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士州
說到啄木鳥,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是眾所周知的樹木醫(yī)生,能使樹木恢復生機。其實啄木鳥家族的成員很多,只是我們不了解罷了。比如今天我們要認識的帝啄木鳥,它不僅外形美麗,而且充滿了神秘的氣息。
帝啄木鳥這個名字比較新鮮吧?它的頭很大而頸部較細,嘴白而尖,人們習慣稱它白嘴啄木鳥。雄性和雌性有所不同,雄性帝啄木鳥有鮮艷的紅色羽冠,就像帝王的王冠,成鳥身長可達半米多,足可以稱霸它們的大家族;雌性帝啄木鳥羽冠是低調的黑色,體型也相對小些。它們飛翔的時候,翅膀展開內側是白色的,不細看你根本看不出來。
帝啄木鳥每天發(fā)出的啄木聲約600 次,每啄一次的速度達每秒550 米,比空氣中的聲速還要高。它們頭部搖動的速度更快,約每秒560 米,比子彈出膛的速度還快!它們的嘴部形如長鉤子,可以輕易地鉤出樹洞深處的蟲子,這就是它們作為森林醫(yī)生的強勁實力。
帝啄木鳥喜歡高山地區(qū),這可能與它們謹小慎微的性格有關。它們通常生活在海拔1 900~3 000 米的山區(qū)中的各種混合針葉林內。特殊的生存環(huán)境也影響著它們的覓食。它們主要以死去的松樹干內的昆蟲幼蟲為食,并會根據(jù)情況選擇單獨或是集體覓食。比較特別的是,一對帝啄木鳥夫妻至少要獨占26 平方千米的山區(qū)林地,也就是小縣城那么大的林地,才會繁殖后代。這也是出于對哺育后代的負責吧,確保食物及場地等各個因素的綜合利用。
帝啄木鳥大多生活在海拔較高的墨西哥北部森林中,但遺憾的是,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它們基本失去了蹤跡。絕跡超過了半個世紀,使它們的存在快變成了一種傳說。消失的原因就是人類對森林的開發(fā),導致棲息地被破壞;其次是人類的過度捕獵;另外它們自身的覓食種類也較為單一,過分依賴年老的松樹;更要命的是它們需要非常廣闊的生存空間。這些原因共同導致了這種鳥類的瀕臨滅絕。
帝啄木鳥和其他啄木鳥一樣,都是了不起的捕蟲高手。它們的嘴非常堅硬,就像天然的斧鑿,能輕易地啄開樹皮和里面的木質部分。它們的舌頭卻是細長柔軟的,上面布滿倒須鉤和黏液。樹洞深處的各種蟲子都難逃它們的嘴。
在野外,特別是在寂靜的樹林中,帝啄木鳥敲擊樹木的聲音非常清晰。它們的行動也十分敏捷,一旦發(fā)現(xiàn)樹干里有蟲,就會立刻開始工作。有意思的是,它們還非常有計謀。當遇到躲藏在樹干深處的蟲子時,帝啄木鳥會使用聲東擊西的方法,在洞口處敲擊,發(fā)出讓蟲子害怕的聲音,一旦蟲子暈頭轉向,想要從“逃生通道”逃跑的時候,它們就中計了。帝啄木鳥一般把整棵樹的蟲子都消滅完后,才會轉移到下一棵樹。
別以為帝啄木鳥身材高大,它們的身體就沒有彈性以及攀爬能力。很多人認為它們能穩(wěn)穩(wěn)地立在樹木上是依靠兩只腳,以為它們的腳一定像鐵釘一樣緊緊地扎在樹木里。其實你想錯了,帝啄木鳥的尾巴也起作用。你想想看,它們那么重,單單憑兩只腳,怎么能使身體保持平衡?原來,它們的尾巴上長著鋒利的“尖釘”。在兩只腳抓住樹干的同時,尾巴“尖釘”瞬間插入樹干,成了一條腿,這樣它自然穩(wěn)如泰山。
帝啄木鳥的尾巴怎么這么特別?你可能有所不知,它們的尾巴飛行時自然展開,平衡著身體,降落的時候自然收縮,末端無數(shù)個尖角像鋼針一樣,而且左右擺動十分靈活,任憑風吹雨打也安然無恙。
別以為帝啄木鳥是靠吃樹木上的蟲子生活,它們有時也吃小野果的。要是遇到同伴過來爭搶果實怎么辦?這時候尾巴又派上了用場。只需尾巴輕輕一掃,就會戳上幾個果子,再一收縮,果子自然落下。扎果子的樣子跟刺猬差不多,你說是不是很有趣?
帝啄木鳥和人類一樣,也是一夫一妻制。每年1~3 月是交配高峰期。帝啄木鳥一生與樹為伴,它們的巢大多建在樹洞里。它們并不高產,每次只生1~5 枚卵。產卵后需要孵化35 天左右,鳥爸爸和鳥媽媽都會孵蛋和照顧雛鳥。
無論是孵化還是哺育自己的鳥寶寶,父母基本上都不離開自己的家。小雛鳥餓了,常常由鳥媽媽看護孩子,鳥爸爸就在周圍覓食。只要捉到蟲子,就會把它吞進嘴里,或者用嘴含著,飛到樹洞口。鳥寶寶聽到叫聲,就會迫不及待探出頭張開嘴,鳥爸爸把長長的嘴伸進鳥寶寶的嘴里,把嘴里的蟲子吐到鳥寶寶的嘴里。喂食雛鳥一頓大概要100 多條蟲子,吃飽后鳥寶寶就和鳥媽媽在樹洞里快樂地做起游戲來。
雛鳥出生后一個多月就要學習飛行,但雙親仍會喂養(yǎng)雛鳥兩個月左右,等雛鳥漸漸長大,才會離開父母獨立生活。
目前全球有約120 具帝啄木鳥的標本,但一張活生生的帝啄木鳥相片或一段它們的錄影片段也沒有留下。學者們雖然相信仍可能有個體存在,但其極少的數(shù)目及支離破碎的生存環(huán)境已不足以支撐這個物種繼續(xù)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