負有盛名,我給人家寫稿子都不夠格,還讓來管辦刊,真是趕鴨子上高架。我特別重視,特別上心。
其后幾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召開以后,《之友》經歷了幾次波折,我們也都團結一致,跨過并有所超越。
第一,雜志是撤還是留。我們堅決貫徹中央有關規(guī)定,努力改進工作作風。認真對照省委為基層減負要求,反復認真檢查,規(guī)范發(fā)行渠道,嚴格發(fā)行紀律,保證辦一流黨刊、紅刊、正刊。積極匯報爭取,領導果斷決策,最后保留了這個宣傳貫徹中央和上級精神,交流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陣地和平臺。干大事須從思想入手,思想不到就要多學習多交流多受啟發(fā),《之友》這個陣地在推進組織系統(tǒng)思想建設上功不可沒。
第二,刊物的質量如何提高。一本刊物,能拿住人的還是層次和質量。為了提高辦刊質量,我與當時分管刊物的同志,刊物的負責人、編輯、記者以及美編等深入交談,一起研究上級和外地黨刊的辦刊特點,從封面、裝幀、欄目、稿源、文章標題到內容,甚至紙張輕重光亮,都一一琢磨,總想再革新一下,再進步一下,再提高一下。那段時間,每期稿子我都要認真仔細地學習并提出意見。2010 年歲末的一個晚上,冷風拍打著門窗,在樹梢上發(fā)出鳴響。我仔細改完一期刊物大樣,突然想了幾句話,便恭恭敬敬地用毛筆寫在了一張紙上,全文如下:寄語《之友》諸同志:堅定的政治品格,寬廣的胸襟視野,靈動的思想理念,強烈的創(chuàng)作欲望,敏銳的眼光發(fā)現,友善的心靈智慧,高尚的道德情操。期待全新《之友》,打造全國名刊?!獎⒂谰蘧磿?。
在隨后不到一周的時間里,我又寫了兩張便條。一張如下:
春明同志并之友諸位同仁:
《之友》發(fā)展到現在不易,要保持榮譽并在以往基礎上創(chuàng)新求變,請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絕不能出政治錯誤,這是紅線,要有政治家辦刊的境界和胸懷;
2.要研究刊物欄目設計,活潑新穎,針對性強,看了欄目標題就想繼續(xù)讀下去;
3.每期有1-2 篇重要言論,這是刊物的眼;
4.改進文風,提倡平實活潑的風格,就是一篇普通典型材料,也要寫得與眾不同;
5.勤學苦練,提高水平,錘煉文字功底;
6.今年征訂要及早、下力。
劉永巨30 日夜
第二張便條如下:
春明及獻業(yè)、海鷹、廣彥、延燕等同志:
此次《之友》改版創(chuàng)新,效果很好,方向路子對頭,應當充分肯定。但有幾個問題要注意:
1.整本雜志紙?zhí)洠?/p>
2.整個版面設計還欠活潑;
3.前半部分內容散雜分量輕。
望《之友》各位不要滿足,每期結束,要廣泛征求部內外廣大讀者意見,形成評刊機制,發(fā)現不足,及時改進;要注意研究其他相同版式刊物,特別是美術設計上要廣采博收;要超前思謀。這一期結束,馬上就第二、三期大的框架出來,包括封面、內容重點、主攻或特約文章等。
孫大勇/攝影
以上僅供參考,望繼續(xù)努力,不辜負高部長的期望。撰安。
劉永巨
元月8 日凌晨
每張便條寫后第二天,我就交給了《之友》的同志。令我感動的是,12 年后的一天,一個偶然的機會到《之友》編輯部,幾位同志從桌面上一下就抽出了那三張便條的復印件。我相信,這些話說出了他們的心里話;我更相信,這些年,他們也是這樣努力做的。
那段時間,我與大家一起定題、一起修改、一起熬夜、一起受累,在共同的學習編刊中升華了思想,打開了格局,提高了水平,還了解了基層實際情況,收獲了與大家的友誼?!吨选?,還有《之友》的各位同仁,我們結下的友誼是真摯的,我們是摯友。
時光飛逝,一轉眼,《之友》創(chuàng)刊30 周年了,雜志社非常重視,專門召開了創(chuàng)刊30 周年座談會。感謝雜志社的盛情邀請,與海鷹同志通完電話后,讓我回想和重溫了過往的美好歲月,心情大好。
我離開組工隊伍6 年了。這6 年世事變化之大前所未有,百年大變局之劇烈,我們都是見證人。我與組織、與《之友》漸行漸遠。但《之友》猶如故鄉(xiāng),猶如老友,腳底板走得距離愈遠,心與故鄉(xiāng)和老友愈近。
時光越6 年,我心系組織。這其中,了解組織的一個重要渠道是讀《之友》。每月收到雜志,如見到老友歸來。我欣喜地看到,社長已換了幾任,領導班子也年輕了。當年的那些年輕人也都當了爸爸媽媽了,當年的滿頭青絲,今已白發(fā)翹然。我欣喜地看到,那些老作者依然寶刀不老。春階的雜文增加了刊物分量,唐亮、時磊、光莉、邢華的專訪增加了刊物深度,延燕、大勇、柳樺的美編平添了美感和觀賞度。還有史海鉤沉、黨史黨建知識等可以做卡片,隨時瀏覽回味。我還欣喜地看到,一批學歷高、頭腦靈、知識新的年輕同志進入組工隊伍,他們青春蓬勃,文筆清新,看問題深邃,或長或短的文章,總能讓人慧心一動,受到教益。組工隊伍心向黨,組工干部人才輩出,大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