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宇 宋新宇 熊曉琦 滕 林 李思佳
(1. 三峽大學 第一臨床醫(yī)學院[宜昌市中心人民醫(yī)院] 呼吸與危重癥醫(yī)學科, 湖北 宜昌 443003; 2. 三峽大學 第一臨床醫(yī)學院[宜昌市中心人民醫(yī)院] 心血管內科, 湖北 宜昌 443003)
氣管食管瘺(tracheoesophageal fistula, TEF)是連接氣管后壁和食道前壁的瘺管,由多種原因導致氣管后壁發(fā)生壞死,并向后穿透氣管壁,形成氣管后壁與食管前壁間的異常通道[1]。TEF在臨床上為一種罕見疾病,死亡率高。除傳統(tǒng)的外科手術、內鏡下介入治療外,房室間隔缺損(atrial/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ASD/VSD)封堵也成為TEF治療的新選擇。ASD/VSD封堵器為一種自膨脹性的雙盤結構,由鎳鈦合金絲編制而成,兩盤之間通過腰部相連,在瘺道中提供支撐、封堵的作用,且邊緣稍內凹,釋放后可以相互扣住,從而進一步加強封堵作用[2]。正因為ASD/VSD封堵器自身具有以上特點,為治療良惡性TEF提供了一種微創(chuàng)和安全的治療選擇。
ASD/VSD封堵器原用于先天性心臟病的封堵治療。近年,隨著大量新技術的開展,也成為了TEF最重要的治療手段之一。2006年,國外就陸續(xù)開始有ASD/VSD封堵器治療TEF的報道,并且成功率高達90%[3-4]。ASD/VSD封堵器用于TEF的治療逐漸被臨床醫(yī)生廣泛接受,技術逐漸成熟,適應證也逐步擴大。目前,除要求氣管腔無明顯狹窄外,對各種原因導致的TEF均可考慮[2]。TEF不再僅依靠單純外科手術干預,對無外科手術指征或拒絕外科手術的患者,ASD/VSD封堵器治療是較為理想的選擇。當然, ASD/VSD封堵器治療時仍需嚴格把握適應證,對嚴重心肺功能不全、有危及生命的基礎疾病、瘺口周圍存在感染等也需要臨床醫(yī)生謹慎考慮。
封堵器的選擇:參照治療先心病所選的尺寸[5],應與ASD/VSD封堵器伸展后的實際尺寸相當或大于1~2 mm,若封堵器過大容易影響周圍組織循環(huán),造成組織損傷、壞死等,而過小可能造成封堵器的移位、脫落[5]。
封堵方法:在局部麻醉、深度鎮(zhèn)靜鎮(zhèn)痛或全麻下,經口插入硬質支氣管導管或喉罩,連接呼吸機輔助通氣,確認氣管端瘺口位置(圖1A~1B),將導絲通過支氣管鏡鉗子管通道進入氣管,穿過瘺口送入食管;退鏡后重新進入氣管,直視下經導絲引導將帶芯的鞘管(9F)送入氣管(圖1C),其遠端穿過瘺口進入食道,退出鞘芯和導絲,將輸送鋼纜穿過輸送短鞘,通過螺紋連接系統(tǒng)將封堵器順時針旋轉連在輸送鋼纜上;將VSD封堵器和輸送短鞘浸泡在生理鹽水中,然后把封堵器拉入輸送短鞘;將短鞘載入長鞘,輸送鋼纜將VSD封堵器推入長鞘內徑瘺口到達食道(圖1D);從食道入鏡,直視下展開遠盤和腰部,并輕輕將封堵器牽拉至緊貼食道壁(圖1E);再經氣管入鏡,拉緊鋼纜,直視下緩慢撤出外鞘管,釋放近盤(圖1F),用鋼纜輕輕來回推拉封堵器,確保已固定在食道氣管瘺口處,瘺口被完全封閉,氣管、食管通暢。逆時針旋轉鋼纜使之與封堵器分離,撤出鋼纜和鞘管,術畢。術后復查胸部CT,封堵器位置理想(圖1G~1I)。
注:A、B:胸部CT和氣管鏡下確認氣管端瘺口位置(紅色箭頭示);C:置入鞘管;D:順鞘管置入VSD封堵器從瘺口到達食道(紅色箭頭示);E:食管端封堵器遠盤貼壁良好;F:氣管端封堵器近盤貼壁良好;G:CT示術后封堵器橫斷面(紅色箭頭示); H、I:CT示術后封堵器矢狀面
文獻報道在良性疾病導致TEF的病例中,47%的患者是由于長時間機械通氣引起的;在惡性疾病病例中,74%的食管腫瘤患者可并發(fā)TEF[6]。臨床上TEF發(fā)生率雖不高,但是一旦形成瘺管,若治療不及時,病死率極高。目前,TEF主要治療方式包括外科手術、內鏡下介入治療及ASD/VSD封堵器治療。外科手術治療TEF雖然能夠根治氣管食管瘺口,但創(chuàng)傷面積大,胸腔感染機會增加,且存在二次復發(fā)率高、術后恢復時間長等缺點[7]。內鏡下介入治療,是指將支架置入術應用于TEF治療中,具有高效、微創(chuàng)及成功率高等特點。但內鏡治療可能發(fā)生嚴重并發(fā)癥,如支架碎裂、脫落或移位、支架壓迫或侵蝕氣管引起致命性氣管狹窄、并發(fā)出血、穿孔、食物嵌頓、分泌物潴留和再次發(fā)生瘺等風險[8]。ASD/VSD成功應用于TEF治療,不僅操作過程簡單,而且短期有效性及安全性已在多項研究中證實[3-4,9]。另外,ASD/VSD封堵器能避免支架管腔覆蓋導致痰液潴留的問題[7]。此外,ASD/VSD封堵器放置后可形成上皮化,誘導局部肉芽組織形成,最終加強瘺管的封堵效果[10]。然而,近年來報道的不良事件,如封堵器移位、脫落及氣道狹窄等,成為了臨床上亟待解決的難題[4]。此外,當前VSD/ASD封堵器治療TEF在病例選擇、療效評價標準等方面無指南或專家共識指導,其器械的優(yōu)化、遠期預后的評估等仍有待進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