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桃花坪街道雨山完全小學 黃雅婷 易婷婷 肖佳羽
三系雜交水稻分蘗能力強,它們適合密植還是稀植呢?我們準備探究其最佳種植株行距,實行科學管理,提高其產量。
又聽祖輩和老師說,他們兒時種田時,發(fā)現稻田里有很多野生螺、泥鰍和魚,它們共同生存,一派和諧的景象。
基于此,我們決定在種植水稻時大膽創(chuàng)新:在相對封閉的稻田里套養(yǎng)田螺、泥鰍和魚,研究雜交水稻種植方案與“稻螺魚”共生環(huán)境,旨在促進生態(tài)系統(tǒng)良性循環(huán),推動可持續(xù)發(fā)展。
稀植三系雜交水稻,讓其通風透氣,獲得充足的陽光,同時套養(yǎng)田螺、泥鰍和魚,創(chuàng)建共生互惠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對比實驗法、類比推理法。
“晶兩優(yōu)534”種子、螺種、魚種、泥鰍種、肥料、農藥、米糠、劃行器、帆布等。
1.稀植實驗組
(1)實驗田基礎工程建設
選擇一丘田為實驗田,面積約為1333平方米,南面有一條水渠,水渠繞田埂往東延伸,可防洪水淹沒稻田。
在實驗田四周用1米高的籬笆支撐帆布,并插進泥土中,防止飼養(yǎng)的水生動物外逃。對實驗田翻耕除草,加固加高原來的田埂,使田埂高50厘米、寬50厘米,以方便行動。在田埂靠實驗田這側,沿田埂挖寬50厘米、深30厘米的“回”形環(huán)溝,在田間每隔3米留出一條寬60厘米、深30厘米且兩端與環(huán)溝相連的縱溝,便于投喂飼料和曬田。
實驗田被縱溝分割成數塊,在每塊田中建立獨立的進排水系統(tǒng),便于田間水交換,并在進出水口安裝濾網,防止敵害生物進入。
(2)培育壯秧
①在實驗田重施腐熟有機肥。
②稀播水稻種子。
③勻苗(去密補?。?。
④噴施多效唑,追施尿素、鉀肥、硼肥、鋅肥。
⑤防治病蟲害。
(3)移栽秧苗
拔出秧苗,注意秧苗需帶泥,少傷根葉。
稀植秧苗,秧苗的行距和株距分別為50厘米、40厘米,或者行距和株距分別為45厘米、30厘米。30行×50列為一廂,相鄰的兩廂間隔1米,這樣采光好、通風透氣,田螺、魚、泥鰍可在其間活動,也方便人們勞作。
圖1 稀植的水稻
(4)大田前期管理
①實驗田水深10厘米。
②插秧后7天和15天各人工中耕一次,促分蘗。
(5)大田后期管理
①插秧后25天左右,實驗田水深40厘米~50厘米,控制無效分蘗。
②防治病蟲害。
③深水出穗。
之后,實驗田保持蓄水狀態(tài),水深如表1所示。
為便于問題的分析,本文進行如下形式化描述.計算資源VMi={Mi1,Mi2,Mi3,…},其中Mi1,Mi2,Mi3,…分別表示內存大小、CPU數目、運行成本、CPU執(zhí)行的指令數目等.假設系統(tǒng)中用戶提交的任務記為TKj={Kj1,Kj2,Kj3,…},其中Kj1,Kj2,Kj3,…為任務的多個屬性,如任務長度、輸入文件大小、輸出文件大小等.對于第j個任務TKj和第i個資源VMi任務的執(zhí)行時間為TimeCost(TKj→VMi).則一個完整的云計算資源調度方案S,其總完成時間為
表1 實驗田水深情況
2.密植對照組
選擇一丘田為對照組,面積約為667平方米,密植秧苗,秧苗的行距和株距分別為24厘米、21厘米。按照常規(guī)方法施肥、噴藥,在插秧后7天和15天各噴多效唑和人工中耕一次,促分蘗,除雜草。
3.水稻分蘗情況
“晶兩優(yōu)534”在生長20天至60天分蘗能力最強,60天后分蘗能力減弱。分蘗數據見表2。
表2 單株水稻分蘗平均數據
田螺生長速度快,易繁殖,喜陰,所以我們在稻田中養(yǎng)殖田螺。選用中國圓田螺,在稻田中放養(yǎng)幼螺。在放幼螺前10天除敵害與消毒,將生石灰加水后潑灑在環(huán)溝、縱溝及整塊田中。
圖2 我們在實驗田放養(yǎng)田螺
田螺食性雜,主要吃水生植物的嫩莖葉、藻類、細菌和有機碎屑等,也濾食浮游生物。在田螺生長旺季,可喂米糠、麥皮、豆腐渣、熟番薯、小昆蟲、小魚蝦以及動物的內臟等。
水生動物的排泄物溶于稻田泥水,能為秧苗提供有機肥。
定期換水,約10天換水一次,保持水質良好。
在大田扦插育苗前,排放適量肥水,給周邊水田作肥料用。
當水溫降至8℃~9℃時,田螺開始冬眠。冬眠時,田螺鉆入洞內,在土面上留一個小孔,不時冒氣泡。這時應當保持水深10厘米~15厘米,并且5天換水一次,增加含氧量。
經過飼養(yǎng),質量達到15克的田螺可捕撈售賣。捕撈的方法可選干池捕撈,也可選淺水捕撈。應注意留一些雌螺,為下年培育仔螺作準備。
圖3 我們捕撈田螺和魚
等泥鰍、魚長大后,也可捕撈售賣。
合理的株行距是水稻高產的主要因素。經過研究,我們發(fā)現相比密植的水稻,稀植的水稻長勢更好,有效分蘗多,抽穗多,產量更高,且最佳行距和最佳株距分別為45厘米、30厘米。
在稻田中飼養(yǎng)田螺、泥鰍和魚,種養(yǎng)結合,生態(tài)系統(tǒng)良性循環(huán),可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雙贏。
田螺、泥鰍和魚在稻田中活動,可為稻田松土,增強土壤透氣性,促進根部營養(yǎng)物質交換。它們攝食有機碎屑、餌料后排出糞便,給水稻提供肥料,有利于水稻生長。“稻螺魚”共養(yǎng),稻飛虱、卷葉蟲極少,鉆心蟲也不多見,可免噴農藥,這樣種出來的稻谷和養(yǎng)殖的田螺等均是綠色環(huán)保的。
水稻稀植,套養(yǎng)螺、魚和泥鰍的耕作模式科學規(guī)范、綠色環(huán)保、簡便易行、經濟效益高,建議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