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媛,張 聰,唐一川,梁曉晗,黃靖騫,唐成穎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隨著人們對環(huán)境與能源問題的重視,綠色節(jié)能材料成為大家追求的對象。鐵基非晶和納米晶軟磁合金因其低矯頑力,高的有效磁導率而受到廣泛關(guān)注[1-2]。鐵基非晶納米晶軟磁合金與硅鋼材料相比,具有更低的鐵損,能夠降低能耗[3-5]。1988年,日立公司研究人員在合金成分為FeSiB的鐵基非晶合金中加入Nb和Cu元素,退火制備商標為Finemet的鐵基非晶納米晶合金,典型成分為Fe73.5Si13.5B9Nb3Cu1[6]。這種牌號的合金Hc低,高頻損耗接近于Co基非晶合金,但Finemet合金的飽和磁感應(yīng)強度較低,約為1.24 T。井上[7]等采用與Finemet合金相同的方法,通過添加Zr、Hf、Nb等過渡元素,制備出牌號為Nanoperm的合金。其矯頑力Hc略大于Finemet合金,μe低于Finemet合金,由于其容易氧化,需要在真空環(huán)境下制備,故實際應(yīng)用成本較高。Willard[8]利用Co置換Fe元素,以Nanoperm合金體系為基礎(chǔ)開發(fā)出以Fe、Co、M、B、Cu(M=Zr、Nb、Hf)為主要元素的鐵基納米晶合金體系,商業(yè)牌號為Hitperm。這種合金居里溫度較高,熱處理后可獲得晶粒尺寸為10 nm左右的非晶納米晶雙相組織,可以提高合金的使用溫度。2009年,Makino[9]教授制備出典型成分為Fe83.3-84.3Si4B8P3-4Cu0.7的Nanomet合金。該體系合金經(jīng)過熱處理后Bs可達1.9 T,磁滯伸縮為2×10-6,矯頑力低,且其原料價格便宜,制備成本低,引起各國科研人員關(guān)注并在電機上得以使用。鐵基非晶納米晶綜合性能優(yōu)異,非晶合金在適宜溫度退火晶化后可獲得納米晶粒,其均勻分布于非晶基底上,不僅具有良好的延展性、矯頑力降低同時飽和磁感應(yīng)強度大大提高[1]。單相納米晶合金韌性差,易脆斷,而鐵基非晶韌性較好,但是磁性能弱于前者。為了制備具有優(yōu)良磁性能和良好韌性的合金,首先要制備非晶產(chǎn)品,然后通過退火可以獲得非晶納米晶雙相合金。在熔融紡絲過程中形成的α-Fe晶粒在退火結(jié)晶時會充當形核中心,迅速長大,導致晶粒粗化、晶粒尺寸不一分布不均勻[10-11]。因此,提高鐵基非晶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就顯得至關(guān)重要。近年來的研究表明,添加少量的C元素可以在較厚的條帶中獲得良好的軟磁性能和增強非晶形成能力,其原理是類金屬原子體積小,破壞了短程有序結(jié)構(gòu),增加了復(fù)雜相的形成[12-15]。通過加入類金屬元素可以有效提高非晶形成能力,但是添加過量的類金屬元素也會損害合金的軟磁特性,降低合金的飽和磁感應(yīng)強度。因此,開發(fā)非晶形成能力好、飽和磁感應(yīng)強度高具有優(yōu)良軟磁性能的新型合金尤為重要。硼元素是一種促進非晶形成能力的類金屬元素但價格昂貴,碳元素價格相對便宜,本研究課題選擇FeSiBPCuC合金體系,通過添加C元素替代部分B元素,研究C元素的添加以及退火處理對合金體系結(jié)構(gòu)、非晶形成能力、磁性能的影響。
首先選用Fe(99.99mass%)、Si(99.999mass%)、B(99.999mass%)、Cu(99.99mass%)、Fe2P(99.99mass%)、Fe3C(99.99mass%)作為原料,在真空且具有高純氬氣保護下采用電弧熔煉法制備出名義成分為Fe84Si2P3B10.5-x-CxCu0.5(x=0、0.5、1、1.5、2)的母合金,每個鋼錠至少熔煉四次以上確保其合金成分均勻,避免成分不均影響實驗準確性。首先將熔煉好的母合金去除表面氧化膜,然后破碎成小塊,清洗,干燥,采用單輥旋淬法,將合金錠置于底部有圓形噴嘴的石英管中融化,在0.02 Mpa的壓力下噴射到高速旋轉(zhuǎn)(40 m/s)的銅輥上,制備成出寬1~2 mm,厚20 μm左右的非晶薄帶。為進一步了解C替代部分B對退火溫度的影響,將非晶薄帶密封于真空石英管中,分別在653 K和773 K溫度下等溫退火300 s,隨后進行淬火。利用X射線衍射儀(XRD,D8-ADVANCE型,Cu靶)表征合金物相結(jié)構(gòu),采用透射電鏡(TEM,日本-JEOL-JEM 2011Plus型)觀察合金微觀結(jié)構(gòu)。利用差示掃描量熱儀(DSC,Netzsch STA449 F3)測定樣品在20 K/min的加熱條件下其熱力學性能隨C含量的變化。在最大1500 A/m的磁場下利用振動樣品磁強計(VSM,LakeShore 7400-740H)測定合金飽和磁感應(yīng)強度(Bs)以及矯頑力(Hc),探究C含量以及退火溫度對Fe84Si2P3B10.5-xCxCu0.5磁性能的影響。
Fe84Si2P3B10.5-xCxCu0.5(x=0、0.5、1、1.5、2、2.5)非晶薄帶的X射線衍射圖如圖1所示,從圖1中可以清晰看出,樣品的XRD曲線在2θ=45°時存在明顯的非晶特征衍射峰-饅頭峰,合金薄帶存在非晶結(jié)構(gòu)。圖2為x=1.5時樣品的TEM與SAED圖,從TEM圖中可知,樣品不存在晶體結(jié)構(gòu),原子呈現(xiàn)短程有序,長程無序的特點分布。SAED圖為選區(qū)電子衍射花樣,觀察到典型的無定形的衍射環(huán),沒有晶體衍射斑,兩圖均說明該合金薄帶為非晶結(jié)構(gòu),與XRD圖結(jié)果相吻合。同時x=0、0.5、1、2.5合金樣品在2θ=65°出現(xiàn)部分晶化峰,而x=1.5與x=2在2θ=65°時沒有出現(xiàn)尖銳衍射峰。結(jié)果表明,C替換B后明顯提高了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鐵基非晶合金中非晶形成能力隨著C含量的提高而提高的原因可以用原子填料、熱力學原理和經(jīng)驗規(guī)則來解釋。Fe的原子半徑為0.127 nm,B的原子半徑為0.095 nm,C的原子半徑為0.086 nm,從原子尺寸的角度分析,C原子替換B原子更有利于原子混亂程度增加,原子尺寸差>12%,符合井上規(guī)則[16]。合金中組分之間的原子尺寸差距越大,更易于形成高度排列的原子結(jié)構(gòu),使原子的堆垛更復(fù)雜,抑制結(jié)晶過程。同時,原子間負混合焓越大更加利于合金形成非晶結(jié)構(gòu)。C取代B增加了合金Fe84Si2P3B10.5-xCxCu0.5的負混合焓,F(xiàn)e-C的混合焓是-50 KJ/mol,F(xiàn)e-B的混合焓是-26 KJ/mol,同時,C-Si和B-Si的混合焓分別為-39 KJ/mol和-14 KJ/mol[17-18]。這些結(jié)果表明,C、Si元素更有利于形成復(fù)雜的成分結(jié)構(gòu),防止合金的成核。
圖1 Fe84Si2P3B10.5-xCxCu0.5(x=0、0.5、1、1.5、2、2.5)合金的XRD圖Fig.1 XRD patterns of the melt-spun Fe84Si2P3B10.5-xCxCu0.5 (x=0, 0.5, 1, 1.5, 2 and 2.5) alloy ribbons
圖2 Fe84Si2P3B9C1.5Cu0.5合金的TEM與SAED圖Fig.2 TEM images and selected electron diffraction (SAED) patterns of Fe84Si2P3B9C1.5Cu0.5 alloy ribbons
采用差熱分析儀(DSC)以20 K/min的升溫速率測試Fe84Si2P3B10.5-xCxCu0.5(x=0、0.5、1、1.5、2、2.5)合金薄帶的熱力學性質(zhì)。如圖3所示,每條曲線均存在兩個不同放熱峰,說明合金均存在非晶相且結(jié)晶是分兩步完成的。第一放熱峰主要對應(yīng)析出α-Fe相,第二放熱峰主要是剩余非晶相析出Fe-(B,P)硬磁相[19-20]。第一次結(jié)晶和第二次結(jié)晶的溫度分別記為Tx1和Tx2,兩者之間的溫差記為ΔTx(ΔTx=Tx2-Tx1),ΔTx的溫度區(qū)間是熱處理工藝選擇時的最佳溫度區(qū)間,若ΔTx的值越大,則促進α-Fe相析出的作用越強,一定程度上阻礙Fe-(B,P)硬磁相的析出[21]。兩個峰值溫度分別記為TP1與TP2,在Tx1與TP1溫度范圍,合金主要以形核為主,在TP1溫度之后合金生長以晶粒長大為主。隨著C含量的增加,Tx1逐漸向低溫方向移動,Tx2變化小,ΔTx逐漸增大,這有利于合金后一步的熱處理,并且Tx1和Tx2之間的溫差間隔越大,也越有利于產(chǎn)生較好的軟磁性能。根據(jù)合金兩次晶化的特征溫度,確定其退火溫度。首先,確保材料經(jīng)過熱處理后,存在非晶與納米晶的雙相結(jié)構(gòu),故退火溫度區(qū)間為TP1與Tx1,既(665-691 K)±10 K,確定其第一次退火溫度為653 K,退火時間300 s。為探究退火溫度對薄帶性能影響,確定第二次退火溫度為773 K,退火時間300 s。
圖3 Fe84Si2P3B10.5-xCxCu0.5(x=0、0.5、1、1.5、2、2.5)非晶合金的DSC曲線圖(a)以及Tx1、Tx2、ΔTx值與C含量之間的關(guān)系(b)Fig.3 DSC curv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x1, Tx2, ΔTx values and C content of the melt-spun Fe84Si2P3B10.5-xCxCu0.5(x=0, 0.5, 1, 1.5, 2 and 2.5) alloy ribbons
以上結(jié)果表明了C替換B有效提高了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且未降低非晶的熱穩(wěn)定性。在本小節(jié)中,重點討論C取代B以及退火溫度對鐵基非晶磁性能的影響。圖4為未退火時鐵基非晶合金的B-H圖。
圖4 未退火時Fe84Si2P3B10.5-xCxCu0.5(x=0、0.5、1、1.5、2、2.5)薄帶B-H圖Fig.4 B-H curves of as-cast state of Fe84Si2P3B10.5-xCxCu0.5 (x=0, 0.5, 1, 1.5, 2 and 2.5) alloy ribbons
從圖4中,可以較為清晰地看見,隨著C含量的增多,合金的飽和磁感應(yīng)強度逐漸增大,在C含量為1.5%時飽和磁感應(yīng)強度達到最大值,為1.77T,隨后隨著C含量的增加,飽和磁感應(yīng)強度有所下降。圖5(a)為樣品在653 K退火3 min后的XRD圖。合金在2θ=45°和65°有明顯的晶體衍射峰,其中x=1.5合金樣品在2θ=45°時存在非晶的漫散射峰,在2θ=65°有晶體衍射峰,存在非晶與α-Fe雙相結(jié)構(gòu),x=0.5、1和2.5時合金出現(xiàn)Fe3(B,P)相。從圖5(b)合金試樣在653 K退火后B-H圖中可知,退火后,樣品的飽和磁感應(yīng)強度增大,矯頑力有所上升。從圖6合金樣品773 K退火后的B-H圖中可以看出,樣品的飽和磁感應(yīng)強度下降,除x=1.5合金的XRD衍射曲線,其余合金XRD曲線均出現(xiàn)尖銳的衍射峰并同時存在大量Fe3(B,P)相,惡化了合金磁性能。結(jié)合圖7合金鑄態(tài)狀態(tài)以及在653 K和773 K退火后合金的BS(a)與HC(b)變化圖發(fā)現(xiàn),在退火后,隨著納米晶粒的析出合金的Bs明顯增加,但Hc也增加,這是由于非晶基體中析出Fe(B,P)復(fù)合相,隨著C含量的增加,F(xiàn)e(B,P)復(fù)合相的析出呈現(xiàn)先增多后減少又逐漸增多的變化,表明C替換B元素能夠有效降低Fe(B,P)復(fù)合相的驅(qū)動力,綜合分析得出,C含量1.5%時合金性能最佳。
圖5 653 K退火后Fe84Si2P3B10.5-xCxCu0.5(x=0、0.5、1、1.5、2、2.5)鐵基非晶的XRD衍射圖(a)和B-H(b)圖Fig.5 XRD and B-H patterns of Fe84Si2P3B10.5-xCxCu0.5 (x=0, 0.5, 1, 1.5, 2 and 2.5) Fe-based amorphous crystals after annealing at 653 K, respectively
圖6 773 K退火后Fe84Si2P3B10.5-xCxCu0.5(x=0、0.5、1、1.5、2、2.5)鐵基非晶的XRD衍射圖(a)和B-H(b)圖Fig.6 XRD and B-H patterns of Fe84Si2P3B10.5-xCxCu0.5 (x=0, 0.5, 1, 1.5, 2 and 2.5) Fe-based amorphous crystals after annealing at 773 K, respectively
圖7 鑄態(tài)狀態(tài)以及在653 K和773 K退火后Fe84Si2P3B10.5-xCxCu0.5(x=0、0.5、1、1.5、2、2.5)合金的BS(a)與HC(b)變化圖Fig.7 BS and HC changes of Fe84Si2P3B10.5-xCxCu0.5 (x=0, 0.5, 1, 1.5, 2 and 2.5) alloy after annealing at 653 K and 773 K
研究了C元素和熱處理工藝對Fe84Si2P3B10.5-xCxCu0.5(x=0、0.5、1、1.5、2、2.5)合金非晶形成能力和軟磁性能的影響,結(jié)果如下所示:
(1)隨著C元素的增加,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逐漸增強,ΔTx增大,有利于鐵基非晶合金的后續(xù)退火處理。在加入C元素時,合金的飽和磁感應(yīng)強度逐漸上升隨后下降,在C含量為1.5%時到達最大值,BS為1.75 T。HC為2.1 A/m。其最佳退火溫度為653 K時退火300 s以獲得最佳磁性能。
(2)在T=653 K對鐵基非晶進行等溫退火,與非晶狀態(tài)合金相比,納米晶合金的飽和磁感應(yīng)強度有所提升,從1.48~1.75 T增加到1.64~1.83 T,矯頑力Hc有所升高,增加到3.5~10.1 A/m。
(3)在T=773 K對鐵基非晶進行等溫退火時,與非晶狀態(tài)合金相比,納米晶合金的飽和磁感應(yīng)強度變大,從1.48~1.75 T增加到1.67~1.80 T,合金的矯頑力HC有所升高,增加為3.5~8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