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生,趙敬松,欒茜玉,陳海華,3?
(1.青島農(nóng)業(yè)大學 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9;2.青島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 編輯部,山東 青島 266109;3.青島農(nóng)業(yè)大學 巴瑟斯未來農(nóng)業(yè)科技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9)
海藻酸鈉(Sodium alginate,AG)是一種來自褐藻類植物的陰離子多糖,由β-D-甘露糖醛酸和α-L-古洛糖醛酸通過β-1,4-糖苷鍵連接而成[1],具有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可在金屬陽離子(尤其是Ca2+)存在時,形成具有三維網(wǎng)絡結構的水凝膠。近年來,AG被廣泛用作膠凝劑,制備各種凝膠藥物遞送系統(tǒng)[2-3]。利用 Ca2+交聯(lián)海藻酸鈉制備水凝膠通常有滴注法和內(nèi)源固化法兩種方法[4]。滴注法常以CaCl2為鈣源,依靠Ca2+從外到內(nèi)擴散,實現(xiàn)海藻酸鈉的交聯(lián)作用。CaCl2溶液中游離的Ca2+在接觸羧基后立即發(fā)生交聯(lián),反應迅速,因此,CaCl2溶液難以與AG溶液混合均勻。當兩種液體相互接觸時,Ca2+離子擴散到AG表面并形成一層交聯(lián)外殼,隨著 Ca2+由外向內(nèi)擴散和進一步交聯(lián),外殼厚度進一步增加。由于局部不均勻性和潛在的未膠凝區(qū)域,所形成的水凝膠結構可變,穩(wěn)定性較差[5]。內(nèi)源固化法常以CaCO3為鈣源,通過原位釋放Ca2+,實現(xiàn)內(nèi)部交聯(lián)形成凝膠。CaCO3則能與AG溶液均勻混合,Ca2+在酸化劑 D-葡萄糖酸-δ-內(nèi)酯(GDL)作用下緩慢釋放,并與附近的羧基結合,均勻交聯(lián)形成水凝膠。CaCO3中Ca2+的釋放、GDL的水解均需要一定時間,與滴注法相比,內(nèi)源固化法制備凝膠所需時間更長,但形成的水凝膠結構更均勻[6]。
然而,AG分子含有較多的親水基團,凝膠親水性強,特別是當外部環(huán)境存在過剩單價離子時,凝膠容易分解,致使包封物質被快速釋放[7]。為解決這一問題,人們試探在AG中添加不同聚合物,如碳納米管、多糖納米晶體、黏土材料等,以改善凝膠結構和功能特性。Zhang等[8]在 AG基體中加入碳納米管,有效提高凝膠包封效率和機械穩(wěn)定性,減少藥物泄漏;Hosseini等[9]將Ag與淀粉結合提高了AG基凝膠的化學和機械穩(wěn)定性,提高包封效率和生物活性物質的持續(xù)釋放能力。多孔淀粉是一種呈海綿狀結構的酶水解淀粉,表面積大、孔洞多[10],這種特殊結構使多孔淀粉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和緩慢釋放特性,常用于吸附和保護生物活性物質,在食品和醫(yī)藥工業(yè)中則被廣泛用作吸附劑和微膠囊劑,使生物活性物質免受光、氧氣和熱引起的降解作用影響,是優(yōu)良的生物活性物質遞送載體[11]。
目前,關于多孔玉米淀粉(Porous starch,PS)添加量、鈣源對AG凝膠結構、理化性質的研究很少。本文以氯化鈣和碳酸鈣為鈣源,通過掃描電鏡、質構分析、紅外及X射線衍射光譜分析、體外模擬消化等,研究鈣源及AG/PS配比(質量比r)對AG-PS混合凝膠結構、硬度、析水率、溶脹特性等理化性質的影響。本研究對制備開發(fā)pH響應型生物活性物質遞送載體具有指導意義。
多孔玉米淀粉:遼寧立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海藻酸鈉(甘露糖醛酸與古洛糖醛酸質量比約為1.17∶1):青島明月海藻集團有限公司;CaCl2、CaCO3、KBr、D-葡萄糖酸-δ-內(nèi)酯:天津巴斯夫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TA-XT·Plus物性測定儀:英國Stable Micro Systems公司;is10傅里葉紅外光譜分析儀:美國熱電尼高力公司;D8-ADVANCE X射線衍射儀:德國布魯克AXS有限公司;S-3400N掃描電子顯微鏡:日本日立公司。
1.3.1 樣品的制備
1.3.1.1 AG-PS混合溶液的制備 準確稱取一定質量AG,分散于蒸餾水中,加入一定質量PS,使用磁力攪拌器攪拌過夜,使AG和PS充分水化,得 AG-PS混合溶液。AG-PS混合溶液質量分數(shù)為2.5%,AG與PS質量比r分別為0∶6、1∶5、2∶4、3∶3、4∶2、5∶1、6∶0。
1.3.1.2 CaCl2滴注法制備 AG-PS混合凝膠 取一定體積的AG-PS混合溶液,每隔1 s滴入0.06 mol/L CaCl2溶液1滴,靜置固化24 h,得到氯化鈣誘導的AG-PS混合凝膠珠,取出并用蒸餾水清洗2次,備用。
1.3.1.3 CaCO3內(nèi)源固化法制備AG-PS混合凝膠取一定體積的 AG-PS混合溶液,加入一定量CaCO3粉末(質量分數(shù)為0.06 mol/L),再加入一定量的GDL粉末(質量分數(shù)為0.12 mol/L),快速攪拌1 min后,靜置固化24 h,得到碳酸鈣誘導的AG-PS混合凝膠塊。
1.3.1.4 凍干樣品的制備 將所制備的AG-PS混合凝膠冷凍干燥后,用于掃描電鏡觀察和溶脹特性測定;將冷凍干燥后的AG-PS混合凝膠研磨成粉,用于X射線衍射實驗和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分析。
1.3.2 樣品宏觀形貌和微觀結構觀察
用相機拍攝不同鈣源誘導的 AG-PS混合凝膠,觀察其宏觀形貌。
參照Li等[12]方法,將AG-PS混合凝膠凍干粉末置于樣品架,濺射涂布機涂覆金鈀,在5 kV加速電壓下,用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其微觀結構,放大倍數(shù)為1 000。
1.3.3 相對硬度的測定
將AG-PS混合凝膠置于pH=6.8的磷酸鹽緩沖液中,于37 ℃溶脹4 h。參照Li等[1]方法,用質構儀分別測定溶脹前后凝膠硬度。測試選用P/0.5型探頭,測試速度1.0 mm/s,觸發(fā)力5 g,壓縮形變量40%。測量過程中的最大力記為硬度。溶脹前相對硬度記為溶脹前混合凝膠硬度與相應純AG凝膠硬度的比值,溶脹后相對硬度記為溶脹后混合凝膠硬度與相應純AG凝膠硬度的比值。
1.3.4 析水率的測定
稱取一定質量AG-PS混合凝膠(m0)置于培養(yǎng)皿中,室溫下放置24 h后,測量析出水質量m,析水率記為m/m0。
1.3.5 溶脹特性
分別配制模擬胃液(0.1 mol/L HCl溶液,pH=1.0)、模擬小腸液(0.1 mol/L磷酸緩沖液,pH=6.8)、模擬結腸液(0.1 mol/L磷酸緩沖液,pH=7.4)。稱取一定質量凍干 AG-PS混合凝膠(M0)置于三角燒瓶中,加入300 mL模擬消化液或者去離子水(pH=7.0),37 ℃水浴,180 r/min恒溫振蕩。其間,每間隔一定時間取樣,用濾紙除去樣品表面水分后立即測其質量M,直至溶脹平衡(約4 h)。溶脹率為M/M0。
1.3.6 X射線衍射分析
參照Li等[12]方法,取AG-PS混合凝膠凍干粉末,置于X射線衍射儀樣品臺,設置掃描范圍4°~40°,掃描速度 0.1 °/s,電壓和電流分別為 40 kV和40 mA,記錄樣品的X射線衍射圖譜。
1.3.7 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FT-IR)分析
參照Li等[12]方法,取AG-PS混合凝膠凍干粉末,與 KBr按質量比1∶100混合并壓片。以空氣為背景,設置波數(shù)掃描范圍4 000~400 cm-1,重復掃描64次,分辨率4 cm-1,記錄FT-IR圖譜。
實驗重復3次,數(shù)據(jù)以平均值±標準差形式表示。用Excel 2010軟件作圖,用SPSS 22.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P<0.05)和多重比較。
由圖1可以看出,氯化鈣和碳酸鈣兩種不同鈣源誘導的 AG-PS混合凝膠具有不同的外觀形貌。氯化鈣為鈣源時,凝膠呈球形,形成凝膠珠,且凝膠珠狀態(tài)與AG的占比(r)有關:當r較小時,凝膠珠形狀不均一、不規(guī)則;隨著r的增大,凝膠珠形狀逐漸變得均一、規(guī)則,r=4∶2或5∶1時,形成的AG-PS球形凝膠珠形狀均一、規(guī)則;當r=6∶0時,PS缺失,純AG不能形成均一凝膠珠。碳酸鈣為鈣源時,形成多孔狀或片層狀凝膠塊,且r較小時,凝膠塊的孔洞大、結構疏松,隨著r的增大,孔洞逐漸變小,結構變得致密。上述結果表明,不同鈣源和r誘導AG-PS混合凝膠形成不同的結構。結構的不同可能使混合凝膠具有不同的溶脹特性[13]。
圖1 氯化鈣和碳酸鈣誘導的AG-PS混合凝膠的宏觀照片F(xiàn)ig.1 Macroscopic photos of AG-PS mixed gel induced by CaCl2 or CaCO3
PS本身不能形成凝膠,掃描電鏡下,純 PS(r=0∶6)呈顆粒狀態(tài),顆粒表面分布著一些孔洞(圖2)。添加不同比例AG后,在氯化鈣或碳酸鈣誘導下,AG-PS混合凝膠呈現(xiàn)不同的微觀形貌。當r=6∶0時,純AG在氯化鈣誘導下,凝膠表面粗糙,伴有顆粒狀凸起,而在碳酸鈣誘導下,凝膠表面較光滑,有少量的凹痕和皺褶。當r=4∶2時,AG-PS混合凝膠在氯化鈣誘導下呈顆粒堆積狀態(tài),可能是淀粉顆粒被包裹在AG形成的凝膠珠內(nèi),這與Córdoba等[14]觀察到的海藻酸鈉-玉米淀粉凝膠珠的砂狀堆積狀態(tài)一致。而在碳酸鈣誘導下的AG-PS混合凝膠中,AG呈現(xiàn)膜狀,覆蓋在PS顆粒表面,AG膜表面存在皺褶和孔洞。
圖2 氯化鈣和碳酸鈣誘導的AG-PS混合凝膠掃描電鏡照片F(xiàn)ig.2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of AG-PS mixed gel induced by CaCl2 or CaCO3
硬度是評價物體質構特性的主要指標之一,凝膠硬度與其內(nèi)部結構有關[15]。根據(jù)圖 3,鈣源不同而r相同時,氯化鈣誘導的AG-PS混合凝膠相對硬度略低于碳酸鈣誘導的凝膠。如r=5∶1時,氯化鈣誘導的AG-PS混合凝膠,溶脹前的相對硬度為0.67,而碳酸鈣誘導的硬度為0.74。鈣源相同時,隨r升高,AG-PS混合凝膠的相對硬度均逐漸增加。如與r=1∶5時相比,r=5∶1時,氯化鈣誘導的 AG-PS混合凝膠溶脹前的相對硬度高509%,說明增加AG含量能強化AG-PS混合凝膠的網(wǎng)絡結構。Hu等[15]發(fā)現(xiàn)海藻酸鈉-透明質酸復合水凝膠的硬度隨 AG比例的增加而增加;Liu等[16]在 CaCO3和醋酸誘導的海藻酸鹽-高甲氧基果膠混合凝膠的研究中也發(fā)現(xiàn)了類似的結果。這可能是因為Ca2+存在時,AG通過Ca2+的橋聯(lián)作用形成“蛋盒”模式的網(wǎng)絡結構[17],提高AG的含量,AG-PS混合凝膠結構會變得更加致密,因而凝膠硬度增大。
溶脹后,氯化鈣和碳酸鈣誘導的AG-PS混合凝膠相對硬度均明顯減小。如r=5∶1時,氯化鈣和碳酸鈣誘導的 AG-PS混合凝膠溶脹后的相對硬度分別比溶脹前下降了42%和24%。Tsai等[18]的研究表明,阿拉伯膠改性海藻酸鹽凝膠珠在模擬腸液中溶脹后,硬度下降,本文結果與其一致,這可能與溶脹時凝膠網(wǎng)絡中的Ca2+、模擬液環(huán)境中的 Na+發(fā)生交換作用有關[19]。LeRoux等[20]的研究也表明,在生理濃度下,Na+會使海藻酸鹽凝膠“軟化”,顯著降低海藻酸鹽凝膠的硬度。溶脹過程中,AG在混合體系中含量較少時,形成的凝膠網(wǎng)絡結構松散,Ca2+和 Na+容易擴散,凝膠網(wǎng)絡也就容易崩解,因此凝膠硬度溶脹后會越低[21]。另外,純PS(r=0∶6)無法形成凝膠結構,凝膠硬度無法測出。
聚合物凝膠網(wǎng)絡在貯藏過程中會發(fā)生緩慢重排,引起凝膠網(wǎng)絡結構收縮,導致網(wǎng)絡中的部分水分被擠出,形成脫水收縮現(xiàn)象[22]。如圖3所示,鈣源和r均能顯著影響 AG-PS混合凝膠的析水率。對同一鈣源誘導的AG-PS混合凝膠,r升高,析水率降低。Nunamaker等[4]也發(fā)現(xiàn),隨著 AG質量分數(shù)的增加,AG凝膠析水率降低。這可能是由于AG含量的增加提高了凝膠網(wǎng)絡結構的致密性,使凝膠的持水力增加,析水率降低。AG的含量相同(r相同)時:當r<3∶3時,氯化鈣誘導的 AG-PS混合凝膠的析水率小于碳酸鈣誘導的混合凝膠;當r>3∶3時,氯化鈣誘導的AG-PS混合凝膠的析水率大于碳酸鈣誘導的混合凝膠。這可能是因為AG含量較低時,碳酸鈣誘導的AG-PS混合凝膠網(wǎng)絡結構疏松,持水能力弱,而氯化鈣誘導的AG-PS混合凝膠能形成較為致密的外殼,這種特殊的殼結構能夠阻礙水分析出。因此,氯化鈣誘導的AG-PS混合凝膠析水率更小。
圖3 氯化鈣和碳酸鈣誘導的AG-PS混合凝膠的相對硬度及析水率Fig.3 The relative hardness and syneresis of AG-PS mixed gel induced by CaCl2 or CaCO3
Kuo等[23]的研究也表明,CaCO3和 GDL制備的海藻酸鈣水凝膠網(wǎng)絡結構均勻,而 CaCl2制備的海藻酸鈣水凝膠具有致密的外殼。但當 AG含量較高時,由于氯化鈣中的Ca2+釋放速度很快,與AG形成的凝膠網(wǎng)絡不均勻,持水力低,析水率高,而碳酸鈣在GDL的作用下釋放Ca2+緩慢,碳酸鈣通過內(nèi)源固化的方式促使 AG-PS形成更加均勻多孔的凝膠網(wǎng)絡結構,因而持水能力強,析水率低。
通常,生物聚合物材料具有較強的親水性,在溶液中放置時會發(fā)生溶脹現(xiàn)象[13]。生物聚合物材料的溶脹會影響其荷載的生物活性物質在生物體內(nèi)的靶向傳遞和控制釋放效果[2]。由圖4A、4B可知,純 PS在模擬結腸液、模擬小腸液、模擬胃液、去離子水中均表現(xiàn)出極小的溶脹率,純AG凝膠在模擬胃液中溶脹率也很低。
圖4 氯化鈣和碳酸鈣誘導的AG-PS混合凝膠的溶脹曲線(r=4∶2)Fig.4 The swelling curve of AG-PS mixed gel with CaCl2 or CaCO3
根據(jù)圖4A和4B,氯化鈣或碳酸鈣兩種鈣源誘導的不同配比AG-PS混合凝膠在模擬結腸液、模擬小腸液、模擬胃液及去離子水中的溶脹率不同,但存在共同特點:在呈堿性的模擬結腸液(pH=7.4)中的溶脹率最高,其次是模擬小腸液(pH=6.8),在模擬胃液(pH=1.0)中的溶脹率則最低,幾乎不溶脹,而在去離子水中,只有碳酸鈣誘導的AG-PS混合凝膠能較好地溶脹。這說明AG-PS混合凝膠具有良好的pH響應性。
Yotsuyanagi等[24]發(fā)現(xiàn),Ca2+誘導的AG凝膠溶脹率在酸性條件下較低,堿性條件下較高;Hu等[15]發(fā)現(xiàn)海藻酸鈉-辛烯基琥珀酸淀粉復合凝膠也有類似現(xiàn)象。這可能是因為AG分子等電點為4.5(pI=4.5)[25]:當環(huán)境pH>pI時,AG分子表現(xiàn)出較強的電負性,分子間的靜電斥力增強,促進了凝膠的溶脹[26];當環(huán)境pH<pI時,AG分子的羧基質子化,帶有少量凈正電荷,分子間靜電斥力弱,溶脹能力變?nèi)鮗27]。因此,AG-PS混合凝膠在模擬結腸液或小腸液中溶脹率很高,但在模擬胃液中溶脹率非常低。此外,模擬小腸液和模擬結腸液中的 Na+會逐漸取代混合凝膠中的Ca2+,也可以促進混合凝膠的溶脹[27]。因此,AG-PS混合凝膠在模擬小腸液和模擬結腸液的溶脹率大于去離子水中的。
在模擬胃液中,氯化鈣或碳酸鈣誘導的AG-PS混合凝膠幾乎不能溶脹,且不受r值影響。在去離子水(pH=7.0)中:氯化鈣誘導的AG-PS混合凝膠幾乎沒有溶脹,也不受r值影響;但碳酸鈣誘導的AG-PS混合凝膠在r>3∶3后,隨著r值升高,溶脹率迅速升高;r值相同時,碳酸鈣誘導的 AG-PS混合凝膠的溶脹率明顯高于氯化鈣誘導的AG-PS混合凝膠。
由圖4A、4B可以看出,AG-PS混合凝膠中AG的占比影響凝膠的溶脹率。隨著r值升高,碳酸鈣誘導的AG-PS混合凝膠在模擬結腸液、小腸液和去離子水中的溶脹率均逐漸增大。這可能是因為r值較小時,碳酸鈣誘導的AG-PS混合凝膠網(wǎng)絡結構疏松,而AG含量的升高能顯著改善AG-PS混合凝膠的結構,凝膠網(wǎng)絡孔洞多而均勻,可以提高凝膠的持水力,促進溶脹率的提高。對于氯化鈣誘導的AG-PS混合凝膠,提高r值:在模擬結腸液中的溶脹率逐漸升高,r>4∶2后保持穩(wěn)定;在模擬小腸液、模擬胃液和去離子水中,r值的升高基本不影響溶脹率。說明堿性環(huán)境(模擬結腸液)使AG分子所帶凈負電荷增多,提高AG含量則可以增強分子間的排斥力,有利于溶脹率的升高,但若堿性環(huán)境的 pH值一定,AG含量的升高并不能持續(xù)產(chǎn)生更多凈負電荷,分子間排斥力趨于穩(wěn)定,溶脹率逐漸達到飽和。
不同鈣源誘導對 AG-PS混合凝膠的溶脹率也有影響。模擬結腸液或模擬小腸液中,兩種鈣源誘導的AG-PS混合凝膠均具有較高的溶脹率,但隨著r值的升高,碳酸鈣誘導的混合凝膠溶脹率迅速升高,而氯化鈣誘導的混合凝膠的溶脹率趨于穩(wěn)定。
由圖4C、4D可知,碳酸鈣和氯化鈣誘導的AG-PS混合凝膠溶脹率均隨模擬消化時間的延長而增加,當模擬消化時間超過225 min后,溶脹達到平衡。在模擬結腸液或模擬小腸液中,兩種鈣源誘導的混合凝膠的溶脹曲線有顯著差別:氯化鈣誘導的 AG-PS混合凝膠在模擬消化初期溶脹速度較慢,模擬消化90 min后,溶脹速度迅速增加,直至溶脹平衡;碳酸鈣誘導的AG-PS混合凝膠在模擬消化初期就具有較高的溶脹率,模擬消化90 min后,溶脹速度變緩,直至溶脹平衡;平衡后,碳酸鈣誘導的混合凝膠溶脹率小于氯化鈣誘導的。
Córdoba等[14]也發(fā)現(xiàn),以玉米淀粉為填料的AG經(jīng)氯化鈣誘導形成的凝膠珠具有初始溶脹率高、后期緩慢溶脹直至平衡的特點。這可能與所形成的混合凝膠微觀結構有關:碳酸鈣誘導的混合凝膠表面存在褶皺和孔洞,有利于水分快速進入凝膠內(nèi)部,因而初始溶脹速度快;氯化鈣誘導的混合凝膠,AG形成具有致密外殼的顆粒狀堆積結構,使混合凝膠初始溶脹緩慢,但外殼結構可以保持較多水分,最終溶脹率更高。
上述結果表明,氯化鈣或碳酸鈣誘導的AG-PS混合凝膠在模擬結腸液或模擬小腸液中均具有良好的溶脹特性,調(diào)整鈣源或調(diào)整AG與PS配比r,可以改變AG-PS混合凝膠在模擬結腸液、模擬小腸液和去離子水中的溶脹特性,可以對包封生物活性物質進行控釋[14]。
如圖5A、5B所示,純PS(A0或B0)在2θ為 15°、17°、18°和 23°附近出現(xiàn)較強的衍射峰,為典型的 A型淀粉結晶結構[28]。氯化鈣(A6)和碳酸鈣(B6)誘導的純AG凝膠呈現(xiàn)較寬的彌散峰,說明純AG凝膠呈非晶態(tài)結構[29]。
圖5 氯化鈣和碳酸鈣誘導的AG-PS混合凝膠X射線和FT-IR圖譜Fig.5 X-ray diffraction patterns and FT-IR spectra of AG-PS mixed gel with CaCl2 or CaCO3
與純PS相比,添加AG后的混合凝膠依然能在純PS衍射峰的位置出峰,但峰強度明顯降低,且隨r值增加,PS含量逐漸降低,混合凝膠衍射峰強度逐漸減弱,甚至消失。Yu等[30]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添加AG不影響玉米淀粉的結晶結構;Feltre等[31]也有類似結果,他們發(fā)現(xiàn)玉米淀粉含量較高時,玉米淀粉與AG制備的微膠囊的X射線衍射圖譜與玉米淀粉的基本相同,但隨AG比例升高,微膠囊的衍射峰強度逐漸降低;Fontes等[32]也發(fā)現(xiàn)提高海藻酸鹽比例可以明顯降低海藻酸鹽-玉米淀粉凝膠的衍射峰強度。這應該是因為升高r,添加的AG產(chǎn)生稀釋效應增強,導致 PS衍射峰強度降低[9]。此外,碳酸鈣誘導的AG-PS混合凝膠在 2θ=29°處有明顯的尖峰,該峰應為 CaCO3晶體的衍射峰[33]。
如圖5C、5D所示,氯化鈣和碳酸鈣誘導的AG-PS混合凝膠的FT-IR光譜圖相似,在3 700~3 000 cm-1處均出現(xiàn)寬峰,該峰由—OH伸縮振動引起,與氫鍵形成和水分吸附等特性有關[9]。純PS在 1 632 cm-1、1 353 cm-1、1 153 cm-1和 1 025 cm-1處出現(xiàn)特征吸收峰,對應C==O伸縮振動峰、—CH2伸縮振動峰、C—O伸縮振動峰[34]。PS中添加AG后,位于3 443 cm-1的吸收峰右移至3 439 cm-1,且峰強度減弱。類似結果也出現(xiàn)于海藻酸鹽-淀粉混紡纖維[29]、海藻酸鹽-淀粉微粒[9]中,這可能是AG與PS之間形成氫鍵作用導致的[35]。此外,添加AG后,PS在1 153 cm-1和1 025 cm-1處的吸收峰消失,1 632 cm-1和1 353 cm-1處的吸收峰強度減弱。
Feltre等[31]也發(fā)現(xiàn)降低凝膠中玉米淀粉的比例,海藻酸鈉-玉米淀粉凝膠紅外光譜的部分吸收峰強度會降低,這應該是AG的稀釋效應引起的。從圖5C、5D還可以看出,氯化鈣和碳酸鈣誘導的 AG-PS混合凝膠沒有出現(xiàn)新的吸收峰,說明AG與 PS之間沒有發(fā)生化學反應[36-37]。AG-PS混合凝膠特征吸收峰的移動及峰強度的變化表明AG中的—COO與PS中的—OH之間可能存在氫鍵相互作用[36]。X-Ray和 FT-IR的結果說明 AG與PS之間可能存在良好的相容性。
采用CaCl2滴注法和CaCO3內(nèi)源固化法制備了多孔玉米淀粉(PS)含量不同的海藻酸鈉(AG)凝膠,并分析凝膠硬度、析水率、溶脹特性、結晶結構和微觀結構等。所制備的AG-PS混合凝膠均具有良好的pH響應性,鈣源和AG/PS配比(質量比r)對凝膠性質影響顯著:r較高時(r=4∶2或 5∶1),能夠形成形狀均一的凝膠,碳酸鈣誘導形成結構均勻致密的凝膠塊,而氯化鈣誘導形成具有致密外殼的凝膠珠;不同的凝膠結構使凝膠珠在初期溶脹較慢、最終溶脹率較高,凝膠塊在初期溶脹迅速、最終溶脹率稍低。結構分析推測,AG與PS通過氫鍵相互作用,兩者具有良好相容性,未通過化學鍵作用形成新復合物。本研究結果對制備具有 pH響應性生物活性物質遞送載體具有借鑒意義。