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是人體最大的一對唾液腺,其位置接近耳垂,腮腺腫瘤是臨床常見的頭頸部腫瘤,其中70%~80%為良性,大部分腮腺腫瘤位于腮腺淺葉,腮腺淺葉腫瘤占比接近90%,手術切除是其最有效的治療方式
。傳統(tǒng)腮腺切除術療效較好,但術后易出現(xiàn)味覺出汗綜合征、神經(jīng)麻痹等并發(fā)癥,并且術后切口美觀性較差
。隨著醫(yī)療行業(yè)發(fā)展和人們審美要求的提高,患者對術后切口的美觀效果越來越重視,臨床切除腮腺腫瘤時需最大程度地保留器官的形態(tài)和功能,提高術后切口美觀程度、減少術后并發(fā)癥,以提高患者滿意度和改善預后
。本研究以80例腮腺良性腫瘤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改良式美容切口在腮腺切除術患者中的美觀效果并分析術后并發(fā)癥的影響因素。
目前,不少中學生在消費中存在著攀比心理,尤其是學生到了高中階段,其自我意識逐漸增強,自尊心作祟下,學生開始出現(xiàn)攀比等心理,出現(xiàn)非理性消費。在班級中,部分學生崇尚品牌服裝,在班級中炫耀自己所購買的衣物、文具和電子產品,導致班級中學風變得消極畸形,出現(xiàn)了嚴重的攀比風氣,學生的學習不定位在學習中,反而崇尚“有錢”、“闊綽”、“排場”等亞健康的價值取向上,而部分學生對于節(jié)儉節(jié)約和理性消費反而認定為有失體面等。所以,在這種攀比消費風氣下,家庭經(jīng)濟壓力變大、負擔變重,班級中的學風不正,更會導致部分學生過分自卑,甚至誤入歧途。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6年4月-2020年4月筆者醫(yī)院收治的80例腮腺良性腫瘤患者為研究對象,使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觀察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43~72歲,平均(63.74±7.85)歲;身體質量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19~27 kg/m
,平均(23.52±3.17)kg/m
;病程9~19周,平均(14.85±4.03)周;腮腺淺葉部分切除術22例,全腮腺切除術18例。對照組男17例,女23例;年齡45~76歲,平均(64.05±7.62)歲;BMI 19~28 kg/m
,平均(23.68±3.25)kg/m
;病程8~20周,平均(15.12±3.84)周;腮腺淺葉部分切除術24例,全腮腺切除術16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標準:①年齡40~80歲;②經(jīng)影像學和病理活檢診斷為腮腺良性腫瘤,行腮腺切除術;③腫瘤直徑≤4 cm;④患者及其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砰”的一聲,跑回家的唐小果用力關上門并反鎖,又沖到窗臺把窗戶關緊。他從柜子里拿出球棒,帶上超人面具,將自己全副武裝起來,背貼著墻,警惕地盯著四周。
1.5.3 記錄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2.3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比較: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0.05)。見表3。
2.6 典型病例:某男,51歲,診斷為腮腺良性腫瘤,于改良式美容切口下行腫瘤切除術,術后6個月隨訪,患者語言功能和吞咽功能恢復良好,患者對外觀及術后功能恢復滿意。手術前后見圖1。
1.5.1 美學效果:使用溫哥華瘢痕量表
(VSS)、患者與觀察者瘢痕評價量表
(POSAS)評價患者的美學效果,VSS評分包含瘢痕的柔軟度、厚度、色澤、血管分布四個維度,總分15分,評分越高表示瘢痕越嚴重;POSAS包含患者評價量表(Patient scar assessment scale,PSAS)和觀察者評價量表(Observer scar assessment scale, OSAS)兩個量表,PSAS包含瘢痕規(guī)則性、柔韌性、厚度、色澤、瘙癢和疼痛6個維度,總分6~60分,OSAS包含瘢痕柔軟度、厚度、凹凸度、色澤、色素沉著5個維度,總分5~50分,PSAS、OSAS評分越高表示瘢痕外觀越差。記錄術后1 d、術后3個月兩組VSS、POSAS評分。
(5)對各種需要預先準備的管材等,要求施工單位提前加工制作;對進場材料進行現(xiàn)場驗收,檢查材料的質保書、檢測報告、合格證。
1.3 排除標準:①全身嚴重感染者;②合并嚴重精神或心理疾病難以配合研究者;③有放化療史。
西南巴倫支海的麻坑主要集中在 Asterias復合斷裂帶附近和Hammerfest盆地(圖5)兩個地帶,麻坑平均密度是 100個/km2,呈隨機分布或者沿著冰川犁痕排列分布,主要形成于冰川后退期,是冰川作用前期的結果。圓形麻坑的直徑在10 ~ 50 m,平均深度為1 ~ 3 m,可劃分為“標準麻坑”[19]。更大、且形狀不規(guī)則的麻坑,直徑達到 300 m,深度達到25 m。此外,還可以觀察到海底表面深度達到15 m的冰川犁痕(圖6)。
1.5.4 根據(jù)80例患者術后是否發(fā)生并發(fā)癥將其分為并發(fā)癥組(23例)、無并發(fā)癥組(57例),收集所有患者臨床資料,包括年齡、性別、病程、BMI、腫瘤位置、腫瘤直徑、是否游離面神經(jīng)、切除程度、翻瓣是否保留筋膜、腫瘤部位手術次數(shù)及手術時間。
2.5 腮腺切除術后并發(fā)癥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將單因素分析中有差異變量納入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并進行量化賦值。因變量為腮腺切除術后是否發(fā)生并發(fā)癥(是=1,否=0);自變量為腫瘤位置(耳前=1,其他=0)、腫瘤切除程度(全切=1,部分切除=0)、翻瓣方式(未保留筋膜=1,保留筋膜=0)、腫瘤部位手術次數(shù)(≥3次=1,<3次=0)。多因素Logistic回歸性分析顯示,Logistic回歸性分析顯示,腫瘤位置在耳前、腫瘤全切、翻瓣未保留筋膜、腫瘤部位手術次數(shù)≥3次是腮腺切除術后發(fā)生并發(fā)癥的危險因素(
<0.05)。見表5。
2.1 兩組術后VSS、POSAS評分比較:與術后1 d比較,術后3個月兩組VSS、POSAS評分均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0.05);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術后1 d、術后3個月的V S S、P O S A S評分均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0.05)。見表1。
2.2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術中出血量較小、手術時間較短,術后1 d、術后3個月手術切口長度較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0.05);兩組術后當天引流量、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0.05)。見表2。
1.4 方法:術前先行氣管插管進行全麻,麻醉誘導使用丙泊酚,維持麻醉使用丙泊酚和異氟烷,密切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待其生命體征平穩(wěn)后再行手術。觀察組:在改良式美容切口下行腫瘤切除術,首先做一個短的倒“S”形切口,切口位于患者頜后,沿耳屏對緣內側進行游離,游離經(jīng)頜后走向,繞過耳垂后反轉向上,沿乳突-耳垂皺褶上約3 mm處,到耳廓后溝約2/3處轉折,繼而進入發(fā)際,在距離發(fā)際約5 mm時傾斜向下并延伸3 cm,將局部皮膚和皮下組織切開,將腮腺咬肌筋膜淺面分離,翻開皮瓣后使腫瘤周圍腮腺組織暴露,鈍性分離腫瘤邊緣5~10 mm,將腫瘤完整切除并將鄰近病灶的腮腺組織切除,切除過程中需注意保護面神經(jīng),將腮腺殘端結扎,將腮腺主導管保留,皮瓣復位,術后安置負壓引流裝置,之后將腮腺咬肌筋膜層縫合。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腮腺切除術,患者頭部后仰偏向對側,經(jīng)“S”形切口將局部皮膚和皮下組織切開,達腮腺咬肌筋膜淺面為止;切除腫瘤和腮腺淺葉,將腮腺深葉殘端結扎,腮腺導管不保留,術后安置負壓引流裝置并縫合。
2.4 腮腺切除術后并發(fā)癥的影響因素分析:經(jīng)單因素分析,與無并發(fā)癥組相比,腫瘤位置在耳前、腫瘤全切、翻瓣未保留筋膜、腫瘤部位手術次數(shù)≥3次的患者比例較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0.05);兩組年齡、性別、病程、BMI、腫瘤直徑、面神經(jīng)游離及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0.05)。見表4。
1.5.2 術后相關指標:記錄兩組術中出血量、術后當天引流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和手術切口長度。
1.5 觀察指標
2018年11月25日,由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牽頭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高海拔高寒地區(qū)金屬礦山開采安全技術研究與裝備研發(fā)”項目啟動暨實施方案論證會在北京召開。彭蘇萍院士、王國法院士、呂敬民教授級高工等項目咨詢專家組、科技部社發(fā)司、21世紀中心、應急管理部科信司和安全生產基礎司、項目牽頭承擔單位以及項目骨干等110余位代表參加了會議。
傳統(tǒng)的腮腺切除術治療腮腺腫瘤操作比較簡單,但術中視野暴露的面積較大,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可能對患者的聽覺功能、吞咽功能甚至面部神經(jīng)功能造成影響,進而影響其生活質量
。為保證腮腺切除術的治療效果,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同時滿足患者日益提升的審美需求,臨床對改良式美容切口的研究逐漸增加
。
韓國高校學術道德教育課程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從培訓對象看,有為高校教師開設的培訓課程,還有為高校學術道德管理部門工作人員開設的培訓課程。從內容看,有學術道德規(guī)范普及型課程,有具體專業(yè)領域的學術道德規(guī)范課程等。從授課方式看,既有線上課程,又有線下課程。從資費看,既有免費課程,亦有付費課程。從課程具體形式看,既有定期課程與長期課程,還有報告、演講、學術討論等。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1 d、術后3個月的VSS、POSAS評分較對照組低,提示改良式美容切口下行腮腺切除術具有較好的美觀效果,考慮與改良式美容切口設計科學、手術切口較短有關。改良式美容切口起于耳前區(qū)皮膚折痕線,切口的曲率在枕部發(fā)際線處和外耳道方向幾乎保持同一水平,其切口長度為3~5 cm,與發(fā)際線邊緣的距離保持在5 mm以上,不僅可以避免損壞毛囊,并且能保證有足夠的頭發(fā)用于遮蓋瘢痕,使瘢痕不明顯,因此觀察組具有較高的美觀性
。本研究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術中出血量較小、手術時間較短,考慮與改良式美容切口較小,術中切除的腺體組織較少有關。此外,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對照組低,改良式美容切口下行腮腺切除術可最大程度地保護腮腺主導管和局部神經(jīng)組織,有利于保留殘余腺體的正常功能,從而降低術后耳周麻木、暫時性面癱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該手術入路切口隱蔽且靈活,應用面部表淺筋膜系統(tǒng)或胸鎖乳突肌瓣修復腮腺床,可降低局部凹陷畸形的發(fā)生率
。
本研究顯示,與無并發(fā)癥組相比,并發(fā)癥組腫瘤位置在耳前、腫瘤全切、翻瓣未保留筋膜、腫瘤部位手術次數(shù)≥3次的患者比例較高,提示以上因素可能是腮腺切除術后患者發(fā)生并發(fā)癥的危險因素??紤]其原因:①若腮腺腫瘤在耳前,面神經(jīng)分支與下頜骨后側、耳前腫瘤的距離較近,手術切除腫瘤時易造成面神經(jīng)損傷
;②翻瓣未保留筋膜、腫瘤全切時,由于手術切除范圍較大,也更容易傷及面神經(jīng)
;③腫瘤部位多次手術易導致局部神經(jīng)的解剖出現(xiàn)紊亂,導致面神經(jīng)損傷
。此外,本研究僅納入腮腺良性腫瘤患者,未考慮腫瘤為惡性的情況,若腮腺腫瘤為惡性,其病變程度較重、病變部位較深,與周圍組織的分界處不明顯,腫瘤細胞導致腫瘤包膜浸潤,受組織結構分界不清、出血等因素影響,手術難度增加,也可導致術后較高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
本研究使用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腫瘤位置在耳前、腫瘤全切、翻瓣未保留筋膜、腫瘤部位手術次數(shù)≥3次是腮腺切除術后患者發(fā)生并發(fā)癥的危險因素,術前明確診斷、做好評估工作、提升術者的操作水平,是減輕患者面神經(jīng)損傷、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有效手段。
綜上,改良式美容切口下行腮腺切除術具有較好的美觀效果,腫瘤位置在耳前、腫瘤全切、翻瓣未保留筋膜、腫瘤部位手術次數(shù)≥3次可能是腮腺切除術后患者發(fā)生并發(fā)癥的危險因素。
[1]Tabaksert A S,Lazarova L,Bentley R,et al.Sialodochitis fibrinosa managed with staged bilateral total parotidectomy[J].J Laryngol Otol,2021,135(2):1-3.
[2]Alomar O.New classification of branching pattern of facial nerve during parotidectomy:A cross sectional study[J].Ann Med Surg,2021,62(1):190-196.
[3]蘇娟,李鵬,吉曉濱,等.V形隱蔽切口在腮腺良性腫瘤手術中的應用價值[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9,33(7):615-618.
[4]Suzuki M,Nakaegawa Y,Kobayashi T,et al.Indications for partial superficial parotidectomy for benign parotid gland tumors using the retrograde approach[J].Fukushima J Med Sci,2020,66(2):73-77.
[5]許鵬,花蕾,嚴國鑫.改良除皺切口在腮腺腫瘤手術中的應用[J].臨床口腔醫(yī)學雜志,2019,35(8):483-486.
[6]胡煒,邵銀初,李浩,等.不同皮膚牽張閉合器治療皮膚軟組織缺損的臨床研究[J].中國骨傷,2019,32(11):1021-1025.
[7]張文超,俞楠澤,劉志飛,等.面部外傷二次清創(chuàng)縫合中整形外科技術應用研究[J].醫(yī)學研究雜志,2019,48(9):41-44.
[8]Flach S,Hey S,Lim A,et al.Outpatient (same-day discharge) versus inpatient parotidectomy: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Clin Otolaryngol,2020,45(4):529-537.
[9]Patel S G.Editorial on superficial or partial superficial parotidectomy for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benign parotid tumors[J].J Surg Oncol,2020,122(7)1296-1297.
[10]林紅斌,王珍艷,聶舒靖,等.改良型美容術式腮腺切除術對良性腮腺腫瘤患者臨床療效、復發(fā)及美觀度的影響[J].解放軍醫(yī)藥雜志,2021,33(3):45-49.
[11]王浩,馮芝恩,李金忠.改良美容切口在腮腺良性腫瘤手術中的應用[J].北京口腔醫(yī)學,2019,27(6):339-341.
[12]鄧娜,許金松.針對性選擇術式治療腮腺良性腫瘤療效探究[J].廣東醫(yī)學,2019,40(17):2528-2530.
[13]Croonenborghs T M,Hevele J V,Scheerlinck J,et al.A multicentre retrospective clinico-histopathological review of 250 patients after parotidectomy-science direct[J].Int J Oral Maxillofac Surg,2020,49(2):149-156.
[14]唐正琪.不同切口下腮腺淺葉腫瘤切除術對患者圍術期臨床指標、美觀性及術后并發(fā)癥的影響[J].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2019,19(1):35-38.
[15]Cohen O,Gabay S,Khafif A.Insertion of a vacuum based drain for post-parotidectomy non-resolving seroma in an outpatient setting[J].Br J Oral Maxillofac Surg,2021,59(2):197-201.
[16]Auger S R,Hardy B,Kramer D,et al.Complications after extracapsular parotidectomy with partial facial nerve dissection[J].J Am Coll Surgeons,2020,231(4):174-175.
[17]梅金玉,楊見明,余俊偉,等.局段S形切口在腮腺淺葉良性腫瘤區(qū)域性切除中的應用[J].安徽醫(yī)藥,2019,23(11):2191-2194.
[18]朱軍利,夏琪,馬浩.69例腮腺腫瘤術后并發(fā)癥的危險因素分析[J].實用癌癥雜志,2019,34(7):1144-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