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詳 劉子玥 施佳穎*
景觀是具備明顯視覺特征的空間實體。在西方的文化語境中,人類的觀景方式和審美實踐總是與特定的意識形態(tài)相關聯,從而促使“觀看”產生文化、美學以及社會學層面的涵義[1]。在這種語境下,景觀的視覺特征不僅承載著傳統(tǒng)的社會審美價值,同時也展現出在經濟、文化、生態(tài)等維度上的相互關聯[2]。鑒于景觀視覺特征的多義性,景觀視覺感知與審美體驗一直是景觀研究關注的重點內容之一。然而,由于景觀視覺感知蘊藏在潛意識當中,存在一定的內隱性,并且受不同認知方式影響而存在顯著的差異性;因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大規(guī)模的景觀感知與審美研究難以有序開展[3]。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曾在《判斷力批判》(Critique of Judgment)一書中,對審美活動的作用機理展開過批判性研究,并首次從哲學層面闡釋了審美體驗與視覺感知的關聯。他認為,在沒有利害關系的純審美過程中,事物外形可以直接引發(fā)美感體驗[4]??档碌倪@一觀點從底層邏輯層面強調了視覺在形式感知中的重要作用,因而有學者提出:在一般性的審美活動中,視覺感知能夠直接激發(fā)觀察者審美體驗層面的情緒變化[3]。隨著認知科學的發(fā)展,景觀視覺感知與審美體驗的探索途徑得以拓展,一種將視覺感知從美學理論中拓展出來的科學研究思路隨之出現[5]。
由于受到技術方法與數據容量的限制,傳統(tǒng)的景觀視覺感知研究在參數化及批量化解析方面存在重大缺陷。然而,隨著移動設備拍照性能的增強,手機拍照為旅行體驗的內容生產及視覺消費帶來指數級增長[6],于是有研究者開始意識到旅行攝影的研究潛力。1990年,英國社會學家約翰·厄里(John Urry)提出“旅游凝視”(tourist gaze)理論。在他看來,“凝視”作為一種具體的觀看方式,是旅行者主動施加于地方的一種作用力。同時,他認為照片作為視覺的縮影,由于其疊加了旅行者的“意識權重”,因而表現出非常真實的豐富性,可被用于提取旅行者對于周遭環(huán)境的感知印象[7]?;诖耍醒芯空咛岢觯骸奥糜文暋笔且粋€將物像轉化為視像,進而依托旅行者的主觀偏好形成心像的過程;通過剖析該過程的形成機理與感知特性,可以深入地探索無形的旅行體驗究竟是如何通過具體的視覺形象而被旅行者所感知的[8]。Cilkin等也認為,攝影在構建及解析旅行的視覺本質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并且,他們還提出,通過視覺感知評價能夠為深入解析“旅游凝視”的偏向性特征,提供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9],這便從方法論層面拓展了該理論的研究范疇??梢哉f,正是在“旅游凝視”的背景下,旅行體驗的視覺質量(visual quality)成為一項重要議題被納入研究范疇[10]。
根據研究內容及方法的不同,澳大利亞學者安德魯·洛錫安(Andrew Lothian)將景觀視覺評價歸納為客觀與主觀兩大學派[11]。客觀學派將景觀資源的物理特征作為視覺評價的基礎,大多數研究基于專家評價對景觀資源的客觀屬性進行質性分析;主觀學派則將視覺感知視作景觀價值輸出的一種方式,強調基于公眾視角剖析景觀資源的視覺感知情況。綜合而言,基于專家視角的視覺感知評價強調景觀資源的形式美,在自然保護地的開發(fā)利用與國土空間規(guī)劃領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12]。然而,由于客觀學派的評價指標主要基于少量專家的定性判斷,易受主觀因素影響產生代表性不足等問題,因而常與其他研究方法配合使用。隨著輿情數據分析技術的成熟,基于公眾視角的視覺感知評價開始與“旅游凝視”及圖像解析方法結合,以解釋大眾視覺感知的審美偏好。例如,楊陽等[13]采用調查問卷的形式,通過典型照片樣本與美景度評價法建立植物景觀視覺感知評價模型。然而,由于視覺感知極易受到個體情感與審美偏好的綜合影響,因此這種小樣本評價容易造成受訪者只能按照調查問卷提前預設好的框架作答,這樣難免會出現問卷內容信息的開放性與延展性較弱等問題。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數據外延及其廣度與體量不斷拓展,用戶留存于互聯網的非結構與半結構化數據也開始應用于各項研究[14]。用戶上傳到社交平臺的旅行照片,是一種重要的視覺表征形式,這些照片可以憑借強大的數據容量,為大規(guī)模解析旅行者的視覺感知規(guī)律創(chuàng)造了可能。因此,圖片型數字足跡的出現,有助于以新的視角重建旅行體驗。換言之,基于“旅游凝視”產生的視覺感知結果,將成為研究旅行者對于潛在景點的偏好和評價的基礎[15]。
目前,有學者提出圖片型數字足跡可以促使觀察者通過拍照分享的方式,將旅行體驗的形式變得民主化(democratisation)。這是因為每位觀察者均可輕易將其看到的任何東西變成圖像,通過這種方式每個人都能夠成為一個業(yè)余的符號學家(semiotician)[1]。從這種意義上看,當大眾通過拍照的方式生成圖片型數字足跡,并在網絡空間分享其線下體驗時,這不僅可以為旅行地塑造新的景觀含義,也利于挖掘旅行地的多元景觀特征。當前,來自社交媒體的用戶共享數據已被廣泛應用于可視化景觀感知[16]、公眾參與景觀規(guī)劃[17]、文化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18]等多個領域。這些研究與應用表明,來自公眾的包含自發(fā)地理信息的眾包數據(crowd-sourced data),不僅能夠用于揭示景觀感知的審美偏好,而且正在被越來越多的研究所采用[19]。然而,這類研究也面臨著用戶背景信息缺乏、對平臺技術設施依賴、無法訪問平臺而導致選擇偏差等問題。因此,本研究通過綜合專家評價和公眾參與的優(yōu)點,嘗試提出一種創(chuàng)新的景觀視覺評價范式,即首先基于專家評價確定景觀資源的客觀特征,然后根據公眾在社交媒體上傳的數據完成景觀視覺感知評價。這一研究范式的轉換,不僅可以使景觀視覺感知評價的應用范疇得以拓展,也為相關研究提供了一種可供借鑒的思路:即如何在景觀視覺感知評價的主客觀轉譯以及專家與公眾的聯動方面取得平衡,進而通過大樣本數據搭建更為綜合的、可以納入多元視角的景觀視覺感知評價體系?;诖?,本研究提出一種基于數字足跡的景觀視覺感知評價模型,以期對上述研究思路進行有效回應(圖1)。
圖1 數字足跡支持下景觀視覺感知評價體系技術框架Technical framework for evaluation of visual landscape perception under the support of digital footprint
秦淮河風光帶以十里秦淮為軸線,以明城墻為紐帶,串聯起南京歷史城區(qū)眾多文化景點,是集自然風光、山水園林、廟宇學堂、街市民居、風土人情、美食購物、科普教育和節(jié)慶文化于一體的文化景觀薈萃之地。在空間形態(tài)上,秦淮河風光帶具有良好的景觀延展性,其依托城市河流這一自然線性本底,整合了城市零散的歷史文化資源,實現了自然與文化的融合發(fā)展;在功能組織上,秦淮河風光帶強調城市環(huán)境與人類活動的線性關聯,是在歷史層積的作用下,由人與自然共同形成的線形文化遺產群落[20]。綜合而言,這一區(qū)域具有較高的自然、文化與社會價值,符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關于歷史性城市景觀的建議書》中所倡議的“遺產景觀研究既要關注歷史景觀的傳統(tǒng)價值,又要兼顧現代景觀的時代價值,從而實現層積性的城市景觀在物質、社會、文化及時空上相互關聯的整體性”,可以說是一處能夠集中展現遺產景觀與文旅消費之間復雜關系的典型區(qū)域。
作為能夠有效服務現代城市功能并滿足居民游憩需求的景觀資源集合[21],秦淮河風光帶不僅兼具顯性的物質空間價值與隱性的非物質文化價值,還具備良好的景觀視覺價值,是研究景觀視覺感知的理想載體。因此,鑒于秦淮河風光帶在南京歷史城區(qū)遺產景觀中的可視性與代表性,及其在游客群體中的大眾性與普及性,完全符合“旅游凝視”理論所確立的研究標準,本研究將南京歷史城區(qū)范圍內的外秦淮河流域以及內秦淮河的南段與中段選為研究區(qū)域;與此同時,利用數據挖掘程序對南京歷史城區(qū)范圍內所有景觀資源點的基礎信息及地理空間位置進行采集,并在地理信息系統(tǒng)(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中篩選出位于研究區(qū)域內且具有一定旅游熱度的45個資源點作為研究對象(圖2)。這些選點不僅跨越區(qū)域較廣,而且涉及的景觀資源類型較多,超越了以往“歷史中心區(qū)”及“建筑集合體”的概念,包括了更加多元的城市背景與地理環(huán)境,能夠較好地體現研究區(qū)域內自然資源與文化資源的結合、歷史景觀與當代景觀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與代表性。
圖2 研究區(qū)域:南京歷史城區(qū)秦淮河風光帶Research area: Qinhuai River Scenery Belt within the historic urban area of Nanjing
考慮到新冠肺炎疫情對大眾旅游的影響,本研究選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旅行者在攜程網與同程網上公開發(fā)表的文字與圖片信息,作為數字足跡內容分析的來源。本研究之所以選擇將攜程網與同程網作為數據采集平臺,主要原因在于:1)兩者是國內目前規(guī)模最大的在線旅游平臺,大量用戶通過這2個平臺分享其在旅行過程的全部體驗,可以從中采集到不同類型游憩者的游記樣本與照片內容;2)兩者包含了大量的文字型與圖片型數字足跡,通過交替使用2種類型的數字足跡,能夠對旅行者的景觀視覺感知內容進行定量解析。鑒于原始數據庫中存在大量噪聲數據,本研究首先利用詞頻分析法對初始文本數據庫進行清洗,并對無分析意義的數量詞、介詞、冠詞和助詞進行過濾,從而輸出2個字以上的有效詞匯。由于文本語義分析能夠有效識別游客的評價信息中的主要關注內容,因此本研究采用國際上主流的質性分析工具NVivo 11對文本內容進行編碼分析,從而對無規(guī)則的主觀評價信息進行結構化梳理。通過開放編碼、主軸編碼與選擇編碼三級編碼操作之后,研究發(fā)現:游客對于秦淮河風光帶的關注內容主要集中于自然景觀、文物古跡、民俗文化、城市景觀、建筑、游憩服務、人物和美食8個方面?;诖?,本研究嘗試構建包含8個一級指標和37個二級指標的秦淮河景觀感知要素編碼表(表1),從而為后續(xù)圖片內容解析提供分類編碼依據。由于該部分研究強調從行動者視角來理解社會互動的過程,并且直接從實證研究入手,因而能夠較好地實現游客行為與感知體驗的匹配[22]。
表1 景觀感知要素編碼Tab. 1 Coding of landscape perception elements
基于上述編碼結果,本研究嘗試提取研究區(qū)域內景點的地理空間信息,并抓取對應景點的評論照片,得到照片35 971張。鑒于樣本量過大,本研究將照片置入Microsoft Excel 2019中進行隨機抽樣。由于抽樣結果會出現重復抽取的情況,在多次實驗后發(fā)現:設定單個景點的抽樣數目為200張時,得到的抽樣結果最為理想。本研究最終得到6 137張照片進行下一步研究。1)對圖片進行編碼分析,采用基于R語言的定性數據包RQDA來批量解析和編碼圖片內容。2)在識別圖像中的視覺感知要素后,應用上述編碼表中的代碼與每個要素建立對應關系,直到所有視覺感知要素均被編碼為止。鑒于照片內容的復雜性與照片要素間的關聯性,本研究將編碼規(guī)則設定為:每張照片必須被編碼成至少1個一級代碼;同時為了避免運算過于復雜,每張照片被編碼的二級代碼不能超過4個。3)在對所有照片完成編碼后,利用基于R語言的統(tǒng)計學程序對代碼進行描述性數學統(tǒng)計,研究發(fā)現:在8個一級代碼中,“自然景觀”是旅行照片表達最多的內容,說明秦淮河風光帶的自然風光給游客留下深刻的視覺印象;同時照片內容的聚焦對象為“建筑”,其中傳統(tǒng)建筑所占比重最高,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游客對于秦淮河風光帶歷史風貌的視覺感知狀況。4)為了揭示照片中視覺感知要素的內在關聯,利用RQDA的文本提取功能,對所有樣本照片的共現情況進行分析,以研判這些照片被37個二級代碼兩兩共同編碼的情況。在得到37×37型關系對稱矩陣后,借助Ucinet 6軟件的Netdraw功能對共現矩陣進行可視化分析,最終得到視覺感知要素的網絡共現關系與游客偏好照片組合類型(圖3)。
圖3 景觀視覺感知要素網絡共現與偏好組合Co-occurrence and preference combinations in the network of visual landscape perception elements3-1 景觀視覺感知要素網絡共現關系Co-occurrence relationship in the network of visual landscape perception elements3-2 景觀視覺感知要素內在邏輯關聯Intrinsic logical association between visual landscape perception elements3-3 游客視覺感知偏好組合類型Combination type of tourists’ visual perception preference
在上述網絡結構關系中,每個節(jié)點表示一個視覺要素,節(jié)點越大,表示與該要素直接關聯的照片數量越多,其在共現網絡中的重要性越強。每條連接線則表示2個視覺要素間的關聯強度,連線越粗表示關聯越強。研究表明:夜景、植物與傳統(tǒng)建筑在共現網絡中的重要性最強,秦淮河次之;四者關聯緊密,共同構成了一個顯著的四邊形結構。視覺感知要素偏好組合大致包含3類:1)以歷史建筑為焦點,由傳統(tǒng)建筑物與植物景觀構成的展示秦淮河風光帶歷史人文風貌的組合;2)以秦淮夜景為特色,由秦淮河景觀與傳統(tǒng)建筑群構成的展示夜間沉浸式游玩體驗的組合;3)以天空為背景,由明城墻與城市天際線構成的展示城市新舊發(fā)展情況的組合。
目前,國內研究者對于各類景觀遺產價值的評估認定,大多基于《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所強調的歷史、科學、藝術、文化以及社會價值。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關于
歷史性城市景觀的建議書》中,為全面識別、綜合評估歷史性城市景觀的遺產價值,提供了一個相對宏大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框架。在這個框架中,歷史性城市景觀的遺產價值主要是從時間連續(xù)性的角度進行甄別,強調在不同時期及不同城市發(fā)展機制影響下產生的不同變化及其所具備的積極意義。由于這種方法尊重了包括傳統(tǒng)和現代在內的、不同時期中留存下來的城市歷史印記,因此能夠較好地使當代干預行動與歷史環(huán)境中的遺產和諧共處,避免遺產價值因在現代城市規(guī)劃和發(fā)展過程中被剝離而遭受遺棄。因此,鑒于秦淮河風光帶的歷史層積性及其線性本體價值的特殊性,本研究嘗試綜合專家意見與公眾數字足跡來構建景觀視覺感知評價體系。
1)構建層次結構模型,通過文獻研究與本地專家咨詢來確立評價體系的準則層。準則層的一級因子包括秦淮河風光帶的自然景觀價值、歷史文化價值與社會經濟價值,這與《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所確定的遺產價值基本相符。其中,自然景觀價值主要是指研究區(qū)域的地形、地貌、水文和自然特征;歷史文化價值則包含物質層面的建成環(huán)境,以及非物質層面的文化傳統(tǒng)與社會活動,兩方面內容既涉及歷史承襲的傳統(tǒng)部分,也包括當代創(chuàng)造的時代價值,基本符合《關于歷史性城市景觀的建議書》所確立的遺產內涵;社會經濟價值則主要包括社會實踐及價值、經濟過程及效益兩方面內容。2)基于前文分析得到的景觀感知要素編碼表來構建方案層。由于通過數字足跡得到的景觀感知要素指標之間彼此相對獨立,并且客觀、真實地反映了公眾對于秦淮河風光帶的景觀視覺感知狀況,因此評價體系方案層的因子將由編碼表中的景觀要素構成,并由專家決議各因子歸屬的準則層。3)將編碼表中各感知要素出現的頻率,作為重要性排序依據構建判斷矩陣,并在元決策軟件Yaahp中利用和積法(asymptotic normalization coefficient, ANC)計算各層次因子權重。由于傳統(tǒng)的基于專家賦分的層次分析法易受主觀因素影響,使評價結果偏差較大,本研究將采用“旅游凝視”視角下公眾景觀視覺感知的偏好結果代替專家判斷,作為評價因子排序的依據(表2)。
表2 景觀視覺感知價值評價體系及其權重Tab. 2 Evaluation system and weights of landscape visual perception value
將包含景觀視覺感知要素的照片數量按照數據大小分成5段,分別表示價值低、較低、一般、較高和高5個層級,并賦予相應的分值來確定價值評估準則(表3)。
表3 景觀視覺感知價值評分標準Tab. 3 Scoring standard for the vale of visual landscape perception
將前文計算得到的權重和因子分值代入加法模型(式1),計算各項景觀價值Vi:
由于照片是游客景觀視覺感知偏好的真實再現,照片內容反映出的景觀要素被認為是游客在旅行過程中切實感知到的有價值的內容。因此,為了充分發(fā)揮圖片型數字足跡的大數據優(yōu)勢,提高景觀視覺感知價值評估的科學性與準確性,本研究通過自然斷點法,
式中:Wi為表2中三級評價因子的權重,Xi為表3中對應指標因子的分值。式中:V1、V2、V3分別對應景觀資源點的自然景觀價值、歷史文化價值與社會經濟價值。
對圖2研究范圍內45個景觀資源點逐一進行賦值與評價計算(式2),得到各資源點的綜合景觀視覺感知價值V:
最終,計算得到各景觀資源點視覺感知的綜合價值(表4)。其中,“秦淮河”作為研究區(qū)域內最顯著的線性景觀,綜合價值位列首位。這說明該景觀資源作為南京歷史城區(qū)中重要的歷史性城市景觀,不僅可以串聯起區(qū)域內各類景觀資源,還帶動了周邊的經濟發(fā)展與人群活力提升。而夫子廟秦淮風光帶、白鷺洲公園以及石頭城公園,因其突出的自然景觀價值與歷史文化價值,同樣成為秦淮河的重要景觀節(jié)點。
表4 景觀視覺感知綜合價值評估前10項Tab. 4 Top 10 landscapes in terms of the comprehensive value of visual perception
將秦淮河風光帶景觀視覺感知的綜合價值評估結果與地理信息耦合,可以發(fā)現(圖4):南京城南的歷史文化與社會經濟價值主要集中于內秦淮河的南段與中段之間,呈現團塊集聚特征;自然景觀價值則主要集中于外秦淮河與內秦淮河中段以南。綜合來看,老門東、夫子廟一帶作為游憩活動的聚集地,擁有突出的綜合價值;外秦淮河的部分景點,如中華門甕城、石頭城公園、清涼山公園和莫愁湖景區(qū)等,也具有一定的綜合價值潛力。
圖4 景觀視覺感知綜合價值分析Analysis of the comprehensive value of visual landscape perception
將研究范圍內45個景點的自然景觀、歷史文化與社會經濟價值的幾何平均值作為合格標準(即自然景觀價值V1>3.382,歷史文化價值V2>2.074,社會經濟價值V3>1.425)進行分類。以保護和發(fā)展2條準則作為評估依據,按照四級價值點所滿足的合格數量依次遞減的標準劃分,最終得到景點價值分類結果與三維價值坐標系分布情況(圖5)。這一評價結果的作用在于:可以通過對景點綜合價值的分級評定,分類制定具有針對性的遺產保護與發(fā)展策略。例如,一級價值點宜采取保護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同時兼顧的復合經營模式,如南京城墻作為城市天際線最佳觀賞點之一,應在尊重歷史風貌的前提下,將文化遺產的保護融入城市現代化發(fā)展的進程中,實現歷史景觀與現代景觀的協(xié)同發(fā)展;二、三級價值點應根據其主要價值屬性選擇適宜的保護或開發(fā)模式,如內秦淮河周邊的老城區(qū)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價值,未來發(fā)展應秉持保存街區(qū)歷史的完整性與真實性原則,使景觀資源的價值得以充分體現;四級價值點則應重點強化其與秦淮河在空間上或文化上的關聯,進而強化秦淮河線性文化景觀概念的整體認知。
圖5 景觀視覺感知綜合價值分級分類界定Classification defini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value of visual landscape perception5-1 景觀視覺感知4類價值點空間分布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our types of value points in visual landscape perception5-2 景觀視覺感知價值散點圖Scatter diagram of the value of visual landscape perception
本研究從景觀感知的視覺特征出發(fā),利用2種類型的數字足跡歸納總結出秦淮河風光帶景觀資源的形象特征與視覺偏好,將研究焦點從“看到什么”,轉換為“關注什么”,最終聚焦于“喜歡什么”。通過深入解析物像、視像與心像之間的轉化過程及其關聯機制,本研究證實了數字足跡支持下的景觀視覺感知評價,有助于從人本視角精準識別旅行者的景觀偏好與游憩需求。相關研究也證實了,通過對網絡社交媒體中用戶生成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 UGC)的影像數據進行主題聚類分析,能夠有效分析旅行者的游憩心理畫像,從而實現心理畫像技術服務大眾公共游憩生活的應用價值[23]。然而,也有研究者提出,當使用用戶自主生成的影像數據來研究旅游凝視時,“即使最詳細、最全面的內容分析,也難以完全確定一組特定圖像的象征意義”[24]。因此,在對景觀視覺特征進行感知評價時,納入專家評價觀點則十分必要;但越來越多的研究也表明,基于專家視角的景觀評價無法準確或充分反映公眾觀點,因而廣泛的公眾參與也非常重要[25]?;谏鲜隹剂浚狙芯渴紫纫揽繉<医涷灅嫿ㄔu價模型的目標層次結構,確定景觀資源的客觀特征;然后通過文字型數字足跡確定公眾景觀感知的主要對象,并利用圖片型數字足跡根據公眾感知偏好確定評價因子權重,最終在對主客觀轉譯與聯立的基礎上完成景觀視覺感知評價體系的構建。相比基于小樣本問卷調查的評價方法,本研究提供了一種較為新穎的范式,能夠基于大樣本數據為城市景觀規(guī)劃與管理提供更加多元而綜合的信息。同時,本研究構建的分析方法在面向更大尺度及更加復雜的景觀環(huán)境時,具有節(jié)約人工與時間成本、增加評價客觀性的優(yōu)勢。實際上,數字足跡作為一種“集體記憶”或“文化遺產”,生產者通過描畫并分享某個特定的景觀,促使社交媒體正在迅速構建起一個“元景觀”(即景觀的景觀),并通過較長時間內人與景觀的互動塑造了地方認同[26]。本研究從“元景觀”的一個時間切片中分析了公眾的景觀視覺感知偏好,如果能夠從時間軸線上截取更多片段,則有可能溯源這種集體記憶與地方認同的產生機制。
本研究將“旅游凝視”中的物像、視像與心像的轉化過程聯系起來,通過視覺感知評價揭示了視覺行為到審美偏好的作用機制。研究結果表明:旅行者不僅是景觀意象的感知者,更是景觀形象的投射者;其對旅游地影像傳播所形成的網絡口碑效應,正在給旅游地的形象營銷與景觀設計策略帶來全新挑戰(zhàn)?;诖?,我們需要通過研讀旅行者對于旅游地景觀感知的視覺特征及審美偏好與旅游地營銷建構的品牌形象之間的差異性,以此采取相應的形象提升與景觀改造措施。由此,政府與營銷方不再是景觀表征的唯一生產者,一種自下而上的基于公眾“旅游凝視”的多樣化體驗與視覺生產方式已經形成。這便值得我們去思考:如何利用大眾生產的多元視覺表征與當代景觀設計范式產生關聯,從而以各種微妙的方式介入大眾對于旅游地的形象感知與信息接收判斷的過程。在此基礎上,根據大眾反饋的景觀視覺感知信息,調整、提升旅游地的形象設計;然后對設計好的景觀形象進行視覺感知評價,如此往復,進而形成一種多元多重表征的影像循環(huán)構建的過程[27]。本研究目前只是從單向的感知角度解釋了公眾如何理解和感知景觀視覺要素,即從建成環(huán)境的視角探討了景觀要素對于公眾視覺感知的影響機制。然而,如何從另一個方向解釋“凝視”行為參與旅游地的形象建構過程,則需要在后續(xù)研究中進一步思考。美國城市數據研究者莎拉·威廉姆斯(Sarah Williams)在《數據行動:為公共利益使用數據》(Data Action: Using Data For Public Good)一書中指出:數據行動不僅能夠引發(fā)政策討論,影響公眾選擇,還可以為大眾設計提供多元信息,保障數據所代表的群體聲音既不會被邊緣化,也不會被忽視[28]。因此,數據作為一種公共物品,理應為公共利益服務。威廉姆斯的這一論述不僅為本文的研究意義作出理論注解,也為我們未來的研究指明一條可行的方向。
圖表來源(Sources of Figures and Tables):
文中圖表均由作者拍攝或繪制,其中圖2、4、5-1的底圖來自Open Street Map(2020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